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4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副业等诸多方面。农业论文实用性强,主要依托于管理理论的指导,运用全球化战略思维,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种植经验,从企业战略的规划和制定到资产资本的运营,从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到企业的管理模式等等,包括对所有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使得资源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在这约二百年岁月里,科技进步、全球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带来巨大物质积累的同时,生态环境体系正在经受着极大的损坏,资源处于快速耗损态势,2000 年,美国有关部门所提供的《世界现状》说明:全球物资与服务的生产已由 1950 年的 6 万亿美元增长到 2000 年的 43 万亿美元,全球经济总额猛增了 7 倍,而与此同时,在这 50 年间,全世界已失去 1∕4 的表土层和 1∕3 的森林覆盖面,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因素。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其利用的终端污染治理手段并未有效制止区域环境污染带来的各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长期由于煤、石油等能源耗费以及二氧化碳带来的经济损耗占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较大比重,因此,探寻一种适合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各国的急切任务。

当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任正晓,2007):农用地土质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频繁,土地石漠化、沙漠化蔓延,森林主体生态能效削弱。我国每年土地荒漠化净扩展面积已经超过 66.67 万公顷,因为自然灾难与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每年大约有六百多万亩有林地转变为荒地、疏林地与灌木地等,薄弱的农业生态体系抑制着我国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农作物产品资源受到工业及其它产业的污染恶化,农业产品质量不安全。农业生产中,农药、农膜等农业化工产品的超标施用导致农村用地、水资源等经历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东部地区,每年每公顷农药喷洒用量高达 15 公斤,每年利用农药化肥的次数达到约 9 余次,但又未有效杀灭害虫,却使农村生态体系失衡。.农业产品不具有质量等方面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农业经营非规模化仍存在,农副产品生产反复利用效率不高,我国尚未完全利用潜藏的农产品附加值,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是 0.5:1,而发达国家普遍都是超过3:1。由国内外具体发展现状来看,自然资源利用是有限度的,当资源利用超过极限时,必然出现农业资源危机,带来各种各样负面效应,这些要求相关部门调整旧的经济发展类型,当代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及实践要求就是在这样背景之下出现的。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在广西多个县倡导建立生态农业大县的趋势下,研究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县域农业循环经济重视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绿色生态化改进,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大多趋向于对第二产业领域循环经济方向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探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从广西各县来说,农业发展更是需要对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模式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现在对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模式的研究还没有理论及实践的指导方案,本篇文章的研究通过论述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及对广西县域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循环经济 SWOT 分析,构建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和发展模型,评价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的综合水平及重要阻碍因素,在划分区域等级与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对策,对推动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 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

2.1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概念县制在我国是一个基本行政区划单元,按照史书的登载,我国设立县的基本行政单元开始于古代春秋时期,在 2003 年我国的县级行政单位共计 2862 个,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过程的加快发展,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县逐步转化为城市市区范围,到 2008 年我国县级行政单位的数量变为 2860 个,由此自 2003 年到 2008年的 2 年里,县的数量总共减少了 2 个,这是我国县制变化的根本规律。尽管这些年来县的数量在减少,但是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结点,是国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行政区划下的特有经济名词,是在县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以县级各行政主体作为宏观调控机制,将市场作为基础,对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拥有县域特点、农业经济特色与各种经济功能齐备的地域经济。

县域经济内涵县域经济在我国有着独特的基本内涵:a.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社会生产活动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的所有领域,并具备有生产、流通、消费、再分配的功能完整而复杂的经济系统。b. 城市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壮大长期依靠于县域经济为其提供的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很长一段时间里,运用农业支持城市经济与工业发展的财政政策。C.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积极实施主体,在我国县域经济最先开启了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篇章。

第3章 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现状........................ 35-42

3.1 广西农业环境现状 ........................35-37

3.1.1 位置与区划演变 ........................35-36

3.1.2 农业自然资源现状 ........................36-37

3.1.3 广西农业发展环境特征........................ 37

3.2 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分析 ........................37-42

第4章 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42-72

4.1 指标体系框架建立........................ 42-44

4.1.1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思路........................ 42-43

4.1.2 指标体系确定与说明 ........................43-44

4.2 指标权重确定 ........................44-47

4.3 数据的取得........................ 47

4.4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47-48

4.5 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48-53

4.6 评价结果分析 ........................53-54

4.7 主要障碍因素诊断结果........................ 54-56

4.8 障碍因素分析........................ 56-58

4.9 发展程度区划与模式确立........................ 58-70

4.9.1 发展程度区划 ........................58-64

4.9.2 模式确立原则与程序........................ 64-66

4.9.3 各分区模式确立 ........................66-70

4.10 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70-72

第五章 结语 ........................72-74

5.1 有关结论........................ 72-73

结论

因为目前对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模式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供以借鉴后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资料内容不多,此外,受撰文者相关理论基础及科技研究水平方面的制约,研究虽从理论层面出发获得自己相关的结论与看法,但研究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问题亟待推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文中的县域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指标选择过程中,主要是综合各类相关文献资料来确定各级指标,客观性不强,需要今后加强有关的研究工作。

(2)由于有的指标数据难以获取,比如农药施用量、化肥折纯施用量等,使得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用来研究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时,所得的综合评价结果就不够全面,希望今后能与相关部门合作获取完整的农业数据,为之后各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3) 文中所设计出的各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缺少去到当地实地考察的过程,所以文中所提及的典型县农业循环经济推广模式也不完全,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待不断改进。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1导论

