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扩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和难得机遇。(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一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在19世纪前存在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其特点表现为经营主体多为家庭,经营规模较小,技术和工具落后,生产生活上的自给自足,产量和生产效率的落后。导致传统农业分散性、风险性以及低效率等劣势,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步伐。而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依托先进农业技术和制度,有效缓解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及制度缺陷。农业经营模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是农业现代化及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及资源整合方式均具有多样性,这意味着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方向不尽相同。如欧美发达国家地广人稀,长期工业化进程中农民的非农转移较为顺畅,逐渐形成了大农场为主的规模经营。而东亚地区在严格土地要素约束下的工业化进程中,依旧保持了小农经营模式,但依靠高技术性和高组织性,实现了 “精致农业”,同样实现了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这些国家的经验显示,在农业经营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无论转型方向、方式如何,转型的同时都伴随着政府的介入。政府主要职责体现在农业法规政策的完善,政府介入土地流转与分配,政府主导工业反哺农业,政府辅助农民组织的生成和壮大,政府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或直接成为农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等几个环节。我国的农业经营模式自古以降都体现为自给自足、耕织结合的粗放型小农经营。建国以后这种生产模式自然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是改造的对象。按当时的理念应转变为更为先进的集体经营制度,于是有了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实施下来发现,人民公社制度下由于激励不足及监督困难等原因,生产效率一直十分低下。所以解决激励不足问题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的首要目标。在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承包制成为了最佳选择。
…………
1.2文献综述
我国古代社会小农经营的特点为自给自足、耕织结合,按上文的分类属于粗放型小农经营。小农家庭经营方式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共同体的瓦解而逐渐萌生。东汉以降,这种经营方式步入其低谷阶段,家庭对大土地所有者和国家的强烈依附使其独立经营色彩額然无光。后魏隋唐,小农经济逐渐复苏,此时它与政府推行的均田制紧密相关。中晚唐两宋时期,小农家庭作为自给自足的经济体逐渐成熟。它以地方市场作为地缘与血缘之外的另一个再生产外部条件,经营结构紧凑合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至明清长盛不衰(龙登高,2012)。我们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认识,长期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小农经济学说。小农经济主要依据的是农户在小块土地上经营,并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下生活和交往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建国以后这种生产模式自然被视为落后的代名词,是改造的对象,转变为更为先进的集体经营制度,于是有了 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釆取“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模式,农业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计划模式,农业生产一般由生产队组织,社员以生产队为单位劳动并取得报酬。但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生产效率一直十分低下。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大锅饭的报酬制度使得劳动监督十分困难,病严重挫伤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二是社员没有退出权,农民就很可能选择不努力工作这种消极的抵制方式(林毅夫、蔡防、李周,1994:蔡防、林毅夫,2003)。广大农民改变人民公社体制的愿望也非常强烈(陈锡文,1993)。
…………
第2章我国农业转型中的国家强势介入及其普遍问题
2.1我国农业转型中的国家高强度介入
前文提到,世界范围内农业经营模式转型中都存在国家领域的介入。但我国农业转型中的国家介入却与其他地区不尽相同,体现为介入主体的覆盖面更广,国家对农业转型的控制力度更强,控制范围更广等。在下文中,会对我国这种国家领域的独特介入模式进行界定,若某地的介入模式符合下文的界定,则可以称之为农业转型中的国家高强度介入,或国家高介入。土地流转是农业经营模式转型的必要环节,在很多案例中,也同时是最初的环节和最难的环节。在其他国家的经验中,为促进农业转型而进行的土地流转往往比较缓慢,尤其是农民被动接受转型的情况下。而我国由于独特的制度环境,导致土地流转效率相对较高,但也问题重重。自本世纪以来,关于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民与政府的冲突的事件逐年增多,而这类事件又在不断加大政府对待土地流转的重视程度。在许多案例中,土地流转的成败是政府判断当地农业经营模式转型的首要因素。这种情况下,全面规划土地流转体现在对土地流转方、流转用途、流转期限的全面把控。
…………
2.2寻租与强制:国家高强度介入的普遍问题
如上所述,以全面规划土地流转,掌控农业经营主体的选择,掌控生产流程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介入主体的全方位为主要特征的国家高强度介入,能通过这些方式达到农业转型的快速与可控。但也会由于其介入范围过大和过于强势,一方面使得本就监管体制差的基层政府趁机获利,获得寻租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利益需求,或是上级压力,逐步将促进型政策转化为强制型政策,引发诸多问题。总之,从理论上我们可以分析,这些问题正是由于其介入制度所导致的。国家领域在转型中存在过于强势的干预,其理念有时难以被农民接受;过快的转型进程又极难兼顾公平,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措施来促进转型;再加上基层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转型中极易出现寻租行为,政府拿走转型的绝大部分利益;这些原因又会使农民对转型意愿下降,从而使转型逐渐缺乏可持续性。现实中,这样的案例经验也是很多。以笔者在安徽省G县调研的经历,当地政府促进建设美好乡村,即一种新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更大幅度的旧村改造,同时也涉及到农业向规模化集中。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对于农业集中、房屋集中等政策安排上均强制性明显,闹出许多事端,这种强制性来源于其本身的政策压力和一贯的行政方式。此外改造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县、市、省的各级固定补贴数额,在当地具体实施到村庄中却变的村村不同,这其中的寻租空间可想而知。而且安徽省G县的案例在我国绝非个案,许多学者都指出过我国农业转型的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和普遍性。
………
第3章上海市松江区X镇农业转型中的国家强势介入......... 16
3.1 X镇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历程......... 16
3. 1. 1传统农业经营的逐渐消减......... 16
3.1.2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现代农业经营的建立......... 18
3.2 X镇国家高强度介入农业转型的体现......... 19
3.2.1对经营主体选择方式的介入.........20
3. 2. 2 介入上体的多元化......... 21
3.2.3对生产流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介入......... 21
第4章X镇农业经营模式转型的效果分析......... 24
4. 1 X镇完淳的现代化农业经营 .........24
4. 2 X镇农业转型与村庄公平的兼顾.........26
4. 2. 1承包主体的定向选择......... 26
4. 2. 2承包面积的调节机制......... 27
第5章政府能力与村庄发展:X镇有效转型的实现条件......... 29
5. 1主观层面促进转型的公平与高效......... 29
5.1.1 政府财政能力......... 29
5.1.2政府执行力......... 30
5. 2村庄发展:客观层面保障转型的稳定......... 32 ?
