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夏蜡梅研究进展
夏蜡梅的归属和起源问题的争议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很多学者认为该种与西美蜡梅(C. occidentalis)、美国蜡梅(C. floridus)及其变种光叶红蜡梅(C. floridus var.oblongifolius)属于同一个属[6]:黄坚钦[8]等将蜡梅科多个属的植物的叶片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后发现,夏蜡梅与西美蜡梅和美国蜡梅有同一个特点:叶柄均向上分离出 3 个以上的侧迹,而蜡梅属的植物叶柄都只有 2 个侧迹,因此他认为夏蜡梅应当被归于美国蜡梅属(Calycanythus)中,不必将其单独列为夏蜡梅属;但由于夏蜡梅的花无香气,且花被片分为二型,这些特点是美国蜡梅属的植物所不具备的,因此一些学者以此为由认为应当将其单独列为一新属[9]。张若蕙、李林初[10]等对夏蜡梅花粉形态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夏蜡梅具有蜡梅科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特点[11],即花粉的覆盖层无孔,且花蕊有雌雄蕊异熟的特点。鉴于此,也认为夏蜡梅与西美蜡梅和美国蜡梅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后面一种观点在国内得到更多的学者认同。 李林初、刘洪谔[12]等学者采用分子标记法研究了夏蜡梅核型,之后通过染色体计数从染色体长度、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对称性和核型公式 4 个方面分析并讨论了夏蜡梅的起源问题,认为夏蜡梅表现出较大的原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夏蜡梅的核型进化程度较低;(2)夏蜡梅花粉药壁层较蜡梅厚[8]。(3)雄蕊顶部没有腺状膨大的“食体”[10]。另有学者从分析对比核型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的 ITS 序列的方面探讨了对夏蜡梅的起源,认为夏蜡梅有可能以蜡梅属的祖先为母本,美国蜡梅属的祖先为父本通过杂交获得[13],也有可能与美国蜡梅有共同的起源。另外,黄坚钦[8]在观察了夏蜡梅传粉后证实,夏蜡梅的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与蜡梅基本一致。但是蜡梅存在花粉发育异常的现象,而夏蜡梅则没有。并且他证实了夏蜡梅的花芽是向心分化的。这些都说明了夏蜡梅较蜡梅更为原始。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夏蜡梅分子细胞学的研究结果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13]。
.......
1.2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干旱包括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类型。植物的抗旱性综合的体现在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维持生命活动,以及解除干旱后自我恢复上面[37]。干旱环境下植物的细胞结构、生理代谢等各方面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而这些变化最终将会直观的体现为形态变化。 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不断进化,形成了以御旱性和耐旱性为主的抵抗或者适应干旱的途径[38]。御旱性是指植物依靠自身特殊的器官形态或生理结构使其在干旱环境中体内仍能保持一定的水分用于代谢活动,避免组织损伤。御旱性强的植物通常拥有发达的根系和输导组织、较大的根冠比、角质层发达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防止或减少植物脱水,使细胞在缺水状况下仍处于正常的微环境中,各种生理过程也能够正常进行[39]。耐旱性是指植物在水分亏缺时细胞会主动调节代谢过程,通过合成保护性物质来降低对干旱的敏感性,维持生命活动。耐旱性强的植物在干旱环境下大都能够积极地维持膨压或增强渗透调节的能力。 根据植物不同的适应干旱的途径,其抵御干旱的方式也相应的通过改变形态结构和调节生理过程两种途径实现。 耐旱植物主要通过改变根、茎、叶的形态来抵御干旱环境。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南京林业大学国家园林试验教学示范中心玻璃防雨温室进行,温室内地势平坦,在避雨的情况下接受透过温室玻璃的自然光照。试验期间,温室内夜间平均温度约为28.7℃,正午平均温度约为 35.2℃,夜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 87.4%,正午平均相对湿度约为 33.2%。
.....
2.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一年生夏蜡梅播种苗,于 2012 年 10 月采种于杭州植物园。由于夏蜡梅种子有浅休眠现象,沙藏能够显著帮助其打破休眠。因此采收后于型号为 HS-150 的恒温恒湿生化培养箱中沙藏催芽,温度设定为 25℃,无光照。两天检查一次发芽情况,及时将已发芽的种子挑出,播种于塑料托盘中,以草炭和珍珠岩为培养基质于型号为 RTOP-260B的人工气候培养箱中培育。培养箱温度设定为 25℃和 15℃两个段数,昼夜各 12h,交替照光。2013 年 3 月移入试验用盆中,培养于南京林业大学花房温室内。试验用盆为上口外径25 ㎝,内径 22 ㎝,高 18 ㎝的塑料花盆。所用盆土为园土、泥炭、珍珠岩混合而成,比例为 4:2:1。
....
2.3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13 年 5 月至 9 月在南京林业大学的国家园林试验教学示范中心温室内进行。2013 年 5 月从幼苗中选取长势一致,生长良好的幼苗 240 株置于温室玻璃房中,一律加托盘防止吸水。将 240 株幼苗在统一的环境中正常养护管理一个月,消除光照、水分等因素不同而造成的误差。在结合前人论文的基础上,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将土壤含水量划分为 4 个梯度:①对照(CK)——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75~80%;②轻度干旱(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55~60%;③中度干旱(W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40~45%;④重度干旱(W3)——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25~30%。每个处理 60 株幼苗,含 3 个重复,待其适应温室环境后,连续 2d 浇透水,使土壤达到饱和状态,保持其含水量的一致性,然后使其自然干旱至设定的含水量梯度。每日清晨采用 MPM-160B 手持式土壤含水量测量仪测定土壤容积含水量,低于所设梯度的及时补充水分,使每盆土壤含水量能够稳定在所设梯度上。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幼苗形态、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14
3.1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3.1.1 外部形态和生长指标......14
3.1.2 生物量 .........14
3.2 结果与分析 .....14
3.2.1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幼苗形态和生长的影响.....14
3.2.2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幼苗生物量的影响......17
3.3 讨论 ..........18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19
4.1 测定指标与方法 ....19 4.2 结果与分析 .....21
4.3 讨论 ..........32
第五章 干旱胁迫对夏蜡梅幼苗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34
5.1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
5.2 结果与分析 .....34
5.3 讨论 ..........40
第七章 夏蜡梅幼苗抗旱性综合分析
胁迫环境下植物的抗性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并且各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单一的指标不能完全反应植物的抗性强弱。各指标之间既不完全独立也不完全相关,为了全面准确的利用各种指标对夏蜡梅幼苗的抗旱性综合评价,本文参考韩瑞宏[163]等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总的指标中提取综合指标,使其能够反映各处理间的差异。选取根冠比、Chl(a+b)、Chla/b、RWC、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SP含量、Pro含量9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7-1为夏蜡梅9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结果表明,根冠比与Chla/b显著正相关,与RWC极显著正相关。与Pro含量显著负相关,与MDA含量极显著负相关。Chl(a+b)与Chla/b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和Pro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SP含量显著负相关。Chla/b与RWC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和Pro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SP含量显著负相关。RWC与MDA含量、SP含量和Pro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POD活性与SP含量显著正相关。MDA含量与SP含量和Pro含量均极显著正相关。SP含量与Pro极显著正相关。
......
总结
本文通过对夏蜡梅幼苗干旱胁迫下形态生长、生理生化、光合、荧光特性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对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三个干旱处理的夏蜡梅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首先是叶片下垂,继而萎蔫、干枯,重度胁迫下最后茎干萎缩,植株死亡。轻度干旱的夏蜡梅仅部分出现叶片下垂的症状,中度和重度干旱的夏蜡梅大部分叶片萎蔫,干枯,重度胁迫下大部分死亡。另外,中度和重度胁迫的夏蜡梅在处理期间的株高和根冠比远小于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以上说明,夏蜡梅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在轻度干旱下尚可维持,中度和重度胁迫下会受到严重抑制。
(2)干旱胁迫导致夏蜡梅幼苗生理生化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且各生理指标的变化之间存在极大的内在相关性。轻度干旱的夏蜡梅 RWC、Chl(a+b)、Chla/b 均有小幅下降。中度和重度胁迫的幼苗变化趋势较复杂,干旱中期二者的 Chl(a+b)出现了回升的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此时的 RWC 有较大的下降。这是由于叶片含水量的下降使得单位鲜重的叶绿素浓度升高所导致的。并且,这同样反映在了幼苗的形态变化上,受到干旱胁迫的夏蜡梅曾经出现过叶色加深的现象。各干旱处理的 Chla/b 说明夏蜡梅在干旱初期能够通过调节Chla 和 Chlb 的比例来维持光合作用,适应干旱环境,但随着胁迫程度加剧,夏蜡梅的光合机构遭到破坏这种能力就会下降直至消失。 干旱胁迫下夏蜡梅的 POD 活性和 SOD 活性呈现出互补的趋势,这种现象在重度胁迫的夏蜡梅中尤为明显。另外,干旱后期与前期相比,SOD 活性差距不大,而 POD 活性除重度胁迫外,后期均远远大于前期。因此,在干旱胁迫下,夏蜡梅 POD 的灵敏度要大于SOD。MDA 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干旱中期的下降极有可能是由保护酶活性的升高所引起的。 干旱胁迫下夏蜡梅的 SP 含量和 Pro 含量同样表现为上升。二者作为渗透调节物质,它们的上升既可以认为是夏蜡梅受到胁迫的表现,又可以认为是夏蜡梅为适应干旱胁迫主动积累相容性物质的表现。Pro 上升的速度远大于 SP 说明,Pro 是夏蜡梅的主要渗透调节物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 代建制概述
1.1 代建制产生背景及试行模式
1996 年 1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为了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制定了《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我国现有的国有制单位或机构中,凡是涉及到基本建设性质的大中型项目,在经营的初级阶段必须确定相关的项目法人。确定的项目法人可以《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对公司具体采取何种形式经营进行确定。为规范项目法人的行为,明确其责、权、利,提高投资效益,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就是要求该项目的法人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起到有效的责任监督作用。包括整个项目的策划制定,开展项目所需要筹集的资金来源,项目建设的着手实施,整个项目的生产和经营以及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值等等。这是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谁投资、谁经营、谁负责是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核心。然而,在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中,却仍沿用了“项目指挥部”和使用单位建设模式管理两种模式。“建设指挥部”模式是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一次性项目管理机构进行建设管理。其缺点是存在投资主体缺位风险。项目建设完毕后“一次性项目管理机构”随即解散,后期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追溯法律责任。由于其项目负责人多出自地区或者单位领导,在素质上有很大差别,很多专业性业务知识以及项目技术、合同等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还很欠缺,在施工或者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违反客观规律的现象。很容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埋下质量隐患。除此项目实施完毕后,“一次性项目管理机构”随即解散,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难以总结积累和借鉴。
.......