1.1论文研究的背景

市管县体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得到普遍推行,满足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当时城乡发展的特殊要求和体制转轨初期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勃勃生机,"市管县"体制逐步失去了当初的功效,并派生出了一些弊端,反而限制了县、市的发展。因此,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层级"扁平化"革命,有利于统筹协调县、市经济利益关系,也有利于把握社会公平的"省直管县"改革,成为了当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政府将选择部分县(市)实行"省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将现有的"省一市一县"三级管理行政体制,改为"省一市"、"省一县"两级管理模式,提高了县级政府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审批环节。

省级政府信息可以直接传递到各个县级政府,使信息在政府间传递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失真、减少损失,更快更准确的落实,使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市级政府也将减少一些负担,能集中更多财力和精力,着眼于市的发展。另外,"省直管县"试点主要模式是财政体制上的改革,即省级财政资金不经由市级财政直接下放到各个县级政府。这种模式减少了市的环节,就不会出现市级政府占用或扣留县级资金的情况,这有利于各县级政府及时便捷的直接得到省级财政部门指导和支持,并迅速投入农业项目和其他项目,实现县域经济补充城市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动力,最终提高经济的全面和系统发展的有力保障。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繁重而长期的工作,各地农业综合开发情况就直接关系到各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都把"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各级政府都增大了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随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为各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财力支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省级政府对试点县(市)级政府的经济管理实务进行直接指导,大幅减少了需要市级财政层层审批上报的事项。这项改革从根本上壮大了县级财政,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使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县级政府如何把握好当前的政策机遇,对农业综合开发在"省管县"体制下的工作改革和创新进行研究,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2论文研究的意义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综合手段和综合措施开发农业的经济活动,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通过其20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践,对促进土地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有其战略性的意义。因此,各级财政都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断加大投入资金的管理,积极提高资金的支出效益。随着2011年11月《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开始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道路。但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资金配套不到位、管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随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县级财力的加强,县级政府自主权的提升,对创新县级农业财政资金使用和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省管县"改革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1 "省管县"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行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五级政权。中央权力集中,制定国家经济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具体事务进行管理,事务冗杂,权利与责任不对称。并且省以下的管理层级过多,事权分散,信息的上传下达效率不高,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信息失真。"省管县"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政府机构的重大调整。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目标,地方行政区划一直进行着改革创新的探索,而省与县之间的机构设置则是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焦点。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分改革上,专家普遍认为经历过四种体制模式,即专员公署体制、地区行署体制、市领导县体制和目前推行的省直管县体制。"省管县"改革就是调整市县关系,县与地市逐渐脱钩,实行"省直管县",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从各省实践来看,目前"省直管县"的改革类型有四种实现形式?: —种是没有地级市的形式,代表是直辖市和海南省;一种是全面管理型,实行省对县财政各个方面的直接管理,代表省份是浙江、湖北、吉林、安徽;一种是省市共管型,即补贴资金直接核定到县,办理仍从省到市、市到县,代表省份是山东、广西;还有一种是省直接管理对县补助资金,代表省份是河南、山西、辽宁。

本文探讨的"省管县"背景指的是以河南省为代表的改革类型,即财政在预算编制和收入划分上,均由省直接对县进行。目前对"省管县"改革的认识有两种误区-

第一,以为"省管县"必须调整行政区划。部分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会导致省级管理幅度扩大,管理任务加重,从而产生了省级政府管不过来的担忧。"省管县"改革不是要把所有的县(市)都交给省(自治区)直接管理,只是通过改革拔高试点县的财政管理权限。随着电脑办公与网络互联,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加之"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省级政府主动简政放权,转变对市县级政府的管理,也大大减少省级部门的工作量。同时,上级转移支付县级财政的资金,减少了市级财政的环节,降低了省级对县级支付资金的周转和截留,缓解了县级财政困难,并调动县级政府发展上的主观性。

第二,以为"省管县"是行政区域的分割。"省管县"改革主要涉及到财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人事权的下放四个维度。当前,财政上的"省管县"是大部分地区改革的主要形态。目前"省管县"改革主要是下放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不是将所有权限下放。随着改革的深入,权利可能会多下放一些,但始终在统一行政管理前提下维护整个设区市的扩权,不是分家,也不是并立。

3 “省管县”下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18-28

3.1 “省管县”改革试点县工作...................................18-19

3.2 “省管县”改革下滑县的农业工作 ...................................19-22

3.3 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经验................................... 22-24

3.4 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4-28

3.4.1 开发项目自筹投入难................................... 25

3.4.2 开发项目基层宣传不到位 ...................................25-26

3.4.3 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26-27

3.4.4 项目后期管护工作欠缺................................... 27-28

4 促进“省管县”改革下农业工作的对策................................... 28-32

4.1 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 28

4.2 完善新阶段农业配套措施 ...................................28-29

4.3 健全新阶段农业投资机制的措施................................... 29-32

4.3.1 强化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机制 ...................................30

