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生产资料“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 限制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经济活动,主要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严重;严格控制了种植品种、面积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一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即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之中,人民军队的职能也逐渐由赢得战争转移到和平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很多军队农场,为屯垦戍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减轻国家负担、保持社会安全稳定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人民军队也在走精兵之路,兵员数量也在不断的裁减,一些军队农场自然首当其冲,逐步退出军队序列,变成军转农场,承担的任务、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储粮北方公司始建于 1962 年,前身是中国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由当时修建嫩林铁路的原铁道兵 3、4、6、9、14 师 5 个师部分官兵近 2 万人在铁路沿线开荒建场。1969 年实行统一管理,成立铁道兵“五.七”农场。1970 年改为铁道兵东北农场。1979 年整编为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1984 年 1 月,铁道兵部队撤销,东北农场归属总后勤部领导,改称“总后勤部嫩江基地”,是全军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旱田农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党中央立足于世界军事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质量建军战略,后勤保障实行社会化,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联合下发的文件精神,嫩江基地在首批移交之列,2001 年 1月 10 日在北京举行了交接仪式,整体移交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2012 年注册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中储粮北方公司”)。从此,嫩江基地也跨入了军转农场的行列。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即使是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高度重视的问题。农业稳则天下安,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能再走家庭作坊式的农业生产的老路,必须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如果仅靠传统的小农户和手工作坊式的农业企业,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必须进行农业管理模式创新,从而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什么是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它既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又不同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郑景骥,1995)。现代农业的建立,必须是管理模式机制的现代化,没有一套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就不会有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业经营形式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等。它应具备以下主要的基本特征:一是农业技术的先导性,二是农业要素的集约性,三是农业功能的多元性,四是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五是农业效益的综合性,六是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了多次革命性的改革,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包干”成为中国农业改革的代名词,农垦系统作为我国农业体系的一种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产物,在农业管理模式上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我国农垦系统的改革,也是成效最显著、对农垦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有农场进行管理模式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农垦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通过改革使模式机制活起来,调动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职工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农业生产力大发展;二是可以解决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政策以后的庞大支出和财政负担,促进农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三是形成了一个机制,即农业产权多元化的动力机制,农场职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打破了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出国营农场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
第二章 中储粮北方公司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2.1 历史沿革
1962 年,以铁道兵 9 师 43 团为主体的 2 万余名官兵,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在嫩林铁路沿线的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一边修建铁路,一边开荒建点,拉开了屯垦戍边、开发北大荒的序幕。1969 年成立了铁道兵“五.七”农场,1970 年至 1979 年,部队番号又陆续改称为“铁道兵东北农场”、铁道兵东北嫩江基地。1984 年 1 月,铁道兵部队撤销,嫩江基地归属总后勤部领导,番号称“总后勤部嫩江基地”,代号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59196 部队”, 1997 年,接管了总后沉湖基地,总员额 4000 人。 2000年改为 62471 部队,编制员额 3500 人。2001 年 1 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嫩江基地整体移交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2002 年 4 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中储粮北方公司”),注册资本 2 亿元。于 2002 年 7 月 6 日举行了揭牌仪式。
…………
2.2 农业生产概况
2.2.1 土地概况
中储粮北方公司占地面积 71.7 万亩,垦区东西跨度 250 公里,南北长度 190 公里,现有耕地50.3 万亩(其中:嫩江境内 17.8 万亩,莫旗境内 32.5 万亩),林地 9.1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 8.5万亩)。土壤类型以黑土为主,地势平坦,地块面积较大,适宜种植大豆、小麦,近年来辖区种植结构调整,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土地单块面积较大,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中储粮北方公司各场土地面积如表 2.2.1。2001 年,中储粮北方公司刚开始转制,面对生产一线人员大幅度减少,技术力量非常薄弱,生产资金严重短缺,物资供应渠道不畅,人员思想保守僵化的实际情况,为保证移交和生产“两不误”,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上,公司以场或队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规模种植。公司从邻近的黑龙江省农垦九三分局聘请了 500 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并租用了部分机械设备,弥补技术和机械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努力,没有发生耕地撂荒现象,并有盈余。但是,由于基本沿用军队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公司对基层单位无所不统,场、队几乎没有自主权,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影响了基层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
第三章 中储粮北方公司现行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分析...... 11
3.1 现行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11
3.1.1 农业生产管理模式“统分结合、模拟股份”概述 ........ 12
3.1.2“六统”的内容 ......... 12
3.1.3“两分”的内容 ......... 13
3.2 现行农业生产人员管理及绩效分配 ......... 13
3.2.1 人员管理.... 13
3.2.2 工资及效益分配 .... 13
3.3 农业机械配置及管理......... 13
3.4 国有土地使用及核算......... 14
3.4.1 土地使用费用 ........ 14
3.4.2 农业综合补贴发放 ...... 14
3.4.3 农业种植风险保障 ...... 14
3.5 现行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成效及不足 ......... 15
3.5.1 成效分析.... 15
3.5.2 存在的不足 ...... 15
第四章 改进和完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17
4.1“统与分”的问题...... 17
4.1.1 统的功能.... 17
4.1.2 分的责任.... 18
4.2 股份模拟的问题 .... 18
4.3 农业机械管理 ........ 19
4.3.1 公司投资购买机械的使用与管理 ....... 19
4.3.2 员工个人投资购买机械的使用与管理 ..... 20
4.3.3 外雇机械的使用 .... 20
4.4 公司耕地使用管理 ...... 20
4.5 生产计划、资金保障、资料供应的管理........ 21
4.6 生产场的业绩考核及绩效分配 ..... 22
4.7 农业生产主要风险及其有效防控 ....... 23
第五章 结 论 ..... 26
第四章 改进和完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4.1“统与分”的问题
中储粮北方公司从军队农场转制为企业,区别于中储粮系统其它分公司及地方国营农场和各农村乡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特殊的员工群体,员工主体是随基地移交的转业官兵,来自全国 14 个省市自治区 168 个市县,可谓五湖四海,双职工家庭就有 400 多个,全家的工作生活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保持军转企业和复转官兵的安心稳定、实现企业增效、员工增收是中储粮北方公司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特殊的企业性质,公司现有农业生产和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两大主业。在农业生产方面,虽然同为国有农场和农业生产单位,但中储粮北方公司隶属央企,在国家政策方面,还不能完全享受与农垦和农民一样的待遇。自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惠农政策以后,中储粮北方公司通过积极争取,落实了部分政策,为公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仍有一部分政策难以落实,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三是特殊的环境气候,公司位于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汇处,横跨(黑、蒙)两省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外部环境比较复杂,国有土地流失风险一直存在。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气候异常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种植有较大的不可控风险,发展现代化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四是特殊的企业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军队文化、农垦文化、中储粮文化三种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储粮北方公司军转企业特色文化,这种文化中敢打硬拼、忠诚肯干、执行命令的元素多一些,市场意识、主动创新的元素相对少一些,特别是缺乏懂市场、会管理的经营人才。
……………
结 论
中储粮北方公司作为中央企业,是中储粮总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在中央储备粮管理方面,必须牢记 “两个确保”(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可靠,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根本职责,积极践行“三个维护”(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企业宗旨。中储粮北方公司不同于总公司下属各分公司,从事的是单一的中央储备粮管理的职责。中储粮北方公司具有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两大主业,还具有农业生产的工作任务。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发展历史、自然环境、职责任务、组织特点,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中储粮北方公司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良好的组织优势和特有的政策优势,既是总公司对中储粮北方公司提出的发展要求,也是中储粮北方公司建设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式,要求必须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为实现中储粮北方公司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在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上必须发挥“统”的功能。同时,为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又需要进行“分”的激励作用。因此,“统分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更适合中储粮北方公司的发展实际。通过实践证明,中储粮北方公司在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上实行统一计划、供应、种植、耕作、销售、核算“六统一”和管理、收获“两分开”的管理模式;在绩效分配上,实行股份制,模拟入股,按股分红。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增加了职工收入,增强了企业实力。同时,也存在了发展不平衡及差距拉大的发展趋势,农业风险在不断增大。调整同一单位不同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化解由于股份不同带来的大的风险。调整不同人员之间的模拟股份,场长、书记股份由原来的 4 倍改为职工平均数的 3 倍,副场长由原来的 3 倍改为 2.5 倍,科长 2 倍,队长 1.5 倍,普通男职工模拟股份 1 股,盈亏按模拟股份比例分担。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信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同样也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因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增加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预防自然灾害的影响,加速农产品物流流通,积极引导农产品、流通、合理消费。同时,农业信息化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因此,农业信息化对于促进华亭县农村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农民早日实现小康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目的是通过了解华亭县农业信息化推广普及程度、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吸取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区域先进经验,客观分析、评价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优势,结合华亭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改变和创新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解决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各类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状况、天气状况、地理特征等,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创新信息服务载体、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并建设相应的农业数据库,实现农业信息化管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当地政府提供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让农业信息化成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有效手段。
…………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农业信息化的含义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发展的衍生物,具体是指把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交换、流通及消费的过程。当前,关于农业信息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的消费、分配、流通信息在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而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科学技术、市场供求动态、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发展状况等,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消费、分配、流通的过程(袁华,王冬梅 2006)。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 1997 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上世纪 80年代,“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被我国引进后,国家开始规划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并把农业信息化有关项目的研究列入 863 计划,并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级农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为农业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陈蕾等,2006)。不同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张玉香(2006)认为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符号,在掌控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准确、快速的信息内容指导农业,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可有效减少农业资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含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史浩文,2007)。李道亮(2008)提出,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加强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公共设施服务、生活消费等环节实现推广、普及应用的过程。李伟星(2009)提出农业信息化是将先进信息技术全面贯穿于农业生产领域,使之应用到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资源分配、生活消费以及农村发展等方面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日前,国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吴吉义,2007)。
…………
第二章 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华亭县概况
2.1.1 基本县情
华亭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属温带湿润性气候,素有“煤城瓷镇”之称,是全国 13 个产煤基地。管辖 5 镇、5 乡、1 个街道办事处和 1 个省级工业园区,全县共 101 个行政村,25 个社区。县内富藏煤炭、陶土、坩泥、石灰石、石英砂等资源储量十分可观。其中煤炭储存总量达 33.74 亿吨,占甘肃省煤炭储量的 40.2%。止 2011 年底,全县总人口 18.67 万,其中农业人口 9.54 万,总面积 1183 平方公里。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0.09 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 18.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6.6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65.07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72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4244 元 (华亭县统计年鉴,2011)。现将 2002 年至 2011 年华亭县生产总值及农民纯收入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 1。华亭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温带湿润性气候,年气温 8.5℃左右,平均海拔 1300 米,降雨量丰富,平均 845.7mm,本县汘河、汭河等 4 条河流交叉纵横,年总径流量 2.19 亿立方米。境内林草丰茂,森林覆盖率 37.7%,生态环境良好 。现有耕地面积 51.9 万亩。除种植大面积小麦、玉米外,盛产核桃、药材、大豆。蔬菜、药材、核桃、草畜是全县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在 2009年“华亭核桃”、“华亭药材”地理商标通过国家核准注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2011 年底全县药材、核桃、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7.80 万亩、20.3 万亩和 5.86 万亩,牛饲养量达到 16.1 万头,出栏 5.99 万头。华亭县是甘肃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重点开发区域之一,被列为陇东优质肉牛生产、核桃和中药材、干果生产基地。
............