1.2 代建制简介
全国各地在纷纷尝试各种建设管理模式,在这种现状的基础条件之下,我国国务院相关部门于二零零四年七月十六日发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 号”中指出:“代建制度就是政府管理部门,作为责任人,通过招标、投标、竞标等方式,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选择较为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作为代建单位,辅助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在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之后交付使用单位进行检测,验收合格后由政府部门支付给代建单位一定管理费用的制度。”在新型的代建制之下,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招标等形式寻求得到的合作伙伴,基本上都是专业从事项目投资管理的机构或个人,因此建设过程中的专业化保障自然不在话下。这样的代建单位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整个建设过程能够完全掌握并有效监管,确保建设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还能够通过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投资风险的预测和预防、建设过程各环节相互协调合作等,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利用资金。
.......
第二章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1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按 ISO9000 的定义,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管理突出的是有关质量方面的组织与协调,在这些活动中,包括了与质量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比如:质量方针的确立,质量目标的建设以及质量控制与策划、改进、保证等,建立这些管理内容的意义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也要从符合国家规定及法律程序着手,按其一定的规范及标准,完成设计文件及合同中的相关规定的特性综合。按 IS16000 的定义,建设项目质量的管理,是在满足客户的要求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及各种规范、标准,在设计文件以及合同规定等特性综合。项目质量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了耐久性、可靠性、适用性及经济性、 与环境的协调性;项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人”的素质、工程材料设备、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环境条件;项目质量的主要特点主要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终检局限性。PDCA 循环如图 2.1.2-1 所示,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突出任务与目标,并且依据项 PDCA 循环原理来实现对目标的整合、组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组织的计划、施行、监督和验收等工作进行循环流动。每一个这样的过程,都是为了高效解决现有问题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四大职能活动相依相偎相互联系,共同提高项目质量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
2.2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2.2.1 项目质量管理主体
对于一般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而言,其建设管理主体主要包含所涉及政府相关机构、建设单位及下属承包建设的单位、负责监管测量的勘察部门、提供项目建设方向的设计部门、实际运行项目的施工部门、原材料的供应部门、监理单位、检测单位、保险机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机构等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主体等。这些机构遵照器实施主体的差别,又分为了监控及自控主体两种,自控主体是有关项目质量在其职能上的从事者或者活动者,监控主体泛指对他人在其项目能力以及项目质量、效果上的监督者及控制者。以下即详细介绍各个主体的主要职责及属性。
(1)政府。政府担任着监控主体的角色,政府对项目质量的监控要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指导,将整个项目的质量监控落实在各个关键环节,包括施工许可、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程报建等。
(2)建设单位及代建单位。建设单位及代建单位属于监控体,其职责主要是围绕建设项目可行性展开分析,对项目建设将要实现的目标、项目具体实施展开监督勘察、设计项目稳定有效的前进方向、采购项目实施需要的硬件设备、以及项目建设需要的施工、验收等环节,切实做到对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
(3)工程检测单位。工程检测单位也是主要的监控主体,建设单位会委托工程检测单位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检测机构主要负责对送检指标的检测,检测机构同时应对自己的检测结果负责。检测机构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违反了相应的法律或法规约定,无论是关于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责任,检测机构有权将不合格结果及时地通报给相应的建设主管部门。
.........
第三章 中新天津生态城慧风溪绿化景观工程....18
3.1 项目简介........18
3.1.1 项目设计概况.....18
3.1.2 项目地理条件.....22
3.1.3 项目管理方案.....23
3.2 项目建设前期质量控制........23
3.3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30
3.4 代建制在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49
第四章 剖析代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50
4.1 代建单位规模不大、资质偏低....50
4.2 代建单位职能定位需进一步明确........50
4.3 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与代建人权责不明........51
4.4 代建制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51
第五章 结论........53
第四章 剖析代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代建制在促进我国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政治体制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质量优化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代建制的运行体现了政府职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此外也促进了政府向着更加廉洁高效的方向发展。代建制自投入运行开始,就体现了鲜明的经济意图、政治意图,代建制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的核心趋势。代建制的运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代建制目前运行情况简要介绍代建制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代建单位规模不大、资质偏低
代建单位普遍规模不大,很多都是建设单位、工程咨询机构、建设监理公司等转型过来的,经济实力不足,虽然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如遇项目失败缺乏经济补偿能力。例如一般的代建企业的注册资金多停留在百万的数量级上,如承接投资上亿的建设项目的代理建设,如项目发生风险,凭借代建企业微薄的注册资本是很难承担项目带来的经济损失的。目前,政府财政等相关部门关于代建制的一些专门的规定性的制度尚不完善,各个地区没有统一的标准,分别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导致目前各地的代建制管理范围、标准不统一,局面混乱。一方面,代建单位是建设项目直接管理单位,它直接控制着项目的投资、项目的工程质量等问题。代建单位应该作为项目管理中工程预算核定的主体,工程项目资金使用的主体。而现有的资金相关管理制度是在代建单位和使用单位之间进行协调。第二方面,财务核算主体不明确。目前的代建模式下,使用单位仍然要参与项目前期建设的相关工作,仍然要对部分设备参与采购意见甚至主要部分设备的采购工作。这种情况即会导致两个单位在不同的项目上分别发生资金使用行为,肩负资金使用主体的角色,随即即会产生会计核算主体的主责归属问题。另外,全国没有统一的代价费取费标准,及形成多样化的提取方式。有的必须要额外增加税金及利润,有的不得超出建设单位的管理费用范围内,还有的参照建设管理费标准结合项目结余的罚劣奖优。
.......
结论
代建制在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中的运用,对提高我国政治体制管理水平、优化管理质量的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研究代建制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同时对设廉洁高效政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代建制的试行体现我们国家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发展的核心趋势,它的产生伊始就伴随着关于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一些思路和意图。由于代建制在我国上述起步阶段,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尝试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最终实现江代建制和政府投资项目完美结合的目的,为政府投资项目酝酿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代建制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应该扬长避短,不断完善代建制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和代建制自身仍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百子莲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又名“蓝百合”、“非洲百合”,原产自非洲南部,为单子叶常绿或多年生草本花卉。百子莲属植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叶片基生,披针形,深绿色带有光泽,长度可达 60 cm 左右。花序为聚伞花序,每个花序上着生小花 50~130 朵,花漏斗形,花茎直立,可以生长至 1 m 长,花期在夏秋两季长达 30~40 天,百子莲栽培种的花期在上海集中在 6~8 月[1]。百子莲科只有百子莲属一个属,其中常绿种 2 个百子莲(A africanus)和旱花百子莲(A praecox),落叶种 4 个铃花百子莲(A campanulatus)、具茎百子莲(A caulescens)、寇蒂百子莲(A coddii)和德拉肯斯堡百子莲(A inapertus)。近半个世纪以来,百子莲在国际花卉业发展中脱颖而出,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档主流花卉,风靡全球的观赏花卉,从道路绿化、庭院栽培到切花生产,都体现出了百子莲属植物较高的观赏价值[2]。百子莲在国外是较为流行的花卉品种,有关百子莲的研究较多而且应用较广泛,研究多集中在分类学、药效及成份分析、分子育种及园林应用等方面,应点出几个代表性成果。百子莲属植物自 2000 年引种到国内以来,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和生理方面。对百子莲的生理生态习性、开花生物学特性、种子生物学和幼苗生长特性、快速繁殖体系、组培再生体系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等方面均有研究。
........
1.2 植物超低温保存相关研究进展
植物超低温保存(Crypreservation)是指在低于-80°C 的温度条件下(通常为液氮温-196°C ),对植物器官、组织或者细胞进行保存[18]。在低温条件下,植物材料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和生长活动几乎停止,保存的植物材料处于相对稳定的生物学状态。超低温降保存可降低甚至完全抑制植物材料的生活力及基因变异的可能性,保持植物材料遗传性状的稳定和形态发生的潜能[19]。植物超低温保存技术应用的理论可分为两类,一类依据冷冻脱水原理,该理论是超低温保存发展起来的基本即植物细胞在有冰冻保护剂存在的降温过程中,当细胞外的介质结冰而细胞内尚未结冰,产生的细胞内外的蒸汽压差,只要降温速率不超过脱水的连续性,细胞内的水分会不断向细胞外扩散,细胞原生质浓缩,从而降低细胞内含物的冰点,能有效地避免细胞质或液泡中冰晶的形成,这种逐渐脱去细胞内水分的过程称为“保护性脱水”;另一类依据溶液玻璃化原理,细胞内晶核形成、晶核生长是细胞结冰必经的两个过程,若溶液降温速度足够快,溶液内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形成均一的晶核,或溶液内的晶核生长缺乏足够的时间,溶液就会进人玻璃态,玻璃态是一种透明的固态,此时的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植物材料经高浓度的渗透性化合物处理后,迅速投入液氮中较易进入玻璃态,玻璃态在液氮保存中是稳定的,对细胞组织结构影响很小,保证了植物材料复苏后的细胞活力[20]。
........
