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2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观赏草(Ornamental Grass)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在园林景观中是种用途多而广的重要造景材料(井渌,2012)。以禾本科(Gramineae)居多,其中莎草科(Cyperaceae)、香蒲科(Typhaceae)、灯心草科(Juncaceae)、鸢尾科(Iridaceae)、百合科(Lili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木贼科(Equisetaceae)等科属中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及竹亚科(Bambusoideae)中低矮、小型的观赏竹也在其范围内(武菊英,2007)。观赏草品种多样种类丰富,株型奇特,叶色质地多样,花序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相较于其他园林绿化材料,观赏草养护简单、耐湿、抗旱、抗逆性强,因此在构建节约型园林和生态型园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袁小环,2015)。 20 世纪中期,观赏草兴起于欧美等国,其独特的美感、自然的风格和低廉的养护成本,使观赏草迅速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观赏草产业链(约翰﹒雷纳 等,2008;南茜 J 安德拉 等,2009)。目前,观赏草已成为欧美国家进行环境美化、景观绿化、生态改善、水土保持中的一类常规园林植物材料,展现了极富野趣的自然特质(武菊英 等,2003;刘宗华 等,2008)。 我国相对欧美国家来讲,在观赏草的研究应用方面时间较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内观赏草最早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由当时任职于上海植物园的刘昆良引入国内试种并进行商业应用,2000 年完成了上海市园林局设立的―观赏草引种示范研究‖课题(王燕艳 等,200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在观赏草研究方面开展也较早,该单位 2003 年初承担了“观赏草资源引进、筛选、扩繁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始收集和统计国内的观赏草资源,并且将一批优良的观赏草品种应用在北京园林景观中(唐颖,2012)。我国观赏草资源非常丰富,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及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公司相继开展了观赏草的研究与培育工作。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对于柳枝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生物产量、品质等方面,在观赏品种选育与园林应用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作为引种植物,柳枝稷在国内种质资源非常有限,而且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因此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不同柳枝稷品种的幼穗为研究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建立其再生技术体系,通过探讨不同品种间的组培差异,筛选出优良的组培品种,并采用秋水仙素优良的组培品种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以期获得柳枝稷同源多倍体材料,为今后柳枝稷的品种选育、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

第二章 柳枝稷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选取柳枝稷三种生态型的八个品种:Alamo、Kanlow、Blackwell、Trailblazer、Forestburg、Pathfinder、NewYork、Cave-in-rock(表 2-1)。均来自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国家非粮生物质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小汤山基地资源圃。该资源圃地理坐标位于东经 116°29′,北纬 40°17′,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5 月下旬至 6 中旬,当柳枝稷生长至孕穗期时,将含苞未成熟幼穗的生殖枝剪下,用保鲜膜包裹置于冰盒内带回实验室,放在 4℃冰箱冷藏保存。使用时先剥去外层苞叶和叶鞘,然后用手术刀切取含内层苞叶的幼穗,将其切成 2 cm 左右小段,置于超净工作台上。 用 75%乙醇对幼穗进行表面消毒 30 s,无菌蒸馏水冲洗 2 次后,再用 20% NaClO 灭菌 10 min,最后用无菌蒸馏水洗涤 3-4 次,放置在灭菌滤纸上,吸干表面水分。将幼穗切成 1 cm 左右的小段,并将幼穗其纵切两半,留取最内层苞叶与幼穗,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每个培养皿放 6 个幼穗,每个品种放 6 个培养皿。

.........

2.2 结果与分析

将幼穗接入培养基中,随时间推移幼穗膨大,逐渐散开,颜色变暗,中途继代一次剥掉所有苞叶,约 2 周后在膨大处开始长出白色愈伤组织,愈伤逐渐膨大后可继代移除老化的幼穗。 启动期是愈伤组织形成的起点,是细胞正准备分裂的时期,外植体中已分化的活细胞在外源激素的作用下,通过脱分化的启动器进入分裂期,开始形成愈伤组织(尹伟伦 等,2009)。启动期的长短与植物的种类、外植体的生理状况、激素种类及外部环境有关。不同柳枝稷品种在启动时间上各不相同,其中 Alamo 和 Trailblazer 在启动时间上较早,约为 14 d,其次依次是 Blackwell、Cave-in-rock、Forestburg、NewYork 和 Kanlow,Pathfinder启动时间最迟缓,达到 18 d(如下图 2-2 所示)。 柳枝稷品种 Alamo 在愈伤诱导率指标上表现最好,第 25 d 时诱导率就可达到 100%(图2-3)。其次是Trailblazer和Cave-in-rock,30 d 时诱导率达到100%。Kanlow和 Blackwell在 35 d 时诱导率能达到 100%。Forsetburg、NewYork 和 Pathfinder 诱导率相对较低,在35 d 时分别达到 91.66%、80.5%和 75%。研究结果表明,以幼穗为外植体柳枝稷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很高,但不同基因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

第三章 柳枝稷的八倍体诱导 ...... 34

3.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34

3.1.1 实验材料 ....... 34

3.1.2 实验方法 ....... 34

3.2 结果与分析 ...... 37

3.3 小结 ...... 44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6

4.1 结论 ...... 46

4.1.1 柳枝稷再生体系的建立 ...... 46

4.1.2 柳枝稷的多倍体诱导 .... 46

4.2 讨论 ...... 47

4.2.1 柳枝稷外植体的选择.......47

4.2.2 柳枝稷再生体系的建立.........47

4.2.3 秋水仙素浓度的确定.......48

4.2.4 多倍体鉴定.....48

4.2.5 混倍体的产生.......49

4.3 展望 ...... 49

第三章 柳枝稷的八倍体诱导

3.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称取 1 g 秋水仙素,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待溶解完全后,用蒸馏水定容至 50 ml,制备 2% 秋水仙素母液。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注射器吸取秋水仙素溶液,插上一次性针头式过滤器,手推注射器实现过滤灭菌,灭菌完毕后放入 4℃ 冰箱内避光保存备用。 将无菌秋水仙素溶液加入液体诱导培养基中,使培养基中秋水仙素的浓度分别为 0、0.04%、0.08%和 0.12%,然后将生长良好的柳枝稷愈伤组织分别接入,每个处理组处理六瓶,每瓶内放入约 3g 愈伤组织。在温度 25±2 ℃,黑暗条件震荡处理 24 h、48 h、72 h和 96 h 等不同时间(表 3-2),转速为 120 rpm/min。 处理完毕后用已灭菌的液体诱导培养基反复冲洗 2-3 次,用无菌滤纸将溶液吸干后转入分化培养基上诱导芽,观察愈伤生长及分化状况,并做数据记录。待诱导芽长至 1-2 cm,用手术刀切下转接至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

.......

结论

本实验以两种生态型八个不同柳枝稷品种的幼穗为外植体,构建了柳枝稷再生体系,同时将愈伤启动时间、愈伤诱导率、增殖率、分化率、生根数目和生根条数等 6 个生长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综合评价这八个柳枝稷品种的再生能力差异。研究所得结论如下:

(1)在柳枝稷再生体系的研究中,八个柳枝稷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表现均明显差异。Alamo 表现最好,其愈伤诱导启动时间最短,诱导率和分化率均最高; Cave-in-Rock 愈伤组织增殖率最高,再生苗平均根长最长; Kanlow 再生苗根条数最多。

(2)用变异系法来赋予 6 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得出诱导率、分化率、增殖率所占权重最大,加和为总权重的 74.95%,说明这三个指标是该体系的主要评价指标。对这八个品种进行再生体系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再生能力大小依次为 Alamo > Cave-in-rock > Kanlow > NewYork > Forestburg > Trailblazer > Blackwell > Pathfinder;对其指标用欧氏距离分析法进行聚类分析,可将 8 个品种归为两类,第一类是 Alamo、Kanlow、Cave-in-rock、NewYork,第二类是 Blackwell、Forestburg、Trailblazer、Pathfinder,其中第一类较第二类更适合该再生体系。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公元前 2300 年,埃及和中国的皇室和王公贵族们开始收集和圈养动物,这就是最早的的动物园的起源。野生动物园是在现代动物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吸收并融合了现代动物园中“哈根贝克理念”、“沉浸式景观”展区理念和“保护中心”理念(罗小红 2011)。野生动物园是基于人们向往自然、体验自然,远离喧嚣的城市而发展起来的。野生动物园集娱乐功能、自然保护、公众教育、科学研究和经济效益于活的诸多弊端,向往自然生态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愿望而发展一体,深受大众和政府的青睐。我国野生动物园的数量和规模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各省市大型野生动物园已达 30 多家(魏婉红 2006)。野生动物园的快速发展随之也带来如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一系类的问题,其中以猛兽伤人事故为主的安全管理矛盾突出。近年来,猛兽伤人事故频发,如 2009 年 3 月,3 青年翻虎园 1 人被咬死;2009 年 12 月 2 日,登封动物园黑熊咬死饲养员;2010 年 3 月 6 日,上海动物园老虎咬死饲养员;2010 年秦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6?13”惨案;2013 年 12 月 17 日,华南虎将饲养员咬死。一次次动物园安全管理警钟的响起,一次次血的教训都未能引起动物园、安全管理责任部门和游客的应有重视。野生动物园相关研究人员对野生动物园的园区规划设计、景观配置、经济营销模式、可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对野生动物园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相对都是表面现象,缺乏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故野生动物园安全事故频发和缺少相关系统的调查研究为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以野生动物园形成与发展为出发点,对我国野生动物园游览安全规划设计和游览安全现状进行综述,并在对秦岭野生动物园游览安全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我国野生动物园安全管理防范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在野生动物园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透过我国野生动物园安全管理中猛兽伤人事故频发的现象对我国野生动物园游览安全规划设计和游览安全现状有所了解,并以秦岭野生动物园游客为对象,进行游客安全意识调查,了解游客安全意识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野生动物园安全管理制度,为安全游园和安全动物饲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野生动物园猛兽伤人事故频发的原因进行剖析,唤醒野生动物园及旅游安全研究的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动物园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政策的出台、动物园饲养人员及游客自我安全防范的教育和培训,将制度落实到行动,多方面共同努力,减少或杜绝野生动物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

第二章 我国野生动物园游览安全现状调查

2.1 野生动物园规划概述

生态规划是以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社会文化信息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模拟、辨识和设计生态系统的内部的种种关系,在应用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相适应、完善系统的机构和功能,尽可能的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代丹和罗辑 2003)。生态规划也可将其简单的理解为针对人类的任何行使方式而确定的所面临的基于和约束条件,筛选出能够反映出最佳的区里位置和执行过程(于斯惟 2009;Frederiek 2000)。 生态城乡规划是要将社会公众的心理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创建出一种与人类自然活动充分融合的手段,从而创造出一种最佳的环境,可以对公众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起到诱发作用,从而提高公众的物质文化的水准(马晓星 2008)。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定时期内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提出的对策、期望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所作的规划叫做城市生态规划,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们赖以居住的城市实现可持续长久的发展。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影响的因素和规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确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进行城市的环境与生存其中的人类的关系的调整,促使城市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确保城市可以和谐、高效的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林泽逵 2010)。 人们力求追寻一种把生态规划与和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从自然规律出发,把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联系起来,找出其发展与演变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和生活进行指导作用,使人们明确如何高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资源。从而,促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自然和城市间的协调性发展(欧阳志云和工如松 1993)。

........