4.3.2 健全民本开发投资机制 ...................................30-31

4.3.3 营造财政资金放大机制 ...................................31

4.3.4 健全有偿资金循环滚动投入机制................................... 31-32

结论

"省管县"财政体制推行后,政府管理的扁平化,县级政府财权的提升,自主权的扩大,更应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特别要对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农业综合开发进行制度改革与方法创新。"省直管县"改革使县级农业综合开发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给农业开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还更新了其历史使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立足于准公共产品的定位,争取多方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提升自身竞争力,弥补市场机制造成农业投资不足问题。目前,试点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正处于其重要的改革机遇期,抓好改革这个契机,深入研究改革下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县级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大胆探索保护和发展农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由于"省直管县"改革尚在试点阶段,还不是特别成熟,理论和实践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要探索,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自身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的限定,因此形成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依据不多,本文归纳新阶段农业开发调整的相关政策措施不甚到位,操作性也不强,有待于继续深入调研,进一步完善。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英国农业工人的概念与演变

第一节英国农业工人的概念

近代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开始以来,英国农业工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阶层。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既有着雇佣劳动的工业成分,又体现着英国近代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特点。这种工业与农业、现代与传统的两重性,使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英国近代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源于此,在19世纪以来英国出版的众多涉及农业工人的专著中,"农业工人"这一概念,至少有7禾中常见的英文表达。他们分别是Farm workers、 labour, cottager. menials、 gang禾口peasant。笔者认为,在探讨英国农业工人的工作与收入之前,对这7个词汇的源流和含义进行考察和辨析,是不无裨益的。Farm workers可以认为是目前国内对"农业工人"这一概念最广泛的翻译方法。因为从字面上讲,Farm workers便可以直译为"农业工人"。然而,Farm workers这个概念,更多的用于描述以美国为代表的其他国家的农业工人,而相对较少的用于描述英国的农业工人。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形成了很多描述农业工人的传统词汇和专有名词,这势必减弱了 Farm workers的使用频次。

概括地说,使用Farm workers指代英国"农业工人''的较有影响的外文专著首推AnthonyKent Giles禾口 W.J.G. Cowie合著的The farm worker: his training, pay, and statusC Bradley, 1964)。Franz Hess, Marion LeBron禾口 Rudolf Modley在合著的Farm workers(. Harper & brothers,1940)中,当论及''英国农业工人"时,使用的也是"Farm workers"—词。此外还有Alice VirginiaKeliher的Farm workers (Hinds, Hayden & Eldredge, 1946 )和 Wayne State University. Archivesof Labor History and Urban Affairs编辑的Farm workers: selected bibliography (TheArchives,2009)等。

尽管以上述专著为代表的使用Farm workers指代英国"农业工人"的作品并不罕见。然而,这些作品的作者基本上都是美国学者。因此,从整体上看,Farm workers基本可以被认为是美式英语中"农业工人"的对应词。使用Farm workers指代英国"农业工人",多数情况下只是美国学者的一种延伸用法。总之,Farm workers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农业工人,这个概念也不是农业工人的严谨的学术对应语。

第二节小土地所有者与农业工人的消长

英国农业工人的数量在历史进入18世纪以后获得了高速的增长,而此相对应的,则是以自耕农(主要包括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为代表的一类的小土地所有者的减少。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来自于18世纪以后英国人口的激增和18世纪议会圈地运动的进行。

18、 19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民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许多困扰人类几千年重大疾病相继得到治疗技术的突破。这一系列的潜在变化,促进了英国民众的生育率的提高、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提高。其最终结果,必然是18世纪以后,英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这两百年串.英国人口的增长幅度,完全超乎了民众和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期。Mark Overton在他的《英国农业革命》一书中认为:"Gregory King认为英国人口数在1700年达到550万,1800年达到642万。并预测1901年可能达到735万。事实上,1801年,英国的总人口数已经达到866万。而在1901年,竟然达到了 3000万。Gregory King认为英国的极限人口数是1100万,并预测这一数值将在3500年出现。然而事实上却是,它出现于1820年。"'尽管目前学界仍存分歧,但总的意见是,在18世纪中叶,英国人口已经达到了 600万。而根据尚不能够做到完全覆盖的英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到了 1801年,英国人口己经突破900万大关。

到了 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口更是激增到了 1800万。Wrigley |P Schofield在他们合著的《英国人口史》一书中认为,在1751年,英格兰地区的人口数为580万(据此两人推断当时的不列颠地区总人口数为620万)。而到180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920万

第二章雇主与农业工人的雇佣

第一节农业工人与农场主关系的变化

在19世纪,农场主的社会形象并不是特别好的,甚至常常是很坏的。Henry Baylis在他的《家政仆工和他们的雇主》一书中严肃地写道:"无论男女雇主,在群体特征上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不赞同这个观点的任何人)都是(对于雇主们)有(恶意的)复仇心理的人。或是出于对被雇方的同情,而曲解了对雇主的看法。"20这种看法是那样的根深蒂固,就是在法律判决时,法官们也往往倾向于采信弱者的意见。"尽管这在法律上是不应该的,因为雇主有时一样需要法律的保护。因此,不带任何偏见地总结出雇主的社会性格,无论对公众还是雇工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在18世纪的英国农村,雇主雇工的关系比较友好。随着雇工身份认同的形成,两者间的矛盾也逐渐地体现了出来,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就多了起来。