第二章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所用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embryogenic callus,EC)由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园林植物种质工程试验室提供。百子莲 EC 在含 10 mg/L 毒莠定(PIC)、30 g/L 蔗糖和 10 g/L 琼脂粉的 MS 培养基上每隔 30 d 继代一次,取继代培养 20 d 后的 EC 作为对照和后续试验的材料。对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预培养、脱水处理、恢复培养及对照处理的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比较。超低温保存各关键步骤如下,预培养:将继代培养 20 d 的百子莲 EC(对照样品 CK)放在 05 mol/L 蔗糖的 MS 固体培养基上低温(4°C )预培养 2 d。装载:将预培养后的 EC 置于装载液(2 mol/L 丙三醇+04 mol/L 蔗糖+ 10 mmol/LKNO3+MS 液体培养基)中在室温下处理 60 min。脱水:将装载处理后的百子莲的 EC移入 PVS2 玻璃化溶液(30%丙三醇+15% DMSO+15%乙二醇+04 mol/L 蔗糖+MS液体培养基)中在 0°C 下脱水处理 40 min,脱水后立即将装有 EC 的 PVS2 冷冻管浸入液氮中冻存。洗涤:液氮冻存 1 h 后,将冻存管置于 40°C 水浴中快速解冻 90 s,再转到室温下用去装载液(12 mol/L 蔗糖+ 10 mmol/L KNO3 +MS 液体培养基)洗涤 3 次,每次间隔 10 min。恢复培养:超低温保存后的百子莲 EC 置于新的继代培养基上培养 24 h。
.........
2.2 结果与分析
电镜观察结果见图 2-1 所示:百子莲 EC 细胞显示出清晰的细胞结构,细胞含有多个大小不一的液泡,一个大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小体积液泡较少(图 2-1 a1)。细胞的质膜结构清晰完整,细胞膜紧贴细胞壁。细胞内各细胞器完好,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呈现出正常的细胞器结构,其中线粒体的数量最多,线粒体的膜结构和内脊清晰可见(图 2-1 a2-a4)。细胞中可见包含淀粉粒的淀粉体和脂质体(图 2-1 a3-a4)。以上观察说明这是一个细胞结构完整、代谢正常的百子莲 EC 细胞。高渗培养基对百子莲 EC 进行预培养,可以诱导细胞脱出部分自由水,提高细胞的抗冻能力。在 05 mol/L 蔗糖的 MS 固体培养基上,4°C 条件下预培养 2 d后,百子莲 EC 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观察结果见图 2-2 所示: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但细胞膜质结构完整,大部分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轻微,小部分质壁分离严重的细胞,在细胞壁与细胞质之间产生了较大明显的空腔(图 2-2 b1-b2)。细胞内大液泡变小,小液泡增多。与对照相比较细胞中细胞器不同程度的皱缩,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结构变化明显,线粒体为数量最多的细胞器,与对照处理相比,线粒体数量增多,多数线粒体紧贴细胞膜内侧排列分布(图 2-2 b2)。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皱缩现象,细胞内大淀粉粒变小,小淀粉粒增多(图 2-2 b3-b4)。
第三章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百子莲EC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23
3.1 材料与方法........23
3.2 结果与分析........24
3.2.1 百子莲 EC 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24
3.2.2 百子莲 EC 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25
3.3 讨论........27
第四章 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钙离子的分布变化........29
4.2 结果与分析........30
4.2.1 百子莲 EC 继代培养(对照)细胞 Ca2+亚细胞定位观察........30
4.2.2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Ca2+亚细 胞定位观察........31
4.2.3 焦锑酸钙沉淀颗粒组分的能谱分析........35
4.2.4 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Ca2+荧光 变化测定........36
4.2.5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百子莲EC细胞内 Ca2+荧光强度变化........38
4.3 讨论........ 38
第五章 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比较转录组学分析........41
5.1 材料与方法........ 41
5.2 结果与分析........47
第五章 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百子莲为非模式植物,其基因组序列与转录组序列未知。目前只能依靠传统的转录组学方法(cDNA-AFLP,SSH,DDRT-PCR 等)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筛选出某个生物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但是传统的方法由于技术瓶颈导致其分辨率较低,大部分差异基因丢失,这对深入科学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限制。目前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NGS)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非模式植物的基因组与转录组学的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能够快速而全面揭示某个物种的转录组序列信息,这对今后非模式物种的基因克隆、功能与结构分析、遗传转化及基因差异表达(RNA-seq)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对百子莲 EC 的细胞结构、膜脂组成、和钙离子分布的研究基础上发现脱水处理是超低温保存中的最关键处理步骤,本研究结合RNA-seq 测序对百子莲 EC 对照处理、脱水处理及恢复培养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从转录组学角度综合阐述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的逆境应答的机制,从而为进一步优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的相关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
结论
本项试验开展了百子莲 EC 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各关键步骤中的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细胞膜脂组成分析、细胞 Ca2+分布及比较转录组学的研究,初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百子莲 EC 细胞能通过细胞结构的变化响应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逆境胁迫,璃化溶液脱水处理中主要经受氧化胁迫。细胞器结构的损伤及细胞膜质结构损伤导致超低温保存细胞死亡。可逆的细胞结构变化是细胞对逆境胁迫自我保护的一种适应性响应,提高自身的抗性,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将造成细胞的死亡。
2.百子莲 EC 经预培养和脱水处理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可以维持细胞膜稳定性,减少逆境胁迫损伤,提高细胞对低温胁迫和氧化胁迫的抗性。
3.Ca2+是逆境胁迫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过细胞内不均匀梯度分布和细胞质中的 Ca2+浓度变化响应逆境胁迫信号,从而调控生理代谢及基因表达。证实脱水处理中百子莲 EC 在逆境中主要经受氧化胁迫和低温胁迫,可在脱水处理中的玻璃化溶液中添加还原性物质优化百子莲超低温保存体系。
4.基于 RPKM 法比较分析了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对照处理的胚性愈伤组织与脱水处理的胚性愈伤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 3027。脱水处理的胚性愈伤组织与恢复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 5737。GO 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外源刺激响应、胁迫响应、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内吞作用、糖代谢、次生代谢、质膜结构及转录因子。在脱水处理中百子莲 EC 对逆境的响应表现在细胞膜质结构、还原性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变化,在恢复培养中对超低温保存处理逆境响应表现在细胞结构修复及发育相关物质合成代谢。在优化百子莲超低温保存体系中适当添加植物激素和还原性物质,可能对提高百子莲超低温保存的恢复生长率有积极作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Elaeagnus L.)植物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以及东南部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余少数分布区位于亚洲其它地区、北美地区及部分欧洲温带地区,共约 80 余种。在我国约存在 55 种,全国各地均可见,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更为普遍。而我国西北新疆地区所分布的胡颓子属植物均属于落叶组[1]。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对该属植物的分类与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将目前物种分类的方法分成了三种:一种是纯粹的经典分类学,一种是经典分类学和分子分类相结合,一种是纯粹的分子分类学。表型多样性主要研究居群在其分布区内各种环境下的表型变异,是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的综合体现[2],形态分类通过胡颓子属植物表型多样性的数据对其种下分类进行基本的划分,经典分类学内容在本研究中的运用使得分类更加直观。另外,本研究将核型分析所得的染色体多样性数据也作为胡颓子属植物种的分类依据,染色体可在分类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生物体中的染色体承载着本物种的遗传物质,它在某种程度上记载了种间生殖隔离以及物种整合性的相关信息,成为了可区别不同物种的材料依据。同种生物体中也常常出现染色体重组的现象,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出现,我们称之为进化,而进化的过程也可看作是选择压力与染色体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结果,染色体反映了生物的部分特征和本质[3]。除此之外,染色体数目的研究在分类学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胡颓子属植物不同种间,甚至是种内,染色体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就为胡颓子属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探讨其种间的进化关系以及种内的变异情况创造条件[4]。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胡颓子属植物的果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糖类以及有机酸等物质,是制作果酱、果酒、果糕等产品的优良原材料;此外,胡颓子属植物的树叶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通过加工后可治疗慢性气管炎、腹泻、菌痢、冠心病和烧伤创面等疾病。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胡颓子属植物在国外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亚洲西部、前苏联和印度[6]。胡颓子属植物落叶组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各省区以及内蒙古的西部地区,也有部分分布于华北北部以及东北西部等北纬 34°以北的地区[7]。在我国西北地区,胡颓子属落叶组植物常被俗称为沙枣。《中国植物志》中记载了胡颓子属落叶组的 2 个种和 1 个变种,分别是沙枣(E.angustifolia L.)、东方沙枣(E.angustifolia var. orientalis (L.)Kuntze)、尖果沙枣(E.oxycarpa Schlecht.)[8]。《新疆高等植物检索表》中记载了尖果沙枣和大果沙枣两个种[9]。《中国沙漠植物志》中记载了 3 种 1 变种:准噶尔沙枣(E.songarica (Bernh.ex Schlecht.) Schlecht.)、沙枣、东方沙枣、大果沙枣(E.moorcroftii Wall.ex Schlecht.)[10]。胡颓子属植物资源在我国天然分布有 55 种,各省均产之。新疆天然分布区主要在塔里木河、玛纳斯河等地区,全部为胡颓子属落叶组种类。据记载,新疆的胡颓子属植物起源于地中海,属于现代胡杨、灰杨和白榆等群落的伴生类群[11]。二十一世纪初,胡颓子属植物被引种至山西、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区的沙荒地和盐碱地。
.......