2.2 野生动物园类型

判别野生动物园的类型,主要是看野生动物园内的动物生境状况是否和其野生状态下相符或相近。因此,划分野生动物园的等级主要是对园内的主要种类的动物的生境状况进行等级划分,并由此来评价该动物园属于何种等级的野生动物园。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动物园是否能够满足或基本符合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自然性的生境状况,是划分野生动物园的标准。这种自然性不仅包括动物获取食物,水,藏身之处等条件上的自然性,还包括动物种群数量大小、家族结构和婚配制度及完整结构的食物链等条件的自然性。根据动物的生境状况的自然性,一般将野生动物园划分为 4 种类型(如图 1 所示)。将野生动物由过去的笼养改变成现在的圈养,但仍达不到半散放的状态,完全由人工饲养,人工照顾,只是在原来的动物园上面积有所扩大。我国的大多数野生动物园可以归为此种类型。这类野生动物园的建筑设施的风格与城市动物园有所不同,但展示的内容还是大同小异,差别不大。但是游客所看到的物种还是挺齐全的,它主要是展示大型动物而且还是具有特色的动物:大象,斑马,熊猫,长颈鹿等。为了更多的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增长,造成很大程度上的人力物力的浪费,更加忽落了动物的生境状况,忽视了动物的栖息地的改变给动物带来的影响。随着野生动物园数量的增多,竞争加剧,动物的生境状况和动物福利水平也不能有效地得到改善,管理混乱无序,严重制约了我国野生动物园行业的发展。

......

第三章 秦岭野生动物园游览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24

3.1 秦岭野生动物园游客安全意识现状调查........ 24

3.1.1 秦岭野生动物园概述......... 24

3.1.2 对象和方法..... 24

3.1.3 结果与分析.... 24

3.2 园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现状....... 27

3.2.1 对象和方法..... 27

3.2.2 内容.......... 27

3.2.3 结果与分析..... 27

3.3 本章小结..... 30

3.3.1 更新观念,提供思想保障........ 30

3.3.2 强化培训,提供教育保障......... 31

3.3.3 创新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31

3.3.4 加强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31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33

4.1 研究结论..... 33

4.2 展望..... 33

第三章 秦岭野生动物园游览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一方面动物园安全事故频发,一次次血的教训都未能引起动物园、安全管理责任部门和游客的应有重视;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事故与受害游客、居民(外来人员)和园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或园区工作人员管理相关性很高,本章拟以秦岭野生动物园游客和园区工作人员为对象,进行游客和园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调查,了解游客和园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1 秦岭野生动物园游客安全意识现状调查

3.1.1 秦岭野生动物园概述

秦岭野生动物园始建于 1954 年,于 2004 年搬迁至秦岭脚下,建立新的秦岭野生动物园,为西北地区首家野生动物园,具有全国最大的黑豹基地。园内分为步行区、猛兽区、草食区和鸟语林。园区内山水环绕,奇石嶙峋,景色十分优美;值得一提的是,园内拥有全国最大的钢结构“御苑之门”,十分壮观。在步行去可以参观大小熊猫馆,灵长类馆,金丝猴馆,河马馆,鹦鹉廊,海洋表演馆,两栖爬行馆,水禽湿地等等,展出动物二百六十余种,八千余只(头);车入区可看到斑马、非洲鸵鸟、牦牛、塔尔羊、猎豹、非洲野犬、熊、狼等等 60 余种动物。近年来游客数量逐年增加。

.....

结论

(1)野生动物园事故的诱因可归纳为基础设施因素、动物习性因素、饲养员、管理者因素、游客自身因素、及其它因素等五个方面;事故的发生由事故本人安全意识淡薄或相关责任人员管理失误造成的比率达 94.12%。

(2)对秦岭野生动物园游客调查发现:孩子和配偶的建议对男性游客作出是否出游野生动物园决策的影响较大;女性游客更易受孩子和朋友的影响,其中受孩子要求的影响最为突出;旅游信息获取主要通过互联网和朋友介绍为主,两者总和占 72.8%;以游玩、亲近自然、欣赏自然风光为出游野生动物园主要目的,占 86.7%。

(3)秦岭野生动物园游客安全意识相对较低,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a 相关疾病预防、人身安全保护、突发事故急救措施等相关知识缺乏; b 相互救助意识较强,但紧急情况自救和求生技巧等实践环节薄弱。

(4)秦岭野生动物园园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对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伤害及途径、野生动物捕捉相关方面的知识、防范动物园常见疾病、突发情况急救措施意识情况等野生动物饲养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均表现为掌握程度较低,基本理论知识欠缺;另一方面,在应对突发紧急情况和对相应的基本安全守则遵守等野生动物安全管理实践环节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缺乏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经验、未受到相应的实践模拟演练培训和不遵守基本安全守则这三点。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绪论

1.1观赏蔬菜开发及利用

如今,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食用层面上。除了对蔬菜有机、绿色、无公害等健康方面的需求,对蔬菜的观赏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赏蔬菜的概念随之传入我国,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观赏蔬菜是指兼具食用性与观赏性,适于庭园阳台绿化的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木本植物、食用菌等[1]。根据观赏器官的不同,观赏蔬菜可分为观叶类、观花类和观果类等。观叶类的观赏蔬菜其叶色丰富,或叶形奇特,常见品种有紫背天葵、红叶生菜、红甜菜头,羽衣甘蓝、七彩菠菜等;观花类观赏蔬菜多为多年生宿根蔬菜,如红花菜豆、黄花菜等。这类蔬菜的花可以食用,也可观赏。观果类的观赏蔬菜其果实形态各异,果实五颜六色,常见品种有各种彩色辣椒,如七姊妹椒、朝天椒等[2]。观赏蔬菜在一些西方国家及发达国家中十分常见。在许多城市的公共区域中都能看到观赏蔬菜,许多国家针对同一类型的观赏蔬菜开发研究出了不同品种、颜色、形状的系列产品,并已建立了相应的栽培管理模式[3]。英国、日本的观赏蔬菜在家庭绿化中应用十分广泛。在荷兰,人们用观赏蔬菜组建成生动有趣的果蔬彩车,既展示了观赏蔬菜新品种,又体现了荷兰特有的园艺文化和理念[4]。在我国,观赏蔬菜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观赏蔬菜品种都从国外引进。目前,上海、北京、香港等大城市采用屋顶绿化、立体栽培等多种方式栽培优秀观赏蔬菜品种,同时建设多种形式的都市农业观光园,逐步将观赏蔬菜推向更大的平台。然而,总体而言,我国的观赏蔬菜品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依然较少,特别对观赏叶菜类蔬菜的研究和培育还较为欠缺,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及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更进一步地开发观赏蔬菜种质资源、研究建立优良观赏蔬菜品种的栽培体系,合理引进和推广适合我国栽培的优良观赏蔬菜品种迫在眉睫。

........

1.2新型有机基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2.1基质栽培的概念及分类

设施土壤栽培存在诸多缺点,如土壤次生盐渍化、营养难于调控、病虫害难于预防、生产操作繁重等,要进一步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无土基质栽培是以后的趋势[8]。基质栽培是用固体基质(介质)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9]。蔬菜的基质栽培能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紧缺问题,而且能有效减少蔬菜病害的发生,提高抗病性,实现蔬菜的水肥的高效吸收,缩短设施蔬菜生长周期。根据形态、成分、形状,基质可分为无机基质、有机基质和混合基质。无机基质中几乎不含营养物质,常用的无机基质有蛭石、黄沙、岩棉、珍珠岩等;有机基质中的营养成分可能会随着有机成分的发酵和腐熟产生改变,因此基质稳定性较差,不能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用的有机基质有泥炭、稻壳炭、锯末、树皮等。混合基质由结构和理化性质不同的原料混合而成,可扬长避短,在水、气、肥协调等方面优于单一基质[10]。所以,混合基质将是今后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1.2.2基质栽培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无土栽培日益兴起。无土栽培的热潮将使设施栽培等领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基质栽培作是无土栽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已成为国内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基质配方的选择与研究对蔬菜的产量及品质都有显著影响,因此,筛选适合特定蔬菜的基质种类及其配比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韩道杰以发酵玉米秸秆、发酵小麦秸秆及废菌渣作为复合基质栽培了番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玉米秸秆为主体的基质对番茄的产量有显著提高,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生物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番茄养分含量也较高[11]。在利用黑木耳菌糠废料配制培养土栽植矮牵牛的试验结果中得出,矮牵牛在上盆3周和4周后,基质栽培下的矮牵牛生长量较对照均有所提高,并随着菌糠废料的增加,矮牵牛生长也越快[12]。在黄瓜栽培的研究中发现,适当增加栽培基质中椰糠的比例有利于黄瓜植株的生长,且提高了其产量和果实品质[13]。童贯和等人采用煤矸石和腐熟油菜秸秆为原料,以菜园土为对照用盆栽方法栽培白菜、生菜、菠菜和苋菜4种叶菜类蔬菜,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无土栽培基质的4种蔬菜的株高、叶片数、根冠等形态指标及鲜重均显著高于土培,说明混合基质较普通土培更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14]。相对于土壤栽培,蔬菜基质栽培的一次性投资较高,因此,进一步研究开发以工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动物粪便、菌渣等)为原料的有机基质,不仅能合理利用废弃物,实现生物圈的良性物质循环,还能从根本上实现降低蔬菜基质栽培成本的目的,研究前景广阔。

..........

第二章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观赏生菜品质综合评价

2.1材料与方法

2.1.1试验材料与栽培条件

观赏生菜由意大利FranchiSementi种子公司提供,供试生菜品种及观赏性状见表2-1。复合基质:中诺有机基质(N+P2O5+K2O≥2%,有机质≥40%),由淮安中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有机复合肥(N+P2O5+K2O≥6%,有机质≥45%),由上海润华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验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玻璃温室中进行。2013年12月10日播种,选取大小均匀籽粒饱满的种子进行托盘育苗,育苗基质为中诺有机基质加施15%有机复合肥,期间间苗2-3次,待长至三叶一心时移栽至72孔穴盘中,生长期间三天浇水一次,移栽两周后施体积比5%的复合肥。2014年3月16日采收,于收获期对7个生菜品种的形态指标、产量指标、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和测量,测定各指标所需生菜材料均于一天内一次性采收,采收当日内测定形态指标、鲜重及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将称重后的鲜重样品放入烘箱烘至恒重后称重测定生菜干重。无法于一日之内测定完成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所需样品储存于-80度超低温冰箱中,并于采收后三日内完成测定。

..........