2.2 全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本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入户访谈等调查方法,并查阅了当地农业行政部门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档案和年鉴统计资料,并对其分类、归纳、整理、分析。2011 年 3 月至 4 月,在全县随机选取了 20 个行政村,确定了 200 个调查对象,其中涵盖了在家务农的农户、村干部、农业大户,乡(镇)农业信息员、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及协会负责人等。此次开展社会调查,共发放问卷 200 份,共收回问卷 190 份,回收率 95%,其中有效率为 90%。通过对问卷各类信息归纳分析,总结其如下: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华亭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信息基础装备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信息利用率,总体来有了较大提升,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表 3 可知,2011 年底,全县已有 99.12%的行政村实现了互联网,101 个行政村覆盖了无线广播和卫星电视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亭在 2010 年年初至 2011 年底,依托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在全县所有自然行政村实施了“村村响”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广播网络无缝连接,同时,依托“户户通”直播卫星电视服务,有效解决了部分偏远山区群众收看电视节目的难题,气象部门在全县 11 个各乡(镇)安装了实时天气预报系统。农户通过广播和电视,每天可收听新闻、农业技术信息、气象服务、娱乐等节目内容,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随着经济条件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收音机、电视外,电脑、移动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设备已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农户拥有和使用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
第二章 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0
2.1 华亭县概况....10
2.1.1 基本县情 ......10
2.1.2 农业状况 ......11
2.2 全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11
2.2.1 农村基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1
2.2.2 基层农业信息员队伍建设 ....12
2.2.3 信息资源建设 ........13
2.2.4 网络平台应用 ........13
2.3 信息服务......14
第三章 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发展......16
3.1 大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瓶颈分析........16
3.2 华亭县信息化现存问题......16
第四章 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与建议 ........18
4.1 利用和研发农业信息系统....18
4.2 搭建现代传媒互动平台......18
4.3 引进先进农业信息技术......19
4.4 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20
4.5 壮大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20
第五章 结论 ....21
第四章 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与建议
4.1 利用和研发农业信息系统
目前,信息与通信技术影响着现代农业进程,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我国农业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渡,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奋斗目标,然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没有信息化的助推是无法完成的,农业现代化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在农业生产的各要素中渗透数字化设计、智能和精准化操控、科学规范化管理,对于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抵御市场风险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民增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种种之重,加强和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有作为。当前,华亭县农业人口众多,大部分农民主要依靠务农为生,全县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收入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加快推进该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三农”信息服务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根据现阶段农业信息建设现状,结合华亭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
结论
目前,华亭县的农业信息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淡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一是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针对华亭农业发展现状和长远规划,因地制宜,应尽快出台相关有利于农民生产促进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广泛开展、形成共同合力,加快农业信息普及程度,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优化配置各类信息资源,大力培养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要培养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作用的人才,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用人机制,专门组建基层农业信息队伍,建立起覆盖县、乡、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起以村远程教育信息员和农民经纪人为主体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农业信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利用高科技手段及信息技术与外界沟通,打开市场,着实改变全县农业断腿的现状。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三
1前言
1.1研究背景
目前有很多农业方面的视频资源,如种植技术视频,养殖技术视频,乡村影视,农业设备视频,这些文件只能通过音像制品和电视观看,价格昂贵,选择性差。不例如深入的观看和学习。特别是一些技术方面的视频,一遍观看往往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反复观看。农民朋友如果通过在线播放观看,配合文字说明,往往能够快速掌握关键的生产技术。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广大农民朋友对网络媒体多样性的需求日益加深。现在很少专门的提供数字流媒体的点播的站点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服务,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农业视频在线服务网站是必须的,也是顺应社会的需求。农业视频点播系统在正式上线后可承载的内容有,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设备、育种繁殖、病虫防治、乡村影视资源等,而目前我校这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已经有良好的基础。优质的内容和技术积累为农业视频点播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奠定了基础。在众多的Web2.0应用和服务中,视频网站脱颖而出成为最新的爆发点。视步页网站为用户提供视频上传、播放和分享服务,操作简单,传播方便,加上视频本身能带来丰富的用户体验,视频网站受到广泛欢迎。其中的典型代表是YouTube的发展,YouTube是一个美国视频社区。如果说MySpace的快速发展让传统的网站刮目相看的话,YouTube则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互联网史上的新奇迹——YouTube自2005年2月上线不到18个月访问量已经路身全球前五位,每天的视频点播数已经突破了1亿大关。YouTube爆炸式的增长在创下互联网史上的网站成长奇迹的同时,也成为互联网并购史上的新的主角!——2006年10月,Google以16.5亿美元成功收购YouTube,成为近年最大的互联网并购案例。这起最大的并购背后则是千千万万网民活跃的身影——他们拍摄、上传精彩视频,并且乐此不疲地与周围的朋友分享、交流,频繁的访问和活跃的互动,无数网民的集体力量成就了互联网的新奇迹,也促使新的生活方式的产生。在技术方便,播放器、视频文件格式、流媒体服务器,分布式服务器架设,也值得探讨和学习。
1.2研究目的
通过本项目建立一个流媒体服务的在线视频系统,使用的ssh2框架,这是非常流行的J2EE框架,需要探讨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mvc模型,spring的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hibernate的持久化对象。还有配置一些基本插件,如在线编辑器、播放器、流媒体服务器的整合和使用,按照网页制作基本流程,进行一些功能模块和界面设计,主要的模块如下:该模块的包含数据库表为:用户基本信息表。通过这个数据库表,可方便地将用户注册、登陆及基本信息进行归档管理,可以使用Struts2进行输入验证,以及ajax无刷新验证。并可对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按要求进行统计和查询。文章视频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的数据库中包含文章信息表。通过这个数据库表,可方便地将视频进行修改与管理,可以上传视频,并使用转换器进行在线转换、截图,并保存到流媒体redS服务器上,然后在页面上在线播放。并可对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按要求进行编辑和查询。评论模块。该模块的数据库中包含评论信息表。通过这个数据库表,可方便地将进行评论并对评论信息进行管理,需要验证码运行安全验证,可以使用在线编辑器和ajax进行无刷新评论。观看视频模块。该模块的数据库中包含的数据库表有:评论信息表、用户信息表、标题信息表、友情链接。通过这些数据库表,可方便地将相关信息进行布局与显示,并使用.ckplay流媒体播放器,方便缓冲和移动,并使用户能够更好观看。系统整体使用ssh框架,把数据库表映射到实体对象里,连接数据库,使用hibernate提供增、删、改、查的任务,使用spring提供类的实例化工厂,提供对hibernate的事务支持,前端mvc是Stmts2框架,由页面发出请求,然后通过stmts2控制器,跳转到对应的action里提供相应服务,然后将返回值返回到对应的页面,展不给用户。
2关键技术支持
2.1 J2EE 标准
2.1.1 J2EE标准的概念
Hibernate的创始人是Clarence Street,创建hibernate是为了解决对象和关系数据库整合的问题,也就是数据库的持久化,也提供相应的api和sql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这样开发人员可以学习和掌握。其次hibernate也是一个开源项目,可以在官网上免费下载使用。然后hibernate也提供事务、连接池的功能,只要提供相应的数据库驱动包,可以与多种数据库相结合,比如inysql、oracle、sqiserver等数据库。这样开发人员只需要关心对象层的东西,而不必被复杂的关系说所困惑。使用多了,就会对hibernate功能进行很好的了解。Hibernate框架流程图如图2.3所示。MySQL是一种管理数据库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关联数据库不是将所有数据放在一个大仓库内而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这样就增加了效率并提高了灵活性。MySQL的SQL “结构化查询语言”是用于访问数据库的比较常用的标准化语言。MySQL采用了 GPLGNU通用的公共许可证。MySQL的优点在于能保证源代码的可移植性。为多种编程语言包括C、C++、Python、Java、Peri、PHP、Eiffel、Ruby等提供了 API支持。支持AIX、FreeBSD、HP-UX、Linux、Mac OS、Solaris、Novell Netware、OS/2 Wrap、Windows 等多种操作系统。提供用于管理、检查、优化相应数据库操作的管理工具。可以用来处理拥有千万级条记录的大型数据库。支持多线程可以充分利用CPU资源。SQL查询算法的优化有效地提高查询速度。提供ODBC、JDBC和TCP/IP等多种数据库连接途径。由于其速度快、体积小、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免费这一特点,使得许多中小型企业为了降低网站总体拥有成本而选择了 MySQL作为网站的数据库。
3系统分析与设计......... 8
3.1需求分析......... 8
3.1.1注册用户使用部分......... 8
3.1.2管理员管理部分......... 8
3.1.3非注册用户部分......... 8
3.2系统视频资源与处理......... 9
3.2.1视频数据的来源与分类......... 9
3.2.2视频数据的编辑......... 10
3.2.3视频数据与文字介绍的结合......... 11
3.3数据库的设计.........11
3.4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15
3.5数据业务流程 .........16
4系统实现......... 18
4.1系统界面......... 18
4.2系统框架的实现......... 19
4.3系统组件的实现......... 27
4.4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1
5系统安全 .........35
5.1验证码......... 35
5.2用户密码加密.........36
5.3拦截器......... 36
结论
通过本次论文的编写与修改,使我受益匪浅,对Myeclipse9.0和J2EE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和学习,完善了本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拓宽了我的知识面。特别是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和幵发一个完整的系统,把书本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同实践、客观合理的结合起来。加深了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了极大的帮助。由于毕业设计所用的J2EE技术和其中用到SSH框架以及一些插件的部分是在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要用它来做设计必须通过大量自学来掌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而且让我对J2EE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利用在java虚拟机,使用s2sh框架,整合ckplayer播放器、kindeditor和xheditor在线编辑器、ffmpeg、mencoder视频转换和截图器,整合tomcat服务器和red5流媒体服务器,能够上传、转换、截图、播放视频,达到一体化,能够用ajax无刷新安全评论,有标题模块、文章模块、用户模块、留言模块、回收站模块,文章模块。在独立完成在毕业设计的过程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求教了不少老师和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和人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团队协作非常重要,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此时老师的指点或其他同学的帮助可能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解决方法。除此还体会到,其实我所学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还有很多重要的知识我还不知道或还没掌握。这就是说只具备接受知识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一定要具备自己主动去学习的能力,利用各种资料和途径去获取知识。当然还要选择性的选择技术,不能为及时而技术,关键是要如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Bruce Eckel.Thinking in Java.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美[M],PTR 出版,2004.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5月
3. Harvey M. Deitel, Paul J. Deitel (美),袁兆山等译Java程序设计教程,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4. Marty Hall larry Brown, database 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
5.胡军遥.BBS论坛设计论文,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07-15.