第二章雇主与农业工人的雇佣 ..........................19-24

第一节 农业工人与农场主关系的变化 ..........................19-21

第二节 英国农业工人的雇佣与解雇.......................... 21-24

第三章 英国农业工人的工作 ..........................24-33

第一节 英国农业工人的工作类型 ..........................24-28

第二节 英国农业工人的工作内容 ..........................28-33

第四章 英国农业工人的收入 ..........................33-48

第一节 英国农业工人收入的主要构成.......................... 33-43

第二节 英国农业工人收入的变化趋势 ..........................43-48

结论

关于近代英国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崛起的历史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由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问题,涉及到为什么英国会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小农经济到现代工业经济的过渡问题。毫无疑问,近代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迅速崛起,与英国近代农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最基本、最普通的劳动单位,农业雇工的辛勤劳作构成了 18、 19世纪英国乡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近代英国经济,就不能绕开英国近代农产中的农业工人。如前所述,这一问题引起了史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并形成了诸多研究流派。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英国农业雇工产生的原因和英国农业雇工的发展和演变的线索,为我们的进一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首先通过对农业雇工概念的阐释,提出了 Farmworkers虽然可以直译为"农业工人",然而这个概念相对较少的用于描述英国的农业工人。英国的农业工人最普遍的翻译方法是labourer和servant。 Labourer指的是生产性农业工人,而servant则指代的是非生产性的农场仆工。之后又进一歩提出英国传统的农业工人的传承、英国乡村人口的激增和18世纪议会圈地运动是近代农业工人产生的三个途径。在本章的最后,笔者提出在18世纪的英国农村,雇主雇工的关系比较友好。随着雇工身份认同的形成,两者间的矛盾也逐渐地体现了出来,两者之间的斗争也就多了起来。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农业的发展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终达成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尤其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存现状,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平稳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发挥农业国民经济基础作用就成为当前中国为实现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跨越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国六十多年来,回顾我国的农业的发展史,不难看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比较落后,在农业技术,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等数量性指标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农民收入,农村生存现状相对其他产业显得进步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农业自身,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因素,农业在我国投入产出比差距太大,农业缺乏一个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来适应市场的变化,这根本上导致了我国当前农业整体上发展乏力的原因。但是,我们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是一个朝阳行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重视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通过各种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农业也是如此。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未来会是一个物联网的时代。物联网的到来,为各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国在制造和通信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已经产生了上千亿元产值。但是我们看到,函需快速发展的农业却很少应用物联网来获得发展,分析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大程度在于缺乏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市场应用的深入研究,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更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有效的应用物联网构建多方参与共赢的商业模式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就尤为重要。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文献检索

为了系统全面的掌握国内外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本文以认飞bof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源总库为数据来源,搜索从2000到2010年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按照关键词“农业”(A护cult-ure),“物联网”(TheIntemetofl飞ings),“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生态链”6 (Ecologicalchain)等进行各种组合模式的查询,在对上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做进一步分析后,本文从农业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的研究角度选取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论文资料作为文献分析对象。本文将以上文献归类如表1.1所示:

第二章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就农业物联网目前的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通过对相关概念理解和问题的阐述,明确农业物联网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根据未来发展科学的规划农业物联网应用的进程。

2.1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2.1.1农业物联网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物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当成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关于物联网的定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通用的定义是: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因此物联网实际上就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交换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智能化连接并服务于实践的需要。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物联网的根本在于应用,而实践中物联网的应用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实践意义。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相对落后的现状有必要利用这一技术实现产业的提升。

本文定义的农业物联网正是从物联网应用这一层面上来研究其商业模式。农业物联网就是运用物联网技术、思想和工具来发展农业,通过信息集成,交换,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使农业的发展过程成为一个能全程通过信息来管理,监控和展示的可感知的过程。农业物联网应用是指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利用物联网的设备或者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监控和信自、采集,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过程可以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以人为核,自的生产过程,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农业生产得到智能化处理。因此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信息交换和分析同样需要运用互联网来实现;其次,它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传感器来采集信自、,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信息的合理利用,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所以农业物联网不适用于单个的农户;第三,它是可识别,可感知的农业。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相关者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获取。最后,农业物联网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的,它的发展模式不是一层不变的。

第三章 农业物联网的产业特征结构模型 ...............................18-28

3.1 农业物联网的产业特征 ...............................18-21

3.1.1 农业物联网的产业组成 ...............................18-20

3.1.2 农业物联网的产业特征 ...............................20-21

3.2 生态群落与生态链结构 ...............................21-28

3.2.1 农业物联网的生态群落............................... 21-25

3.2.2 农业物联网的生态链结构............................... 25-28

第四章农业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研究 ...............................28-42

4.1 农业物联网的典型应用领域 ...............................28-34

4.1.1 农业物联网应用领域 ...............................28-29

4.1.2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实例............................... 29-33

4.1.3 农业物联网应用实例分析............................... 33-34

4.2 商业模式与生态链理论基础 ...............................34-37

4.2.1 商业模式概述 ...............................34-35

4.2.2 生态链理论基础 ...............................35-37

4.3 基于生态链的商业模式研究............................... 37-42

4.3.1 基于生态链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 37-39

4.3.2 农业物联网的商业模式的设计............................... 39-42

第五章农业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设计............................... 42-49

5.1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设计的原则 ...............................42-44

5.1.1 总体思路 ...............................42

5.1.2 具体思路 ...............................42-44

5.2 基于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44-45

5.2.1 商业模式设计方法 ...............................44

5.2.2 商业模式设计步骤............................... 44-45

5.3 基于生态链的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设计...............................45-49

结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物联网的市场增长机理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分析给出了农业物联网市场增长模型,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2)通过理论分析与建模对农业物联网应用的生态群落、生态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结构模型和运行机制,为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设计奠定了重要的网络基础。