第5章政府能力与村庄发展:X镇有效转型的实现条件
5.1政府能力:主观层面促进转型的公平与高效
若以2012年的平均亩产1200斤,粮食价格1.45元每斤来计算,每亩收益能达到1740元左右。若扣除650元的平均成本,以及741元(525斤粮食的价格),每亩纯利润只有349元。而在2006年之前的传统小农经营阶段,当地每亩利润可达到650元左右。高额的土地租金,较高的机械化生产成本,实际上使得家庭农场模式下每亩利润大幅降低。X镇只是在区政府、市政府每年大约400元的补贴下,才维持了每亩700余元的利润,以及家庭农场每户6力--8万的年收益。当地家庭农场的快速实施得益于高额流转租金和村民生活补贴,家庭农场经营中的收益又有一半以上来自于财政补贴。所以说,至少在农业转型的初期,没有强大财政补贴作为后盾,粮食作物为主的家庭农场是很难维系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恐怕步履维艰。
………
结论
在得出上述结论时,我们不应忘记X镇另一个较为特殊的制度因素:当地自集体生产体制解题以來,却一直保持着一定的集体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在农业生产部分环节中的互助机制,以及当地民俗中拜把子式的“庆号兄弟”传统。这些因素也有可能会导致X镇百姓对待集体决策、集体行为的服从态度,我们称之为“集体痕迹的留存”。这种因素是否是和政府能力、村庄发展同等重要的因素,抑或更为重要,还有待以后的研究。同时也要发现,X镇的农业经营模式转型似乎存在这一些隐患,而且这些隐患根据目前的分析,很可能是由于国家的介入模式导致的。首先,X镇农业经营模式转型期间,市、区、镇三级都有强大的财政支出与补贴,以缓解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矛盾,这种高补贴是否具有长久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当前国家的高度介入为农业经营模式转型提速,小农经营瓦解的速度相对较快,农业非农转移甚至不能满足农业经营所需人口。再加上X镇目前的农业经营主体以52岁-58岁的农民为主,这一批种田能手即将"退休”,当地的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技术断代甚至是人员断代。此外,随着国家领域在村民范围内认同感和话语权的提升,是否会使其应变能力及廉政的持续力降低。同时过于追求利益与规模化的转型方式,目前来讲会因其政绩合法性而为民众所接受,但这种不顾地区实际情况和小农经营的自然演变模式,是否会在以后带来不公平和风险问题,反而破坏了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型,这些都有待观察。总之,国家高度介入农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目前还不能明确,但己经有所显现,在“短期成功”的基础上,这种介入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即国家介入农业经营的“长期未知”,还有待以后的研究。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二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选择和方向。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农业发展方式,其中起重要带头作用的就是龙头企业,其通过集成利用资本、人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势,使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种集成方式不仅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素,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凉山州地理位置偏远,但是农产品种类丰富,资源优势明显,农业作为凉山州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必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凉山州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凉山州农业产业化发展面既临着难得的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融资难”这一瓶颈。受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抗风险能力弱,资信等级不高,加之农业产业具有投入期长、风险偏大、收益低等特点,商业性银行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非常谨慎,使得信贷资金短缺现象始终存在。虽然通过几年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号召下,各商业性金融机构幵始服务于龙头企业,但只有很少的龙头企业得到了正规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
…………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概述
随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出现,相应的研究也就开始了,起初国外学者对其概念界定、功能、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并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细化。国外学者们对政策性金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达国家这方面开始的比较早,起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市场失灵、信息经济学角度,将其界定为市场经济的补充,是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主要工具。日本的学者奥田英信、小滨裕久等认为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例如:特定的战略性产业调整、弱势产业以及落后地区的发展,而釆取的利率降低或者零利率、长期的资金支持、贷款担保等金融手段。对政策性金融的功能的研究,小掠?吉野(1984)指出,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的重点,是从宏观角度保护市场竞争力较弱的弱质产业,以协助其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当时对农林水产业方面的融资占到八成以上;Patrick(1996)则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两种金融发展模式。供给引导模式即金融供给先于金融需求而产生,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会更显著;需求追随模式即金融需求的产生,导致了金融机构和服务的产生。他认为,随着经济的成熟和完善,需求追随型的金融模式将会逐步代替供给引导型金融,金融机构应适应改革;Stiglitz(2001)研究了 60多个国家的金融数据后发现,金融运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波动显著相关。由此得出有效的金融运行机制可以降低经济增长的波动。
…………
2农业产业化及其金融支持概述
2.1农业产业化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企业一体化经营和管理,把产供销各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一种经营体制,也就是把农村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不仅是经营方式的创新,也是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绝不是偶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从切身利益的体验中,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所找到的一条道路。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果,使农村经济实现了邓小平所提出的第一次飞跃;农业产业化则是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重大创举,它的产生于发展能较好的解决我们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衔接,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涉农领域的理论中,学者们基本都把"龙头企业”作为一个简略、有代表性的涉农企业的俗称,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界定。因此,不同学者在使用中很容易出现分歧,具体所指对象存在差异。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对龙头企业的使用,大致包括以下三类不同情况:一是从字面意义单一的理解,龙头企业即“龙头十企业”,是一个行业里的领头羊。这是字面意思的理解,但也比较接近本意,它们共同特征就是“大”,如四川療吉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华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并以此在业内享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2.2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功能
市场经济在活跃自由竞争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带来自然垄断性等特征,如果仅依靠价格机制、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便是对市场失灵的有效补充。农业政策性金融就是政策调控的一种工具,其目的是借助政府的力量改进资源配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是唯一的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央行融资和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承担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具体业务,切实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和低利产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弱,资金流入性差,反而使自身的资金流向高利的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但是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是关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国家加以支持和保护。农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就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价格波动剧烈严重影响居民的消费,因此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发放大量的基准利息贷款,对季节性的农产品进行大量的收购和储备,以实现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平衡,使市场价格趋于相对平稳,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确保农民的收入不受到大的影响,进一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主要是釆取在开春时发放大量的低息贷款,降低农资产品的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并且当涉农企业或者农户遇到各种自然灾害时能给予及时的补偿与救助,对农业生产进行扶持和保护,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3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15
3.1凉山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5
3.1.1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得到培育和发展........16
3.1.2加强了基地建设,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16
3.1.3建立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农民增收........ 16
3.1.4促进了品牌建设,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17
3.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现状 ........17
3.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21
4农发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24
4.1农发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24
4.2农发行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25
5增强农发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8
5.1依托政府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28
5.2夯实基础,积极创新经营体制机制........28
5.3突出重点.择优扶持 ........30
5.4强化信贷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和预警控制........31
5.5注意协调金融体系内部关系........ 32
5.6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32
5.7政府配套担保补贴政策 ........33
5增强农发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对策
5.1依托政府支持,增强发展后劲
政府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持者,外部环境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支持,所以计对目前当地的龙头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面临的具体问题,政府可以引进专业人员进行集体培训,或者是引导龙头企业引进有这些方面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以提高各个层次人员的管理和並务能力,使得各项运作标准化,利于银行进行参考和评价,提高规范程度也有利于企业与外部接轨,更好走出去。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对企业信用建设其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釆取多种措施,引导和加强,倡导企业的诚信行为。对哪些诚实守信企业进行评比和表彰,采用挂牌“授信”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并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地方金融办公室的协调职能,强化协调沟通,消减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力培养地方信用环境,开展金融生态县建设,以政府主导,协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为龙头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结论
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贷款难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抵质押以及担保不足,大多数龙头企业处于接近生产基地的县域或者市郊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土地及房产建筑价值比较低,但是其启动资金不足导致机械设备大多实价值比较低廉,有些甚至是从二级市场上购买或者置换,只能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即使在折旧期满过后仍在继续使用,直到不能再生产为止,因此这些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估价很低,甚至没有价值,并且设备是生产所必须的基础,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公司不愿意拿设备做抵,致使这类企业的押率较低,贷款难度更大。由于农业的特质性,龙头企业可提供的质押物,大多为已收购的原材料、在产品以及产成品,由于农产品储存保管条件限制性比较高、并且随着生产的季节性产品价值也随着生产变动频繁,价差比较大,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核定资产价值时只能根据保险起见给个比较低的价格,这样企业也不愿意低价值质押,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接收这类的质押物。因此,在这个行业中龙头企业申请贷时,很难提供足值、有效的抵质押物。同时贷款需要提供担保,担保费为贷款金额的1%-3%,这样也在无形中加重了龙头企业的债务负担。农发行在这方面可以设立补偿基金,对贷款担保额进行补贴,降低担保成本。从同类企业自助的角度出发,可以由发展势头好的企业牵头,组织同类大多数龙头企业自行发起成立担保公司,为成员单位提供保证担保。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担保公司充分了解被担保单位的运作情况,适时的对风险进行监控和预防,也利于引导其他担保机构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担保。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三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业标准化不仅对新时代农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己经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的根本条件,要想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稳步提高,完成经营方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的蜕变,真正兑现从农锄田间到米饭餐桌全程的农产品安全监测,让人们对于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担忧完全消除,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完善并且使其适应当代农业要求的管理、服务体系,有效的为农民创收并且实现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在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迈入标准化轨道。现今,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试验区的科技水平,意味着我国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农产品产量问题,而是保证其质量的安全性,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腾飞的里程碑。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不但使得农业标准化水平快速提高,更使得群众思想认识提升至一个新台阶。现如今,人口、环境和资源是我国农业发展面对的三大挑战。若要保证迎合这三方面需求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必要加快节约型农业经济的完全实现,在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中国的耕地面积不到全球的 10%,水资源和绿色资源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却面临着养育全球近 20%人口的压力。自然环境在人口的迅速膨胀和悠久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已趋于崩溃。大面积的淡水资源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污染,农村也不例外,前景令人堪忧。农药使用方面,仅有 20%-30%被有效利用,化肥也仅有 25%-35%被有效利用,而大部分的农药都流失掉并且扩散入水源、土地、空气中,人们和动物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这些农药,机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导致环境恶化和农产品污染的双重后果,不利于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与农产品的安全性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也离不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支持。很多学者已经将其列为继人口、环境、资源之后的第四大难题,全国甚至全球都必须予以重视。