6.陈益材.Dreamweaver MX 2004中文版创意与设计百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7.耿祥义,张跃平.JAVA2实用教程(修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
8.马斗,邱哲,王俊标.专家门诊JSP开发答疑200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8.
10.孙卫琴,李洪成.Tomcat与Java Web开发技术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四
1 导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山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其农业发展在中部省份中更是居于落后地位,无论是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短期目标来看,发展现代农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山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才能有利于选取正确的、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路径。便捷的灌溉资源为汾河流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刘彦随[1]等研究了东北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空间格局的不同,分析了水土资源分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空间差异作为空间分化的研究内容之一[2-3],可以用来阐述汾河流域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全文拟在充分梳理国内外对现代农业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对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水平、所处发展阶段及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等进行深入探讨,指出空间差异所在,客观分析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厘清发展思路、提出对策与措施,加快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推动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本文理论意义是着眼于流域单元,并选取流域现代农业发展这一领域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尝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框架,运用丰富的数据信息分析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状况,进而提出促进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对策,不仅能有效丰富现代农业发展理论内涵,亦对流域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现实意义是指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差异所在,针对特定地区解读现代农业的特色和发展着力点,是现代农业应用性的具体体现。关于现代农业各种理论和发展模式的提出,不能完全改变某一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因地制宜选取符合地区特点的发展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通过比较客观地对当前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为正确认识汾河流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发展趋势提供研究基础。通过系统地分析汾河流域农业发展现状,并根据测算结果,归纳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差异的问题所在,为相关部门对汾河流域现代农业采取发展措施和实施政策调控提供一定的操作参考。对促进山西新农村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山西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实现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以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和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汾河流域各县区多年的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从分析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入手,构建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将评价体系设定为 3 个层次 13 个指标,确定了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指出空间差异中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指标体系法。根据现代农业的概念和汾河流域实际发展情况,确定指标模型,模型中包括指标因子和指标层级等,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算出指标权重和模型的得分,从而明确研究区域目前的发展水平。第二,历史分析法。为了进一步说明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历程,本文在研究中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分阶段对汾河流域现代农业演进历程进行陈述,刻画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第三,比较分析法。首先,从理论上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确立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其次,从横向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从纵向对中国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找出其先进的经验。最后,将流域农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根据汾河流域资源禀赋特征和农业发展状况,从空间差异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2 现代农业基本理论
2.1 现代农业的形成、内涵与特征
2.1.1 传统农业的局限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前一阶段是传统农业,根据雷海章[13]的研究,传统农业通常分为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古代农业指使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经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属于农业的早期阶段,时间大致为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交替时期到 19 世纪中后期的农业。这个时期使用铁木农具,以畜力为主要生产动力,凭借世代经验生产,这种生产效率低下,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近代农业则是由手工工具的使用向机械化农具的使用转变,生产中更多依托科技而不仅是经验,自给自足的生产转向商品化生产。这个时期大致指从 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 40 年代的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阶段。这样,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构成了传统农业。关于传统农业的研究由来已久,王崇理[21]认为:沿袭着古老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大量人口被滞留在农业领域从事着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简单劳动,而且向社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还十分有限,称之为“传统农业”。李德智[22]认为: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刘娇[23]认为:传统农业是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以前,建立在使用牲畜、粪肥和蓄力农具基础上的农业,比原始农业前进一步,不再单纯依赖自然循环来恢复地力,而主要是依靠施用牲畜的粪肥及蓄力农具来耕作,改善土壤的化学、物理性状,恢复土壤肥力。
3 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 .....21
3.1 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21
3.1.1 汾河流域自然概况......21
3.1.2 汾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25
3.1.3 汾河流域现代农业演进的历史沿革........26
3.1.4 汾河流域农业发展状况....28
3.2 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30
3.3 结果分析........34
3.3.1 区位条件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影响较大......34
3.3.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业发展水平....35
3.3.3 农业各层面发展不均衡....35
4 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39
4.1 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可遵循原则........39
4.1.1 因地制宜原则.........39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39
4.1.3 农业多功能性原则.......40
4.2 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40
4.2.1 建立本土化农业产业园区.......40
4.2.2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43
4.2.3 强化农业科技的应用力度.......44
4.2.4 建立保障制度,缩小地区差异.....44
4.3 促进汾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45
5 结论和展望 .......49
5.1 结论.....49
5.2 展望.....49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汾河流域农业空间差异显著,但生产潜力巨大。各个流域所处的发展规模不同,区位条件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但各自的特色农作物不同,农业发展历史久远,发展前景广阔,可以从现有基础出发,实现现代农业的高效发展。
——全流域县以汾河为依托,现代农业效益显著,科技水平需要加强,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流域内部虽然具有天然的发展条件,但是,由于地形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存在,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也就造成了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阶段不同,甚至是在一个市区内都会出现这种发展的差异,这就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从这些挑战中化压力为动力,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转折点,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型跨越。
——流域贯穿山西省南北,汾河流域农业发展是山西省农业发展的主力,农业产值和地区发展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应该保持现有发展规模,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科学发展。以建设高效、优质、高产农业为发展目标,实现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 , 甘红 , 张富刚 .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J]. 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2] 王洋,修春亮.1990 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化[J].人文地理,2010,25(3):55-61.
[3]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 715-723.
[4] [古罗马] M.P.加图著,马香雪,王阁森译.《农业志》[M].商务印书馆.1997.1:8-9.
[5] [德]约翰•冯•杜能著,吴衡康译.《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28-33.
[6] [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3.
[7] Y.Chen,Y.Avnimelech. A Role of Organic Matter in Modern Agriculture [M].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6:Ⅴ.
[8] H.K.Jain. Transition to Twenty-First Century Agriculture: Change of Direction[J].Agric Res,2012,1(1):12-17.
[9] [美]约翰•梅尔著《.农业经济发展学》[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3:211-217.