(3)以生态链和商业模式理论为基础,给出了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的设计方法,为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008 年以来世界各地爆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实体性经济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业也遭受到了破坏。中国有 13 多亿人口同时农民占人口的四分之三,因此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存亡。在此背景下,研究财政支农资金的运用是有现实意义的。财政对农业投入发挥着其他投入主体所无法替代的功能。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外部性较强等领域的投资,财政支农行为能够有效地降低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并通过积极的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吸引其他主体进行农业投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高速增长。然而,长期以来,有限的财政农业投入存在着投入主体错位、投入结构缺乏效率、投入方式不尽合理等问题。因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使财政支农主体与各项事权较好匹配,是关系到财政支农效率提高和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原则上,财政支农规模与客观要求的财政资源配置水平越接近,支出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很显然,财政支农规模无论是大于还是小于客观要求的财政资源配置水平都是不可取的。理论界对于中国财政支农规模的大小存在着争议。云南省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集聚地,有其特殊的一面。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财政支农对云南省的影响。无论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来看,还是从农业自身的弱质性特点来看,财政支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经济意义。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财政支农实证效率是考虑的首要问题。此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深入讨论微观角度的云南财政支农支出,总体上对宏观的财政总量做横纵向分析,通过财政支农数据的模型建立,体现财政支农的各个数据的经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财政支农文献综述

萨缪尔森(1954)提出农业生产具有公共品的属性,财政支农资金和行为应当属于政府和公共部门支持的范畴。舒尔茨(1987)提出农业问题的本质根源在于相比较与其他行业农业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也引导不了人们对于农业产业的盈利追逐性。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也就是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ArrowKurz(1970)、Challey(1985)等多个学者从以后的古典增长模型进行分析,他们将纯公共品性质的公共资本存量直接纳入私人生产函数,并把公共资本和财政支出纳入宏观经济模型来讨论资本存量和消费水平的动态特征,Aschauer(1988)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于经济增长仅有相对较小的影响;Aschaner(1989)提出一个观点: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将鼓励和引导私人资金进行的生产性投资,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Ram(1986)通过对一系列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是同时多位学者认为他的计量结果存在内生性缺陷)。Antle(1993)通过估计一个单方程生产函数,得出结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学研究能够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Binswangereta (1993)通过分析了印度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提出了这方面的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应该投向生产率较高的地区。Tulloek(1989),Barro(1991)等多位学者通过对几个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支农规模和数据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Engen、Skimier(1992)则指出这种负相关可能是经济增长率和政府支出规模变动之间的伪回归导致的,而且经济超高速增长时期,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率有可能下降;不过即便采用他们的两阶段具变量法,得出的实证结果仍是负相关。Nadiri 和 Mamuneas(l994)分析了美国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 R&D 支出对 12 个制造行业 TFP 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R&D支出对这些行业的TFP增长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别较大,但汇总的影响不大,说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 R&D 支出不是提高这些行业 TFP 增长率的主要因素 Barro(1990)构建内生增长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 Oates(1993)、Davoodi 和 Zou(1998)、Bird(1993)、Zou(1996)、Gong(2002,2003)等探究了多级政府财政支农的增长效应,探讨了各种税收、转移支付的增长效应。

第二章 财政支农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经纪人为基本假设,对形成公共决策的政治过程进行经济学实证分析的理论。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架起桥梁、建立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中,最为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身为经济学家,他强调“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有效的经济政策或者经济模式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追求效用的极大化。更要研究对经济政策本身的改良问题。经济政策本身的改革受到政治领域本身的经济规则的影响,更直接地说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樊勇明、杜莉 2001)与政治学学者强调政治程序是改变个人偏好,以取得社会成员偏好一致的思考方式不同,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者是在承认个人偏好合理性的前提下,研究社会成员如何在各自利益最大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意志,即公共决策。虽然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它对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领域的研究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三章 云南财政支农的一般研究 .................................23-35

一、财政支农的现状 ................................. 23-24

二、云南省财政支农总量分析 .................................24-27

三、云南省财政支农结构分析 .................................27-35

(一) 农林水气象事业费用支出趋势 .................................30-31

(二)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趋势 ................................. 31-32

(三)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趋势 ................................. 32-33

(四)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趋势 ................................. 33-35

第四章 云南省财政支农结构效率测定 .................................35-46

一、模型因素来源 .................................35-37

二、实证检验与回归结果 ................................. 37-40

三、云南省财政支农经济意义 .................................40-46

(一) 资产和劳动力经济 .................................40-42

(二) 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 42-43

(三)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边际意义 ................................. 43-44

(四) 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边际意义 ................................. 44-45

(五)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边际意义 .................................45-46

第五章 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对策 .................................46-53

一、完善财政支农体系 .................................46-48

二、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 48-50

三、合理安排财政支农的投入 .................................50

四、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 .................................50-51

五、推进公共财政改革 .................................51-53

结论

建立中小型金融机构体系中小型农业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是天生的合作伙伴,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一是发展背景相似,均脱胎于市场母体,;二是产权设置相近,中小金融机构的产权有私人成份,而私营小企业的产权基本上属于个人;三是经济目标相近,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四是经营特征相近,两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均从低层次劳动起步,劳动成本大,科技含量少,经营成本低,这些构成了双方建立和发展业务关系的基础(胡小平,2000)。