………………
1.2 研究目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业领域飞速发展,食品安全尤其是农产品安全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这种背景,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将重点放在无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研究整个无锡市在该方面管理的情况,希望研究结果能为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带来典型示范作用,认识到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从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总结出一些仍然面临的问题,为有关部门管理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和理论依据,并在实践中发挥一定作用。最终目的是根据无锡市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无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对策。
…………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标准化是使用统一的规范条例针对某个管理区域内实际问题或隐性问题的解决进行行为活动的规范,以期实现效率的最优化。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单位的生产运营实现最优化而制定了解决直接间接问题的规定的行为。农业标准化是由标准化概念按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本文笔者更倾向于学者杨汉明(2001)指出,农业标准化的前提条件是实际的农业活动,秉承简单、统一、优化的原则,通过专业理论和优秀的技术手段保证农村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规范和健全。采用具体详细的衡量准则和实施说明,将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规范管理。之所以要不断改进农业标准化系统,一方面是为了使农业生产流线更加完善以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就是切实增加农民收益,提高生活水平。农业标准化试验区是遵循特定的种植或养殖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其产品达到相关质量标准要求,并对周边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指农产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形成、合成留有和残存的营养、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也有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的要求。安全农产品,本文中的农产品并非通常意义所表述的农产品,而是指安全的农产品,所以必须对其的定义进行表述,安全农产品是指不含有任何会导致或威胁到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的食品,更不会使消费者患上因为食用了有毒物质而引发的急慢性疾病,食用安全农产品更免去了消费者危机后代安全健康的隐忧,安全的农产品可以包括无公害、环保、有机三种,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
2.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相关述评
国外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主要包括:第一,有机农业迅速发展,而在亚洲地区,除日本和韩国发展较快外,大部分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第二,更强调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例如食物法典委员会(Food Law of Code Commission)就是这方面比较权威和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该组织贯彻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制定的食物标准项目;第三,推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如法国对优质产品,使用优质标签;以特殊方式生产的符合生物农业要求的产品,使用生物产品标志;对来自特定产地,具有该地区典型特征的产品,以某产地给产品命名。它强调的是对农产品品质真实情况的证明;第四,严格要求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Massachusetts Northeast Organic FarmersAssociation(Massachusetts NOFA)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它集标准制定、检测、认证于一体,其标准分为物质和操作两部分,各部分都规定了详尽的允许、规范或禁止的的具体要求。如从事有机农业的土地,必须是 3 年以内没有使用无机物的土壤;第五,重视检测体系,瑞士的农业检测体系(KRAV),是瑞士政府根据欧盟法律正式批准,并经国际有机运动联盟(IFOAM)认可的瑞士农产品检测机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检测项目之一。其目的在于制定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检测有机农产品,提供农业生态信息。它对有机农产品所建立的标准和监控体系,为瑞士的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组织体系建设在内的农业标准化建设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许多理论与观点都趋于成熟,并应用于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外研究的突出特点:一是注重理论研究,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比较系统,从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到如何实施,再到质量的监测、检测认证、评价等各方面组织体系的研究都较深入、系统;三是比较具体,即具体到某种农产品标准化组织体系的研究;四是与国际接轨,站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去研究。但是国外没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这个概念。
…………
3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12
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状及类型.......12
3.2 我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14
4 无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其质量安全管理现状.........17
4.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概况.........17
4.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19
4.2.1 调查地点的选取.....20
4.2.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20
5 无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28
5.1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28
5.1.1 生产者因素.......28
5.1.2 技术因素.....28
5.1.3 农药化肥因素.........29
5.1.4 监管因素.....29
5.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30
6 无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
6.1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无锡市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领导定期联合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集中宣传,还可以举办讲座、专家咨询会、送法下乡等形式,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深度,大范围深入地宣传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知识。无锡各级政府还要积极开展“送科技、送法下乡”活动 ,重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无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示范区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各种宣传资料,有效地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户的农药安全使用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同时还可以编印一些有关的宣传手册,宣传手册上所印制的内容可以图文并茂、浅显易懂,送发到农户手中,使得农户们一目了然、容易接受。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宣传覆盖率,同时可以直接面对面向农民宣传农产质量安全的相关知识,更直观、更深入地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这些措施的有效施行可以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农业标准化的影响力,更加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更好地打开无锡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新局面、新环境。
…………
结论
作者在充分了解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通过对关键人的访谈、二手资料的收集以及对阳山水蜜桃和大浮杨梅两个示范区的农户的 150 份问卷调查,采用统计描述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无锡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现状、成效及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的对策。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无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概况,主要包括:标准化生产体系初步建成;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明显加大;经济效益显著,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污染有所缓解;产业化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无锡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需提高;人才缺乏,标准化知识没有普及;农药化肥污染依然存在;农产品监管体系不完善;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3)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供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包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进人才,加强宣传培训;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近二十多年来,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软件集成、云计算、存储技术和遥感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从收集到整理分析的全过程已经实现智能化、集群化,信息不再是孤立和静态的数据,而是一种新型的、可以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各国相继开展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信息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农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战略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发展方向,引导着全世界农业的新的、突破性的发展。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信息化,这是唯一和必然选择,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对于农业经济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012 年 1 月 23 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国发〔2012〕4 号)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规划中认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好、要求更迫切,加快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七区二十三带”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对于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意义,要把上述地区作为农业战略格局的核心,重点推进该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以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进而引领全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规划中还特别提出,要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化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业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早,至今已走过了三个阶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广播媒体及电话通讯在农业信息传递和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以及农业科学计算等方面;从 70 年代开始,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应用于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农业知识库的开发;80 年代后期,随着微机、操作系统以及互联网网络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开始着力于将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加以应用。目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阶段,农业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农业的各个方面。美国的农业信息化研究领先于世界,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位居其后,韩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一路发展起来的。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的仅仅是广播媒体在农业信息发布及农业科技推广的应用到今天的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美国已领先进入了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阶段。