第 2 章 基于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及种下类型的划分
本研究对胡颓子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分析,以了解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性状的丰富度及变异程度[55,58]。再筛选部分性状作为划分其种下等级的依据,探究其栽培品种的分类方式,并划分出确切的种下类型。对胡颓子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的研究以及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53-54,56-57],种下类型的划分可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2.1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对我国新疆胡颓子属落叶组植物进行了采样[59](图 2-1),样本主要根据《中国沙漠植物志》中对胡颓子属植物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种的划分。采集地区包括了新疆阿勒泰、阿克苏、喀什、吐鲁番、哈密及伊犁地区等六个地区,采集了共计 231 个种实样本进行比对观察。采集取样分为两个时期,每年十月份采集果期标本,次年采集同株花期标本。本研究对我国新疆胡颓子属落叶组植物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分布区进行了采样(表 2-1)。所采研究材料为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性状差异较大植株的种实、叶及花。每个地区采集五十株左右,其中,福海县与吉木乃县两地所采植株为天然群体,其余均为人工栽培群体。样地中实测经纬度、海拔;表中所列其余因素如:年均温、1 月均温、7 月均温和年降水等气象因子均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网站中取得。
.......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质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由表 2-2 数据可知,7 个质量性状 Shannon 指数的平均值是 1.168,最高的是覆盖鳞片程度,达到 1.724,最低的是枝有无刺,为 0.975;从不同来源性状来分析,果实>枝>花部,Shannon 指数均值分别为 1.450、0.975 和 0.930;Shannon 指数大于1.000 的性状有果面颜色、鳞片覆盖程度和柱头与雄蕊,表明这三个性状的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60]。而 Simpson 指数的平均值是 0.509,最高的也是覆盖鳞片程度,为 0.673,最低的是柱头与雄蕊,为 0.391;从不同来源性状来分析,果实>花部>枝,Simpson指数均值分别为 0.608、0.446 和 0.411;Simpson 指数大于 0.500 的性状是果面颜色、鳞片覆盖程度和柱头弯曲形状。结果表明,胡颓子属植物质量性状变异中果实的多样性程度较高,花与枝的质量性状相对稳定。
.....
第 3 章 核型分析.........22
3.1 材料与方法.... 22
3.2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
3.3 结果与分析.... 25
3.4 讨论.... 45
3.5 结论.... 48
第 4 章 结果与讨论.....49
4.1 胡颓子属植物形态学分类 .... 49
4.2 胡颓子属植物细胞学分析 .... 49
4.3 核型分析与栽培变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 .... 50
4.4 形态学分类与核型分析结果比较 .... 51
第 5 章 前景展望.........52
第 4 章 结果与讨论
4.1 胡颓子属植物形态学分类
利用形态学分类方法,可将所采胡颓子属植物材料划分为八个栽培变种,各栽培变种之间均具有较稳定的形态差异。栽培变种一果实较小,果实千粒重在 245-391g 之间,平均值为 315.76g,柱头弯曲形状多为“J”状;栽培变种二果实形状以椭圆形居多,其果实千粒重在 99-244g 之间,是所有类型中千粒重最小的一组,覆盖鳞片程度最高,果核纵径最小,果核千粒重最小;栽培变种三柱头多短于雄蕊,柱头弯曲形状钩状与环状均有;栽培变种四柱头多长于雄蕊,枝无刺或少刺;栽培变种五果实与果核果形指数均为最高,均值分别为 1.480 和 3.872,果实形状全部为椭圆形;栽培变种六果面颜色以黄色与棕黄色居多,其果实千粒重均值最大,果实千粒重在 1404-1562g 之间,平均值为 1692.69g;栽培变种七鳞片覆盖程度最低;栽培变种八该栽培变种在大果沙枣组中鳞片覆盖程度最大。所采样本质量性状 Shannon 指数的平均值是 1.226,最高的是覆盖鳞片程度,达到1.724,最低的是枝有无刺,为 0.975;Shannon 指数大于 1.000 的性状有果面颜色、鳞片覆盖程度和柱头与雄蕊,表明这三个性状的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而 Simpson 指数的平均值是 0.533,最高的也是覆盖鳞片程度,为 0.673,最低的是柱头与雄蕊,为 0.391;Simpson 指数大于 0.500 的性状是果面颜色、鳞片覆盖程度和柱头弯曲形状。综上所述,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在形态上已存在较大差异,果面颜色、鳞片覆盖程度以及柱头等性状可能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新疆寒冷干旱的气候下逐步产生较为稳定的变异,形成了新的栽培变种。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往往用于防风固沙作用,形态的变异将使得胡颓子属植物更加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从形态学分类角度对胡颓子属植物进行栽培变种划分,可为优良性状的筛选提供依据。
.......
结论
当前,新疆地区面临巨大的生态问题,其气候干旱少雨,荒漠化严重。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对于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荒漠化问题对于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农牧业的生产发展以及国土的综合治理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少,容易受风沙危害,如何运用植物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新疆地区的胡颓子属植物不仅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多年以来,荒漠化防治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目前,胡颓子属植物在新疆作为防风固沙植物被广泛栽植,事实证明,胡颓子属植物在该方面具有优良的表现。对于新疆的干旱特殊环境,多数植物无法广泛种植,甚至无法生存,这就为胡颓子属植物在新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胡颓子属植物作为一种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以及药用价值的植物,为解决西北地区所面临的寒冷干旱、风沙侵蚀等环境问题提供了可以信任的可能性,具有成为当地重要栽培植物的生物潜质,其开发利用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对新疆地区胡颓子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应当采取科学得当的方法,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做好胡颓子属植物的良种繁育工作。改良胡颓子属植物的病虫害抗性、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价值与生存能力。二是加强对胡颓子属植物生态价值的宣传,将其更加广泛地运用到风沙地区,充分发挥其防风固沙的作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人类是群居动物,从古代到现代,人类对居住环境的改造都从未停止,居住环境的发展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居住问题一直备受瞩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区的形式也随之改变。在早期,原始人主要居住于洞穴中,当时的生活条件恶劣、工具的使用也有限,洞穴只能满足人们最简单的生存需要。在早期的封建社会中,居住区的形式演变为闯里、坊里,闯里、坊里是当时居住区的最基本单位,当时的管理者为了便于统治居民,使用了严格的宵禁制度,例如对坊墙等按照规定时间关闭。这样的居住形式便于统治者管理居民,但是居民的基本权益却没有得到考虑。随着时间的变迁,坊里制的居住形式在唐朝后期时己经完全消失。街巷的出现取代坊里制的居住形式,宋朝以后的居住区由街巷组成,当时的居住区以街巷为分割,将大片的地块分隔为小的部分以。大小不一的院落排列组合形成了送些规则的地块。在毎条街道的巷口都设有牌楼,还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小型店铺。这时的城市居住区形式楼层较低,一般为院落式。院落较大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为当时北方最常见的居住区形式。而面积较小的天井则为南方的最主要居住形式。当时的住宅庭院密度不大,往往种有绿化植物,院落绿化较多以。可见,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从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关注了。在1949年以后,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使得居住区大量出现在城市里,是中国当代居住区形成的开端。但当时的居住区只提供了居住环境,仅仅能满足"有房住"的居住需求,但是居住区内应有的其它配套设施缺失,当时居住区的主要形式是平房,容积率很低,由于当时对园林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较少,所以环境也相对较差。改革开放么后,随着对居住区需求的增多,6层以下的建筑在当时随处可见,其中企业单位集中建房使当时人们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称为单位家属区。但当时居住区规划、户型设计都很不完善,休闲设施几乎没有,人均居住面积小。
........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园林设计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设计方法和元素日益増加。从使用传统的中国园林要素"师法自然"打造居住环境,再到西方园林元素的广泛使用,居住区设计己经不是单一的居住区绿化,而是通过对居住区环境的改造,给居民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的休憩空间。本文通过对居住区设计风格的研究和对国内外法式风格居住区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更适合中国居住区的法式设计风格,将其运用于实际。中冶蓝城是位于北京市于北京西南六环外,房山区城关街道饶乐府村,京周路以北。距离京石高速出入口十公里。小区分为东区与西区,被经一路隔开,中冶蓝城项目开发时序分为两期,一期为东区,本次设计为西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居住区是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一部分,居住区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和规划水平的参考。怎样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居住区,是一个非常值得进行探讨的课题。多元化的居住区设计风格是社会进步的标识,但是如何将多元化的景观适时适地的运用于我国北方城市,怎样合理的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区环境日益増长的需求都是需要深入讨论的。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对于居住区的设计不仅仅是图纸美观、景观堆棚、刚酣建成时漂亮,更重要的是设计出环境优美舒适、配套设施完善、居住区风格独特的居住区景观。这是每一个园林设计师应该必须做到的社会责任。
..........
2案例研究
2.1阳江上东新城小区
阳江上东新城小区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西平北路。阳江上东新城的整体形象定位为:演绎塞纳河畔风情。在项目整体概念设计中,紧紧的抓住小区总体定位,充分利用排洪渠(塞纳河)和贯穿场地的法式风情街和組团花园设计在场地中演泽出塞纳河畔风情新城的概念,在景观风情基础上,展现出背后的内涵和故事,体现人文新城的魅力。设计塞纳河为核屯、景观意向,将整个场地整理出不同的景观空间和要素主要包括塞纳河上的桥系列、沿河街区系列和河畔城镇系列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寻求与塞纳河景观相对应。模拟相应的空间或者主题,展开对法国文化的追思和展现,对法式生活方式和内涵的体验,创造出原汁原味的法兰西风情园。凡尔赛中辄包括几个部分:主入口广场、林荫休闲道、阿波罗泉池广场、中也湖区。其中,前兰部分共同组成了景观中轴。最美的花坛、雕像、泉池等都集中布置在中轴上,成为府邸的"露天客厅"。这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典型布局原则。轴线上的各种空间关系的高度统一,形成富有气势的景观序列。不论远观或漫步都有很好的效果。场地的入口主轴位于场地东南角,集合了主要的公共功能,由主入口广场经过过度空间林荫道到达场地空间集合的焦点,最后达到中也湖区。这个中轴关系和序列与凡尔赛花园最主要的中轴线空间序列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中将凡尔赛中轴空间序列关系巧设计要点作为范本,结合场地本身功能需求,形成了中轴景观。
......
2.2合肥绿城·玉兰公寓
绿城·玉兰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地处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东临桐城南路,西靠规划中的派河路,南临水阳江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周边购物环境成熟。规划户数约1300户,容积率为2. 8,绿化率48. 3%。居住小区共由13幢高层组成,是一个集高层公寓、会所、超大地下车库和沿街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高品质居住园区。M绿城·玉兰公寓以法式风格园林的浪漫气息为主题,在整体和细部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法式园林的辉煌之感,合理运用了法式园林的设计手法,不仅将居住区内布局为法式风格,在建筑的设计方面也采用了法式风格所特有的手法,在小品方面也采用了细致的雕花、老虎窗和法式廊柱等经典的法式风格元素。绿城?玉兰公寓在对建筑设计方面采用了法国园林特有的浪漫和高雅的风格,通过细节的打造,来形成整个景观的协调感,从而将整个居住区的风格统一起来,达到高端居住区的要求。整个居住区采用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风格和现代建筑相融合,以特有的法式风格建筑营造优雅和尊贵的居住区景观,用创新的手法表达对历史的传承与尊敬,延续对经典的高尚解读,力争通过对毎一元素的完美演泽来匹配城市贵族的生活定位。
........