2.2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7个供试生菜品种在形态指标、营养品质及产量等各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2-3)。7个品种叶长差异明显,其中BisciaRossa‘的叶片最长,达到15.24cm,而ReginaD‘estate‘的叶长最短,只有10.14cm。叶宽则是SaladBowl‘最宽,达到9.04cm,ParellaRossa‘的叶片最窄,仅为5.48cm,其余品种均在6cm以上。株高的差异也相当明显,SaladBow‘l和BisciaRossa‘的株高都达到20cm以上,植株较为挺立,而ReginaD‘estate‘则只有14.24cm,株型呈莲座状。叶片数在不同品种间也有一定差异,除了MarivilladeVeranoCansta‘平均叶片数只有8.6个外,其余品种均在11-14个之间。产量采用鲜重和干重两个指标来衡量。各品种之间鲜重差异明显,ReginaDelleChacciole‘的鲜重达到17.66g,而QuattroStagioni‘则只有10g;而干重的差异与鲜重有所不同,ReginaD‘estate‘只有0.35g,而ReginaDelleChacciole‘达到2.95g,是ReginaD‘estate‘的8.42倍。ReginaDelleChacciole‘的干重、鲜重都为7个生菜品种中最高,即其产量最高。

........

第三章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观赏生菜的生长及品质影响 ...... 22

3.1 材料与方法 ....... 23

3.2 结果与分析 ....... 24

3.2.1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生菜形态指标的影响 ........ 24

3.2.2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生菜产量的影响 ......... 25

3.2.3 蚯蚓粪复合基质对生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26

3.3 结论与讨论 ....... 30

第四章 浸盆时间与灌溉频率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32

4.1 材料与方法 ....... 33

4.1.1 试验材料 .... 33

4.1.2 试验方法 .... 33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4

4.1.4 数据分析 .... 35

4.2 结果与分析 ....... 35

4.3 结论与讨论 ....... 43

第五章 沼液追肥观赏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 45

5.1 材料与方法 ....... 46

5.1.1 试验材料 .... 46

5.1.2 试验方法 .... 46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7

5.1.4 数据分析 .... 47

5.2 结果与分析 ....... 47

5.3 结论与讨论 ....... 52

第五章 沼液追肥观赏生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以观赏生菜品种 Biscia Rossa 为试验材料,设计了三个不同沼液追肥浓度,探究了不同浓度沼液追肥对生菜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方面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沼液追肥显著促进了观赏生菜的生长发育,以 Z1 沼液追肥浓度为最优处理。该处理下,观赏生菜的株高较两个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2.66%和 16.75%。叶面积较两个对照组增加了 19.97%和 42.03%。2、沼液追肥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观赏生菜的产量。Z1 处理下观赏生菜的干鲜重均最重,其中鲜重达 9.05g,分别较其他两个追肥处理和对照组提高了 33.52%、44.77%、43.96% 和 49.04%,干重达0.48g,分别是两个对照组干重的 2.7 倍和 3.17 倍。3、沼液灌溉显著提高了观赏生菜的品质。不同浓度沼液追肥处理下,生菜的维生素 C 含量、花青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4、沼液追肥能降低观赏生菜中硝态氮的含量,其中以 Z3 处理下硝态氮含量最低,较两个对照组则分别降低了18.80% 和 39.53%。

.......

总结

为建立观赏生菜的高效优质栽培体系,以 7 个观赏生菜品种为材料,综合比较研究其生长、产量、观赏品质及营养品质,筛选出综合品质较优的品种 Biscia Rossa,并针对该品种进行基质栽培、灌溉模式以及施肥方式三个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为观赏生菜的栽培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 5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主成分中各指标的贡献率,筛选得出影响观赏生菜的 12 个指标。主要影响形态指标的有叶宽、叶长等 2 个主要指标;对营养品质影响最大的是硝态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含水量、可溶性性糖含量和花青素含量等 5 个主要指标;在评价观赏品质时,主要评定其叶色、叶形、株型等 3 个指标;在评价产量时,可通过测定鲜重来判断。同时,对 7 个观赏生菜品种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及排序,筛选出最优品种为Regina Delle Ghiacciole,最差品种为 Quattro Stagioni。研究结果为提高观赏生菜品种筛选效率及优良品种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四

1引言

近年来,很多企事业单位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大量引进彩色叶植物新品种,其中有的品种表现优良;很多品种适应性较差,对我国园林建设具有潜在不良影响。其实,我国彩叶树种资源十分丰富,很多彩叶树种资源尚未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元宝枫就是其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树种。元宝枫(Acer truncatum Bunge),为槭树科(Aceraceae)槭树属的落叶乔木,其种内叶色、叶形变异广泛,但是,在华北、华东的城市园林中,多数元宝枫植株的叶色表现一般,而‘鲁红 1 号’是课题组经多年研究选育出的元宝枫的一个品系,其秋叶鲜红,红叶持续的时间很长,观赏价值高,更适合作庭荫树、行道树或风景林树种。目前,我国对彩色叶植物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和开发利用方面,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很少,没有完整的分子层面上的研究体系,严重阻碍了彩叶植物在叶色方面分子育种的研究进程。‘鲁红 1 号’为开展元宝枫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优良试材,通过对其叶片色彩表达的分子机理研究,为槭属彩叶品种的分子育种、为彩色叶植物的人工调控叶色、定向培育彩色叶植物奠定基础。

1.1植物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花色苷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决定植物花、果实和叶片等的颜色的重要色素之一。花色苷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的产物,它是一类水溶性色素,在细胞质及内质网膜中合成,运输到液泡后,呈现出红色、黄色、蓝色和紫色等丰富的色彩(Gillian,2001;Martin et al.,1993)。花青素苷可诱导根瘤菌,抑制病虫害,吸引昆虫传粉,使果实免受紫外光伤害等,花色素苷又有抗氧化、抗动脉硬化、延缓衰老的作用(Kramer et al.,2004;Nakaishi et al.,2000;Tsuda et al., 2003),人体保健功能也备受人们注视。

..........

1.2叶色基因工程及展望

花色苷生物合成的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的深入研究,为类黄酮代谢途径的各支路工程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且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观赏植物花色的分子育种(即花色基因工程)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对于成功进入市场的转基因花卉来说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彩叶植物叶色的分子育种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相对于花瓣来说叶片的呈色机理和调控机理更复杂得多,这就更不利于叶色基因工程的进展。目前为止,仍未见应用。至今,国内外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及广泛园林用途的彩色叶植物的叶色呈色机理研究报道较少。因此,从分子方面研究彩色叶植物叶色的呈色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价值。进而在叶片呈色的分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类黄酮和花色基因工程的一些策略,可以有目的开展叶色基因工程。具体的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研究影响叶色呈色的生理生化机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彩叶变色过程中的结构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叶色的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及定向分子育种的研究,使常绿树种形成彩叶,并繁殖和培育出更多丰富多彩的彩色叶植物。这将是今后彩色叶植物重要的研究内容,也将是彩色叶植物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

........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植物材料

本试验的供试材料包括‘鲁红1号’原株及其自由授粉子代家系,以普通元宝枫为对照。‘鲁红1号’为课题组选育的秋叶鲜红的元宝枫新品系,位于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其家系对比试验林设在济南百合园林集团的苗圃中,实验林始建于2010年春,现已经达5年,长势良好。

2.1.2 菌株及载体

本实验研究用的大肠杆菌DH5a菌株和基因克隆载体pMD18-T Vector均购自于大连宝生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1.3试剂盒、生化试剂

TRIZOL试剂盒购自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EASY spin Plus 植物RNA快速提取试剂盒购自于北京艾德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DP209-02)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MightyAmp? DNA Polymerase Ver.2 试剂盒、EasyTaqTM First-Strand cDNA Synthesis SuperMix试剂盒均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 有 限 公 司 ; 5′ RACE System for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Version 2.0(18374-058)试剂盒购自Invitrogen公司;SMARTer?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634923)试剂盒购自Clontech 公司。实验研究过程中所用的试剂DEPC 、CTAB、EDTA-Na2?2H2O、Tris、PVP、β-巯基乙醇、SDS、EB、Amp、IPTG、X-gal、琼脂糖、琼脂粉、酵母粉、胰蛋白胨等纯试剂均购于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DL2000 分子 Marker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aCl2、甲醇、LiCl、NaCl、NaAc、NaOH、冰乙酸、浓盐酸、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等试剂均购自北京索莱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部分水是用超纯水。

.........

2.2方法

参照王慧聪等(王慧聪等,2004)的方法,以株为实验单元,每个时间段每株树分别采集叶片,采集后,立即用冰盒带回实验室。将叶片切碎混匀,取 0.5 克叶片于离心管,加10ml1%Hcl/甲醇溶液,放于 4℃冰箱中浸提 2h。用分光光度计测各提取液在553nm 和 600nm 处的吸光值。以每克叶片质量的提取液的光密度变化值D553nm-D600nm=0.01 作花色苷单位,用 U 表示。核酸蛋白分析仪检测:取1μl RNA样品,用ND-2000核酸蛋白分析仪进行含量以及纯度的测定。电泳检测:(1)称0.2g琼脂糖于容器中,加入20ml电泳缓冲液,加热溶解,冷却到60℃时加入0.5μl的EB染色。(2)将凝胶液倒入槽中,约凝固半个小时。(3)待胶凝好之后拔出梳子,将胶放入电泳槽中,点样(5ul RNA+1μl 6×Loading Buffer)(4)在和l×TAE缓冲液下,10 V/cm 稳压条件下电泳15 min,对RNA纯度和完整性进行电泳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26

3.1‘鲁红 1号’叶片花色苷含量及叶色......26

3.2‘鲁红 1号’自由授粉子代的叶色表现.........27

3.3‘鲁红 1号’ MYB 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31

3.3.1‘鲁红 1号’叶片总 RNA 的质量与产率....31

3.3.2 ‘鲁红 1号’ MYB 转录因子基因的分离.........32

3.3.2.1 MYB转录因子基因 cDNA 的全长..... 33

3.3.2.2 核酸序列分析......34

3.3.2.3 MYB转录因子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36

3.3.2.4氨基酸序列的进化树分析.......36

4 讨论..........38

4.1‘鲁红 1号’叶片花色苷含量及叶色......38

4.2‘鲁红 1号’叶色性状的遗传模式..........38

4.3‘鲁红 1号’叶片总 RNA 提取.........39

4.4 ‘鲁红 1号’MYB 转录因子基因....40

5 结论与创新点........42

5.1结论.......42

5.2创新点..........42

4讨论

4.1‘鲁红 1号’叶片花色苷含量及叶色

花色苷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是决定植物的叶、花、果实等颜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除了受调控基因和结构基因的协同调节之外,还受到内在激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同时外在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和温度。各种树在秋末的时候花色苷含量均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升高,这是因为温度不仅在基因转录水平上影响花色苷的生物合成,也对花色苷的稳定有影响,而低温会诱导与花色苷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使花色苷含量升高。在彩色叶植物的叶片渐渐趋于衰老过程中,花色苷含量升高能够起到保护叶片细胞和光合结构的作用。叶片的色泽在花色苷种类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受到花色苷的含量的影响。叶片中花色苷含量与叶片的转色过程有密切关系,且不同的种、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本试验结果显示:花色苷的积累与叶片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伴随着叶片的发育‘鲁红1号’叶片中的花色苷的含量在转色盛期达到高峰,之后伴随着叶片的衰老花色苷的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叶片的颜色由最初的淡红色到深红色最后变为暗红色(如附图说明中的图1、2、3、4)。其它两种对照元宝枫的叶片花色苷含量变化趋势与‘鲁红1号’的无异,‘鲁L-2’植株叶片中花色苷含量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着轻微的变动,‘鲁红1号’叶片中花色苷的含量远远高出于其它两种对照元宝风的含量。显示在叶色上就表现为‘鲁红1号’秋季叶片的叶色比‘鲁C-1’和‘鲁L-2’的要红的多(如附图说明中的图1、2、3、4、5、6)。由此我们推测,‘鲁红1号’叶片的呈色差异在于花色苷积累的多少。

.........