直接融资保护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包括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等,涉农中小企业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风险一般较高于其他投资于同规模、不同领域的其他中小企业,云南省农业融资有相对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的现象,同时这种现象存在着相对明显的缺点:渠道不够广泛,方式相对单一,往往形成过高资产负债率,不利于中小金融融资企业分散风险,当然也不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长久持续地发展。本文认为直接融资风险大,回报期长,不适合金融企业或者某些中小型企业对其采取投资。那么在此问题上,云南省作为一个有特色的西部省份有相对优势的地方。首先,财政支农是一个引导性的资金,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民间资金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国家对垄断领域都适度的放开了,财政支出只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功能,更加合理的规范地引导资金才是财政支农想要见到的效果。其次,让资金直接进入农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利润增长点却比较少的产业,是需要财政部门的合理引导的。再次,云南省作为高原地区,可以发展高原地区特有的农作物,提高这些农作物的数量,来进行利润的增长是值得期待的。最后,作为多民族地区的云南,可以采取特色餐饮和旅游搭配,广泛提高劳动人民的劳动作物的直接销售,也是一个可以建立利润增长的途径。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引 言

1.1 项目背景

2011 年下半年,受翻译客户(重庆市秀山县农业局,即翻译发起方)委托,本人翻译了该县农产业介绍资料。在承接翻译之初,翻译发起方即向本人交代了本次翻译活动缘由:该县正在与某香港公司(在美国上市)进行接触,这套资料将被用作宣传材料,向这家公司介绍该县主要农产业的发展情况,为最终达成农业合作投资事宜做好铺垫。根据发起方的嘱托,本人秉着翻译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认真审慎地完成了该套资料的翻译。面对这份翻译,本人尽自己能力的最大限度去拿捏、把握。在译前,译中,以及译后,都力争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状态,找到最满意的措辞、表达结构,以及最满意的调整修改。

1.2 项目意义

以秀山县农业材料的翻译文本,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为第一手材料,探讨外宣翻译的译文质量控制。这份材料的翻译完全印证了目的论,从目的论出发,遵循“多元准则”,最大限度地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同时又应忠实地传达源语宣传的要旨与目的。相对于“等值原则”、“对等原则”,目的论更能适应外宣翻译实践的需要,译者可以在目的论的框架下,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策略,便宜处之。

1.3 报告结构

本翻译报告结构如下:第一章,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背景、意义。第二章,原作描述,包括主要内容介绍、原作语言特点。第三章,译文质量控制探究。第四章,总结。

第二章 原文描述

2.1 内容介绍

该农业材料共八份,合计一万四千余汉字,主要介绍了该县农产业,如大头菜、金银花、黄花、土鸡、油茶、猕猴桃、茶叶,以及信祥农业公司等。里面的信息涉及到的领域有农业种植,工业技术流程,以及气候地理、化学等,颇为复杂。

2.2 原文语言特征

2.2.1 原文多术语或地方语汇

例 1: 坝子 a plain area

例 2: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the moist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例 3: 健胃 strength stomach (muscle)在此不做一一例举

2.2.2 原文语言结构松散、凌乱

例 1:整个腌制的大头菜头大个粗,根部皱折较多,称为狮子头。切片后色泽金黄,肉质平滑、脆嫩而不失绵柔,又称为土鱿鱼。可炖可煮,作法多样,可以做成多种菜肴。从语法结构上看,三句本来关系密切的信息被句号断开,导致信息孤立不连贯。在翻译处理时就得重新分层,必须抛开原文不合理的层次,重新“接骨”。

例 2:秀山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宜大头菜种植。秀山大头菜富含有丰富的钙、钾等元素,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因此秀山大头菜具有咸而微酸、香气浓郁、质地松脆的特点。

这一段出现在全篇(详见《秀山大头菜情况简介》)的末尾,划横线出的信息在原文此处有重复啰嗦之虞,因为在这份材料中,一开始就交代了秀山气候适合种植大头菜,并且对种植历史以及气候作了具体交代,在此处再度出现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翻译时必须相机处理,合理替换或者省略。

2.2.3 原文表达不规范或指代含混不清

词义辨析在翻译中是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刘宓庆,1999, p.144),而这份材料在词语表达上存在诸多模糊性,给译者造成了一定的理解负担。

第二章 原文描述………………………… 8-10

2.1 内容介绍…………………………8

2.2 原文语言特征………………………… 8-10

第三章 外宣译文质量控制探究………………………… 10-25

3.1 外宣的性质…………………………10-11

3.2 语言结构与逻辑…………………………11-15

3.3 文化与外宣目的………………………… 15-18

3.4 信息层级目的…………………………18-21

3.5 翻译单位………………………… 21-23

3.6 译者主体性、素养…………………………23-25

第四章 总结………………………… 25-26

结论

具体的政策有六项:一是逐年提高支农预算比例,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在不改变投入方向和用途的前提下,对涉农资金实行项目打捆投入,发挥资金效益;三是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投入;四是建立融资担保平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五是制定土地等优惠政策,引进资本投入金银花产业;六是加强金银花产、学、研工作的投入,走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