国内很多学者都重点对美国的农业信息化做了深入研究。宣锴等(2010)认为:“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为主体, 形成国家、地区、 州三级农业信息网。 通过政府巨资投入、 优惠的税收政策、 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建立起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推动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政府直接增加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 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技术合作等计划, 让农业公司、 专业协会、 合作社和农场等都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和趋于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迫使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改变农业发展方式,致力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信息化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和必然趋势。 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破解人口与粮食供给难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智能化、组织化和标准化,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广义讲信息就是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状态形式的变化。信息可以界定为由信息源(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发出的,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作为社会概念,信息可以理解为人类共享的一切知识,或者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之和。信息分感性信息和再生信息,感性信息有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思维信息,再生信息可再划分为理论信息(如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技术信息(如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等)、应用信息(如农业信息、工业信息、地理信息等)。信息具有如下特征:可以度量;可以识别;可以转换;可以存储;可以处理;可以传递;可以再生;可以压缩;可以利用;可以共享。
…………
2.2 相关基础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之一,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而动机又源自于人本身存在的各种需要。需要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 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追求高一层次需要的动力,已经满足的需要不能产生激励作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通常依靠外部条件就可以得到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只能通过内部因素得到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是“人希望越变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但只有占支配地位的需要才会对行为起到决定作用。同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会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发生变化,会从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转变成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
第 3 章 铁岭市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15
3.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初步改善 .....15
3.2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成型 .......16
3.3 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不断拓展 .......17
3.4 农业信息资源日渐丰富 .......17
3.5 信息技术初步得到应用 .......18
3.6 农民信息化素质显著提高 .........19
第 4 章 铁岭市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20
4.1 政府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20
4.2 农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 .........20
4.3 农业信息质量较低 .........21
4.4 农业从业者素质亟待提高 .........22
4.5 农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23
第 5 章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启示......25
5.1 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 .....25
5.2 重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7
5.3 大量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 .....28
5.4 农业电商时代来临 .........32
5.5 物联网时代的现代农业 .......33
第 6 章 铁岭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6.1 转变机制,推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分散建设等弊端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组建铁岭市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由铁岭市一把手任组长,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以铁岭市农委为主,连同其他涉农部门、研究机构等建立协同合作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等事项,将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正式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制定农业信息化专项规划和考核管理体系。要解决农业信息化缺乏统筹、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和治理,因此,抓紧时间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法规是摆在当前的迫切任务。通过立法,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确立政府农业信息主管地位,提供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法律依据,保护、规范和约束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政府、涉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等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职责和义务,规范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和使用等行为,确定农业信息推广主体,保障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等。
……………
结论
全世界人口的增长使得农业的重要性日益体现,我国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迫使我们要更加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唯一选择和必然选择,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国家已把农业信息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四化同步”,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和服务与现代农业建设融合,加快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的融合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铁岭是农业大市,农业经济在全省经济的占比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的资金不断投入, “金农工程”、“三电合一”、“12316 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工程的建设,铁岭农业信息化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信息化投入依然严重不足,仍然存在农业信息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农业从业者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阻碍了铁岭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对问题,铁岭市借鉴国外成熟的农业信息化经验,结合本地特点,从转变机制入手,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农业信息化法规体系、农业信息化服务与推广体系,制定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和社会投资等多元化投入,破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通过信息化人才培养、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与推广效率。推进信息技术在铁岭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营销过程中的全面、综合应用,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创造农业品牌,提升铁岭农业发展水平。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五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信息化建设又会进一步推动这整个行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年代,信息技术在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农业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积极引导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尽量发挥信息技术集成性、先导性、高效性、迅捷性的特点,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农业的生产效益,加快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速度,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脚步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和“四化同步”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的总体发展战略。《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千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均提出用现代化的装备武装农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向信息化和自动化发展。表明我国在逐渐推进农业向农业信息化方向迈进。农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延伸,它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农业信息资源,给农业产供销和相关管理及服务提供有效信息的支持,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是内在作用,即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发展动力和基本资源,二是其外在形式是一种渐进过程,表现在农业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农业生产,消费,市场等各个层面,促进农业的生产闻效稳定发展。
…………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作为一个关系非常重大的产业,农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今环境条件下,此产业的发展好坏,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信息化这一工作幵展的好坏。一些事实说明,部分地区的农业超常规发展,往往受益于农业信息的及时传播和农业科技化的发展。可以这么说,某种意义上,信息已成为当今整个农业行业的“种子”。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传播是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有效快速地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并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了农业信息化就没有了农业现代化,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实践证明,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了新农村建设突破口,是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建设新农村目标的重要手段。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还是管理都亟待信息化的介入,他不仅可以让外界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本地区农业的发展情况,而且可以搭建平台让农民直接与专家互动,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各类难题,同时通过网站对农产品供销信息进行发布,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农业信息化使农业资源重新整合,不但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对相关的农业信息进行查询和阅读,而且可以将各类农起来业信息通过不同服务系统结合。农业信息化对于扩大农业规模,提高国内农业的整体水平,平衡地区的发展,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广大农民朋友的经济收入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⑴。
……………
第2章需求分析
2.1性能需求分析
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系统的健壮性和效率,一个好的系统,应该能够稳定的运行,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比,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系统需求分析界定用户需求,为后续系统设计与实现做好基础;系统性能需求分析则是对系统应该具备的性能指标进行全面分析,保证系统研发完毕后可以适应用户的需求。系统的可易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目标用户不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即可使用。由于系统所针对的大多数是农民、乡镇用户等信息素养较低的人员,因此要求所研发的系统在操作上应该尽量的简洁明了,不能太过复杂,系统开发完成后,应该有详细旳使用说明书配套,相关用户一旦在用过后,就能熟练掌握和操作系统。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出现问题后,要求管理者立即能对错误和误操作做出应对性措施以保证系统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因而,对于管理者来说,要能够及时修正系统,使系统方便、安全、可靠,让系统更好为农业农村工作做好基础。为了让系统在后续的运转过程中的数据库的维护变得简单,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独立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操作。
…………
2.2功能需求分析
以东丽区为例,通过和该地区农业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调研,可以确定本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需求:农情管理可以让外界更好更全面的了解该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因此,农情管理需要建立区、乡镇两级农情信息网站。对于普通的用户,可以浏览网站系统提供的所有公开网页信息;对于乡镇的管理员,除了具有一般用户的权限之外,还应该具有管理本乡镇的网页信息的功能(如:添加、修改和删除)、具有修改管理员信息的功能(如修改密码等);对于超级管理员,除了具备上述两种用户的权限之外,还应该具有网站专题类别的管理功能。农技管理可以很好的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农技管理需要为农民提供各种农技知识,供农民下载和检索;同时,还应该具备农民…专家互问答功能;专家设置“热门问题”等。一般用户:具备该权限的用户,具备对系统资源的浏览、查询、下载的权限,在“热门问题”区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信任的专家进行提问,可以实现在线答疑的功能。专家用户:具备该权限的用户,可以在“热门问题”领域,针对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做出一一解答。在浏览问题时,可以按照点击率和热度进行排序,有针对性的回答。系统管理员:具备该权限的用户,可以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同时可以完成系统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信息审核,统计、分析、备份、存档等管理操作,并且评估系统的性能。