结论

本研究主要以‘鲁红1号’及其自由授粉子代家系为研究材料,测定了花色苷含量及从连续5年的秋季叶片叶色参数,提取秋季叶片总 RNA,并通过 PCR成功的克隆了MYB转录因子基因。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 ‘鲁红1号’叶片花色苷的含量在转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是对照的两倍还要多,且其叶片花色苷的含量与叶色参数a呈正相关。

2.‘鲁红1号’自由授粉子代在秋季转色期有90%左右的个体叶色呈红色或偏红,年度间较稳定,具有显性特征,推测属于核基因控制。

3.建立了改良 CTAB 法提取‘鲁红1号’叶片总 RNA,提取的总 RNA 纯度高、浓度大,达到 RT-PCR 及建立文库的要求,同时该方法也为其它多糖多酚植物的总 RNA提取提供借鉴。

4. 克隆了MYB转录因子基因,经氨基酸比对、进化树分析、生物信息分析结果都证实了MYB属 R2R3MYB 类转录因子,推测具有调控‘鲁红1号’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功能。该MYB转录因子基因被命名为LH-MYB。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五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快传统农业改革、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首次明确了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位于都市地区的都市现代农业,将进一步凸显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平原农业迅速崛起,但山地农业仍存在相对的滞后,山地特有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给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发展带来好的机遇,而且,现代城市居民更加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逃离城市雾霾,呼吸新鲜空气,体验新生活,为都市农业园的发展提供客源。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农业,科学规划建设规范化的产业结构,建设优质宜人的景观成为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的研究重点。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城市病产生

2014 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 54.77%,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远离乡村,这就为都市农业园的建设提供充实稳定的城市客源市场,农村剩余的部分劳动力可以对农业园区进行开发、管理和维护。 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现代城市文明病”的增多,主要表现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气象灾难、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噪声污染等,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象灾害频繁出现,导致人们产生强烈的“回归自然”的心态,到环境清新的城市边缘的都市农业园去调整身心,缓解压力,强健体魄。城市因其产业类型和用地规模的不同,产生与乡村文化不同的文化类型,大量的物质、信息、资源、人才等由城市人流向乡村,去乡村参与农业活动,就是一种追求城乡文化差异的具体动力和表现。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是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具有两大特征:第一,内容丰富性,包括传统农耕用具、民间风俗、手工艺品制作、现代农业科技工艺、农村节庆活动等;第二,农家风物的民族性,农耕文化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经营品种、方式、饮食等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奇特、陌生的农耕文化可以引起人们的索趣心理,同时,科技农业与传统农业互补开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效应。正因为农业文化有其独特之处,适合不同年龄的游客人群,旅游业与农业交叉形成规划的新方向。

........

1.2 研究基础

都市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合理利用城市内和近郊的有限土地资源、民俗等,建立高效、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曹林奎,2001)。都市农业在国外的部分发达国家发展较快,其发展注重利用高科技的力量,国家政府通常给予鼓励和支持,对其发展进行引导,注重都市农业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培育和发挥,欧洲地区的都市农业发展,经历了萌芽期(19 世纪 30 年代)、发展期(20 世纪中期)、成熟期(20 世纪 80 年代),对着实践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提高,都市农业园发展逐步迈向了规范化的前进路程。 美国的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以市民农园为主,部分地区是耕种社区的形式,通过农场和社区互动的形式增进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美国的都市农业都是在都市的区域内,其面积约为美国领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由于政府对市民农园的重视,其在北美的发展速度很快,20 世纪末市民农园的总数达到 600 多个,美国的专家学者认为,城市区域内的市民农园的形式,是对传统农业的创新和改革,增强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关系,能够增加区域内的食品供给,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官办都市农业园的基础上,私营的小规模的家庭农户和农场的出现,增加了都市农业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丰富了园区的活动形式,更大地推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关海玲,2010)。到了 21 世纪,1800 万美国人前往都市农业园采摘、度假和旅游,都市农业得到规范化的发展。近几年,美国的都市农业都开发到屋顶方向,充分利用有效面积进行农业开发,如布鲁克林农庄(见图 1-1)等,采用微农业的方式发展都市田园景观,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小型屋顶家庭农业也在蓬勃兴起。

.......

2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解读

2.1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概念界定

都市农业是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形式,能够满足城市市民不同层次的需求,有的存在城市内部,有的存在城市外围,它是服务于城市的一种农业,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势,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或者都市外围圈,能促进城乡一体化,体现随着城市扩张,农村和城市相互渗透的局面。山地是特殊的地形,是山谷和山岭的有机组合,具有较大的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质结构复杂。通常多位于构造运动和外力剥蚀作用活跃的地区。都市农业园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据自身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将农业观光、农产品提供和农艺展示的经营赋予旅游的内涵。将旅游业和农业结合起来,以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为重点,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考虑“山地”特殊地形的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基本概念。 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分析,山地型都市农业园是从山地特有的区位和地貌特征出发,结合山地环境生态因子的立体差异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和农业旅游为主要功能,以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居民需求为依托,吸收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的精髓,融农业生产、展示、旅游于一体,最终实现都市农业的价值增值的综合园区。

........

2.2 都市农业园的分类

都市农业园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生产型、观光型和科普型,但是每一个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分别是彼此的主体和附属关系,只是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所占的比重不同,如表 2-1 所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观光旅游部分内容作为农业是生产的附带作用,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该都市农业园以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为主要卖点,抓住居民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好奇心,以农产品展示和特色的手工艺品加工作为主要的营销手段,以农业采摘和养殖观光为主,一般建设在城市近郊,在原来的耕地、果园、养殖、垂钓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游客设计的年龄层次比较广。农业采摘能给游客带来劳动的享受田园的乐趣,特别是在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栽培技术,在作物的观花、成熟季节提供观赏展示、果实成熟期阶段以提供鲜果采摘、品尝、销售等一系列活动来满足游人的需要。养殖观光主要考虑与动物的接触,具有一定的教育科普意义。生产型都市农业园更加注重风俗文化的提升和对劳动者朴素优良品性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都市农业园类型。包括农业设施、用具、品种、销售等,是对于游览者亲力亲为的一种体验式农业园类型。

........

3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 ........ 17

3.1 相关学科理论 ........ 17

3.2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指导思想 ..... 20

3.2.1 挖掘农业资源 ..... 20

3.2.2 培育优势产业 ..... 21

3.3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原则 ..... 21

3.4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思路 ..... 22

3.5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方法 ..... 23

3.6 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内容 ..... 24

3.7 本章小结 ........ 40

4 实践研究—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规划为例 .... 41

4.1 现状分析 ........ 41

4.2 规划定位和总体目标 .... 45

4.3 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 .... 46

4.4 产业规划 ........ 48

4.5 景观景点规划 ........ 52

4.6 生态规划 ........ 55

4.7 游憩项目规划 ........ 57

4.8 种植景观规划 ........ 59

4.9 道路游线组织规划 ........ 60

4.10 本章小结 ...... 61

5 结论与展望 ....... 62

5.1 研究结论 ........ 62

5.2 创新点.... 62

5.3 不足之处 ........ 63

5.4 未来展望 ........ 63

4 实践研究—以淄博聚相山都市农业园规划为例

4.1 现状分析

淄川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中部,地处东经 117°41'~118°14',北纬36°22'~36°45'。聚相山位于淄川区龙泉镇的韩庄以东,地层属于泰沂山区北麓中低山区。龙泉镇为富硒土壤,而且是山东省唯一,先后被山东省地方病防治所命名为“山东省天然适硒区域镇”,被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富硒农产品专业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整建制富硒产业镇”。适合种植玉米、小麦、花生、蔬菜、紫薯、核桃、樱桃、桑葚等40余种富硒农产品(见图4-1)。 聚相山农业园区山地达98%以上,三面环山,东部、南部紧靠西河镇,北部与洪山镇接壤。园区东西跨1810m,南北长2210m,实际可控制总规划面积约200公顷。峪谷错综复杂,海拔差在300m左右,最高的山峰的海拔为537.8m,园区现状如图4-2所示。该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良好,交通便利,具有建设富硒生态农业、特色养殖园区、发展城乡观光、休闲养生等综合性都市农业园的便利条件。

.......

结论

随着都市农业的日趋成熟,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正在不断推进,由于山地地形地貌、环境气候等诸多生态因子的特殊性,土地利用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山地农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经济效益低、景观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对聚相山都市农业园进行考察、分析、规划、建设等实践过程,结合当地文化习俗和农业生产背景,对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规划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景观营造方法 首先进行生态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得出三大广域景观和六大镶嵌景观,根据土地敏感度绘制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为后期的景观景点建设提供依据。进而进行景观生态的项目规划,从三大景观类型入手,因地制宜。山体自然景观体现山脉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规划山顶标志性景点;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要考虑梯田种植,打造农事田园景点;人文建设景观注重民俗文化,可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景点,在规划中注意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始终。

(2)山地型都市农业园的产业规划方法 规划中必须将完整产业链的观念全面贯彻在山地农业园的规划建设中,以土地适应性为指导,加强产业项目的规划。注重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合理利用山峪、山腰、山地不同地形的特殊性,沟峪种植杂粮、山腰养殖、梯田种植林果、山顶生态林地建设,同时规范化种植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六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土壤学家一般将土壤定义为: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黄昌勇等,2000)。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土壤、土地从古至今一直以“大地母亲”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它一方面提供了生物过程必须的营养来源,又直接以不同的形态参与到生物圈生态循环之中;它是所有生物活动的支撑者和供给者,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以后,人类终于意识到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虚幻的美好。伴随着人类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展占用了大量的自然和农业土壤,人为活动强烈如人为施肥、园林种植、土壤搬运等干扰了自然条件下土壤生态系统的一般性过程,相应的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土壤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城市土壤生态系统也幵始出现相应的症结。一般表现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降低,土壤动物种群和数量减少,土壤中的生态平衡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土壤本身作为环境变化“缓冲剂”的功能性逐渐消失,甚至从城市环境的净化者变为城市的污染源。城市土壤质量和人类生存的健康密切相关,而其上的园林植物群落又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在可持续发展持续深入人心,人居环境建设更为引人注目的“生态文明”时代,园林以及其承载者土壤的价值在更为明显的凸现出来。对土壤的关注从某些意义上说,不再是简单的单一学科的命题,而更成为多学科间对生态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土壤生态学”“地下生态学”等学科,从土壤源头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了生态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讲,研究土壤以及其上的植物-土壤生态系统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植物作用于土壤的机理,更好的发挥园林植物群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而另外一方面,随着风景园林生态设计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在诸多实际项目的设计说明中,“生态群落”“自然群落”等词语屡见不鲜,所谓的“生态”和“自然”只是个表征格调的噱头还是确有其实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不论是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管护措施上都与自然群落有较大的区别,人工营造出的植物群落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发挥包含生态效益在内的多层次的效益仍有待检验。

........