3中冶蓝城居住区设计.........21
3.1区域概况分析.........21
3.1.1项目背景分析.........21
3.1.2区位分析.........22
3.2总体设计构思.........22
3.2.1规划设计理念.........22
3.2.2设计构思.........22
3.2.3项目风格定位.........23
3.3总体设计.........23
3.3.1日照分折.........23
3.3.2总平面布局.........24
3.3.3景观结构分析.........26
3.3.5交通分析.........31
3.4专项设计.........32
4结语.........40
3中冶蓝城居住区设计
3.1区域概况分析
中冶蓝城的设计关键词有:法式浪漫、自然抱绿和经典和谐。法式浪漫是指用现代的设计语言结合居住区内的建筑立面,浓缩其典型的特征和历史人文风韵,创造出带有法式古典主义倾向的现代景观,重新整合谊释法式风情的景观空间。用有彈性的活力线条勾勒简洁大气的空间关系。通过小空间的营造感受人性尺度。用现代的景观材料感受景观品质。自然抱绿是指使用自然和谐的手法,营造地形,设计种植,营造出自然浓密的生活环境,绿色充沛,体现层层进深的自然感受,使人在绿色中生活和活动,居住区内绿量覆盖面大。经典和谐是指将景观的细节恰当的把握与处理,景观材料选材与搭配突出艺术美感,使人、景观、建筑三者相互映衬,提供和谐统一人性化的尺度和景观的参与性、人与人、人巧物对话,天人合一。
......
结语
我国法式风格居住区并不少见,其中也不乏精品,但也有的法式风格居住区在设计和建设上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本项目在研究大量理论资料和相关案例后才混开设汁,学习和借鉴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手法,也避免了其他同类设计的一些误区。本设计最主要的方面是在法式园林风格的基础上,采取了创新设计的方法。本设计结合北京特有气候选择植物,尽管无法使用法国特有植物进巧造景,但是在景观营造方面却力求达到神似,例如法桐为基调,银杏等作为骨干乔木,营造法式园林的浪漫之感。在整体居住区的骨架方面,借鉴了法式园林最典型的轴线.布局,但并不只是为了对称而对称,在大的布局方面,采用了轴线布局,但结合场地现状,没有进行严格整齐的轴对称,而是在细部方面使用了多处对称的设计,将法式风格结合实际应用。本文通过对法国园林和法式风格园林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北京蓝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项目实践,对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麵何法国园林要素和如何既合理又美观的对居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对于如何将不同背景的西方园林运用于我国居住区内,如何根据现状因地制宣的打造居住区景观等问题做了相关探讨,同时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一般性的參考建议,设计师应避免生搬硬套的使用雷同方案,合理布局居住区景观、突出特色,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总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相比较而言,水稻是比玉米和小麦更加具有经济效益的粮食作物[1];水稻的种植技术以及生长环境相对复杂,生产过程涉及环节流程多,种植的季节性强,并且水稻全程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水稻生产不仅负担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也肩负着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现阶段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任务之一[2-3]。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黑龙江属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5℃[4]。黑龙江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粮食主产区。2013 年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为 20 913.1 万亩,总产量跃上 1 200 亿斤新台阶,比上年增加 48.5 亿斤,增长 4.2%,再获特大丰收。黑龙江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四种粮食作物。尤其是黑龙江的粳稻全国闻名,品质优良,口感好,备受人们青睐,需求呈扩大的趋势[5]。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以及农村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小,加之农村的主要青壮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以及农用物资、生产原料的成本上涨等原因,以往的水稻育秧生产模式已经落后[6]。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农业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我国水稻生产模式将发生变革。因此,推广使用简单,省力,省人工的技术模式,对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推广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
1.2 国内外相关机械的研究
在农业生产的各项环节中,使用机械作业代替人力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的研究趋势,但由于现阶段农艺与农机的相互配合的程度以及机械设备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使得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同时由于国内外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国内的水稻种植培育模式正处于更新换代的阶段,相应的配套机械还未完全适应新的生产模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率先将大田作业的配套农机具,经过一系列的改装后,用于果树苗木的生产中。自六十年代以来,园林机械发展迅猛,各项生产工序由原来的人力操作逐渐被机械化操作替代,同时为了满足农机与农艺的相互配合,园林机械也做出了相应比较大的改革。从生产规模上分析,国外的苗圃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从配套机械的使用上分析,国外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在我国,农业机械的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并且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目前依旧普遍采用农户分散培育,各自独立管理的种植模式,从而无法完成机械化生产。现阶段我国的园林机械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大型园林机械的工作方式,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生产、种植与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应的研发,从而研制出符合我国各项农业生产的配套机械。为了实现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通过借鉴以往在农田大型机械的研究方法,针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农艺要求以及进行起盘的工作要求,对相应工作部件以及工作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制出适合我国现阶段水稻钵育秧盘的起盘机。
……….
第二章 起盘机整机的设计分析
2.1 起盘机的设计要求
(1)起盘的规格要求插秧工作中插秧机要求使用的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盘,简称秧块。秧块的标准长为 490mm,宽度范围应在 275~280mm 之间,高为 22mm,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要求秧块上的成品苗需要 1.5~3 株/穴,秧苗在整个秧块上要分布均匀,秧苗挺拔整齐,秧苗根在秧块中形成根部盘结,提起时不易松散,可将秧块整体放入秧箱,最后进行插秧工作时,不会造成卡死、脱空以及漏插[15]。
(2)起盘机的作业要求在满足插秧机插秧标准的前提下,为了防止造成插秧不均造成的漏插或每穴株数差距过大,起盘机对秧盘的损伤率不大于 5%。
……….
2.2 起盘机的设计原则
结合现阶段水稻大棚植质钵育秧盘的培育以及管理现状,参照农艺和农机相互配合的要求,对比相关起苗机械的工作形式,设计出一种能够满足农艺要求的水稻钵育秧盘起盘机[16]。从机具的总装上,机具应首先满足作业基本要求,具有稳定的工作性能,可操作性强等基本条件[17]。并且还应该考虑在保证机具工作可靠性的前提下,使机具的结构更加的紧凑、各连接部件和切土部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机具整机的各个部件要相对独立,便于拆卸、更换、安装[18]。
……..
2.3 起盘机的作业原理
起盘机机架为整体铆接结构,起盘铲固定在连接杆上,可随履带式行走机构一起运动。起盘机整体向前运动时,推动固定在行走装置侧面的起盘铲向前做切削运动,将秧盘底端与土壤分离,以便于协作人员拾起。作业时,首先清理机具在行走方向上的土壤,使机具的行走平面相对平整,减少行走机构在作业方向上机具的上下起伏,造成切土深度的变化或使秧盘直接遭到破坏。作业后,切割的秧盘平放在土壤上,协作人员只需将秧盘拾起,摆放到秧盘运输车上便可。
……..
2.4 起盘机行走装置的设计
水稻秧盘起盘机是专为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起盘而设计的,由机架、起盘铲、连接杆及履带式行走机构等组成,履带式行走机构如图 2-1 所示。工作时,行走机构带动起盘铲向前运动并随之入土,当铲体对秧盘进行铲切时,铲体进行水平切割并将秧盘沿铲面向上铲起。起盘铲沿水平面对秧盘底部进行切割,保证了秧盘底面的平整性,并使秧盘与地面分离,以便于随机工作人员拾起。
……….