[10] [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179-190.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五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信息网,2011),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而要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信息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农业信息传播^^^基础薄弱,且主要以传统信息传播手段为主,存在着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传播渠道不畅、信息资源来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应运而生,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如何使新媒体运用于现代农业,就成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1.2研究意义
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这说明国家已经将信息技术的建设提升到政策的高度。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现代化、产业化的关键阶段,信息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需要,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幵发农村信息资源,建立农村信息传播体系,加快传播速度,提高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和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信息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运用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作为我国农业信息推广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的角度看,传统的农业信息传播理论主要以传统的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而现代农业信息的传播如何借助新媒体这一新的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在内容的整合上,形式的表达上,都要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在传播的手段上,都无疑需要更好的理论补充,从而掌握更好的普遍性的规律。从现实价值角度来讲,基于新媒体的农业信息的传播,能够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地区差异,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今社会,信息就是资源,农业信息也不例外,它可以提升国内农民的文化涵养,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进而稳定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粮食年需求量的逐年增加,研究新媒体视域下农业信息的传播,不仅有利于稳定民众生活,而且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处理"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关于农业信息传播课题的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43年,美国的瑞安和格罗斯对杂交玉米的推广研究激发了业内的研究兴趣,并逐步发展了扩散研究。1962年,E .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提出“创新扩散”理论,该书十分畅销,通过2002年的中文版本可以了解到,该书主要对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和有机农业等方面的扩散进行了探讨。至上世纪90年代,农学开始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许多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并写出了大量研究论著。他们也对我国的农业信息传播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1980年,联合国一支专家小组,就中国的培训状况做了调研,并发表了《中国农业培训系统》的专著。上世纪90年代,丹麦的约恩?德尔曼(Jorgen Delman)就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研究,提出“农业推广作为革新传播的政策工具,以便获得特定的政策目标”(JorgenDelman,1993)的基调,并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出了客观评价。我国对农业信息传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杨孝荣等人对我国农村信息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进入80年代,借助于传播学的先进理论,政府和学者对受众媒介和传播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1987年中宣部组织了“中国不发达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受众”的调查,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从90年代至今,一些高等院院校仍继续对国内各地区的信息传播进行研究,但业界的着眼点和重点主要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科技信息载体的普及和农技推广站的运营管理。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王德海教授编著的《传播与沟通》已经成为农业推广硕士的专业教材。赵晓春主持编著的《农业传播学》(2005年版),介绍了农业传播学科的形成与的发展方向,是国内关于农业传播的首本较为完整的著作,该书从学科的角度对农业传播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理论层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从务实层面进行了讲解。近些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农业信息的传播中,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关注新媒体对于农业信息传播的影响。
2国内外农业信息传播现状
2.1农业信息传播的内涵
农业信息传播是对信息传播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农村是信息传播的区域和农民是接受信息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更好的传播为农民决策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只有建设健全的农村信息传播体系,才能更好地做到增强农村用户信息消费能力(伯顿E-斯旺森等,1989)。综上所述,本文将农业信息传播定义为“农业信息从各级信息管理中心向广大农业信息用户传递、运动、散播和扩散的过程(刘镜等,2010)。”从广义上讲,农业信息包括农民生活消费、农村生产管理、农业科技技术、农村经营管理、农村市场流通、农村资源环境、农村教育信息、农村政策法规信息等领域,主要有宏观信息、科学文化信息、农业市场行情和农业科技信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过程。199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面向农民、贴近农民的农业频道,播出的农业节目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反映农民的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广泛全面的农业信息。1996年和2004年是我国农业信息传播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期间召开了两次全国性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对我国农业信息工作进行部署,至此,我国的农业信息传播的基本构架已经建立。农村商品质量安全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薄弱,农民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民最容易受到假冒伪劣的侵害。近几年爆出的假种子案件层出不穷,这不仅仅伤了亿万农民的心,更打击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这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农民及时获得生产信息,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建立健全农业信息传播体系,将获取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以及将在当地釆集到的农业信息及时汇总、上传。
3新媒体对于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 16
3.1新媒体与信息传播 ..........16
3.2新媒体农业信息传播手段概述.......... 17
3.3基于新媒体的农业信息传播优势.......... 22
3.4新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局限性.......... 25
3.4.1农业信息网站建设滞后.......... 25
3.4.2手机功能尚未完全利用.......... 26
3.4.3新媒体深入农村存在障碍.......... 27
3.4.4农民信息意识淡薄.......... 28
3.4.5面对农村的信息资源不足.......... 30
3.4.6信息传播受到年龄限制.......... 30
3.4.7信息甄别难度大,公信力不足.......... 30
3.5本章小结.......... 31
4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农业信息传播的对策.......... 32
4.1加大宣传力度,加深民众认识.......... 32
4.2树立典型,培养民众兴趣.......... 33
4.3加强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 34
4.4优化农业网站,加强平台建设.......... 35
4.5推动农业信息传播产业化.......... 36
4.6本章小结.......... 37
结论
农业信息传播是一项服务于广大农村的活动,现代农业条件下,农业信息是构成农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农业信息传播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加快农业成果转化,转便农民观念,推动农村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良好健全的农业信息传播体系不仅要将获取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还要将在当地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及时汇总、上传。与外国农业信息传播手段相比,我国农业信息传播还比较落后,目前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农民的求知欲越来愈强,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求职欲望。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手段现在已经逐步渗入到农业信息传播这一领域,为农业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气象。信息化时代,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新科技传播手段。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之中。以计算机、手机等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对农业推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新媒体更好地想农民提供了学习新知识、新观念的途径,加强了广大农民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村受众获取、发布信息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新媒体传播模式有其固有的优势,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传播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如现代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不成熟,访问量和信息量都很小,网站服务内容雷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农业信息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农民对手机的运用多数只限于讯通的作用,缺乏新媒体传播知识,信息化意识还很薄弱,而且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面对农村的资源还不足,信息真假题别难度大,公信力不足,所以新媒体深入农村还存在很大障碍。
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传播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信息传播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媒体存在的缺点,并正视这些缺陷,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调整,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应重视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加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政府还充分要发挥服务与监管的职能,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在新媒体视域下,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也不可荒废,应该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手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及报纸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各种传播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农业的发展。总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农业信息网络有了新的飞跃,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我们应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传播手段,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以上对新媒体视域下农业信息传播的探讨还不够深入,这个课题是个长远且复杂的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雪,曾森等.浅谈新媒体在广西蚕桑业发展中的作用[J].广西蚕业,2011,48(3),32-33
2.伯顿E .斯旺森等著,许无惧等译.世界农业推广[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牡.1989,114-115
3.伯顿E-斯旺森等.世界农业推广[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989,2
4.布阳.社会转型时期乡村信息传播的路径选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47
5.陈有富.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 (2): 58-60.
6.仇学英.贫困山村发展传播模式的探索一大众传播与一个贫困乡村现代化演进的分析框架[J].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香港),2004 (2),22-24
7.戴振杰,林建材.谈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0): 116-120.
8.丹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一充分发挥人众传媒在农民教育中的功能[J].当代传媒,2008⑴,47-49
9.邓菲.非盈利性信息服务机构面临的新形势与对策.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3): 24-26.
10.邓世勇.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有效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4-45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六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以生产力为主导的世界农业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在原始农业阶段,主要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特点是依赖自然起作用的自然力进行生产。远古中国在 7000 年前便有了小麦的规模种植;美洲大陆在 5000 多年前就开始了玉米栽培;在传统农业阶段,随着金属工具和工业生产资料及化石能源投入农业,农业开始突破自然的生产形式。到了 20 世纪,化肥、农药、机器和良种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率得到了提高。然而发展至今的传统农业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到了现代农业阶段,农业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基本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进一步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并将进一步朝网络信息化,生物技术产业化,生产标准化以及设施农业化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太空农业及蓝色农业等高科技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面临严峻的问题。首先,中国人口多,而可利用耕地持续减少。截至 2008 年 12 月,全国耕地面积为 121760km2,比上一年度减少 193.3km2,进一步迫近 120000km2的红线。据统计,至 2030 年中国人口将达 16 亿,农业安全将危害国家稳定。其次,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差。部分地区生态资源已接近枯竭,以水资源例,其本身就已经分布不均,北方农业产区生产 55.5%的粮食,水资源却只占全国 14.4%,2006 年农业年缺水量约 300×108m3,有近 20000km2农田受旱,旱灾频繁,8000 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再次,高化肥农药投入量粗放式发展加重了污染,调查显示,2007 年长江干流岸边污染达 600km,90%的湖泊呈富营养化状态。如今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已从 1981 年的 32%下降到 2005 年的 17.2%;而农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人口 47.4%。中国农业在经历了精耕细作,人海战术之后,急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农民种粮支持力度再度加大,进一步加强农民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注重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活改善。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设施化规模化发展,扶持标准化基地,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区等。201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集约经营的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发展农业,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这是自 2004 年以来,除2011 以外中央一号文件第八年聚焦“三农”问题,反映出国家已经对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高度重视。农业要发展就必须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传统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低高依赖,承担自然风险大,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内农业的必然出路。党中央十七大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环节之一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现有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在 2010 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创建农业标准化,促进其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桎梏,如何实现由粗放、封闭、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农业转向集约、开放、技术型的现代化农业已成为生产方式转变的重点。就目前我国现状,在各地蓬勃兴起的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一步,为发展高经济、高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的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
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它改变了农业投入要素,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化奠定了基础。设施农业在杨凌已经有多年发展经验,有国内外设计的各类型温室;区内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设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汇集着大批农业高科技人才。杨凌是国家唯一的农业示范区,一定程序上代表着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在杨凌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可以使产学研更紧密结合,并能通过示范作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在建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集示范展示、观光生产、科技交流、科学教育及农业发展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自然环境优越,交通发达,邮电通讯便利;农村人口占 90%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区。随着杨凌经济快速发展,当地农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现有各类种养殖园区 49 处,其中设施农业园区 7 个,良种繁育展示园区 1 个,果树栽培园区 2 个,苗圃 5 个,畜牧养殖场区 34 个。然而这仍达不到国家对区示范区发展总体要求,城乡统筹发展滞后,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发展缓慢。农业示范园多而小,总体水平低。因此建立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杨凌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给本文设施农业项目的效益分析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章 设施农业项目相关理论
2.1 设施农业
2.1.1 设施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对于设施农业的定义,根据不同侧重点,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狭义的设施农业仅是指设施栽培,包括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有学者认为设施农业就是用特定设施和设备, 创造适于园艺作物生育的小气候环境, 进行园艺作物生产的方式。韩培培把在温室和大棚等保护设施里, 利用室内外配备的各种设备调节环境条件和栽培土壤条件下进行的园艺生产叫做设施园艺。而广义的设施农业定义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个方面,如冯津(2004)认为设施农业是利用一定设施,在局部范围内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高效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古文海(2007)等认为设施农业是运用了现代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为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提供可控、适宜的生长环境,达到时充分利用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的目的。在有限土地上,以较少的劳动力获得高产、高品质农产品和较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的定义,设施农业都是通过改善和利用自然环境,为农业产品生产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生产环境, 以求摆脱自然环境的束缚,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的一系列设施和技术集合。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设施农业是集成一系列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综合运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面积最广的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及连栋温室等。也运营着少数装备先进设备的智能化温室,但主要用于科研展示或生产高科技作物。为方便研究,本文研究的设施农业以我国分布较广的日光温室为对象,数据及温室类型以杨凌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主要来源,生产产品以园区种植最多的西红柿为主,不涉及其他类型的设施农业。
第三章 杨凌设施农业项目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23
3.1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3
3.2 杨凌示范区设施农业项目发展现状...... 23
3.2.1 杨凌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4
3.2.2 调查结果统计及描述性分析........ 26
3.2.3 生产投入各要素分析........ 27
3.3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8
第四章 杨凌设施农业项目财务效益及风险分析........29
4.1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项目.... 29
4.2 研究方法........ 29
4.3 数据来源........ 30
4.4 设施农业项目风险分析........ 31
4.4.1 风险辨识..... 31
4.4.2 敏感性分析....... 32
4 5 小结.... 32
第五章 杨凌设施农业项目社会和生态效益分析........33
5.1 发展设施农业项目社会效益...... 33
5.2 发展设施农业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 37
5.3 小结.... 40
结论
论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1)设施农业是集成一系列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运用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运用 DCF 方法估算农业项目的经济效益可以方便直观的反映项目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设施农业项目的标准化生产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量的稳定,但现阶段仍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诸多风险,产值和现金流波动仍然频繁,因此使用 DCF 估值的准确性会降低,对整个项目盈利能力的分析会出现偏差。
(3)通过对设施农业项目效益的各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施农业项目能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生态环境影响更小。然而其盈利能力相比一般工业项目略低,对基础设施如道路建设要求较高,运营风险大,不利于吸引投资。国家通过补贴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在农民自己管理温室的情况下,温室效益较高,年净收入达到 8000 元以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雇佣工人管理的情况下,日光温室投资利润率等指标较低,风险增加,对其企业化运营发展不利。同时研究发现,设施农业项目产量较高且稳定,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利润主要停留在了蔬菜供应链的销售环节。因此,考虑如何提高收购价格对设施农业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青云,李华成,陈贵林,郭世荣,韩海东. 农业设施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75-98
2陈世怀.2008.[硕士学位论文].耕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重庆为例.重庆:西南大学
3陈伟.2006.[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与效益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4初江,徐丽波,姜丽娟,姜言会,曹亮.设施农业的发展分析.农业机械学报. 2004,35(3)
5戴汝为,王珏, 智能系统的综合集成.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5,2
6方斌,王光火,吕昌河.2007.农业 N 肥投入与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增长.生态学报,27(1):214-219.