总体看,秀山金银花产业无论从基地——加工——研发——品牌,还是在市场体系建设、旅游文化培育上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基础。下阶段,我们将借各方之力,努力把秀山金银花产业发展成为全国基地面积最大、产业研发最深、产品链条最长、产业效益最好、生态环保最优的特色支柱产业。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规范化、标准化为要求,打造高标准基地 30 万亩,鲜花产量突破 10 万吨;培育龙头企业 30 家以上,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 5 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 10 家;形成种苗——原产品——金银花茶——提取物——保健食品及饮料——日化品——药品、旅游等产业链条,产值突破 50 亿元以上。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气候变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 0.5-0.8,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74°C;我国20 S纪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时期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气候环境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王绍武等和丁一汇等[的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目前仍属于暖期。干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影响程度居各种气象灾害之首。国际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的分析显示,1970-2000年,世界遭受严重干旱的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百分比增长了 2倍,而造成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全球气温的升高。 IPCC在其第三次和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未来干旱风险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我国干早区和半干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2.5%,西北地区干旱及半干旱区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7%。近年来,随气候变化而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明显增加,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影响日趋严重。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占GDP的3%至6%,而干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西北地区气温的持续攀升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以干早为主要气候背景的我国西北地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敏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更脆弱,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会更加严重,所造成的各方面损失也会更加巨大。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与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及粮食生产的丰歉关系重大。

灾难性的风险会导致农业的巨大损失,因此,为了支持农场一级的决策制定,幵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模式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两条巨型自然灾害地带都涉及的国家,即北半球中纬度重灾带与太平洋重灾带的组成部分,因而成为全世界易灾、多灾与灾情严重的国家。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农业气象灾害占70%左右,其中干旱、涝渍、低温气象灾害是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条件依赖严重,同时季节性强,对运输、储存、加工等条件的要求也很高,水、旱、风、低温等均会使农作物欠产歉收。由于农业生产要求与气象条件的矛盾性可导致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因此从风险的角度来说,农业气象灾害是农业风险的重要来源,这就为我们从风险的角度研究农业气象灾害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而作为影响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干旱缺水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危害之深,已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严重不稳定因素和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干旱的危害程度不仅与降水条件有关,同时各地区的下垫面因素、承受能力、抗灾能力也对干旱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1.2农业干旱风险评价研究概述

1.2.1风险评价中的基本概念

风险是指人们对未来行为决策及客观条件变化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能引起的后果,此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这个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经济领域,风险具有非利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当复杂性被忽略时,风险概念可以退化成概率风险,如果再忽略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概率就退化成不利事件概率,如损失、破坏等是其更具体的概念。目前进行的风险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计算不利事件的概率。农业风险则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竞争力带来的危害。就农业生产经营来说,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然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等五种类型。但是对于农业风险的分类不同学者持不同观点,陈伟人为资源风险属于自然风险的范畴,而魏文迪从资源风险内把环境风险分离了出来,李苏还提出了经营风险的概念,重视人的管理对农业的作用,此外,穆月英认为由于一些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最终要体现在市场的变化上,所以可将农业风险大致归为两大类,即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第二章硏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位于我国西北东部。东连陕西,南接甘肃,西及北方与内蒙古相邻,属黄河中游上段地区。宁夏地形地貌比较复杂,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包围,南与黄土丘陵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陡东缓。

第三章 宁夏农业干旱危害性评价..............................26-36

3.1 宁夏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26-30

3.1.1 降水变化特征............................. 26

3.1.2 宁夏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26-30

3.2 宁夏农业干旱危害性评价 .............................30-34

3.2.1 农业干旱危害性评价方法 .............................30-32

3.2.2 宁夏农业干旱危害性评价............................. 32-34

3.3 本章小结 .............................34-36

第四章 宁夏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36-45

4.1 评价指标选取 .............................36-37

4.2 权重确定............................. 37-38

4.3 宁夏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 38-44

4.3.1 宁夏土地干旱脆弱性评价............................. 38-39

4.3.2 宁夏社会经济干旱脆弱性.............................39-43

4.3.3 宁夏农业干旱脆弱性分析............................. 43-44

4.4 本章小结 .............................44-45

第五章 宁夏农业干旱敏感性评价.............................45-52

5.1 指标及其权重确定 .............................45

5.2 地形干旱敏感性 .............................45-48

5.2.1 地形因子分级及权重确定............................. 45-46

5.2.2 地形因子干旱敏感性分析 .............................46-48

5.3 土壤类型干旱敏感性............................. 48-50

5.3.1 权重确定............................. 48-49

5.3.2 土壤类型干旱敏感性结果.............................49-50

5.4 宁夏农业干旱敏感度结果.............................50-51

5.5 本章小结 .............................51-52

结论

根据宁夏23个气象站点1979-2008年的降水资料计算得到标准降水指数(SP1),以此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的气象干早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干旱、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类型、地形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综合农业干旱危害性、农业干旱脆弱性以及农业干旱敏感性最后得到宁夏农业干早风险性的区划结果,对宁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抗旱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宁夏气象干旱发生规律。总体而言,宁夏气象干旱发生的平均频率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引黄灌区。根据SPI干旱强度计算公式,宁夏1980年、1981年、1982年和2005年达到重度干旱强度,1987、1991、 1993、 1997、 2000年等5年为中度干早强度。宁夏发生的干旱以轻旱为主,占干旱年份的60.9%;中度干旱占21.7%,重度干旱占17.4%。干早发生面积和强度有很好的时间一致性,1982年干旱站次比最高,干旱波及所有台站。另外1980年、1986年、1987年、1991年、1997年、2000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以及年等10年站次比也较高,旱情比较严重。宁夏各季节气象干旱强度呈现出不同特征。干旱强度平均值冬季> 夏季 > 秋季〉春季,一、四季节相对于二、三季节年际波动不明显,且春、冬季节干旱强度呈现略微上升趋势,而夏、秋季节干旱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且秋季下降较为明显。