第三章 起盘铲结构设计的理论分析.........19
3.1 秧盘育秧土壤环境.........19
3.2 起盘铲铲尖受力情况.........20
3.3 土壤对切土器械的各阻力分析.........21
3.4 起盘铲的参数化特征模型.........26
3.5 起盘铲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6
3.6 求解与结果.........28
3.7 调整起盘铲参数和改进结构后的分析.........29
3.8 本章小结.........31
第四章 起盘机单因素试验分析.........33
4.1 试验方案的设计.........33
4.2 起盘机单因素试验分析.........35
4.3 本章小结.........39
第五章 起盘机多因素试验分析与参数优化.........41
5.1 起盘机参数的多因素试验分析.........41
5.2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50
5.3 本章小结.........50
第五章 起盘机多因素试验分析与参数优化
通过第四章起盘机工作参数以及铲体结构参数对起盘性能的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出了相应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本章将对铲体的主要工作参数:起盘机行进速度v ,结构参数:铲体的刃倾角 和水平刃夹半角 等参数在已经得出的合理取值范围内进行多因素试验,进而确定各个参数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情况,并通过分析得出最佳的参数组合。
5.1 起盘机参数的多因素试验分析
5.1.1 正交旋转试验水平表
根据试验待测各因素和水平的特点,采用正交旋转试验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46]。因此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分别得出了铲体水平刃夹半角 、铲体刃倾角 以及起盘机行进速度v 对起盘机起盘性能的影响规律,本章通过得到的单因素试验结果为研究基础,对各个因素在不同组合条件下对起盘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在满足农艺条件下,按照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选取铲体水平刃夹半角 x1、铲体刃倾角 x2、起盘机行进速度 x3为试验因素,按照三因素正交旋转试验设计表进行试验编排。试验中铲体水平刃夹半角 x1的选择范围为:55~65°;铲体刃倾角 x2的选择范围为:15~25°;起盘机行进速度 x3的选择范围为:0.1~0.3m/s,选取秧盘的完整度为起盘性能的评价指标。
………
结论
水稻钵盘起盘过程是水稻全程生产过程中的一步重要环节,目前国内水稻秧盘起盘方式依旧是依靠铁叉、铁铲等工具进行人工挖掘。为实现水稻秧盘起盘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减轻起盘环节的用人工量、劳动强度、人工费用,因此研究此水稻秧盘起盘机。本文对现有水稻秧盘起盘的工作现状进行了解,为实现水稻秧盘起盘机的研制,以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机械为研究基础,根据相关切土器械以及行走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辅助分析软件等,对水稻秧盘起盘机的工作原理、力学分析、样机制作等过程进行了试验与分析,为水稻大棚秧盘起盘机的研制提供了基本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水稻大棚钵育秧盘的育秧环境,起盘原理,利用典型切土部件等入土器械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可以实现水平切割秧盘底部的起盘机,并对该起盘机的结构参数和尺寸参数进行了力学分析与优化;
(2)确定了评价起盘机的起盘性能的指标,对水平刃夹半角、刃倾角和铲刀行进速度对秧盘完整度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试验确定了水平刃夹半角的范围为55~65°,刃倾角的范围为 15~25°,铲体行进速度为 0.1~0.3m/s,以此为下一步进行多因素试验确定因素的范围值。
(3)通过对试验因素进行多因素试验,并利用 SPSS 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水平刃夹半角、刃倾角和铲体行进速度与秧盘完整度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效应和两因素效应分析,得出对秧盘完整度指标的影响程度:水平刃夹半角>铲体行进速度 >刃倾角。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言
21 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加强,国家加大了对海洋的开发力度,促进我国沿海地区临港工业蓬勃发展。沿海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泥沙堆积,包括淤泥质软土和结构松散的砂土,其力学性质表现为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土质松散或软弱,土压缩性高、地基承载力低,常表现出典型的欠固结土特征。在这些地区进行农业设施建造时,常采用桩基础。由于欠固结土的固结尚未完成,后续固结过程会引起地基土沉降,存在地基沉降量大于桩沉降量的可能,这时就会产生桩侧负摩阻力,对桩产生下拽力,这一载荷可能会造成桩身破坏、桩端地基的破坏等;地基一旦沉降幅度较大,还会使承台底部与地基土相互脱离,产生承台脱空现象,带来管线破坏,严重影响建筑外观(如图 1 所示);局部地基沉降可能也会对临近的建筑物产生影响,使临近建筑物产生倾斜或者裂缝。因此,我们需要对欠固结土中桩身负摩擦力问题及地面沉降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新型纺锤型桩的研究将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它能有效地减少负摩阻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对于欠固结地基中农业设施的建造与使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掌握地面沉降控制技术,能更好的减少工程隐患,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纺锤型桩的研究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桩基负摩阻力现象是在桩基础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 世纪中期, 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桩基负摩阻力对桩基设计的影响, 并逐渐提出桩侧负摩阻力、桩身轴力、中性点等观点。20 世纪中后期,国际上对于桩负摩阻力问题更加努力地探寻钻研,使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热门的研究;Terzaghi[1]于 1960 年发现了估算端承桩单桩下拽力大小的方式,它假定桩身摩阻力彻底达到极限值时,将会在全体桩长内形成桩与土之间的相对位移的运动过程;Johannessn 和 Bjerrum[2]发现桩负摩阻力的计算是通过有效应力的运算得出的。有效应力计算法是极限剖析法的体现,在桩土产生相对位移比较小的时候往往采用该方法,会产生明显的成效。在最近的几十年中, 负摩阻力和桩的时间效应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是我国岩土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难题。许多学者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实验和现场试验四种途径开展,对等截面桩、楔形桩、扩底桩的负摩阻力特性方面进行了深刻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分析方法,能够清楚的了解桩基负摩阻力现象产生的机理,概念清楚,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桩基负摩阻力经常使用的理论分析方法包括:极限理论与弹塑性理论分析,荷载传递与剪切位移分析等等。极限分析法和弹塑性理论分析是假定土体特性是弹性、塑性的连续体,并对其负摩阻力进行研究,与实际受力状况差异较大,其方法很难考虑桩土界面滑移机理。荷载传递法,因为它具有计算方式简单, 能清晰地表现出桩周土体、桩本身的应力、应变关系的特点, 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对于土的应力场、固结沉降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更不用说考虑群桩效应,顾虑到土下卧层因素, 也就不能反应桩侧阻力增强或减弱的规律。
………
第二章欠固结软土地基中等截面单桩负摩阻力数值模拟
2.1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土木工程、桩基研究方面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方面,大多学者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法。因为数值模拟方法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实验资金和缩短工期,还能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通过对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验或者模型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合理性。本章运用 ABAQUS 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创建了等截面单桩的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模型研究了桩顶在竖向荷载与桩周土堆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桩周土体表面的沉降、中性点的位置以及桩侧摩阻力之间的变化规律。
………..
2.2 ABAQUS 软件简单介绍
ABAQUS 程序常用的几个菜单命令:
1.模型单元定义:通常分为三角形单元和矩形单元,尝试划分单元时要规则划分,从而避免异常单元;
2.材料属性的定义:要求分析和定义不同类型特点材料,大多包含应力材料特性分析和其他材料特性分析,如弹塑性、渗透性等等;
3.分析步的定义:根据所建模型,模拟其操作步骤。按照具体情况合理定义时间步长,否则容易造成计算的不收敛。
4.接触条件的定义:定义桩土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设置桩土间的接触面,摩擦系数等条件。
5.边界条件的设定:ABAQUS 提供了好多种边界条件的设定类型,如应力应变分析,热传导分析,流体耦合分析等;我们还要注意边界条件的自由度问题,设置好位移转角。
6.载荷条件的定义:包括静力通用、动力、重力载荷、土瞬态固结等载荷的定义。
7.网格划分:需要将网格合理划分为四面体或六面体单元,网格划分不要太密,否则会增加计算时间、计算工作量;网格划分也不要太稀疏,否则会造成计算不住准确,效果不明显
8.初始条件定义:需要编辑关键字,输入命令来完成初始条件的定义和施加,它包括初始地应力、初始孔隙比、初始孔压等条件。
9.提交运行与后处理:条件设定完成后,建立 job 文件并提交运行;工作完成后根据需要进行后处理,得出场变量和历程输出,比如位移,应力,应变、孔压、温度等场变量。
…………..
第三章 纺锤型桩的单桩负摩阻力特性理论分析.....24
3.1 负摩阻力的定义 ........24
3.2 产生负摩阻力的主要原因 ....24
3.3 影响负摩阻力的因素 ......25
3.4 中性点的位置 ......25
3.5 纺锤型桩的竖向荷载传递性状分析 ......26
3.6 纺锤型桩负摩阻力特性分析 ......26
3.7 减少桩基负摩阻力的方法 ....28
第四章 欠固结土中纺锤型单桩负摩擦力数值模拟及设计优化.....30
4.1 引言 ....30
4.2 纺锤型单桩负摩阻力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 ......30
4.3 纺锤型桩负摩阻力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2
第五章 软土地基中纺锤型桩控制地面沉降的技术应用.....44
5.1 背景技术 ........44
5.2 地基沉降带来的危害 ......44
5.3 现有的防治地基沉降方法 ....44
5.4 纺锤型桩的设计工艺 ......45
5.5 纺锤型桩控制地面沉降技术应用 .....47
第五章 软土地基中纺锤型桩控制地面沉降的技术应用
5.1 背景技术
软土由于其本身具有高的含水量,孔隙比,压缩变形以及固结时间长和变形稳定所需时间长等工程特性[58],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能把它作为天然地基直接使用,而是需要经过地基加固处理来减小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引起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地基沉降会导致建筑物桩基承台脱空,产生裂缝,甚至使建筑物发生倾斜、断裂,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工程隐患,因此我们需要做好软土地基处理工作。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很多,但是其目的是地基必须满足强度、变形和透水性的要求,减小地面沉降。在软土地基中的建筑物,由于土质疏松,很容易使土体发生压缩变形,这将导致桩侧负摩阻力的产生,但是桩基础受到负摩阻力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否则桩基础的设计时可能会导致:桩端地基破坏,桩身损坏,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尤其是,我国沿海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淤泥或软粘土,所以负摩阻力的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工程危害。
……..
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纺锤型桩负摩阻力特性及控制地面沉降技术应用的研究,分析了土体弹性模量、摩擦系数、土体固结时间、桩顶竖向荷载与地面堆载作用等因素对中性点的位置、桩侧负摩阻力、下拉载荷和桩土位移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阐述。运用ABAQUS 软件建立了桩土的三维数值模型, 分析了桩侧负摩阻力和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纺锤型桩与等截面桩的负摩阻力和下拉载荷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通过对等截面桩和纺锤型桩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在桩顶竖向载荷、地面堆载共同作用下其负摩阻力和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分析土体固结时间、桩土间摩擦系数的大小、地面堆载、桩顶竖向载荷等因素对中性点的位置、桩侧负摩阻力、下拉载荷的影响规律。结果证明:桩土间相对位移影响桩负摩阻力发展变化;当在桩顶施加的竖向荷载越大,那么土体对桩身的下拉载荷越小,桩负摩阻力减小;地面堆载越大,地面沉降越大,桩基受到的桩身下拽力和桩身沉降越大,负摩阻力增大;摩擦系数越小,有利于减小负摩阻力;随着土体固结时间的增长,桩侧负摩阻力的变化规律也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稳定。
2、纺锤型桩较一般等截面桩而言,由于桩体楔形面的存在,使桩周土体的受力情况发生了改变,桩的拱脚处给土体提供了更大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桩基承载力。
3、纺锤型桩的桩侧负摩阻力,随着桩周土体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桩土间摩擦系数减小,桩负摩阻力减小;桩顶竖向载荷增加,桩负摩阻力减小。
4、纺锤型桩锥角的大小影响桩侧负摩阻力,它随着锥角的增大而减小,并且有利于减小地面沉降。但是,锥角不能的无限扩大,它是有一定限度的,否则会对桩体本身产生破坏。
5、纺锤型桩具有良好的端承性状、高的承载力和较小的沉降,其技术经济效果显著,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在软土或软粘土等地基中,纺锤型桩具有明显的优势,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1引言
1.1选题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并不充足的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大部分总耗水量,在农业中的农田灌祗用水,占总用水量的一大部分,但是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因此,节水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采用节水和节能的自动化的灌溉方法是当今供水技术在世界上的大势所趋水资源短缺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作物生长的土壌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园林、草坪、农田等基本采用人工灌溉,该方式对水量的把握不够精确,可能存在斑灌不及时、鴻灌过量或不足的问题,止壤湿度很难达到作物生长所需,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由于人工灌溉存在这些缺点,人们针对这些缺点开始寻找可以自动迸行灌溉的方法,经过探索,找出了一种新的灌慨方式--喷灌。喷灌顾名思义--喷水灌溉,也就是把水库或者深井里的水经过化压通过管道送到大田中,在管道的末尾处加上喷头,水资源经过喷头变成散落的水滴落到地面,进行大田的灌溉。要想实现喷灌的自动化,止壤的湿度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判定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采用无线传感技术""来监测土壤的湿度信息,改变传统的灌满方式,运用喷灌来实现灌溉的自动化。
………….