7费振国,侯军岐.2007.项目管理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6):43~46.
8付彩芳,任倩,王定毅.2006.国外农业经营与管理.第 1 版.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高峰,俞立,卢尚琼,徐青香,于莉洁.2009.国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6(2):279~285
9高翔,齐新丹,李骅.2007.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11):3453~3454.
10龚建桥,朱睿.科技企业集成管理研究论纲.科研管理,1996(3):54-58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七
第一章 前言
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和自然资源相对发达,他们更多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很少考虑(Lindberg K 等,1993)(Lindberg K,1991)。我国目前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农业生产体系,不仅仅只是模仿其他发达国家,而更多的是吸取总结他们的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东西。我国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更好的运用到生态农业中去。北戴河新区已规划建设为集高端度假旅游、生态示范、特色产业发展和城乡宜居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区,辖内昌黎工业园东区也将产业定位调整为生态旅游项目为主导、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和文化产业(韦金君,2011)。目前,北戴河新区已完成城市设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新区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新能源利用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区域环评、河流防洪规划等规划编制正在进行。北戴河新区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生态环境的支持,新区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对于一般性工业限制进入,对于三高一低产业禁止进入。在旅游企业中大力推行节能环保措施和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保护和建设好洋河、滦河等生态湿地;实现团林、渤海农场生态林的产品升级,以森林公园、观光林业为主导,丰富林场的林木品种,增加花卉和公园配套设施,将两个林场打造为新区绿肺。北戴河新区离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很近,其自身濒临渤海,天然的大浴场将为北戴河新区打造成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观光、健身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无景区休闲旅游发展,加快休闲体系建设,将北戴河新区打造成为文化景观特色鲜明,旅游氛围浓厚的休闲旅游胜地。(王泽泉,2008)(刘春玲等,2009)
第二章 北戴河新区的总体状况
2.1 北戴河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
2.1.1 北戴河新区区位优势
北戴河新区隶属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高速公路系统和铁路网络连接至周边各大城市;由其地处渤海湾内,向东比邻秦皇岛港。尤其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使得北戴河新区成为是我国“三北地区”地区与东北亚紧密相联的重要出海口,在东北亚经济区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由于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内,更彰显出极其重要的区位优势,使得北戴河新区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的重要亲海之处。
2.1.2 北戴河新区旅游资源
北戴河新区境内拥有大量高品质、风格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动植物群落和优良的空气环境质量,加之内 82 公里优质绵长滨海岸线、造就了多样的海洋,陆地及独特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风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整个东北亚地区都具备代表性。
2.2 北戴河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2.2.1 结合内外环境,开创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环渤海经济产业圈得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强劲支撑的大背景下,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造就了周边城市产业规模的不断升级,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北戴河新区是国家级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绿色节能建筑业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以上先决条件为该区旅游提供了广阔内陆客源市场。它已具备凭借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结构,集成优秀的自然环境所开展的第一产业经济结构新格局。
2.2.2 保障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
北戴河新区四季分明,地理纬度相对较高,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明显,目前冬季旅游项目开发明显滞后,仅凭夏季旅游难以维持持续发展问题。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化服务产业体系,通过相关诸如电子信息,金融,会展以及生态农业等产业的四季发展,实现新区经济的四季常态发展,并整合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达到共赢效果。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新区最为宝贵的资源,未来产业发展应将其充分考虑进来。对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海洋,海岸生态环境未来发展开发,首先要保障自然环境最小程度的扰动,避免对其的人为破坏;其次应当充分考虑人类的要求,反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建设,从而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通过构建生态文明,保护、培育、扩大、提升生态资源,美化、绿化、景观化、净化环境,提高环境承载力,为招商引资提供令人向往、不可多得的投资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一是在海岸沙丘、密林集中分布区域以及泻湖七里海周边区域的生态涵养区,大力实施生态恢复、保护、建设,严格限制开发;在不影响或干扰生态的前提下,部分地段可导入观光游赏休闲业,有控制地发挥旅游功能。二是保护田园特色,发挥生态涵养功能。大多数农业区域注重田园特色的保护、建设及生态涵养功能的发挥,在着力保持农业生产空间的生态特色和环境美化、净化的前提下,提升生态资源,提高环境承载力。北戴河新区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以及加速旅游功能型农业的建设,加工型农业的提升,循环型、立体型农业的构筑,等等,这既净化环境,保护生态,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释放时空资源的最大潜力,并拓展了生产开路,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壮大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第三章 发展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重要意义........4
3.1 发展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4
3.2发展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总体目标........ 4
3.3发展有机型、绿色生态农业总体设想........ 6
第四章 开展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的内容与措施....8
4.1 花卉产业项目........ 8
4.2 以高端旅游为主的地热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 9
4.2.1 地热自然条件.... 9
4.2.2 地热资源利用方式...... 10
4.3 生态型葡萄城建设项目........ 11
4.4 生态型渔业项目........ 13
4.5 河豚的规模化养殖及其毒素提取检测技术...... 16
4.6 甜高粱生态谷建设项目........ 17
4.6.1 项目建设依据........ 17
4.6.2 甜高粱生态谷主要建设内容........ 19
4.7 紫甘薯薯渣深加工提取膳食纤维技术项目...... 19
4.8 B 级芦笋循环利用加工新型食品项目 ......... 20
第五章 新区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益评价....22
5.1 经济效益........ 22
5.2 生态效益........ 28
5.3 社会效益........ 28
5.4 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及可持续发展...... 28
结论
本文从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型农业”为切入点,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生态,在适应新区总体发展目标的同时,研究探讨如何将“新型农业”作为当地特色发展优势和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引擎,使得新区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低碳环保的良性发展方式。本文通过对北戴河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的阐述,了解当地适宜进行绿色有机型生态型农业的基础条件;结合新区新型农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去顶总体目标及总特色幻想;通过资料查阅及实地考察,提出 8 项充分体现新区地理环境优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划,经济附加值较高等特点的特色项目,包括 1)花卉产业项目可实现经济效益 1800万元/年,投资偿还期为 3 年;2)以高端旅游为主的地热资源循环综合利用项目正常年份可实现销售收入 1500 万元,年平均利润 700 万元,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 47%;3)生态葡萄城建设项目一户人家有 0.2-0.7hm 葡萄,每年收入可达 4 万-5 万元,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之一;4)生态型渔业项目年利润 1288 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 4.99 年、5)河豚规模化养殖及其毒素提取检验技术,建 5 千平方米越冬温室,50 亩水面养殖水面规模(1.5 年为一周期),周期总产值可达 400 万元左右;6)甜高粱生态谷建设项目年平均利润 900 万元,投资回收期 3 年;7)紫甘薯薯渣深加工提取膳食纤维项目税后利润2188 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 5.19 年;8)B 级芦笋循环利用利用加工新型食品项目正常年营业收入为 15000 万元。各项目中分别从项目背景,项目可行性,市场潜力,对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案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并进行了各项目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以定量化的手段支撑各项目的可行性。
全文以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保障食品安全等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质量,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生活质量为重要研究目标,重点研究适合当地发展的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由点带面,试图通过绿色有机型生态农业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当地政府提供一条“三效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Lindberg K,HawkinsD,eds.Ecotourism: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M],NorthBennington: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
2Lindberg K,Policies for Maximizing Nature Tourism’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M].Washington DC:World Resource Institute,1991。
3韦金君,生态农业建设中科技要素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32~40。
4王泽泉,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地理教育》,2008-07-15。
5刘春玲,陈胜,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4)。
6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7佟玉权,旅游生态系统的特点与研究方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8龚新,邓挺,宋立生,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河南科学,2002(04)。
9杨立顺,杨燕雄,浅析秦皇岛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科技信息,2008(33),432,469
10周会文.转方式 调结构 推进抚宁县渔业健康持续发展,河北渔业,2012,2(58)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八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一直是最大的用水部门,约占了总抽水量的 70%,这其中还有将近一半的水是在灌溉的过程中被浪费掉了(Fischer et al. 2007)。同样,在中国。农业也一直是用水大户,2011 年,我国总用水量为 6107.2 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 3743.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61.3%(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1)。随着气候变化等限制因素,水资源资源的供给逐年减小,表现为地表径流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突出。在过去 20 多年里,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的地表径流分别减少了 41%、15%、15%和 9%(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7);10 年来农村地下水位的变动状况发现,我国很多井灌区农村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黄河和海河流域是下降最严重的地区(曹建民等 2009)。由此同时,工业用水、城市和农村生活用水的激增构成了强大的用水需求,在这种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形势下,农业用水被逐渐挤占,面临缺水困境。“十五”期间,全国农业灌溉年缺水量平均高达 300 亿立方米,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 3.85亿亩,每年因干旱减少粮食产量约 3000 万吨(汪恕诚 2004)。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且很可能威胁基本的粮食安全。世界观察员美国的Brown 甚至认为,中国的水短缺会动摇世界粮食安全。际资源研究所(IWMI)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也对中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表示了极大地关注。