…………
第2章系统设计........18
3.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18
3.2功能设计与模块划分........ 18
3.3信息聚合设........ 20
3.4数据库设计........ 21
第4章系统实现........ 28
4.1系统主页的实现.......28
4.2农情信息子系统........ 30
4.3农技服务子系统........ 34
4.4经济信息子系统........ 38
第5章总结和展望 ........43
5.1总结........ 43
5.2展望........43
第4章系统实现
4.1系统主页的实现
本系统采用标准的css+p的布局方式,尽量避免使用标记来布局。在首页中除有用户登录、菜单栏、地图和友情连接之外,还有政策法规、最新动态和重要通知等专栏,网页各专栏的内容利用DataGrid空间进行封装,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后台进行管理,如果要发表任何新闻和信息,只需要在后台数据库中,修改DataGrid绑定的数据源中的信息即可完成。同时这样能使首页界面简洁大方。本系统采用三级用户模式(即系统管理员、专家用户和一般用户)进行数据间的信息交互。系统管理员负责进行系统信息的维护和权限管理,对相关的数据和资讯进行统计和管理,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导入或导出、负责图片和先关资讯的上传,删除、修改和添加农技知识,以及评估系统运作等。专家级别用户需要回答本领域的相关问题,并将普遍关注、提问频率较高的问题设置为热门话题,这样便可以方便一般用户进行浏览和关注。结合农民的具体情况,一般用户进入本系统不需要登陆便可以进行站内所有信息的浏览和查询,并且能够对热门话题、专家信息等进行查询和浏览,并且可以提出问题等。
…………
结论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Internet应用的逐渐普及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使人类社会的活动、组织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己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快捷便利的互联网不但让人们获得了共享知识的新途径和全新的交流空间,而且也促进了农业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幵发,对实现农业信息的流程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运用软件工程里的结构化设计方法和理论设计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程序。包括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和实现、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的选择。其中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包括农情管理模块、农技管理模块以及农业经济管理模块;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选择包括幵发工具的选择等。不仅方便管理人员对本地区农业情况进行管理,同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专家交流的机会,及时知晓当下农产品、农资、农机等各种农业资讯及供销需求,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系统运行结果证实该程序运行稳定,效果良好,说明使用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是正确且有效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六
第 1 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业乃国民经济之基本产业,是人类生存的最根本产业。当今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农业也同样受到信息化发展的巨大冲击,适时改变传统方式的农业知识传播途径已经不可避免,农业推广的信息化已经是时代背景下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一直在各条战线上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放在第一位,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时间段。农业推广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怎样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用农业推广信息化帮助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很好地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农业信息传播水平,是农业推广活动中理论与实践都一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新型工业化社会进程中,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的农业,让传统的农业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途径。现代化农业推广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推广信息化,它在先进国家农业推广发展的各个环节以及整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农业推广的信息化在农村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农业的产业背景、农民个人素质变化背景,有着客观的需要,加强农业推广信息化的研究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推广信息化可被理解为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通过普遍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装备等,更有效率、更合理更全面的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自然资源和其它信息资源等,全面提高现代化农业推广水平的过程。农业推广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推广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普及的过程。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多方面对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滞后进行了原因分析,对哈尔滨市农民参与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主要模式的分析、对比、探索的基础上,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推广信息化的建设现状,阐述了国内外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对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与借鉴。最后,对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发展思路和重点领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我国正开展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农业推广的信息化建设也顺应时代潮流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哈尔滨被革命领袖称为“新中国的长子”,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以来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掌握的大城市。它地处松嫩平原,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的范围内,不但是东北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更是四大中心城市中农业耕地最多,粮食产量最大的的城市。农业对于这个城市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体系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化农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农业推广的信息化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对整个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不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衍生出农业信息化,在进一步发展中农业信息化还没有精准的定义。管理、指导、决策、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等不同领域都包括在农业信息化当中。一些学者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在科学数据的支持下指导农业的各个环节运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相关于农业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在农业上的应用才是农业信息化的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也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等工作上的服务和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相关产业的总称。现代信息农业网络发展观点认为:农业信息化指的是为全面提高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农业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渠道中不断应用和推广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推广信息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利用各种信息管理和传播手段,实现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并在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有效传播的过程。狭义上说农业推广信息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科技成果、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关系、三农政策等知识和信息进行合理、迅速的采集、存储、分类、管理、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农业推广信息化应用领域很广泛,主要包括:农业区划;土壤适宜性评价;开展农业灾害预测和预防研究;对作物种植的适宜性评价;农业资源的清查、核算、评估和检测;农作物估产和检测;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分析;精细农业。比如,触摸屏的发展使得农业推广信息化的应用更为简易。
…………
2.2 相关基础理论
信息学理论又称资讯科学、信息科学。研究对象是指以信息为主,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学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数学中的离散数学之上的。因为信息学是以离散体为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是等价的。理论信息学主要包括:信息检测理论、编码理论、随机过程理论、估值理论、模式识别理论等。信息的增值是这样解释的:信息具有降低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具有使人们认识能力提高的功能,能得知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的。可以说,人们重视信息,研究信息,就是为了在决策及生产中运用信息,增加信息含金量来体现出信息的增值现象,增值使用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信息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包括有:(1) 当交流带来的联想、灵感、启迪和激发共同加工时,交流便带来了新的信息,而原来总的信息投入交换量不和各自的信息占有量相互干扰,这样不但使信息交流升级产生了新的对话基础还增加了信息量, (2) 随着信息交换,信息输出双方的信息占有量以总投入交换量为极限而同时增加, (3)交流结束后惯性能使其滞留,引起回味、联想和思维的跃进,这种伴随在交流中的信息增值便是最为常见的信息增值现象,它可以不花费任何物力和财力,仅仅需要时间以及智力的参与,可见信息交流的本质与其说是传递,不如说是生成与创造达到信息的最大增值。
…………
第 3 章 国内外农业推广信息化发展经验...... 17
3.1 国外农业推广信息化发展经验....... 17
3.2 国内农业推广信息化发展经验....... 21
3.3 国内外农业推广信息化发展对哈尔滨市的启示....... 22
3.3.1 健全基础设施是开展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22
3.3.2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开展好农业信息化.......22
3.3.3 推广与科教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23
第 4 章 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现状...... 24
4.1 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状况....... 24
4.2 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25
4.2.1 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的方式.......25
4.2.2 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26
4.2.3 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27
第 5 章 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0
5.1 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不完善....... 30
5.2 农业生产与科技服务结合度不高....... 31
5.3 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31
5.4 网络建设和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32
5.5 农业信息开发利用能力弱....... 32
5.6 农业推广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34
5.7 农业推广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落后....... 34
5.8 农业信息人才的匮乏....... 35
第 6 章 提高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6.1 完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功能
在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及利用中有着不同的分工:首先是政府事业、统计等单位与信息组织机构共同普查所采集到的农村现行政策法规、科技的生产动态及农民当前收入的经济形势预测等信息,通过与有线电视、广播、报刊及网络等媒体共同合作建立固定的信息发布渠道进行信息的传播,使农民能够对信息资源得到完全有效的利用。其次是农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召开座谈会或通过互联网采集科研数据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所采集到的信息主要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然后通过书籍、报刊、培训等方式使农民对信息资源加以利用。第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同从事农业生产的行业协会、各农村经济合作的组织等通过调查问卷研讨的方法,收集农民所需求的信息,并将搜集到得数据汇总到农业部门,用来发布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及生产指导性信息,以各种纸媒介、板报、乡村广播站等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搭建三层的资源建设利用与信息发布的组织方式解决了不同阶层农民的需求,可以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之完全有效的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和专业化程度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未来几年内,应保持 10%-15%的增长速度为宜。即在 2014 年末,专业化农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于 12170 个。
……………
结论
农业推广信息化作为现代的理念和作为公认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志,在农业推广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在介绍农业推广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础上, 借鉴国外经验将理论运用到分析并应对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处理中, 得到很好的理论效果, 并用结合实际数据验证了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探索和实践,本文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首先,对于农业推广信息化的体系建设上,多元化体系建设和在政策法规上的保证是建设好哈尔滨市农业推广信息化体系的基石。多元化的模式使农民获得新技术和新资讯的途径丰富且有效,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合理的使用各类信息资源。政策上的保障者的这些渠道可以长期有效的得到保障和维护。