1.2研究现状

城市绿地土壤是城市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公园绿地、街道绿地、居民区绿地等多种形态的城市绿化用地。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绿地土壤的研究方向为:城市层面的绿地土壤调查(边振兴等,2003;卢琪等,2007);大范围的土壤性质监测(Tenge,2014);特定绿地类型土壤研究;针对某一指标的调查研究,如土壤碳氮(罗上华等,2014)、理化性质(Jim,1998)、重金属含量(Chene/a/., 2005);对种植土壤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邹明珠,2012)等,整体来看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园林绿地土壤的基本性质。基于城市绿地土壤性质的研究,可以总结城市绿地土壤形成的基本特点有:1、空间异质性强。城市土壤因其成土方式的独特性(回填、客土甚至人工“组装”)(章家恩等,1997),形成了其在空间层面上变化的不规律性,剖面结构混乱,空间变异性强。2、大量的人为附加杂质。由于城市环境的复杂人为因素,大量的建筑垃圾、塑料玻璃等人造产物在土壤中出现明显增多,粗骨物质大量分布。3、污染严重,酸碱度失调。土壤作为重要的城市生态界面缓冲层,承载了大量来自城市居民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等,污染造成城市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集群特性变化。4、压实效应明显。城市内部因为车辆、建筑等的压实效应造成土壤硬化严重,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减少了土壤内部水分、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渠道。(Craul,1985;张甘霖等,2003;Scheyeretal,2005)

..........

2研究方案

2.1研究区域概况

主要样方选择地点为新建城市公园——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对照样方的主要选择地点为建成年限较长的城市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均位于北京市(39°54'20"N,116°25'29〃E)。北京市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6、7、8月)温暖多雨,冬季(12、1、2月)寒冷干燥,1971年-2000年北京全年平均降雨量为571.9rnm。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6801im2(其中水系面积约122hm2,绿地面积约450hm2),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部,是北京传统南北中心轴线故宫-景山-鼓楼-雍和宫的最北端,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其设计理念为“通往自然的轴线”。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整体植被覆盖率约90%,在规划设计和建成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乡土植物,组建了乔灌草、乔草、乔灌等多种复层混交种植群落(胡洁等,2006)。公园被五环路从中分为两部分,其中南园在规划时的定位为主要的游赏生态森林公园,北区则以乡土树种的生态恢复区和种植资源区形成的的自然野趣密林区为主。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从03年开始施工建设,08年正式落成,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土方工程,其中使用的绝大部分的土壤为发育不成熟的素土和客土。整个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使用了包括“近自然”理念在内的大量的生态规划思想,以期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作出相应的生态效益的贡献(胡洁等,2006)。从08年7月份全园建成开放以来,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落已经立地存活5年时间,在此时间内,植物群落对土壤的影响就成为了对土壤生态系统最大的影响因素,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和造林工程使得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为了一处进行植物-土壤关系研究的绝佳场所。

............

2.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样方根据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成时不同的土方填埋模式和群落模式,为较好的控制群落组成变量,样方选取尽量以纯林和不同生活型群落为主,以求全面的反映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骨干群落信息。在样方选区中,为了减少自变量数量,针对公园样地的基本情况对样地进行微调,如:1.为减少植物群落受到游人践踏的过度影响,选择样方尽量距离道路30m以外的地区;2.为避免公园人工施肥对土壤的影响,根据公园养护等级分类和公园养护人员访谈信息对样方进行调整;3.为避免周围群落对样方选择群落的干扰,选择的样方群落面积均大于300m2,群落中心距离群落边缘的距离大于15m;4.为减少坡度坡向的影响,研究选择的样方全部位于阳坡和半阳坡间,坡向不超过30°。最终,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部选择样方20个(其中南园13个,北园7个)。对照样方位于百望山国家森林公园5个,公园内地表裸露无植被覆盖的客样方CK1个,共计样方26个。所选择的样方具体样方信息参见图2-2以及表2-1。

.........

3园林绿地群落样地基本属性.......19

3.1样地植物群落信息.......19

3.1.1样地植物群落的主要构成.......19

3.1.2样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标.......21

3.2土壤基本性质.......23

3.2.1土壤成土环境.......23

3.2.2人为干扰因素.......24

3.3讨论与小结.......25

4园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特异性分析.......29

4.1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物理指标分析.......29

4.2园林绿地植物群落土壤化学性质分析.......35

4.3讨论与小结.......47

4.3.1植物群落影响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变异性.......47

4.3.2植物群落影响下的土壤化学性状变异性.......48

4.3.3小结.......49

5园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特异性分析.......51

5.1园林植物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特异性分析.......51

5.2园林植物群落下土壤酶的特异性分析.......57

5.3生物学特性间相关性分析.......64

5.4小结........65

6植物与土壤发育相关性分析

通过之前章节以土壤指标为分类的简单差异性分析可以得知,不同林型、不同自然程度等群落属性对土壤的影响有较大不同,然而因为指标多样、相关性复杂,使用简单的差异性分析和植物群落归类方法对比方法进行的研究在不同土壤指标间有较大的出入。为了从整体上对土壤发育状况和植被覆盖情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本章主要使用了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建立了土壤因子综合评分方程,结合系统聚类法对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使用了约束性典范对应分析(RDA)来模拟植物多样性-环境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以数量化分析和整体分析的思想对植物群落类型与土壤发育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6.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土壤质量影响指标评价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基于多维线性向量排序和投影原理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线性计算蹄选相关性较强的几组数据,通过降低不同因子的相关性达到减少因子数量,降低因子维度的目的。通过之前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土壤因子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了简化多维多量纲的土壤因子,突出主要成分进而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质量进行定量描述,需要对不同的土壤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之前的研究中,共研究了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全氮、全憐、全钾、有机质、酸碱度、电导率;脲酶、憐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细菌、真菌、放线菌、细菌总量三大类共18个指标。所有指标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上文中对不同指标的描述性研究,去除三个因子:毛管持水量、土壤碳氮比和电导率。其中土壤毛管持水量和土壤碳氮比是根据计算得出的指标;电导率通过简单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不能与其他指标产生较好的相关性.

.........

结论

(1)园林植物群落土壤物理特征:园林样地容重均值为1.48mg/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值分别为337.25 g/kg和220.75mg/kg,毛管孔隙度均值为31.9%。较地表客土CK有一定改善,但与自然群落相比仍表现出明显的土壤压实和持水能力退化特征。对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草地五种园林类型下土壤的物理特性多重比较显示,基本呈现出乔木林优于其他林型的特征,针叶林在多项指标中表现为最好。

(2)园林植物群落土壤化学特征:园林样地土壤pH显示为碱性,电导率为102us/cm。土壤表层全量氮、磷、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均值分别为0.104%,0.175%,0.375%,1.16%;绝对水平上表现为有机质、氮素、钾素缺乏,憐素富集。土壤碳氮比均值为6.43。不同群落自然程度对电导率、全钟、全磷影响不显著;园林群落土壤pH较客土 CK有一定下降,全氮、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升高,但与自然群落水平有差距。不同林型的对比上,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其他林型有明显升闻。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七

1引言

湿地作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己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进程加速及城市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在索取湿地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湿地公园由此应运而生。湿地植物在净化水质(lamchaturapatr J, 2007; Abou-Elela S I,2012)、提供栖息地(彭映辉,2004)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植物生长分布状况、生态作用、景观效果等地域性特征,蹄选出适合该地区湿地公园种植应用的植物种类,可为该地区后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参考。植物是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时主要考虑的元素,但如何协调其景观性与功能性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对于特定地区,保护湿地的原生态景观,控制外来植物引种及人工栽培植物的应用比例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净化水质与提供栖息地效益作为湿地植物的首要功能之一,如何更科学的选择植物、配置稳定的植物群落,同时形成观赏性较高植物园景观,缺少量化的参考依据。因此,以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效益为研究课题,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监测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为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使湿地公园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兼具游览观赏和科普教育功能。

1.1概念与分类

1. 1. 1湿地概念与分类

国外对于湿地的研究开始较早,‘'湿地”是由英文“wetland”翻译而来(Whigham,1993),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及不同研究领域对于湿地的关注点不同,对于湿地的定义也有所区别(匡耀求,2005;郭晓勇,2006;殷书柏,2010;陈惠英,2010),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给出的定义,如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将湿地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并在植物优势种、底层土、水位(<2m)等因素方面给出了限制。另一类是从湿地保护与管理角度给出的定义,主要指《湿地公约》(全称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中给出的定义:“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IUCN,1971)。湿地分类在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基于不同的分类指标,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如河流沼泽、湖沼、台地沼泽、间歇和永久沼泽、湿牧地、定期泛滥(Daehnowshi,1920;Wright, 1907)。分类体系是根据相似的水文、地貌、化学和生物因子,首先把湿地和深水生境分为海洋、河口、河流、湖泊、沼泽等五个系统,每个系统依次往下再分为亚系统、类型组、亚类型组、优势类型等不同水平(CowardinLM,1995)。水文地貌学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湿地的功能划分(Brinson, 1993)。《湿地公约》根据湿地形成位置及原因将其分为海洋海岸湿地、内陆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它把海洋和沿海湿地分为11种类型、内陆湿地16种类型、人造湿地8个类型,共35种类型。国内较为认可的分类方式是将湿地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唐小平,2004;刘军,2004)。

.........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湖泊湿地,即是因湖泊而形成的湿地,是以Cowardin提出的成因分类法为依据而对湿地进行的分类,在湿地分类中已有介绍。湿地科学也是起源于湖泊学和沼泽学,欧洲对泥炭的研究是关于湿地的最早记载。在18-19世纪末沼泽物质来源、形成因素、沼泽类型、沼泽演变与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创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的雏形(殷康前,1998)。20世纪初,学术著作开始出现湿地一词,20世纪中叶以后,美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等幵始关注湿地的研究,1986年W.J.Mitsch和J.G.Gosselink所著《湿地》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湿地科学的空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及城镇化扩张,尤其是湖泊湿地的干涸锐减,使湿地得到了普遍关注,而对于湖泊湿地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与重建、生态系统健康、功能评价、景观格局变化、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调节等方面。我国湖泊湿地资源丰富,据《中国湖泊志》记载,20世纪90年代全国共有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到91019.6km2。我国关于湖泊湿地的研究起源很早,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湿地的文献记载,我国古人将常年积水的沼泽地或浅湖称为“沮泽”,《周易`说卦》提到“说万物者,莫说乎泽”,但后期发展较慢。我国第一部全面收集国内湿地资料的专著是由陆健健编著的《中国湿地》,1995年由陈宜瑜主编的《中国湿地研究》是我国湿地成果的较新反映。国内学者对于五大淡水湖的研究相对较多,如鄱阳湖湿地的长期动态监(Han X,2015)、植物多样性(陈明华,2013;简敏菲,2013)和鸟类栖息地(Wu X,2014;Jiang F,2014)的研究,洞庭湖湿地景观结构、生境和人为干扰对于鸟类多样性影响的研究(Yuan Y,2014),太湖生态风险评估(QuCS,2011)和水质净化(黄玉洁,2012)以及巢湖植物区系构成(潘国林,2007)等,当然其他湿地也有涉及,如青海湖湿地(程雷星,2014),洪泽湖湿地(纪涛,2007)等。

.........