在有限的农业用水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用水使用效率就成了当务之急,农业用水主要用于灌溉,那么灌溉效率的提高也理所当然受到重视。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系统,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 2/3 以上的耕地分布在降雨量小于 1000mm 的常年灌溉带和补充灌溉带,灌溉面积的比例约 50%,居世界首位。全国大约有 65%的粮食作物,75%的经济作物和 90%的蔬菜作物都生产在灌溉田上(中国统计年鉴 2005)。灌溉在我国北方尤其重要,大约 96%的大米和 80%的小麦生产在灌溉田上,远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王金霞等 2008)。由此同时,我国在农业灌溉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和浪费。英国、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节水灌溉面积比例达到 80%以上,而我国仅为 35%。同时我国灌溉水平均利用率仅为 40%,而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则可达到80%,意味着我国60%的灌溉用水由于渠道渗漏等原因而浪费(石玉林 卢良恕 2001)。最后,我国农业用水的经济效益也不高,农田灌溉水的粮食作物生产率仅为 1.0kg/m3(庞鸿宾 2000)[25];水资源生产率只有 3.6 美元/m3,远低于发达国家 35.8美元/m3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 4.8 美元/m3(World Bank 2009)。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用水低水平利用的现状。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000 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表明提高灌溉效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
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且空间分布不均。2011 年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为 604.4 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拥有量分别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 61%和 41%(中国水资源公报2011)。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土地面积只占全省的 35%,水资源量却占全省的 70%;黄河流域土地面积占全省的 6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 30%。以关中为例,作为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其仅占全省面积 1/3 的土地上,GDP 总量占全省的 64%,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 18%(陕西省统计年鉴 2009)。这种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和水资源利用率的地下严重阻碍这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而制约着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关中共有 10 个大型灌区,涉及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和铜川 5 个地市的 25 个县区,灌溉农业历史悠久,灌溉面积大 1336 万亩,不仅是粮食供给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主要基础。据统计,2008 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为1150.9 万吨,关中地区达到 836.23 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 73%(陕西省统计年鉴 2009)。在继续发展灌区农业的前提下,如何客观真确地评估当下关中平原农业用水灌溉效率,认清节水形势是一个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找到影响灌溉效率的主要因素,找准节水灌溉的突破点,旨在为提高农业用水灌溉效率提出有价值且可实施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 2012 年三四月份作者在关中地区三个灌区的农户调研数据。样本涉及的灌区包括宝鸡峡灌区、洛惠渠和石头河灌区,它们分别代表了大、中、小型三类灌区。宝鸡峡引渭灌区(简称宝鸡峡灌区),是在宝鸡峡引渭工程建成后,与 1975 年与渭惠渠灌区合并而成的陕西省最大灌区,位于关中西部渭河以北渭北高原腹地,东西长 180 公里,南北平均宽 14 公里,海拔高程 400~600 米。宝鸡峡灌区由宝鸡峡引渭工程(上总干渠)、渭惠渠工程(下总干渠—南干渠)和渭惠渠高原抽水灌溉工程(下总干渠—北干渠)三大部分组成,从宝鸡县林家村和眉县魏家堡两处筑坝引渭水,是个独具特色的双渠首引水灌区。灌溉宝鸡、咸阳、西安 3 市,总计灌溉设施面积 296.5 万亩,有效面积 293.51 万亩(其中井灌及井渠双灌面积 60 多万亩)。洛惠渠位于关中平原东端缓和与北洛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东北临东雷抽黄灌区,西南与交口抽渭灌区相连,呗洛河横贯南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程 335~400 米,东西长 65 公里,南北宽 36 公里,灌溉澄城、大荔、蒲城 3 县河谷阶地 74 万余亩。石头河水库灌区(简称石头河灌区),西起宝鸡县同峪沟,东临周至,南依秦岭,北至渭河,东西长 34 公里,南北宽 15 公里,海拔高程 450~700 米,地势南高北低。石头河灌区有设施灌溉面积 37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 万亩。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21
3.1 数据来源 ...... 21
3.2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 ........ 22
3.3 气象数据说明及统计描述........ 27
第四章 陕西关中灌区农业灌溉用水灌溉效率....29
4.1 灌溉技术效率.... 29
4.2 灌溉经济效率 .... 36
第五章 陕西关中灌区农业灌溉用水灌溉........39
5.1 是否灌溉...... 39
5.2 灌区........ 39
5.3 灌区上下游........ 40
5.4 水源类型...... 41
5.5 灌溉技术...... 41
5.6 土壤类型...... 42
5.7 作物........ 43
5.8 收费方式...... 44
5.9 要水形式...... 45
5.10 用水协会.... 46
5.11 政府作用 .... 47
结论
基本结论如下:
第一, 在灌溉技术效率方面,EDA 和 SFA 所测得的灌溉技术效率远小于生产技术效率,它们测得的灌溉技术效率平均值分别为 0.3753 和 0.4372,表明在农业生产中不改变产出和其它投入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约 56%至 62%的农业用水,灌溉技术效率很低,也意味着存在巨大的节水潜力。进行配对 t 检验时,显示出同一生产样本两种方法所测得的灌溉技术效率值具有显著差异,但进行一致性检验可知,样本在排名次序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第二, 在灌溉经济效率方面,DEA 和 SFA 所测算的是两种完全不同意义的经济效率:灌溉成本效率和农业用水配置效率。基于 DEA 测算的灌溉成本效率是一种全要素生产条件下单要素径向成本效率,由于灌溉成本计算中不存在多种要素价格向量,故所计算的灌溉成本效率和灌溉技术效率相等。所得到的灌溉成本效率平均值为 0.3753,仍然小于生产成本效率,表明样本中农业用水成本潜在的节约幅度为 62.47%。基于 SFA测算的农业用水配置效率是利用边际分析法得到的农业用水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值,其最理想配置效率为 1,此时农业用水的经济效益最优。研究中农业用水配置效率值分布跨度很大,且绝大多数生产样本的农业用水边际产值大于其边际成本,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水资源粗放管理方式所导致的低水价。
第三, 在灌溉技术效率多维群体差异性检验中,得到了一系列从单一维度分组的组间灌溉技术效率差异情况。具体来说,灌溉组的生产技术效率显著大于非灌溉组生产技术效率,表明灌溉在生产中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宝鸡峡灌区和洛惠渠灌区的灌溉技术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它们都显著大于石头河灌区的灌溉技术效率;灌区下游的灌溉技术效率显著大于灌区上游的灌溉技术效率;渠水和地下水的灌溉技术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它们都显著大于混合水源的灌溉技术效率;粗放的漫灌技术的灌溉技术效率显著小于畦灌或沟灌以及滴灌的灌溉技术效率,而传统的沟灌或畦灌的灌溉技术效率并非如预料的显著小于滴灌技术的灌溉技术效率;样本中沙土的灌溉技术效率小于粘土的灌溉技术效率,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不同作物中,玉米和猕猴桃的灌溉技术效率较低,小麦和苹果的灌溉技术效率较高,西红柿的灌溉技术效率居中;不同收费方式下由于折合水价的差异,按面积单次收费的灌溉技术效率最高,按流量和按时间收费的灌溉技术效率相当,按面积年固定收费和按用电量收费的灌溉技术效率最小;不同要水形势下由于农户所得农业用水资源稀缺性的差异,农民临时联合或村小队为单位要水和农民个体直接要水的灌溉技术效率无显著差异,但它们都显著地小于以村委会为代表的集体要水方式下的灌溉技术效率;现实中存在的用水协会只是传统上简单的买水中介,并不能促进灌溉技术效率的提高;政府的节水示范推广和激励措施普及率较低,并且没能真正发挥作用而提高灌溉技术效率。
第四, 灌溉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可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种植特征上,种植规模的过大有利于灌溉技术效率的提高,而土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频率对灌溉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水市场特征上,水价上升能够显著提高灌溉技术效率,农村发展水平较低的水市场中卖水主体个数和卖水服务项目数对灌溉技术效率无显著影响;从农户特征来看,家庭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由于数据的局限性都能对灌溉技术效率产生显著作用,而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则对灌溉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影响,家庭收入和农业收入比重对灌溉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作用,反映农户社会关系网络的变量的作用是不显著的,反映农户获得信息能力的变量中仅有农户读书或看报显示出对灌溉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作用;在自然条件中,气温和光照条件的作用不明显,灌溉技术效率与降水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它虚拟变量中,回归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鞠正山,张凤荣,刘晓霞. 2002. 西北特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潜力与粮食增产的关系. 农业工程学报,18(1):177-180
2李文,于法稳. 2008.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用水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开发研究,6:60-63
3李玉敏,李金霞. 2009. 农村水资源短缺:现状、趋势及其对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全国 10 个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自然科学学报 ,2:200-208
4李周,于法稳. 2005.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 DEA 分析. 中国农村观察,6:2-10
5廖永松,黄季焜. 2004. 21 世纪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与灌溉需水预测. 中国水利,1:36-38
6刘克亚,王金霞,李玉敏,张丽娟. 2011. 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学报,6:932-942
7刘渝,王兆锋,张俊飚. 2007.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问题,6:75-77
8刘宇,黄季焜,王金霞,Scott Rozelle. 2009. 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基于中国 10 个省的实证研究. 节水灌溉,10:1-5
9孟德锋,张兵,刘文俊. 2011. 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影响——基于淮河流域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4:1061-1086