其次,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使用多种方法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民生产经营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业推广的革命性作用改进传统方式,从观念和实际操作上逐步将农业推广信息化替代原有的传统模式,使农民乐于接受,农业推广队伍贯彻落实信息化的推广方式。
第三,信息的来源与储备摒弃传统模式,使来源渠道更加广泛,信息储备量空前巨大,信息的筛选与搜索更加方便快捷,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手段也不断的应用到农业推广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保证农业信息和农业推广信息的安全及时和准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七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已经具备年生产能力250万担以上的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产区。2007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主要领导视察凉山时提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化,耍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率先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行,把凉山州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四川苗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要求“一定要尽快把烟草农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动烟草产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遵照“规划先行、创新发展、高水平、高起点、高效益”的原则和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要求,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为目标,以“一基四化”为主要途径,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税利增加为核心,座持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基本烟田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坚持烟草农业与卷烟工业企业相结合,坚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通过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实施,把四川建设成为“两烟大省”,并向“两烟强省”跨越,积极迈入全国烟草行业发展第一方阵。
……………
1.2基本概念与特征
现代农业首先形成于发达国家,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现代农业应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如道路、水利、能源、市场、通讯等设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二是生产方式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用现代物资装备农业,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机械设备取代人力、畜力,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作物的大田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技术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要素。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农业生j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都需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运用,代替了过去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四足生产分工社会化,完善的社会化分工足现代农业的重耍标志,在农业经营规模J广大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农业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五是产品商品化。市场经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农业己经成为纯粹的商品经济,产品生产的目的在于为市场提供商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从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现代农业足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新阶段,探讨和理解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对推动传统烟单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怠义。
……………
2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1研究目的
宁南县烤烟产业在2005年以后发展速度渐渐变缓,落后的烟叶基础设施和生产组织形式作为传统烟草农业的典型特征阻碍了宁南县烤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成为当地烤烟产业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在宁南县的推进,对当地烤烟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改变了宁南县传统烟草农业生产方式,在基地单元。建设区域基本实现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目标,为烟农减工降本,增加收入起到了明显效果。但在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阻碍现代烟草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本人以对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建设前和建设后各方面情况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效果进行总结,对制约当地现代烟草农业持续、有序、协调发展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
2. 2研究意义
宁南县是四川省烟叶主产县之一,烤烟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烟草7万亩以上,收购烤烟20万担左右。烤烟产业作为宁南县的支柱产业,是当地烟农的主耍经济来源。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农业成为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水平和落实效果,不仅关系到当地烟农收入、企业利润、政府税收,更关系到烟当地烤烟产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本研究针对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调查和总结全县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烟叶生产基础条件、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管理等情况,分析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取得的成果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以烟叶生产的基础条件作为研究的重点,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分析法、试问法、社会指标分析法、普遍调査法等方法,深入探讨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对策。按照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完成烟叶基础设施“八大工程”建设,即基本烟田、烟水、机耕路、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草农机具、基层站点、防灾减灾体系综合配套建设;烟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烟区“两个能力”显著增强,即综合生产保障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重点创新发展“三种生产组织形式”,即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互助组),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程度;建立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四种专业化服务组织”,即专业化育苗、专业化机耕、专业化植保、专业化烘烤服务组织,促进烟叶技术的集成化,主要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建立烟叶“信息一体化平台”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创建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地单元高效管理模式、统一烟叶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形成良好的工商共建基地单元合作机制[36]。通过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基地单元打造成“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的烟叶生产基地。
…………
3.宁南县基本情况......... 6
3. 1宁南县概况......... 6
3.1.1自然生态状况......... 6
3. 1.2社会经济情况......... 7
3. 1. 3农业生产状况......... 7
3.2 烟叶生产现状......... 8
3.2.1烟叶风格特色及质量状况......... 8
3. 2. 2卷烟品牌利用状况......... 8
4.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前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9
4. 1基本情况 .........9
4.2存在问题......... 12
5.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13
5.1建设目标 .........13 14
5.2舰规划......... 14
5.3建设措施......... 15
5. 4 小结.........18
8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继续发展的方向
8. 1提高规模化程度,培育职业烟农职业化
宁南县全县2012年户均种植面积在12. 2亩,基地单元内烟农户均种植面积在14. 36亩,当前烟叶种植规模化程度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前有较大的提高。但根据对宁南县多年烟叶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20—50亩种植面积的烟农,烟叶亩产值最高、烟叶质量最好,种植面积过大或过小,种植效益和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当前烟叶规模化种植程度仍需进一提高,这需要当地烟草公司和当地政府积极对烟区的土地进行协调,对那些烟叶种植水平较低、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民和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农民进行及时的沟通,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对其手中的烟地进行合理流转,促进这些可能闲置的土地集中到烟叶生产技术较高、肯投入自愿、以烟为主的烟农手中。促使更多的烟农种植面积达到20亩以上,这些烟农可以作为后备职业烟农。烟草行业则要对这些后备职业烟农进行更好的培训,并适当的对职业烟农进行技术、资金、烤房、补贴等政策倾斜,并可以考虑制定一定的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职业烟农,保证职业烟农持续发展,为当地烟叶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员基础。
……………
结论
通过对四川省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并对比建设前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核心就是转变烤烟生产方式,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整个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基础,规模化种植是烟农取得效益的保证,专业化服务是提升烟叶质量特色的重要手段,机械化作业是烟农减工降本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服务是提升烟区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其中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的核心。宁南县按照“按照“一基四化”基本要求和“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工作目标,认真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起到了促进当地烟农减工增效,彰显烟叶风格特色,提升原料保障能力的作用。但是我们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到,宁南县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烟草行业和当地政府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烟农处于配角位置,多为被动的接受这一事物,并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烟农素质、思想和认知还未跟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下一步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方向为转变烟农思想、提高烟农素质,让烟农重新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将有利于现代烟草农业的更深入的推进。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八
第1章绪论
1.1课题背景和意义
20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首次提出了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仪、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和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釆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现有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⑴。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家庭楼宇、工业控制、精准农业控制、医疗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农业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智能化的程度尤为重要。但是,在传统农业中,人们获取农作物信息的方式非常有限,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获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并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在现代农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地釆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C02浓度、土壤成分等信息[2]。它能够帮助农民准确预测、科学种植,从而提高农业综合收益,还能达到节能、低碳的目的。现代农业生产特别是温室栽培,需要智能化培育控制。通过在温室大棚中安装生态信息无线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对整个大棚中的生态环境进行检测和远程控制,从而及时掌握影响大棚环境的一些参数,并根据参数变化,适时调控诸如灌溉系统、保温系统等基础设施,确保农作物有最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减少能耗[3]。另外,可以在大棚中安装防盗和测距系统,这样可以防止别人非法闯入。与农产品息息相关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这几年,我国农产品安全方面事故频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生产到销售缺乏监管。加大对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流通的监管,则可以将农产品安全隐患降至最低,而物联网技术可在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猪肉安全为例:进入农贸市场的猪肉上安装了电子标签,以跟踪猪肉的生产、加工、运输、零售各个环节。顾客在购买猪肉时可通过电子标签查询生猪来源、屠宰场所、检疫情况等各方面信息。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就是将各种传感器节点自动组织成传感网络[6],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釆集农田中的各种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农户,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掌握监控区域内农作物的各种信息。并且,农民还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远程控制传感器,控制诸如灌概、保温和遮阳等设备,减少了劳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物联网结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属于多学科、多专业的集合。物联网三层架构体系在现代农业应用上也对应IOT的三方面内容: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在感知层方面,温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土壤养分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在国内外现代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8]。另外,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牧产品的物流、追踪和溯源管理等方面。在网络层方面,WSNC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2004年,佐治亚州的两个农场在监控蔬菜的包装和灌溉系统中使用了 GPS定位技术和无线远距离视频监控系统。目前,美国已建成国内全覆盖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用户可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在我国,WSN主要应用于农业大棚的智能生产控制,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在应用层方面,1996年Gartner提出的SOA(服务导向架构)受到业界的追捧,之后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IBM抢先发展SOA产业化,在北京和印度成立全球SOA解决方案中心,制定各行业的模块化SOA解决方案。同时,甲骨文和微软也纷纷发展中间件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加速了 SOA产业化进程[9]。