2研究方案

2.1研究区域概况

南四湖属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流域跨山东、江苏、河南、安微4省32个县(市),总流域面积317万hm2。其中,山东省262.55万hm2,江苏省32.5万hm2,河南省21.35万hm2,安微省0.60万hm2。按汇水地区分,湖东山丘区93万hm2,北部及湖西平原区210万hm2,余为南部。按汇水面积分:南阳湖199.94万hm2,独山、昭阳湖76.43万hm2,微山湖40.63万hm2。南四湖有直接流入南四湖的河流约53条,总流长约1692km,面积大于等于10万hm2的就有9条,1万hm2 ̄10万hm2有15条,其余均在1万hm2以下。南四湖自形成之后,平均水深2m以上,全湖最大蓄水量22亿m'。南四湖地下水资源属第四系孔隙水。湖东含粗砂透水层,砂层厚度一般为lOm,均为淡水开发区。南四湖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湖泊相对温湿度均髙于周围陆域区域,且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偏小,风力和风速也较大,是典型的湖区气候。

.............

2.2研究目的

通过对南四湖区建成湿地公园植物应用及其生态效益的研究,蹄选出湿地公园植物的种类构成和配置模式,从而为湿地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基础资料和应用依据》第一,通过逐季实地调研,研究植物构成规律、群落多样性、种间关系和景观特征。第二,探究水生植物配置与湖泊水质的关系,以期为湿地公园湖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探索湿地植物配置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为恢复湿地生境,重建鸟类栖息家园提供参考。第四,结合植物生长现状和生态功能,归纳总结出适合以南四湖为例的北方淡水湖泊型湿地公园应用的植物材料,并尝试构建植物配置模式。

..........

3南四湖区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21

3.1南四湖区植物群落演替历史......21

3.2南四湖区湿地公园植物分布现状概况......23

3.3南四湖区湿地公园陆生植物多样性......23

3.3.1科属构成......23

3.3.2物种丰富度......24

3.3.3物种重要值......26

3.3.4群落多样性......29

3.3.5物种相关性......31

3.4南四湖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多样性......35

3.5物种来源及入侵种......38

3.6本章小结......45

4南四湖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特征......47

4.1水生植物景观......47

4.2陆生植物景观......51

4.3特色植物景观......54

4.4本章小结......59

5南四湖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配置与湖泊水质的关系......61

5.1各湿地公园湖泊水质比较......61

5.2水生植物分布与湖泊水质的关系......62

5.3本章小结......63

7南四湖区后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建议

7.1南四湖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优点及问题

湿地公园因其生态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决定其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但其景观的设计应建立在尊重湿地自然特征的基础之上,使人为引入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降到最低,保护湿地景观的原貌。南四湖区不同湿地公园及同一湿地公园不同区域的植物景观的人工干预程度不同,这与场地规划性质与用途有很大关系,如入口区、停车场、码头、果园等区域人工干预较强,修剪整齐的冷季型草坪、绿篱彩篱应用较多,有时还会种植香樟、桂花等南方树种。但大部分区域湿地原貌维护较好,野生乡土植物占植物景观的主体,产華摇曳、水天相映、白覽高飞的湿地景观随处可见。植物群落经过自然演替,各植物间对于自然资源的分配共享逐渐达到平衡,形成稳定性强、多样性髙的群落。这种群落不需要刻意修建造型,也大多不需要施肥灌溉,利用湿地原有的自然资源既能健康生长。当然,低维护并不等于低品质,更不代表粗制滥造,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种间关系,选择耐性强、生态位宽的植物,通过自然做功,不需要过多的养护措施,既能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古以来先人就已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近年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精雕细塚、高价养护园林的弊端,越来越青睐于自然或近自然的植物景观。设计师也应引导人们调整审美视角,欣赏野趣朴质的自然景观。

........

结论

南四湖作为北方淡水湖泊的典型代表,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建设湿地公园逐渐成为其周边城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本研究以南四湖区建成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在较为深入全面的探究陆生与水生植物多样性、物种相关性、景观特征和植物配置与区域湖泊水质及鸟类栖息地的关系的基础上,从景观营造层面和湿地资源保护及生态效益优化层面,为南四湖区后期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提出了建议,并根据不同的水文条件、生境类型和人工干预强度进行了适生植物的蹄选,构建了典型群落模式,以期为南四湖及相近区域后期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资料。南四湖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较好地展现了地域特色,在植物应用上各公园也有较大交集。草本野生种在整体植物分布中所占比重较大,尤其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较为突出。湿地公园整体风格表现在“冷、野、淡、雅”,即便是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也与普通公园有所区别,宜应用花境或缀花草地、观赏草等较为野趣自然的植物景观。木本植物虽较普通公园所占比重较小,但作为整体植物景观的骨架,是不同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是在陆地面积有限的区域不宜大量种植。乔木以杨柳科植物为主,应用较多的有绦柳和黑杨,绦柳作为行道树分布在游步道两侧或散点状孤植,而黑杨是以原有经济林的沿堤岸分布,是树栖鸟类偏好栖息环境。在景观节点及引景区会人工配置合欢、紫藏、木槿等招引昆虫及夏花植物或大叶女贞、水杉等。灌木野生优势种为祀柳和紫穗槐,部分林下荫蔽空间会生长苦楝的小苗,记柳以水陆两栖的形式分布于荷花、香蒲、芦華等单优群落中。灌木栽培优势种为红叶石楠,以灌木球或篱的形成的应用。水生植物群丛是最能体现原生态湿地景观的元素,且通过检测对区域湖泊水质的有显著改善。湿地公园中均分布有大面积戸華、香蒲、荷花群丛等单优或共优群丛,复合群丛中以睡莲群丛的多样性指数较高,且为涉禽、游禽等提供理想的觅食隐蔽空间。另外,南四湖区湿地公园在生态修复方面应用植物进行生态护坡与栖息地生态隔离的方式值得推广借鉴。但在人工干预强度的掌控上,对律草、牵牛、一年蓬、小飞蓬、喜旱莲子草等竞争力过强的控制,浮萍、槐叶萍及部分沉水植物的清理上还有发展空间。基于以上对南四湖区湿地公园陆生乔灌草和水生植物分布、生态修复工程植物应用和对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总结分析,结合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的相关理论,推荐出141种不同生境的适生植物与20种群落模式。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盆栽花丼栽培发展概况

中国是最早兴起园艺业的国家。在原始的农耕时期,中国当时黄河流域先民们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多依赖取自于野生植物[1,2]。人类对野生植物进行实用性引种驯化后,发掘出植物可作为供观赏的审美对象[3];于是进行初期的独立栽培活动。人类从中获得了情感满足,逐渐孕育了崇尚自然,爱好植物的审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盆栽植物及其栽培技术便逐次展开。1.1.1起源与初步发展阶段据考古学家们在浙江省余姚古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保存完整的陶片上,刻画有距今7000年新石器时代草本盆栽状若万年青的图案[2,3]。这可能作为追溯盆栽渊源的最早证据了。西汉时期,张骞引用了盆栽的形式,将西域的石榴引种到中原地区[6]。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关于盆栽的记载。在今河北省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出现的墓室内壁有盆花的壁画⑴。表明了在汉代已进行了盆栽花舟的栽培活动。有关盆栽的最早文字资料见于《佛图澄别传》,“澄以钵盛水,烧香咒之,钵中生青莲花[4]”。在位于甘肃敦煌高窟第257号窟上顶部壁画上就有北魏年间九幅植物盆栽的形象。说明我国在魏晋代已将培育盆栽花齐作为观赏对象。唐宋时期,适逢国力强盛,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民间园艺的普及发展,移栽嫁接技术逐步得到完善,花舟品种和种类增加,促成栽培技术有了新的发展[1,7]。据统计,当时己有30多部花丼园艺专著已陆续编著[2,4]。其中较为著名的宋代周密记载“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阇婆、簷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4]”。可以看出宋代已成熟运用丰富的盆栽花舟进行庭院布置的盛旦思明清两朝,盆栽植物材料与形式多样化,成为南方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花舟专著诗文典故已蔚然成风。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花谱十《夹竹桃》中记载:“夹竹桃,性喜肥,宜肥土盆栽,肥水绕之则茂。[4]”清代曹溶《倦圃府植记》有“菖蒲”有关盆养石菖蒲的养护管理,有了精辟的总结,“古有四季诀云: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4]”。清代绘画作品中盆栽花丼较多,较著名的郑板桥的盆梅,形象地表现出当时精堪的盆栽植物栽培技术及艺术水平,当吋的发展概况可见一斑[4]。至清ft盆栽花舟成为国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3]。

..........

1.2我国盆栽花丼产业现状

我国观赏园2事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差异、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因素,世界花舟生产业已出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其目的是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以优质新颖的产品争夺国际市场。从花芥销售出口数据据统计来看,2001年全国花舟栽培面积已达到24. 6万公顷,10年之内跃居为世界第一花舟生产大国[13]。销售额和出口额分别为215.84亿元和8003.38万美元。到2012年我国花丼生产总面积112.03万公顷,销售总额1207.72亿元,出口额5.33亿美元。比2001年分别高出4.60%, 3.55%, 2012年全国盆栽花舟(含盆栽植物、盆景、花坛植物,以下同)种植面积9.98万公顷,占全国花舟种植面积的8.91%。比2001年全国盆栽面积3.30万公顷,足足增长3倍。全国盆栽花舟销售额267.72亿元,出口额1.01亿美元,销售量612715.9万盆。比2001年盆栽销售额62.17亿元,出口额0.15亿美元,销售量69627.8万盆。分别增长了 3.31%, 5.73%,7.80%。2001-2012我国花舟产销均呈平稳增长之势[14,15]。然而,近几年因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国内市消费场呈现下滑趋势,花丼消费开辟乏力,我国花舟产业需向更高质量的种植模式转变引起高度关注。在盆栽花舟生产区域化来看,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全国中心的盆花和盆栽观叶植物的生产基地;以广东福建江苏云南四个省份重点热带亚热带花舟产区,近几年福建、广东两个南方大省盆栽花舟的出口额占整个盆栽花舟出口总额的80%以上[17,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已建成了交易活跃的广州芳村花并交易市场,昆明呈贡县斗南花并市场;地方特色主导产品逐渐突出,巳占据一定市场的福建的君子兰,广东的兰花,散尾葵,富贵竹等,一批批盆栽植物的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盆栽花弁业的发展[2]。

............

第二章不同设施栽培技术对瓜叶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1栽培与方法

2.1.1材料处理

采用直播繁殖,20天后选取出土至2-3片真叶实生苗挖出进行分苗,在直径10cm左右塑料盆内炼苗,遮荫,避风并喷施水雾处理。每隔5天将塑料盆中小苗绕透水,2周后上盆并分别移入半地下冷床,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仪器:卷尺,千湿温度计

..........

2. 1.2栽培设施处理

(1)半地下冷床的结构和规格

温室面积可根据庭院及场地大小而定,冷床的高度由花舟的最大尺寸为准。根据地形确定长宽后,先按长宽比例,挖40cm左右深的坑,坑底夯实并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将无纺布铺置坑内,以防滋生杂草。冷床边坑用红砖砌成,以防渗水积水。冷床前墙高40cm,后墙高150 cm,跨度120 cm,用木条做成温床拱架,每根拱架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50cni,拱架上覆聚乙稀薄膜,薄膜的四周要长出盆架50cm左右,以埋土固定;膜上覆盖遮阳网,利用阳光福射及地温来升温保温。

.......