10孟令杰. 2000. 中国农业产出技术效率动态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5:1-4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九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抚农惠农政策,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成效也日益明显: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提高[1]、农民增收速度加快[2]、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3]。然而,我国“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农村自身发展动力的增强,只有解决了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实现“三农”的可持续发展,输血只能是辅助手段,而耕地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料,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据极其关键的基础性地位。耕地流转是协调我国耕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建设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耕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能保证外出的村民安心务工,是实现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4] [5]。因此,从农业补贴政策的角度来规范和推动耕地流转,是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江西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2004 年以来陆续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逐年的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另外随着江西省土地整治项目、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项目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江西省耕地流转情况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以江西省为例,通过专题调研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1.2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提出理论假设。并运用江西省 390 份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江西省农业补贴政策水平和耕地流转的总体情况,描述性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前后耕地流转的变化情况,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简单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率变化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程度,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统计分析 2003-2011 年江西省 8 个县(市)的耕地流转变化情况,总结2004-2011 年江西省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并且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查区域农户耕地流转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其特点、总结规律。(2)定量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基于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构建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率及耕地流转决策行为影响的数学模型,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3)提出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相关建议。在总结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研究综述、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等进行阐述;第二章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影响的作用机制,首先从农业补贴的作用机制及耕地流转的响应机制入手进行剖析,然后对耕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并选取耕地流转的影响指标,为下一步实证分析做铺垫,最后理论上总结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机理;第三章以江西省实地调研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阐述江西省总体农业补贴状况,对 2003-2011 年耕地流转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取 2011 年数据进行耕地流转现状研究;第四章为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纵向分析 2004-2011 年四种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率的影响,以此纵向说明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是否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则是构建二项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 2011 年农户调查数据为统计单元,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具体的耕地流入及流出行为决策的影响。第六章为结论与讨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2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影响的理论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时期,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将农地向耕作大户集中,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补贴政策的制订及实施的过程也必将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的执行来规范和推动耕地流转,逐步形成农业耕种规模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农业发展现代化、产业结构多元化,为国家农业综合水平的提高提供空间与活力[60]。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国家推行了税费减免政策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即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通过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负担逐年减轻,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积极性。从 2004 年开始,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数量也不断增多。本章就从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耕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全面了解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入和转出影响的作用机理,进一步得出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影响的理论假设。
(一)本研究所指的耕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而土地使用权流转被定义为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的基础上转让使用权。把流转双方定义为:耕地承包经营权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即耕地流入方和耕地转出方。
(二)本研究的农业补贴政策是指与耕地流转直接相关的四种,即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在进行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对耕地流转影响的理论研究过程中,除了本研究涉及的四种农业补贴政策因素外,不考虑其他补贴政策因素对耕地流转的影响。
(三)本文中农户被认为是具有自主决策能力的理性资源开发利用者,他的开发利用对象是其承包的耕地。本文是针对农户在农业补贴政策影响下对耕地的合理优化配置并实现耕地流入或转出行为的研究。为了便于差异性分析,研究根据农户主要收入来源,将农户分为打工农户、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三类:打工农户是以打工经商为收入来源,几乎不从事耕地经营生产;专业农户是专门从事耕地生产或其收入几乎全部源于农业;兼业农户则是指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 即农闲外出打工、农忙回家务农或者在家从事水泥工、工匠、木匠等职业,但又不放弃种粮的行为,但是收入往往来源于打工,而粮食、蔬菜等基本生存物质保障来源于耕地。
3 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影响研究........ 25
3.1 资料来源及样本统计特征 .........25
3.2 农业补贴状况分析.........27
3.3 2003-2011 年耕地流转变化分析......29
3.3.1 耕地流转率的变化 .....29
3.3.2 耕地流转行为的变化........29
3.4 2011 年耕地流转现状分析.........32
4 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率变化的影响分析.... 38
4.1 变量选择及计量模型.....38
4.2 粮食直补对耕地流转率的影响 .......38
4.3 良种补贴对耕地流转率的影响 .......39
4.4 农资综合补贴对耕地流转率的影响......39
4.5 农机具购置补贴对耕地流转率的影响........40
5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分析...... 41
5.1 模型的构建........41
5.2 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户耕地流转决策的相关性分析.......43
5.3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流出决策的影响分析 ....45
5.4 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流入决策的影响分析 ....49
结论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耕地流转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考虑的因素较为全面,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也较为一致,但是从农业补贴政策的角度,针对众多影响因素中提取某一种或某几种进行单独研究分析,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四种补贴政策入手,研究其对耕地流转率及耕地流入或流出决策行为的影响,这类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通过取点调查、总结分析江西省农业补贴状况与农户流转现状,通过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前后耕地流转的变化情况从而对之后的影响分析进行理论铺垫,最后采用模型分析调查数据并得出结论。
(一)首先,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转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从分析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无论是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还是农机具购置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都打破了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间的边际收益等式,提高了耕地资源优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而这种鼓励农户耕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的政府扶持性政策必将对耕地流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从四种农业补贴的内容上来看,对于耕地流入和耕地流出两者的影响应该具有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差异性,有些补贴政策可能更偏向于促进耕地流入,相比之下,对于耕地流出的影响可能会显得微弱或是抑制作用,反之亦然。
(二)其次,在针对关于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时,分别从其对耕地流出行为及流入行为进行单独分析,这样的划分具有科学性及实效性。因为,农户具体的流入或流出行为,体现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和经验趋势,是农户对耕地理性配置的真实反映。而这样又存在一个重叠区域,即未耕地流转的农户,这种无流转农户的耕地经营是一种保持现状,不退不进的中间状态,无法将其归为流入或流出任何一类,那么在分别讨论上述两个方面的时候,只需要否定耕地流出行为或耕地流入行为,就会将无流转包含在内,不会遗漏,又能使研究趋于合理。
(三)经济发达水平不同的区域耕地流转状况也有所不同。通过将调查区按照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分类,再对不同类别调查区的流转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可得:社会经济水平较发达地区,农户转投到第二、三产业的机会较多,社会保障型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完善,农业比较效益不高,所以大多数农户选择耕地流出,耕地流入的相对较少;处于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耕地流转空间较大,流转现象也较为频繁,相对转投其他产业的潜力不够充足、社会保障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般的情况下,农户偏向选择规模化农业经营以提高农业效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地区产业优势不明显,非农就业机会少、社会福利保障水平较低,因此,该地区表现出来的耕地流转现象最不活跃,农户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恋土情结。
(四)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耕地流转率的提高,对耕地流转的具体行为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后,耕地流转签订合同的比率有所增加,耕地流转年限有所延长,耕地转出对象也发生变化,转向一般村民的比例有所上升,耕地流转费用的补偿方式也发生变化,无偿流转大大减少,以现金补偿的方式不断成为主体,补偿数额也有所提高。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以及逐年补贴力度的加大对耕地流转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五)四种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流出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粮食直补及良种补贴金额越多,耕地流出发生的概率越大,而农资综合补贴金额数及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数越多,耕地流出的概率就越低。因此,粮食直补及良种补贴对农户耕地流出行为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而农资综合补贴及农机具购置补贴对农户耕地流出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六)四种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流入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耕地流出行为都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粮食直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越多,耕地流出发生的概率越大。而良种补贴与农资综合补贴对耕地流入行为的影响却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良种补贴与农资综合补贴在所调查农户中差异性并不是那么明显所导致的。农民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营者与决策者,为了使自身在投入最小化的情况下产生效益最大化,则必须实现粮食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经济产量的边际收益。农业补贴政策的推出打破了原有粮食产量边际效益与经济产量边际效益之间的平衡,提高了农户在粮食生产的过程中扩大耕地投入的意愿,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农业补贴政策对耕地流入是有显著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胡学群.国家惠农政策对促进水稻生产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2
[2]定光平,张安录.惠农政策下鄂中南地区农地租赁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5-58