…………
第2章系统设计
2.1需求分析
在传统农业种植生产活动中,一般是靠天吃饭,施肥、绕水、打药全凭经验,并且需要人工监测现场环境信息,费时费力。而现代农业种植系统是在农业现场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这些传感器节点采集农业现场环境中的物理量信息,并将这些物理量信息处理后经过无线路由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以便技术人员作出决策,这样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以现代农业种植的温室大棚为例,本文设计的现代农业种植和监控系统拓扑图如下图2-1所示。在温室大棚内部署了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和无线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用以监测空气和土壤中的温湿度信息,当空气湿润度不够时,自动开启鼓风机进风口和加湿器为大棚中的空气加湿,当土壤湿度不够时,自动开启无线电磁阀为土壤加水;部署了无线光敏传感器,当光照强度太高时,自动幵启遮阳棚为农作物遮阳。另外,部署了无线红外传感器和无线超声波传感器,用以无线报警和测距,防止人为非法闯入。因为农业现场通常与控制室距离较远,在途中部署了多级无线路由器节点,用于传感器信息和上位机控制指令的上传和下达。温室大棚内的物理量信息经过处理后通过无线路由器转发到控制室中,使这些温湿度信息、光照信息直观地在上位机中以图表形式显示,并且将这些信息实时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以便信息查询和共享。在信息查询和共享方面,满足了农业技术人员随时随地的信息访问需求,使他们利用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能够查询农业现场状况,以便科学决策。对于农产品安全管理,利用RFID技术,当农产品收割时,将农产品信息录入到电子标签中并将电子标签贴到农产品表面,使用阅读器将电子标签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顾客能够查询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餐桌的各方面信息,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
…………
2. 2网络体系架构
本文根据需求设计基于物联网架构的,具有多节点数据采集、多地点网络覆盖能力的,可满足信息共享的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因特网有机融合,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若干感知节点组成,用以获取大棚信息;网络层设备即为协调器,包含ZigBee协调器模块;应用层的农业环境监控中心由SQL Server数据库和Web服务器组成,负责数据存储和信息发布。系统工作流程是:众多感知节点将釆集到的数据汇聚到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将数据转发给PC机,使数据以直观的形式进行显示,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用户、管理员可通过PC机、平板电脑或其它智能终端访问查询环境参数,并对感知节点和协调器进行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釆用ZigBee协议,它可分为星形、树形和网状形三种结构[“]。星形网络釆用单跳方式,所有的终端设备直接与协调器通信,但由于通信距离有限,无法覆盖较大范围;网状形网络比较复杂,各个节点之间可相互通信,覆盖范围较大,但通信幵销增大会导致节点能耗加大,不能满足节点长时间工作需求。据此,将大棚环境监控网络设计为树形结构,并将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三种:感知节点、路由节点和协调器节点。感知节点为简化功能设备(RFD),在环境监控系统中有若干个,负责参数釆集和发送;路由节点是传感器节点和协调器节点间的桥梁,当协调器节点与传感器节点之间距离较远时,负责转发数据;协调器节点只有一个,是全功能设备(FFD),负责传感器网络的建立和控制,同时收集感知节点发送过来的数据。
…………
第3章系统硬件设计.......... 38
3. 1 ZigBee终端节点硬件结构......... 38
3.2 ZigBee路由节点硬件结构.........41
3. 3 ZigBee协调器硬件结构......... 42
第4章系统软件设计......... 44
4. 1 CC2530程序设计......... 44
4.2上位机程序设计’基于C/S模式......... 49
4.3上位机程序设计,基于B/S模式......... 54
第5章系统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56
5. 1条形码信息显示......... 56
5. 2 RFID电子标签信息显示......... 57
5.3 ZigBee终端节点信息显示......... 58
第5章系统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5.1条形码信息显示
从下图可知,对电子标签具有读卡、清除、写卡三个操作。当电子标签中存储有卡片信息时,点击读卡按钮就会显示卡片信息(一般是序列号信息);当在文本框中输入电子标签信息,然后点击写卡按钮后,电子标签信息就会存储到其存储区域中,再点击读卡按钮就会在文本框中显示电子标签信息;点击清除按钮,就会清除掉当前电子标签中存储的信息。RFID阅读器读取蔬菜上的电子标签信息时,就会在web界面上显示该蔬菜的在线状态和标签数据。当点击标有“茄子”节点的标签时,显示该节点为在线状态,标签数据为123456,其它蔬菜节点为离线状态。协调器上电后建立网络,依次打幵红外传感器终端节点、光敏传感器终端节点、温湿度传感器终端节点、超声波传感器终端节点的电源。大约经过10S,这些传感器节点就会加入到ZigBee网络。然后在VB界面上显示节点信息,当网络组建成功后,各传感器节点加入到协调器建立的网络中。各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相关信息经处理后传到SQL-Server数据库服务器中,网页模式通过读取数据库中信息动态显示各传感器节点状态信息。当点击超声波节点按钮时,超声波节点状态为在线,数据位825mm。
…………
结论
第6章总结与展望ZigBee技术是为了方便现代农业生产工程中的无线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而应用的,此项技术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ZigBee的无线传感特性代替了传统的有线传输模式,对于环境恶劣、不易布线的场合特别适用,同时还降低了安装和维护的成本。而RFID技术的应用对于农产品安全管理具有重大的显示意义,通过在蔬菜上贴上电子标签,一经扫描,就能知道蔬菜施肥、打药、产地等各种信息,在蔬菜流通过程中保证了可溯源。本文对无线传感器数据釆集、远程智能化监控和RFID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 CC2530的温室大棚环境监控系统。ZigBee节点将传感器釆集到的信息通过ZigBee网络传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RS232接口与PC机连接,将数据传给PC机上位机显示并储存到数据库中。
2.本文基于已有的MF-30W RFID套件,开发上位机软件显示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并且通过上位机软件可以对电子标签进行读取和修改电子标签信息的操作,还可以将电子标签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九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均是由传统农业过渡至混合农业,最终转型为现代农业,这样必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中,关键需解决的是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这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依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农业已经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三大效益,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就必须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以加强科学技术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生产技术组装集成以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的载体,依托其密集的技术,以科技开发、示范、推广和辐射为重点,并鼓励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同时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及转型。此外,我国农业产业正由传统的依靠资源、追求数量增长的产业模式向依靠先进技术、追求效益并保证质量的现代化农业转变[6]。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将是我国新阶段推进农业新的科技革命以及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最佳选择,并且能够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同时,较快地提高我国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
1.2 研究现状综述
作为上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新事物,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是于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共生的一种结果,它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的组织管理形式,而且随着世界各国间科技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竞争,农业科技园区的推广和发展将在未来人类的发展进程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农业科技园区首先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7],大多数是以都市农业为主体形成的,它们能够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融合新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在获得各种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的同时,还能够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并能够带动城市观光旅游的现代化农业[8]。作为工业高科技园区迅猛发展衍生出的新事物,农业科技园区首先兴起于发达国家,最早出现于美国。时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弗雷德里克•弗曼首先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 1951 年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在校区内规划了约 250hm2的土地建立起现代化的厂房和实验室,构成了斯坦福研究园[9]。在政府的支持和各方的积极配合下,该研究园依靠其雄厚的质量资源,逐步形成了政府、大学、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协作下的先进运行机制,使其自上世纪50 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设计和制造中的“硅谷”[10]。随着“硅谷”模式的成功,其它地区和国家开始争相效仿。至 20 世纪 60 年代,科技园的思想和模式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如英国于1961 年建成科技园,日本于 1964 年着手建设建筑科学城,可见建设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世界大多数地区和国家发展高新科技及相关产业的普遍做法,并且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1]。
…………
2 福州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主要成效分析
在“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各级、各部门依照中共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立足于为农、重农、兴农和强农的目标,积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环境,使得全市的农业产业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第一,农业生产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农业产值呈平稳增长态势,全市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粮食播种的总体面积均保持在 170 万亩以上,粮食的总产量均保持在 60 万吨以上;其中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获得喜人的成绩。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福州市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一,达 839 万吨;水果产量以年均 4.6%的增长率稳步增长,达 161 万吨;蔬菜总产量 1353 万吨,年均增长 3.1%;茶叶总产量较上一个五年规划增长了 2.17 万吨,达 7 万吨;食用菌总产量年均增长比例最大,达到 11.3%,实现了 44 万吨的总产量。总体上讲,“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以年均 4.1%的增长率稳步增长了 189 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见图 2-1第二,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一五”建设期间,福州市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加大力度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得农、林、牧、渔的结构更加合理。2005 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产值结构比例为 30.33:2.41:16.41:50.33,至 2010 年该比例结构逐渐调整为 26.23:2.58:13.19:53.05,逐步形成了以渔业、畜牧、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以及竹木等为主导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此外,在地里空间上各产业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布局,如沿海地区形成了以三大水产品为主体的加工型产业群,永泰、闽清、闽侯等内陆地区形成了以李、梅、橄榄等特色水果为主体的产业集群,为福州市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见图 2-2
…………
2.2 主要问题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规模经营,而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且长久不变。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要实现土地相对集中、规模经营,只能通过规范化、规模化流转,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但由于流转过程不够规范、缺乏相应的服务平台等因素制约,目前福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率仅为 11%,低于农业大省如黑龙江(流转率为 21%),也低于发达省市如北京市(流转率约为 30%)和浙江省(流转率为 34.5%)等,仅高出全国平均土地流转率(10%)的一个百分点[38]。低流转率导致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机械化难以推广,统一施肥、统一治理病虫害等很难实施,最终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增加了用于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但这显然不够。尽管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农村信用制度不够健全,各种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还不够,农业企业能够享受到的信贷优惠不多,农户和农业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用于投资农业的社会资本渠道不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不多。