2.2实验方法

本试验在湖南农业大学观赏?艺研究所基地进行。共设3个处理:I)半地下式冷床2)玻璃温室3)塑料大棚。处理为发明专利技术,处理2、3为常规栽培措施。三种设施都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常规的揭、盖膜,开关窗的管理。从2011年11月份初始将瓜叶菊种苗分批移入这三种设施,每个处理随机设3个前复。通过不同设施栽培温度比较(表2-1.2-2),冬春季半地下冷床平均温度比室外高4-7V,比塑料大棚高2-3°C,比玻璃温室(不加温)高1-2。C;气温在零摄氏度时地下冷床能有效防止植物的遭受低温冻害的性能,提高抗寒能力。植物的营养生长主要取决于曰均溢度的高低。植株的在生长期,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加快其生长量,特别是在盆栽有限条件下,植株已达到一定生长量时,因玻璃温室长期保持较高的温度,则生理活动旺盛,消耗营养过多,造成叶片薄弱颜色浅淡,枝基徒长,植株观赏质量下降等现象。地下冷床生态条件处于中等水平,瓜叶菊株型丰满,颜色艳丽,花期一致,附图 2-1,2-2, 2-3, 2-4。

.......

第三章半地下冷床栽培瓜叶菊的花期调控化学处理技术......21

3.1材料处理......21

3.2实验方法......21

3.3数据处理......24

3.4结果与分析..................24

3.4.1化学激素对瓜叶菊物候期及形态指标指标影响......24

3.4. 2化学激素对瓜叶菊生理生化指标影响......29

3.5小结与讨论......43

3.5.1化学激素处理对瓜叶菊物候期及观赏性状的影响......43

第四章全文总结......48

1总结......48

2建议......49

第三章半地下冷床栽培瓜叶菊的花期调控化学处理技术

利用不同的栽培技术措施对控制瓜叶菊的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与其它设施相比,得出半地下冷床栽培及其配套技术为一种新型的节能省力栽培方式,完全可以满足并有效控制瓜叶菊在南方冬季不加温条件下生长发育,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瓜叶菊的商品性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在半地下冷床设施栽培下瓜叶菊的化学激素花期调控技术为其周年性生产做出尝试。

3.1材料处理

选用瓜叶菊组培苗叶色深绿、植株粗壮、花属平瓣类、紫色、自然花期为10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下旬。2012年11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花丼基地育苗,12月底移栽至半地下冷床,盆栽并进行正常的栽培管理。2012年11月到2013年3月观测物候期,并取植株中部第2-3轮健康无虫害的叶片做为试材进行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测验,每个处理设定三次重复。仪器:卷尺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冷冻离心机分析天平.

..........

总结

(1)本实验通过三种栽培方式冬不耐寒,夏惧高温的瓜叶菊在冬春季进行了玻璃温室,普通大棚及半地下冷床三种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并对不同设施栽培的环境及设施栽培下瓜叶菊的耗水量、植株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观测。与其它设施相比,半地下冷床能够有效利用太阳福射加热及地温的回收,实现气温和地温的调节;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水分蒸腾作用,有利于水分的循环利用,提高设施内的湿度和植株地上部分的含水量,减少瓜叶菊的绕水量;通过与土壤和地面保持交换,创造良好通气环境,提高植物的呼吸作用;瓜叶菊整体高度得到控制,盆花冠径变大,使瓜叶菊植株紧凑,抗倒伏能力增强,叶色浓绿,提前并延长观赏期,观赏价值迅速得到提高;半地下冷床栽培完全可以满足并有效控制瓜叶菊在南方冬季不加温条件下生长发育,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瓜叶菊的商品性和市场竞争力;

(2)叶面喷施0.1-0.3mg/lGA3结果表明,花期提前10-30天。瓜叶菊整体高度提高,其中以浓度为O.lmg/1处理最为明显;随着浓度的增加花蕾数目减少,以浓度为0.25mg/L处理变化趋势最为明显。莲干、花柄、花径变细长、底层叶片减少、长势较弱、株型轻盈,叶片变薄,花朵变小、颜色浅淡,观赏效果随之有所下降;GA3处理可使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含量显著提高,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和蛋白质的有效外运,进而加快植株的营养生长,促进植株提前进入生殖发育阶段,达到提前花期的效果;

(3)PP333处理在延长花期效果显著并能够使花期提前10-30天。其中以多效吨浓度为0.2-0.25mg/l处理,提前开花和延长观赏期效果最佳;盛花一致性以浓度为0.1-0.15mg/l处理效果最好。植株整体高度降低,盆花冠径增大,植株紧凑,叶片深绿而质厚,底层叶片覆盖率良好,花朵直径变大,花色艳丽,抗倒伏能力增强,观赏价值整体提升。处理浓度在0.1-0.15mg/l,0.25-0.3mg/l组处理效果及整体观赏性较好。PP333处理可使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含量显著提高,增强了植株的光合作用,同时促进了可溶性糖的积累,蛋白质的有效外运;在生长期到生理分化前期蛋白质的下降,有利于花芽提前分化,并延长开花期。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九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上游,东临省会石家庄市 30 公里。平山县位于华北平原与山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属于典型的山区县。同时,平山县是河北省综合性旅游大县,境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和国家、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天桂山奇峰突起、林繁花茂,素有“北方桂林”之称。古中山国都城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避暑胜地驼梁因山顶恰似驼峰而得名,其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主峰海拔 2281 米,是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 拦道石村隶属平山县蛟谭庄镇,该村东南距红色旅游胜地西柏坡 45 公里,北距自然风景区驼梁 20 公里。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两度驻扎在拦道石村,彭真、聂荣臻、李葆华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工作、生活在这里,抗战时期曾为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驻地[2]。拦道石村依山靠水,风景秀丽,周围山地自然环境优美,还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保留有大量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 拦道石村的自然山水资源与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交相辉映,对于如何发挥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自然资源、红色资源以及乡村资源的资源优势进行旅游景观规划,构造旅游吸引力,以充分发挥三者的竞合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首要问题。通过平山县拦道石村的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依据平山县拦道石村现存景观资源现状,其景观质量、景观内涵相对平山县域内旅游景观建设的滞后,其优越的资源环境极具开发价值,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

1.2 研究对象

旅游景观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一般来说,按照属性可以将旅游景观分为两大类: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自然旅游景观主要是指自然形成的使人产生美感的景观及其景象的组合,如山水、森林、天象、动物等;人文旅游景观则是指在人类时间长河中不断沉淀、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景观,如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6]。在现实旅游活动当中,旅游景观往往是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复合呈现出来的,因此旅游景观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展现旅游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7]。 旅游景观规划要充分考虑景观设计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从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和主题出发,根据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进行景观规划立意和构思,有序地组织安排景观要素及合理划分景观格局,通过功能分区对景观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观作为旅游者的游览对象,最重要的是能满足旅游者追求愉悦的心理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各个旅游景观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各个旅游景观的特色,又要保持旅游景区的整体性,综合协调旅游景区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使旅游景观成为诸要素有机组合的整体,才能更好地组织旅游活动。因此旅游景观规划应综合考虑旅游诸要素,整体协调规划。

.........

2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资源概况

2.1 平山县拦道石村资基本概况

平山县拦道石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季节性强,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而多雨,年平均温度保持在 12~14℃,平均湿度为 62%。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区域的森林覆盖率为 35%,生长季节绿色覆盖面积达到 90%以上,植物类型繁多,保留了原生态结构。区域内的山坡土壤多为在片麻岩基础上风化形成的土壤,山脚和沟谷的土壤多为片状分布的冲积形成的山地褐土,且土层比较深厚,适合整修梯田[24]。该地区植被繁茂,平均年降水量 560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 2600~2750 小时,日照率为 60%,光热资源丰富,紫外线照射充足,昼夜温差大,因此,所生产的果品不仅果面洁净、光亮度好、着色程度高,而且耐贮运、货架期较长,是生产优质果品的适宜地区。此外,该地区方圆百里内无厂矿,土壤、空气、水质均无污染,保持了较高的原生状态,具备了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基本条件。同时,该村所属的平山县是国务院首批的“绿色食品基地县”之一,具有发展绿色无公害果树栽植的大环境。

.........

2.2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除了具有一般资源的普遍性特征之外,本身还有一定的独有特征。旅游资源具有可观赏性[28]。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一个“游”字,“游”本身就是对美的事物的观赏。无论名山大川、奇洞异石,还是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无一不具有可观赏的特性,因此才能成为旅游资源。一般而言,旅游资源的可观赏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吸引力是旅游资源最核心的内容[29]。在拦道石村的自然景观中,有田园风光的自然美,卸甲河水的动态美,森林植被的季相美以及苍山翠岭的轮廓美等;在人文景观中,有红色遗迹的文化美,民居建筑的地方美和当地村民的心灵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域内人与自然长期互相影响的结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自然赋存,还是历史积淀的各类旅游资源,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特征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但应指出的是,旅游者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以及精神境界等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旅游景观的欣赏层次。因此,文化内涵的深浅,在某些情况下并不与吸引力的大小成正比。例如,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的甲骨文并不会吸引大批人去观赏,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红色旅游不同,红色旅游本身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引导人们缅怀学习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激发旅游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其鲜明的主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继承和发展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

3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理念与体系构架...... 17

3.1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理念......... 17

3.2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体系的组成 ......18

3.2.1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的景观载体 .......18

3.2.2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的生态系统 .......25

3.2.3 拦道石村旅游区域的文化表征 .......27

4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策略 ......30

4.1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的生态规划策略——生态旅游 ..........30

4.2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的文化传承策略——红色旅游 ..........36

4.3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的主题体验策略——乡村旅游 ..........37

5 结论与讨论......40

5.1 结论.......40

5.2 讨论.......40

4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策略

旅游景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旅游系统活动过程,考虑旅游者的游览角度,整体策划旅游路线,引导旅游者进行舒适而愉悦的游览。因此,要制定合理的旅游景观规划策略,根据旅游景区当前的市场和发展机会,对旅游景观规划策略进行分析,以确定旅游景区的开发方向、发展远景、市场占有率等,明确旅游景区的开发价值,分析旅游景区的资源特质和资源变化趋势,尤其是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色,为景区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利机会;评估景区的内部景观资源结构和构成,分析内部景观资源的综合吸引力,根据特色景观资源和文化特征,规划区域旅游景观的核心吸引力,增强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4.1 平山县拦道石村旅游景观的生态规划策略——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而言,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完整为目的,以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为宗旨,并使旅游者亲自参与,体验生态旅游奥秘的特殊旅游形式 [50]。生态旅游得以开展的前提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因此,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既要保护生态旅游系统,又要提供给旅游者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体会自然环境的美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而更加热爱自然。除此之外,更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51]。 卸甲河主要表现为水体湿地景观,是拦道石村重要的生态空间,发挥着“生态轴脉”的功能,其生态功能是卸甲河的必备功能。从生态功能来看,卸甲河是拦道石村水源保护区,所承担的水源地、动物栖息、植物生存的生态功能更为突出;从拦道石村民的生活角度来看,卸甲河不仅是人们的生命之源,更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开敞空间;对游客来说,卸甲河是拦道石村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生态保护区表现为林地景观,包括生态防护林、风景游览林、自然保护林和生产经济林等,具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护坡等作用。这些自然资源是旅游区的宝贵财富,它们的价值无法比拟。在旅游景观规划中,应注重调节景观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结论