[3]张建杰.惠农政策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研究——基于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58-65
[4]马晓河 ,崔红 志.建 立土地流 转制度 ,促进区域 农业生产 规模化经 营[J].管 理 世界,2002(11):63-77
[5]陈美球,肖鹤亮,龙颖等.农户耕地流转意愿及驱动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4):70-73
[6]何忠伟.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与体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10
[7]孙峰,吕永刚.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在中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研究[J].知识经济,2012,(02)
[8]许罡.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路径分析及完善思路[J].全国商情,2007,(09)
[9]商文斌.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问题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05)
[10]何忠伟,蒋和平.中外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3
硕士农业毕业论文范例篇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民以食为天,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粮食需求一直倍受国内外的关注。粮食是最为典型的水密集型产品,在虚拟水土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改革开放,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二、三产业的发展占用大部分的土地,我国南方地区从产粮区变成了现代化经济城市,相反地,我国北方开始担当起生产粮食的重任;然而北方地区虽然土地资源较南方富裕,但是可耕种的土地也是有限的,特别是水资源及其匮乏,因此水资源缺乏是我国北方粮食生产的制约条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但是这项工程耗资巨大,同时在粮食从北到南的贸易中,我国北方水资源的短缺量更加急剧加大,并且我国北方的土地质量严重下降,因为根据虚拟水土的概念,在这项贸易中,实际上我们是把北方的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调移到南方。这是一个缺水——供水——贸易——更加缺水的恶性循环,因此,需要寻求更加妥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解决我国面临的粮食危机以及水土资源危机。虚拟水是由国外 1993(Allan)年提出的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水,它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与此同时,虚拟水产品中携带的虚拟土地资源也在进行着各种方式的流通。虚拟土是由我国学者罗贞礼(2004)等提出的以“虚拟”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土地资源,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与实体水土资源相比,虚拟水土资源能够通过贸易而在世界各地进行流通从而能有效的解决区域内水土资源紧缺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因此基于虚拟水土战略视角来诊断我国及各个地区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现状和问题,探究虚拟水土战略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理想模式,进而保障各个区域的粮食安全以及水土资源安全。
1.2 选题依据
1.2.1 我国水资源匮乏,实施虚拟水战略非常必要
据水资源数量的统计调查,我国水资源总量达到约 2.8 万亿 m3,人均约为 2300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比例为 1/4(水利部水文司 1997)。在农业灌溉区域,每年约有 300亿亩的土地在不同程度缺水的状态。大量的水资源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 81%。长远来看,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实施虚拟水战略,缓解水资源匮乏地区粮食生产压力以及保障区域水安全及粮食安全已成为首要任务。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 19.51 亿亩,人均耕地只有 1.59 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 3.75 亩的 43%。北方地区的耕地较多,占全国总量的 6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剧增,人们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迅速缩减。土地资源状况对区域粮食供给有重大的影响,现实中的“北土南运”是不可能,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不降低区域土地资源消费量的同时,虚拟土地的流通可以降低土地贫瘠地区的资源压力,从而间接地“弥补”土地资源的不足。
1.2.2 我国区域内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实施虚拟水土战略的优势不同
我国南方水资源较北方丰富,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南方地区却逐渐缺少生产粮食必须的资源——土地,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资源充裕,但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这使得农业生产要受到水资源的制约,如何使得这两个重要的资源在粮食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在我国区域内达到均衡发挥作用是很重要的。实施虚拟水土战略能够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的缓解北方缺水以及南方缺土的现状。因地制宜,在北方种植虚拟土含量高的农作物,而在我国南方种植虚拟水含量高的作物。加强南北方农产品贸易确保区域内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因此讨论区域内虚拟水土战略的优势很有必要,它能够充分地诠释区域内实施虚拟水土战略的必要性以及适应性,同时为缓解区域内粮食危机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章 虚拟水、虚拟土地及虚拟水土战略的研究
2.1 虚拟水
根据虚拟水概念易知,虚拟水含量是指单位质量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水资源总量。当前对虚拟水含量含量的研究还不统一。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从生产地出发,指区域内生产这种产品实际所消耗的水量;第二、从消费地出发,指在消费地生产这种产品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相当于进口了虚拟水资源而减少了本地水资源的支出。因此,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以及区域资源条件的不同导致虚拟水含量计算结果差异很大。当然理论上也应考虑从产地到消费地运输中产生的附加虚拟水量,即使这样不同的方法差异也很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使得虚拟水贸易意义更大。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这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取决于加工过程中初级产品的投入比例,还需要考虑加工转化效率以及加工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加工的副产品虚拟水含量要按其重量的比重或营养含量比例来分配虚拟水。非耗水产品可用含有同样营养价值的替代产品来计算虚拟水含量。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计算比较复杂。将其分为活体动物以及动物产品 2 种主要类型,活动物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包括饲料所含的虚拟水、饮用水、清洁饲舍等耗水;动物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将产品按状态进行划分,直接由活动物提供的产品称为第一类动物产品,经过进一步加工变成第二类动物产品。第一类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包括活动物的虚拟水和为得到第一类初级产品加工所需要的水资源量。第二类动物产品的虚拟水由第一类产品的虚拟水和加工用水构成。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第三、四类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分配。
第三章 虚拟水、虚拟土地与资源环境经济....14
3.1 数据来源及区域的划分 .......14
3.2 研究方法 .......14
3.3经济要素的不平衡指数研究 .......15
3.4经济要素的不平衡指数研究 .....19
3.5 小结 .....24
第四章 我国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土生产量....26
4.1 农业虚拟水土生产量的定义与计算 .........26
4.1.1 农业虚拟水生产量的定义 .......26
4.1.2 农业虚拟土地生产量的定义 .....26
4.2 农业虚拟水土生产量的计算 .........27
4.2.1 农业虚拟水生产量的计算 .......27
4.2.2 农业虚拟土地生产量的计算 .....27
4.3 各类农畜产品虚拟水土生产量的计算 .......27
4.4 数据分析 .......27
4.4.1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水生产量分析 .....27
4.4.2 我国主要农畜产品虚拟土地生产量分析 .......30
4.5 优化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措施 .........32
4.6 小结 .....32
第五章 基于虚拟水土生产量优化分配.......34
5.1 虚拟水土生产量的优化分配 .........34
5.2 实例分析 .......36
5.3 小结 .....41
结论
通过对南北方地区实施虚拟水土战略中“北粮南运”进行分析,对比我国八大地区农产品虚拟水土与资源环境经济要素的不平衡指数,定义虚拟水土生产量以及基于虚拟水土生产量优化分配的原理来分析陕西省农产品种植结构,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北方地区的大豆、薯类、甘蔗的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以及单位质量虚拟土地含量都要比南方的高。说明北方地区应该从南方进口这些农产品才会比较合适。水稻、大豆、油料作物、棉花等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所含的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要多一些,而小麦、大豆、薯类、油料作物、棉花、烟草等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所含的单位质量虚拟土地含量要多。通过进一步的计算,需要从北方调运到南方的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油料作物、棉花、水果、甜菜、牛羊肉。结合计算所得的单位质量农产品虚拟水含量和虚拟土地含量,相当于南方从北方地区通过调运方式获得了 213.00 亿 m3的水资源以及 366.00 亿㎡的土地资源。同时,根据北到南的虚拟水量以及虚拟土地量的绝对值来分析,玉米、牛羊肉、小麦等贸易量较大。
(2)从农产品虚拟水土发展水平相对于人口、水资源、土地资源、化肥用量、水土流失治理、GDP以及一、二、三产业产值的垂直距离来看,我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农业生产水平不足、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总体来说,相对于我国农产品虚拟水土不平衡指数平均值最大的是水资源,紧接着是第三产业以及GDP,说明这些要素对于我国农产品虚拟水发展来说还有待调整和改善;而对于耕地资源、化肥用量、农业产值来说,我国农产品虚拟水不平衡指数相对较小,说明这些要素相对于我国农产品虚拟水发展比较协调。
(3)稻谷和小麦的虚拟水土生产量在2000年至2003年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在2004年,又处于回升的状况;豆类、薯类、油料等每年的虚拟水土生产量分别相近,稻谷、小麦、猪肉等虚拟水土生产量较高,相反,棉花、麻类、甘蔗、甜菜、烟叶、茶叶等虚拟水土生产量较低;同时,玉米、水果、牛羊肉等虚拟水土生产量增长速度较快。利用非参数检验的原理,能够反应我国农畜产品虚拟水生产量以及虚拟土地生产量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利用回归分析建立农畜产品虚拟水土生产量的预测方程并进行有效性的检验,由结果可知,在实际运用中是可行的,2015年我国农畜产品虚拟水生产量大约为1384.344亿m3,2015年我国农畜产品虚拟土地生产量大约为2536.057亿㎡。
(4)陕北地区优先种植玉米并出口,进口其他虚拟水含量较低的农产品,则可节约的最大虚拟水生产量为67.03×107m3;在关中地区优先种植玉米并出口,进口其他虚拟水含量较低的农产品可以节约的最大虚拟水生产量为85.99×107m3,或者在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种植玉米并出口,在宝鸡市种植稻谷而在杨凌区种植小麦并出口,进口其他虚拟土地含量较低的农产品可节约的最大虚拟土地生产量为0.59×107㎡;在陕南地区种植优先种植稻谷并出口,进口其他虚拟土地含量较低的农产品则可节约的最大虚拟土地生产量为0.88×107㎡。要大力发展虚拟水土含量较低农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虚拟水土贸易来弥补当地水土资源紧缺的现状。陕北地区与关中地区相比,关中地区优先种植玉米可节约的最大虚拟水生产量要比陕北地区多18.96×107m3,因此,关中地区优先种植玉米具有较大的虚拟水生产量节约潜力。而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相比,陕南地区优先种植水稻可节约的最大虚拟土地生产量要比关中地区多0.29×107㎡,则陕南地区优先种植水稻具有较大的虚拟土地生产量节约潜力,其中商洛地区的潜力较大。
参考文献
1蔡振华.2012.甘肃省及黑河流域水足迹及虚拟水贸易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曹静晖,朱一种.2008.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虚拟水贸易量估算——以黑河流域张掖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2):83~86.
3陈强强.2005.甘肃张掖市实施虚拟水战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陈艳.2008.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
4成丽,方天堃,潘春玲.2008.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的估算[J].中国农村经济,(6):25~31
5程国栋.2003.虚拟水一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4):260~266.
6高太忠,庞会从,余国山,杨柳.2010.虚拟水理论在河北省的应用[J].水资源保护,26(3):79~82.
7关博.2009.基于虚拟水理论的三江平原农畜产品需水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8胡宝清,杨旺彬,邵晖.2006.虚拟土安全战略及其在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J].热带地理,26(2):97~101.
9胡习邦.2007.重庆市虚拟水与水资源战略初探[D].重庆大学.
10黄姣,高阳.2011.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变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3):50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