1.2选题的回的及意义
农业灌溉用水量巨大,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北方地区研究节水灌溉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达到节水灌溉,就要使灌溉自动化程度提高,灌溉的自动化可使农业灌溉的管理更加科学,使灌溉的人力与物力都大大减少,因此工作的效率就会明显提升。节水灌溉即是人们根据大田中作物的生长实际所需要的水分及附近的水资源状况提出的一种新技术,它既可实时适量的对作物进行合理充分的灌溉,又不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在水资源不必浪费的情况下使作物获得很高的产量。喷灌是当今节水最多的灌溉方式之一,为其加入传感控制部分可进一步提高其性能。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王壤水分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怎样对止壤的水分信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它作为上述节水灌溉自动化的指标,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问题,并且该信息对自动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现有的喷灌系统存在糟确度低、布线及维护困难等问题。将无线传感技术应巧于农业灌溉中,实现实时监测及自动控制,根据需要及时灌溉,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约用水的可用方式之一。本文在总结己有方法和硏究思路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无线技术的发展,提出一种新型的设计方案--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自动喷灌控制系统。该喷灌系统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获取湿度信息,将获得的湿度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技术传送到上位机。上位机通过对比处理将控制信号无线传送到协调器,经过协调器的处理,再将信号传送到终端,控制电磁阀的开断,由此来控制灌溉系统的动作。该系统解决了传统灌溉方法的使用水资源不合理、科学的管理不足等问题,避免了布线的麻烦、灵活性差的缺点,降低了成本。
………
2主要技术和总体方案
2.1无线传感技术介绍
结合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无线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兴起,它是由多个传感器节点组成,每个节点的传感器都有无线通信的能力,和之前相比,设备尺寸小,安装使用成本低。传感器节点主要由进行信息采集的传感器及其内部的数模转换模块、进斤信息处理的微处理器模块、传输数据的无线通信模块和对各模块供给能量的电源部件组成。每个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如图1所示:星型网络顾名思义所述中间节点到四周的网络结构。它的构成如图2所示,由一个协调器和多个终端组成,协调器是唯一的与上位机进巧通信的通道,所有终端节点接收的信息将由协调器转发,信息才能到达PC机进行其他方面的工作。从PC机上发回来的控制信息等也都需要通过中间协调器的作用才能送到具有控制结构等的终端上进行动作。
……….
2. 2无线传感器网络选择
新的无线网络协议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不断诞生,其中的蓝牙技术、无线USB和高速、低速U以B等技术以是新的协议中主要的短距离通信技术。下面对几种技术做一简单介绍,从而选择出该设计所需的通信网络协议。蓝牙技术主要是实现小范围之内的一对一短距离传输,可以两台或者两台上的设备在该范围之内进行数据、文件的传输等。它们之间的链接属于自动组网的方式,只要搜索到相应的设备就可以进行配对连接。但是它的耗电量相对来说比较大,可靠性不是很高以。目前主要用于手机,电脑和其他设备之间的蓝牙传输。该技术是现阶段运用比较多的一项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因特网通过一定的设备设置连接"热点",拥有支持局域网无限连接的设备,比如现在的安卓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等6",通泣搜索"热点",进行网络的连接就可从,连接么后就可使用网络。但是该技术的标准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内容,并且有一定的安全间题。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一定区域内的网络连接,比较方便、快速。
…….
3自动喷灌控制器的硬件设计............10
3.1硬件选型...........10
3.1.1微处理器选择...........10
3.1.2传感器选型...........11
3.1.3电磁阀选择...........13
3.2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14
3.3阀口控制节点设计...........15
3.4串口通信硬件设汁...........16
4自动喷灌控制器软件设计...........16
4.1软件总体设计...........16
4.2软件的介绍及使用...........17
4.3传感器及其对应的控制节点的软件设计...........18
4.4上位机软件的设计...........19
5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24
5.1实验测试地点及设备...........25
5.2实验效果测试...........26
5系绕测试结果与分丰斤
5.1实验测试地点及设备
该设计是基于实验室条件下建立的,测试地点选择在机电学院的实验室内,该实验室温湿度正常,基本保持在一个温湿度左右浮动不大。本设计采用的网络结构是星型的,有一个协调器和两个终端,协调器直接和计算机通过USB接口连接,两个传感器分别连接在两个终端埋在止壊中。由于是实验室条件下,该设计用两个亮灭来代替电磁阀的动作。图33-1是终端的实物图,图33-2表示协调器的实物图,图33-3是上位机界面。设备都准备齐全后,首先将两个传感器埋在同一深度的止壤中,该深度在离土层上面只有2cm,测试控制器的动作效果。预先设定好湿度的上下限值,设计的4日%将是上限,对于下限是23%,上限温度为40度,下限是0度。当测量湿度大于45%时,继电器连接的灯亮,表示停止灌溉;当在两者之间时保持原状,低于下限即小于24%时,继电器连接的巧灭,表示打开灌溉设备。当温度高于上限即40度时,出现红色预警,作为提示,操作者可以根据情况关闭灌溉设备等,但是不自动操作,正常情况下就显示绿色,表明立壤温度处在正常范围。
……….
结论
本文针对存在于现阶段的灌溉不合理的状况,采用无线传感技术设计了一款自动喷灌控制器,该控制器由两个终端采集及控制节点和一个协调器传输节点以及一个PC机组成,完成了控制不同湿度条件下的灌溉。该论文研究的成果主要有;
(1)对现阶段的灌溉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该设计的总体方案;
(2)研究了无线传感技术以及其他几种技术的优缺点,选取了 Ziee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无线协议;
(3)选取实验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是CC30作为壁个设备的核也器件,T11作为设备的基础数据采集器件,完成整个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4)设计整个系统所需的软件,本设计采用VS2012作为上位机开发的平台,采用C语言完成了对整个系统的控制,实现了不在现场就可以观测实时数据,并且可对设备进行控制的界面,该界面同时可以进行手动控制,并且可以随时査看历史数据。
(5)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整个控制器进行了测试,其测试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在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重视。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和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这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魏志勇,2006)。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7485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一阶段的国家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然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发展瓶颈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妥善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问题。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森林,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关系国家的生态安全。森林是非生物界与生物界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纽带,对于地球生态平衡的围护、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森林研究的深入,认识到森林不仅具有有形资源价值,还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无形的生态效益。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森林的功能和作用更尤为重要。对森林的生态效益进行科学合理、准确量化的评价,可以体现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宏观决策,促进绿色GDP核算和生态服务价值补偿机制的研究。
……….
1.2. 研究目的
在全球变暖、环境恶化、雾霾加剧的大环境下,人类越来越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作用。面对各类生产建设项目的快速增加,生产建设项目损毁的林地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十五期间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面积就达5.28万k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7%。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对人类有重大的影响,为此研宄者越来越重视对其价值的评估。对于生态效益的研究己有2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很多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但是对于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的生态效益研宄较少,关注度较低,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的面积越来越大,造成的生态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应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通过整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的相关资料调查典型项目实际情况,总结和发现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国内外对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理论方法,对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进行生态效益的评价。建立一套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实际情况并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力求准确恰当的反映损毁林地的生态价值,为生产建设项目决策和生态补偿核算提供参考和支持。
……..
1.3. 研究意义
人们对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需求激发了生产建设项目的快速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价值远高于其经济效益的价值(靳芳,2005)。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的评估可以更直观的让项目决策者认识到生态破坏的轻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进行货币化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对于项目的科学决策,有利于政府对于项目的科学审批。损毁林地生态效益的量化,可以更直观的与项目的经济收益形成对比,决策者权衡项目得失,评价项目是多数人受益还是少数人得利(姜德文,2007),使得对生产建设项目的评判更加全面、系统。促进生产建设项目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
2研究内容和方法
2.1主要研究内容
(1)综合现有评价方法和模型,选择和完善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价值量核算的理论和方法。
(2)参照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相关的研究成果,构建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体系,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对损毁林地生态效益的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定量的评价。
(3)通过对不同评价区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的评价,探究不同地区损毁林地价值的差异。
……..