1 根据对拦道石村景观资源的调查,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和《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赋分,对单体资源、系统资源和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根据分析与计算得出:拦道石村优级景观资源单体 4 个,良级景观资源单体 9 个,中级景观资源单体 7个,一般的景观资源单体 1 个;系统旅游资源的平均品质为 4.81。总结出该村资源品质较高,景观组合较好,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因而,该村要注重景观资源的组合开发,深度挖掘资源内涵,突出资源特色,增强拦道石村的核心竞争力。

2 根据调查和评价结果,为景观规划的理念和构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拦道石村的景观特质划分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三个规划方向,生态保护区、湿地游憩区、乡野田园区、文化遗址区、户外活动区、山地游憩区,农业观光区七个景观区域以及拦道石大门、金石滩、虹桥飞渡、梯田、千年古树、八路岭、龙王庙、观音庙、槲寄生等九个重要景观节点。为使各景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分别从生态营造、红色文化和乡村主题体验三个方向提出景观规划策略,旨在营造出集娱乐、休闲、科普、体验、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利用优质的资源特色打造知名旅游品牌,促进该村复合式旅游景观的不断发展。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专业论文范文篇十

1绪论

1.1非洲紫罗兰研究概况

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tha),也被称为非洲堇,是苦苣苔科非洲堇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花舟[1_3]。非洲紫罗兰株型小巧可爱,花色丰富,是享誉国际的著名室内花卉,尤其是在欧美栽培特别盛行,有“室内花丼皇后”的美称[4_5]。非洲紫罗兰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以及半阴的环境下。生长适温20-22°C,适宜光照强度在10000?120001X之间,只要放置在室内光线较明亮的窗边或日光灯光源下,便可以正常生长并且四季幵花不断,是难得的室内观花植物[6_8]。非洲紫罗兰原产非洲,1893年首次在野生生境中发现其原生品种,但是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发现它适宜在室内环境中生长,而且适应空调环境,是非常优秀的室内观花品种。1930年左右,非洲紫罗兰开始在美国等地流行,二十世纪40年代己经选育出许多园艺新品种。近年来,非洲紫罗兰的栽培品种繁多,选育出了蓝色、粉红色、紫色、绿色、白色等不同色系的新品种,并有条状色彩、喷点、镶边、双色或三色混合等杂色变化;近几年来还逐渐选育出了重瓣的新品种,花瓣形状也变化多端,有圆形、堇花形、喇机形及黄蜂翅形等。非洲紫罗兰不仅花色繁多,就是叶片也很有观赏价值,叶型和叶色因品种不同也不同,如叶子有圆形、尖形、皱褶形、鹅卵石形、波浪形等,还有一些斑叶品种。至今发现的非洲紫罗兰的原生品种约有24种,全是绿叶蓝色单瓣花植株。但由于非洲紫罗兰本身的遗传性质不稳定,经常有突变品种产生,加上生长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产生变异,及育种专家利用杂交育种方式繁殖等原因,使得非洲紫罗兰不断地出现变异的新品种。非洲紫罗兰品种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但新品种仍持续不断地登记与发表,至2005年止在美国非洲紫罗兰协会正式登记的品种已超过9500种,而未登记或未命名的估计在两万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非洲紫罗兰品种繁多,但是大红色以及黄色花品种仍旧非常的罕见,因此而成为了育种家定向改变非洲紫罗兰性状的主要目标。

.........

1.2非洲紫罗兰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2.1非洲紫罗兰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源激素的应用

在非洲紫罗兰组织培养过程中,往往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来促进其不定芽的分化、增殖以及不定根的诱导进程。不同品种的非洲紫罗兰以及组织培养的不同过程对于外源激素的需求也不同。外源激素的应用在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阶段使用的激素类型主要是生长素类和细胞分裂素类。1978年,Bilkey在对非洲紫罗兰进行不定芽诱导的时候发现,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诱导非洲紫罗兰离体叶片脱分化,从而进一步诱导出愈伤组织。同时,相比较KT,添加有6-BA的培养基上可以形成更多的愈伤组织,进而形成更多的组培苗。最佳的6-BA浓度为O.Olmg/L,当其浓度增加到0.5mg/L的时候,虽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大部分的叶片发生黄化畸形的现象[19]。在此基础上,HARNEY通过改变激素浓度和类型来使非洲紫罗兰离体叶片上直接再生不定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有KT和NAA的培养基上,不定芽可以从离体叶片表面直接再生出来而跳过愈伤组织阶段。同时,相较于添加有O.lmg/L的KT和O.lml/L的NAA的培养基来说,0.5mg/L的KT和0.5ml/L的NAA可以诱导出更多的不定芽丨2⑴。2007年,Khan做了更为详尽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3mg/L的6-BA和l.Omg/L的NAA更有利于非洲紫罗兰不定芽的诱导和生长[21]。国内对于非洲紫罗兰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起步也很早。1988年,娄渊样对非洲紫罗兰组织培养一次成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含有0.5mg/L的6-BA和0.5mg/LNAA的培养基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培养,接种的外植体上就可以再生出完整的组培苗纪丽丽研究了不同的激素组合对大花重瓣型非洲紫罗兰“佳人”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花重瓣型非洲紫罗兰“佳人”在添加有Img/L 6-BA和0.5mg/L NAA的MS培养基上产生的愈伤组织最多[23]。韩丽在进行相似研究的时候得到了同样的试验结果。

.........

2非洲紫罗兰组培体系的建立

2.1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试验材料

于晴朗的傍晚采取非洲紫罗兰‘Hiroko’中部平展浓绿无病害的叶片,用洗洁精清洗表面灰尘,于流动的自来水下冲洗Ih。之后,置于饱和洗洁精水中,利用磁力搅拌机旋转洗漆lOmin,用无菌水冲洗数次。之后使用洁净滤纸吸干表面水分,70% (V:V)乙醇浸泡20s,无菌去离子水冲洗5次,转入2%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浓度S.2,含吐温1-2滴)中浸泡7min,无菌去离子水冲洗5次。叶片用无菌滤纸吸取表面水分,剪成ixlcirf左右小块,背面朝下,放置在添加6-BA(lmg/L), NAA(0.5mg/L),鹿糖(30g/L)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及时去除受污染的外植体。每30d继代一次,待不定芽萌发后,及时剪成更小的外植体块,放置在添加6-BA(0.5mg/L),NAA(0.5mg/L),鹿糖(30g/L)的MS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培育好的无菌苗用于接下来的试验。

........

2.2数据处理

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duncan法进行显著性检验。非洲紫罗兰不同培养条件下不定丛芽长势相差很大(表2-5、图2-1)。从表2-5可以看出,不同培养条件下,非洲紫罗兰丛芽的长势相差很大。试验1和试验2中,不定丛芽长势最好,出芽快,生长快,同时不定芽发育健康,生长健壮。而比较来看,试验3、5、7、8、9中,有些外植体仅仅长出黄色的畸形芽点,芽点发黄变硬,不能继续发育成不定芽,有些虽然可以发育为不定芽,但是发育成的不定丛芽不仅生长较慢,而且出现了颜色变黄,部分发生畸形的现象。畸形芽含水量低,颜色发黄,叶片小且卷曲,容易折断。

........

3几种抗生素对非洲紫罗兰不定芽及不定根根诱导的影响......33

3.1试验材料与方法......33

3.1.1试验材料......33

3.1.2试验试剂......33

3.1.3培养基和培养条件......33

3.1.4试验方法......33

3.2数据处理......34

3.3结果与分析......34

3.3.1三种抑菌抗生素对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影响的比较......34

3.3.2三种筛选抗生素对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影响的比较......37

3.3.3三种筛选抗生素对非洲紫罗兰组培苗不定根诱导的比较......39

3.4本章小结......41

4结论与建议......43

4.1结论......43

4.2建议......43

3几种抗生素对非洲紫罗兰不定芽及不定根根诱导的影响

3.1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试验材料

非洲紫罗兰‘Hiroko’无菌组培苗

3.1.2试验试剂

MS粉(购自sigma公司),庶糖(分析纯),植物凝胶Gelrite (购自sigma公司)6-BA (上海宇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AA(上海宇涵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 sulfate)灭菌溶液(购自生工生物),G418 (购自BBI),硫酸新霉素(Neomycin sulfate )灭菌溶液(购自生工生物),羧节青霉素二钠(Carbenicillindisodium,购自BBI ),头抱霉素(Cephalosporins,购自BBI ),头孢氨节(Cephalexin,购自BBI)。硫酸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G418经过滤除菌后配置为lOmg/ml溶液,放置于-2(rC冰箱保存备用;幾节青霉素二钠,头孢霉素,头孢氨节经过滤除菌后配置为50mg/ml溶液,放置冰箱保存备用,其中头抱氨节需用少量Imol/LNaOH溶液助溶。

.........

结论

1非洲紫罗兰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通过L9 (34)的正交试验确定非洲紫罗兰组织培养在不定芽诱导阶段以及不定芽增殖阶段最佳的培养条件。其中,在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过程中,最适合使用叶片的下部作为外植体,且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0.5mg/L) +NAA C0.5mg/L) +鹿糖(20g/L)。非洲紫罗兰不定芽增殖阶段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CO.lmg/L) +NAA (O.lmg/L) +GA (2mg/L) + 蔗糖(20g/L)。同时,在此培养基上进行增殖的非洲紫罗兰组培苗,生长健壮,生根情况也比较好。

2非洲紫罗兰瓶外生根条件的选择:通过对非洲紫罗兰不同生长情况的组培苗进行扦插试验来选取最适宜其生根的条件。对于1等苗(生长至2cm,有三对以上成熟叶片,生长健壮无畸形的无根苗)来说,可以直接扦插到基质中进行生根,最适宜的扦插基质为蛭石。对于2等苗(生长至1.5cm,有两对以上成熟叶片,生长健壮无畸形的无根苗)来说,最好先使用200mg/L的NAA进行速蘸,速蘸之后扦插到蛭石上,生根率可以达到100%,且根系数量多,生长良好,植株生长健康。

3几种抗生素对非洲紫罗兰不定芽及不定根根诱导的影响:适合作为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阶段的抑菌抗生素为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且两种抑菌抗生素的最适用的浓度均为300mg/L,而头孢氨苄不适合作为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阶段的抑菌抗生素;适合作为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阶段的筛选抗生素为硫酸卡那霉素和G418,适宜的筛选浓度分别为50mg/L和5mg/L,硫酸新霉素不适合作为非洲紫罗兰不定芽诱导阶段的筛选抗生素;适合作为非洲紫罗兰不定根诱导阶段的筛选抗生素为硫酸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80mg/L,硫酸新霉素和G418不适合作为非洲紫罗兰不定根诱导阶段的筛选抗生素。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