…………
3 福州构建山区型农业科技园区的必要性分析.......16
3.1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16
3.2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7
3.3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17
4 园区建设条件分析.........18
4.1 基本建设条件.....18
4.1.1 项目区基本情况.......18
4.1.2 历史沿革.......18
4.2 开发优势分析......19
5 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21
5.1 指导思想.......21
5.2 战略定位.......22
5.3 发展目标.......22
8 园区发展的保障系统建设
8.1 资金的筹措
在项目建设初期,需要有大量建设资金投入,要确保项目按要求按计划顺利实施,就必须保证项目资金及时到位,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就要求承担项目建设的公司资金雄厚,具备承担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条件。此外,项目要通过大力开拓融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多主体、多元化筹措建设资金。一是可以结合各级财政立项支持的农业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和基础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形成效益型产业,扩大生产示范带动效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二是将招商引投资作为促进和拉动项目区经济实力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为确保项目区未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保持项目投资规模和水平的增长。在招商思路和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可采取委托代理招商、中介招商、有偿招商、网上招商、会议招商、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配套招商、走出去招商、请进来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三是可通过银行金融系统积极寻求贷款支持。
…………
结论
论文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的内涵、功能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括,综合分析和总结福州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福州市农业科技园总体构想与开发策略,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福州发展山区型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总体规划、构想,并研究其开发策略,从而加快福州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建立效益更高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提升人力资本,与农业科研院校和机构保持密切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积极招商引资,推进园区产业化经营,使园区科技转化生产,最终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论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与强化,农业生产已改变了以往停滞不前的状况,建立起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然而,为有效解决农业产量与质量,增产与增收的矛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需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完成生产目标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生产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伴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业的发展也开始面临着来自资源、劳动力、产业结构、生产模式、消费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没有有效实现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将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为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快速稳定的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任务和特殊使命。农业科技推广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不仅推进先进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用,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防御,提高农田水利等生产技术设施的建设,还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加速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运行,培养出了高素质水平现代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及科技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速推进农业生产从劳动力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
二、 操作定义界定
组织是按照一定目的和秩序而形成,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建立起的正式机构和体系,是具备相应权责的社会机构群体。广义上定义为由多个人组成,通过将要素联系成一个系统,以实现共同目标的一个有机整体。狭义上定义为由人员、目标、组织规范和资源等要素构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任务、形式,通过权力层次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一个完整有机体。本文所指的经济组织则是指农民相互经济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①,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自主形成的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在生产活动中,为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以自愿加入的形式,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从事某一产业或生产同类产品为纽带,自发形成的互助合作的技术和经济组织,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多环节上实现资金、技术、购销、加工等服务支持。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分以下三大类型,即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及专业协会。其中,专业合作社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载体。本文中对合作社的定义为,农民为了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谋取或者维护自身利益,按照资源、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国内外文献评述
一、 相关理论回顾
组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在现代经济社会,人们都活动与不同的组织形式中。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组织包括政治团体、经济团体、社会团体和教育团体,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或者受某些共同目标约束的个人团体”①。史漫飞和柯武刚在《制度经济学》中对组织给出以下定义:“组织是生产资料所作出的有目的的较持久的安排”。霍曼斯认为:“组织群体需要包括相互合作(共同的行为、分工、分配),共同的活动任务与目标,共同的情感三要素。”综合而言,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的社会人自行组成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马克思曾说过:“生产力必然是一种集体力”。合作即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协作,如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互助互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互助互利,满足他们的共同需求,维护自身利益,谋取最大效益而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强化了农民是市场主体性,使之能对市场变动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反应,并通过生产主体间要素比例数量的合作安排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组织合作,实现了生产资源要素的“集聚”,农民实现小规模的联合,借助集体力量削弱了因个人经济困境和市场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规模效益的实现。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发起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们的亲睐,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性质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张晓山(1999)提出,合作社是社员民主参与的组织,它鼓励公平和平等①。苑鹏(2011)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以其服务成员为宗旨的组织目标,农户同一性强的组织基础,以及集所有者、推广者和使用者于一身的成员制度等独特优势,成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②。谢根成(2006)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员,通过自愿的原则依法联合组成,以为社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为宗旨的经济合作组织③。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用。勒普克(1992)指出,合作社可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实现规模效益。朱国云(200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有增强农业吸引力、稳定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沟通传播了解政策执行情况④。韩俊等(2006)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单位分散农户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强化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能力,降低农业生产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⑤。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效用。张晓山(2003)在专业合作组织经济、社会合理性中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减小了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获取规模经济效益⑥。农业部办公厅(200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区域范围内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发挥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辐射带动作用①。
……………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评价与问题分析.....16
一、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及现状.......16
(一)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16
(二)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方式.....17
二、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17
(一) 农业科技推广适用效率不高.........18
(二) 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不合理.....18
三、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新挑战.......19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分析.........22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殊性.........22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调农民为主体的民主管理.......22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备经济效应.......22
(三)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备社会效应.......23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在角色扮演.........24
三、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助推作用力.........26
第五章 参加合作社对获取专业技术培训的影响.....29
一、 研究假设.....29
二、 样本采集区域特点.......30
三、 样本基本特征.........30
四、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32
五、 是否参与合作社与获得专业技术培训的影响.........34
六、 分析总结.....37
第六章 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径选择
一、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服务内容与运行机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进行相应设置,投入结构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和农民切实发展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未来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构建上应逐步转变“重粮油作物、轻经济作物”和“重产前产中、轻产后”的倾向。即:在服务内容结构上,应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科技服务重传统粮食作物,轻农业经济作物,在服务领域上,应改变重产前研发阶段,轻生产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和产后销售的传统科技服务格局。一是,适当调整农业科技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传统传粮农作物外,应加大对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绿色有机农业、适度规模养殖业、渔业等领域的科技投入比重,满足多产业部门的农业科技需求。二是,强化技术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度。将农业科技研究机构、生产大户、龙头企业、公司的科技力量系统整合,组建成一支学科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队伍,来共同完成良种育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环节的相关技术。
…………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则需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存与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选择路径,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着重要推动力,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应从新的高度和角度来确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的新思路,探索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符合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运行机制。本文通过综合理论分析和样本案例分析,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破除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瓶颈上潜在的作用力进行了验证,证实其对农业科技推广运行发挥着正面的影响作用力,并进一步探索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下实现农业科技快速、稳定、有效推广的新路径选择。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