2.2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综合分析
搜集国内外生态效益评价领域相关文研究文献,一方面加强对于生态效益内涵和相关理论思想的认知,另一方面注意相关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的汇总积累。目前关于生态效益评价的研宄资料和成果众多,但涉及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的研宄较少。通过总结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的相关资料和实际数据情况,对相关的评价方法进行取舍和修正,构建适宜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的评价体系。
(2) 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
原始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手头现有的1000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相关资料,先进行按评价分区典型项目的蹄选,最终选取767份方案,从中进行所需数据的摘录整理,对于存疑的数据进行现场调查或联系相关负责人确认。二是通过全国资源清查资料、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获取数据。对于难于取得的数据通过实验或实地调查取得。对所有数据进行统一分类、分区,使用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
3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区划.........13
3.1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区划.......13
3.2评价区生产建设项目调查结果.......15
3.3调查结果.......28
4.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29
4.1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涵养水源功能和评价指标.......30
4.2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保育土壤功能和评价指标.......31
4.3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固碳释氧功能和评价指标.......32
4.4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和评价指标.......33
4.5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净化大气功能和评价指标.......33
5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5.1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涵养水源效益评价
为进行调节水量价值评价应先核算年调节水量的总量,核算方法主要有非毛细管孔隙度蓄水量法和水量平衡法。由于前者主要反映非毛细管孔隙全部蓄满是的水量,当降水量大导致蓄超或降水量小未蓄满时不能准确的呈现森林调节的每水量。而水量平衡法则通过降水量与森林蒸腾、蒸发、其他消耗的差值来反映调节水量,能够较为准确客观的核算年调节水量。故本研究釆用水量平衡法。八大评价区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涵养水源效益相关数据评估结果见表5-1。八个评价E水源涵养效益由高到低排序为:南方红壤区〉西南岩溶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紫色土区>东北黑土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原区,排序体现出一定的区域性规律,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湿润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损毁林地水源涵养总价值较高,这与其生产建设项目较多、项目损毁林地面积较大且树种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有直接关系。
………
结论
为了定量的评价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损失的生态效益,促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完善,本研究摘录767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清查资料,参考国内外成熟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和模型,构建了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参照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对八个评价区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5项生态功能进行了价值量评价。评价结果如下: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的生态效益评价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的基础数据庞大,各功能间内在关系复杂。有些生态功能的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统一,这也造成了评价结果的较大差异。但是生产建设项目损毁林地的生态效益评价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更深入的进行挖掘研究。本研究评价区的划分参考中国水土保持区划,希望将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审批机制联系起来,让成熟的机制带动损毁林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应用和研宄。本研宄评价尺度大,数据支撑还不够丰富,且只对5种主要的生态功能进行了核算评价,没能涵盖维护生物多样性、有机物积累等生态功能,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补充丰富完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规模迅速扩张,校园不断进行着改建、扩建和新建,建设标准也随之也越来越高,大学校园环境品质已经成为展示校园文化,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大学校园环境规划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开展了大量的学术讨论和实践探索,然而对于校园环境规划中植物的生态化配置这一分支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与系统研究。植物配置是集美学、生态学、生物学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植物配置暴露出很多问题,部分新校区的植物配置在体量和层级搭配上缺乏系统的考虑、设计美学感较差、缺乏特色、无法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内涵、不考虑使用者感受等,而最容易被忽视的的则是植物的生理学特征,随处、随意配置,甚至有些单纯的追求设计图面的美观,选择常用树种一种了之,忽视了植物配置的生态性及科学性。虽然我国各个地区在地域、气候、经济等方面有所差异,导致各地区校园景观形态各有风格和内涵,但是当代校园景观发展趋势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满足师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交流、生活的场所,与学生们的日常活动紧密相关。好的校园景观能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并给以启迪、促进思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植物景观作为大学校园景观中最常见、最惹人注目的部分,除了能够发挥上述功能,还能够改善校园小气候、净化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新型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植物配置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配置的好坏与否直接关乎着植物景观的品质,关乎着校园形象、功能及教育目的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如今,大学城校园景观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但植物配置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以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学校园植物配置成为了人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植物配置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广义适用阶段,而随着人类对于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和各个领域的特点区别日趋分明,适用于特定空间的植物配置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在传统的配置理论上,人们又从空间功能构成、植物景观评价、生态效益等方面具体研究不同场所植物配置的评价方法和最优策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目前针对大学校园植物配置这一领域研究的实例很少。其中何镜堂主编的《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中提到在设计树木与绿地时可采用点线面的几何形式,或较为自由的形式,抑或两者集合的形式来造景及构图;王绍增主编的《城市绿地规划》中提出教学科研区要注重绿地平面图案构成,种类宜丰富,叶色变化多样,同时要利用植物围合成不同的空间,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祝遵凌主编的《景观植物配置》中指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要“以人为本”,注重植物配置的安全性,功能性,生态性,文化性,美学性和节约性;赵世伟主编的《植物配置与栽培应用大全》中提出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拒绝浮夸奢华,讲究经济实效,加强垂直绿化并注重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种类使用的地域性方面,1994年国家建设部组织专家完成《中国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区划手册》并对其绿化树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各地绿化树种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颜路平在他的期刊论文《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中提出植物配置应具有本校特色,绿化树种应注重色彩搭配,季相变化并加大绿化覆盖率。这些都为我们在今后的校园植物配置方面提供了许多理论参考和借鉴。但针对植物配置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的、缺乏足够数据支持的原则性研究,具体配置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
第 2 章 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生态学评价内容的确定
生态评价是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植物景观构成成分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生态评价是一项及其复杂并且牵涉甚广的“工程”,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都对生态评价的方法、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生态学中,尺度是一种量度,来体现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对外界的认知程度。在生态学的领域里,所有的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尺度内才能够成立,尺度的确定是保证一项研究结论准确性的前提因素,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十分精确的确定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去大体界定一项研究的尺度。尺度包括功能、时间和空间三个方面,其中时间和空间上的尺度是可以精确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可以确定到一个具体的数值,而功能尺度的判定较为模糊,具体表现为生态学中个体或者组织在整个系统中所参与的过程和承担的作用。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要素相互作用组合形成斑块、廊道和基质,而这些又组成了小的生态系统,景观则是这些小生态系统的集合[15]。其中,斑块为非线性景观要素,外貌和属性明显区别于四周的景观要素;廊道为线性景观要素,外貌和属性明显区别于两边的景观要素;基质为作用于斑块、廊道,引起景观结构,功能变化的一类斑块。三大要素之间相辅相成,通过其中包含的景观要素的数量,种类,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景观效果。
…………
2.2 生态评价指标的选择
国内生态评价起步较晚,评价结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只能对植物配置提出意向性的参考建议。植物配置本身存在多变性,受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以降低配置成本和后期养护精力及费用。所以合理选择生态指标并数据化对植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预见性的重要意义。根据前文对植物配置生态评价尺度的选取范围和内容,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收集影响植物配置质量的生态学指标。针对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现状,选择以下指标对其进行生态评价。大体分为生态结构指标和生态功能指标,具体分类指标如表 2-3。构建大学校园生态指标体系可以对大学校园植物配置进行预见性的决策,使改建、扩建和新建的校园在设计之初就达到一定的生态水平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合理选择适合大学校园的生态指标种类,对生态评价指标进行准确的赋值并计算权重,对大学校园植物生态化配置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植物配置的生态评价指标的测算复杂度及难度一般取决于生态评价内容牵涉到的测量单位数量和获得数据的困难程度。需要测量的单位越多,数据获得过程越困难,生态评价指数的内容越复杂,难度系数也会越高,反之则生态评价的内容较为简单,难度系数较为适宜。植物配置的生态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是由多个单一指标的数据汇总计算而来,要计算说明一片区域的生态评价指标,就需要对每一个单一指标进行赋值,并确定每一个单一指标对应的权重,最后通过计算,得出符合科学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的生态评价指标。
…………
第 3 章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生态化指标分析及评价.....15
3.1 北京地区基本生态环境分析 ....... 15
3.2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生态指标评价分析方法 ....... 15
3.3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种类数据分析 .......... 19
3.4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生态结构指标分析 ......... 23
3.5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生态功能指标分析 ......... 31
3.6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生态评价指标分析 ......... 37
第 4 章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生态性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研究..........39
4.1 北京地区大学校校园空间构成及植物配置原则 ......... 39
4.1.1 大学校园空间构成.......... 39
4.1.2 植物配置原则 ........... 42
4.2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生态化植物配置原则研究 ...... 43
4.3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生态配置方法..... 45
第 4 章 北京地区大学校园生态化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研究
4.1 北京地区大学校校园空间构成及植物配置原则
一般来讲,校园空间按照使用功能大体分为教学区空间、生活区空间、运动区空间和校前区空间等。现代的大学校园受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趋向于高度组织化和层次化,致使各个功能分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功能上的重叠,但每个功能分区仍然以它本身最核心的作用存在着,拥有最主要的使用人群和方法,从而导致了每个功能分区都有它独特的对于植物配置的需求。这里需要单独说明一下道路空间,道路空间的植物配置方式过于单一,在校园中存在的体量较小,对校园生态影响也较小,所以本文将道路作为划分各个空间的准线,将道路空间拆分并融入周边的功能分区中,从体块上研究大学校园生态化植物配置。从狭义的角度上,我们一般将教学区空间理解为执行教学任务的空间,可以简单理解为教学楼或者其他具有教育功能的建筑。但从广义上来讲,教学区空间不仅仅只限于建筑,更包括包围着这些建筑的一切环境要素。教学区空间作为大学校园中最核心的部分,有着动态性最高,人流量最大,景观观赏频率最大等一系列特点。可以说,教学区空间设计的优异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环境水平,是现代大学校园植物景观规划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
结 论
传统的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广义适用阶段,大多从美学的角度,以感性的方式对植物配置的观赏性进行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意识到保护提高环境生态性的重要,这就要求大学校园的植物配置应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以数据作为支持,更加科学合理的对校园中的每一个区域进行生态化的植物配置,在保证观赏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植物对生态环境的优化作用,提高校园整体生态水平,为城市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和生态校园进行系统的调研和阐述,从生态的角度对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的方法原则进行较全面的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解读北京地区大学校园植物配置现状,探究适合北京地区大学校园的生态化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研究结果如下:研究所调研 10 所大学共有植物 59 科,130 属,256 种。其中裸子植物 8 科,17 属,30种,被子植物 51 科,113 属,226 种。常绿植物 51 种,占总种数的 19.9%;落叶植物205 种,占总种数的 80.1%,北京地区大部分学校在常绿乔木灌木植物种类上选取的相对统一,而对于落叶灌木乔木的选择上则趋向于多样化。乡土植物 31 科 63 属 85 种,北京地区大学校园常绿乔灌木中乡土植物种类比例偏少,落叶乔灌木及草本中乡土植物种类比例中等偏上。各所大学的观花树种比例最高,观枝干、观果、冬景树种比例较低。观赏期特点体现为春秋两季最佳,冬季过于单调,夏季观赏性最好。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