(2)宁夏农业干旱危害性。宁夏年尺度农业干早危害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西北-东南分异。高危害度地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从西北向东南,危害度不断降低,低危害度地区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和^部区域。宁夏四个季节的干旱危害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其中,春季中等干旱危害度分布范围较广,并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而高干旱危害度等级则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的平罗及西南的西吉、海原等少数地区;夏季干旱危害度分布规律较明显,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升高的现象,高干旱危害度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宁、中卫、同心以及青铜峡等中西部地区;秋季高干旱危害度集中于三个区域,分别为北部(石嘴山、平罗、贺兰)地区、中西部(中宁、中卫)地区以及南部(泾源、西吉)地区;冬季干旱危害度等级分布具有明显南北差异,高危害度等级集中于南部广大地区,主要涵盖了海原、西吉、固原、彭阳、隆德以及泾源等地,另外盐池东部也为干旱髙危害度地区。

(3)宁夏农业干旱脆弱性。宁夏干旱脆弱性分布呈现南北分异规律,其中低脆弱性地区主要包括中宁、中卫、灵武、吴忠、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石嘴山以及惠农的大部分地区,本地区得益于引黄灌溉的便利条件,农业十分发达,而贺兰山前广袤的草场,则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中等脆弱性区域主要涉及盐池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卫、中宁、固原部分区域。此区域灌溉条件不及低脆弱度地区,并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盐池地表覆盖以草地为主,固原地区也有草地分布,故而对干旱的承受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中部干旱带的同心、海原,以及南部山区的广大地区处于高脆弱性地区。此地区是宁夏雨养农业的集中区,干早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农业生产全部依靠天然降水,农业产量、产值低而不稳,同时由于二、三产业欠发达,第一产业比重大、农民人均收入不高从而抵御干旱的能力差。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1 政策性农业保险概述

1.1 农业保险的概念

国际上,农业保险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保险是指种植业(农作物)和养殖业(饲养动物)保险;广义的农业保险除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之外,还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及其家属的人身保险和农场上的其他物质财富保险。我国的学者对农业保险的界定大多采用的是狭义的农业保险。如黄达(1990)等将农业保险定义为:对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在生产、哺育、成长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致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郭晓航(1993)认为,农业保险是关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

本文所指的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时,保险人对其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制度。

1.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界定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并不意味着所有农业保险产品都必须实行政策性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并非只有单一的模式,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也可以由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经营,或在政府财政政策支持下,由其他商业保险供给主体经营。它的显著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

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1.3.1 农业保险的特点

首先,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与天气状况。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性与不确定性,在承保时无法准确估计预期收益与预期损失。

其次,农业保险的标的物是活的生物,其产出多少、健康状况如何,除了其自身的生命力与抗逆特性有关,还取决于农业劳动者(饲养人)的照顾与管理。在灾害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很难对损失原因进行鉴定,定损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农业劳动者的诚信来完成。这一特性直接导致了农业保险经营中存在高道德风险。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区域性的。损失发生时,涉及的不只是一个农户,而是这一区域内所有的农户。这使得农业保险事故发生时,需要的理赔金额会很庞大,农业保险公司可能无法独立承担。

2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任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2.1.1 萌芽期(1949 年—1957 年)

1949 年 10 月 20 日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 1950 年便开始承办了农业保险。当时中国刚刚解放,农村经济制度安排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农业生产。伴随着农村经济整改的顺利进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1.2 停滞期(1958 年—1981 年)

1958 年 10 月,西安召开的财贸工作会议认为,人民公社化以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并决定停办国内保险业务。从这一年一直到 1981 年,国内保险业务处于停滞期。农业保险也不例外。

2.1.3 复苏期(1982 年—1992 年)

1980 年我国又恢复了停办的保险业务。1982 年国务院在批转人民银行《关于国内保险业务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保险工作如何为 11 亿农民服务,是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新课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做好准备,逐步试办农村财产保险、牲畜保险等业务。”从此,农业保险进入从复苏到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仍是首家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1986 年财政部和农业部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一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保险公司”,专门经营兵团范围内的农业保险业务。

如图 2-1 和图 2-2,这一时期农业保险发展势头很快,保费收入在 1982 年是23 万元,1987 年首次突破 1 亿元,1992 年更是增长到了 8.17 亿元。赔款支出从1982 年的 22 万元上升到 1992 年的 8.15 亿元。与之相反地,赔付率却一直下降,真正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国际比较.......................................................................21

3.1 美国模式 ..................................................................................................... 21

3.2 日本模式 ..................................................................................................... 22

3.3 法国模式 ..................................................................................................... 23

3.4 菲律宾模式 ................................................................................................. 25

3.5 国外政策性农业对我国的启示 ................................................. 27

3.5.1 法律制度提供保障 ........................................................................... 27

3.5.2 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 ....................................................................... 28

3.5.3 因地制宜选择经营模式 ................................................................... 28

3.5.4 通过再保险制度保障运行 ............................................................... 29

4 中国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议.......................................................................30

4.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选择 ................................................................. 30

4.1.1 构建农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 30

4.1.2 我国农业保险组织结构的构建 ........................................... 31

4.1.3 再保险制度的建立 ........................................................................... 32

4.1.4 巨灾风险基金的建立 ....................................................................... 33

4.2 政府的作用 ................................................................................................. 34

4.2.1 加强立法 ........................................................................................... 34

4.2.2 财政补贴 ........................................................................................... 35

4.2.3 税收优惠 ........................................................................................... 36

4.2.4 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投入 ................................................... 37

4.2.5 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37

4.3 公司经营 ..................................................................................................... 38

4.3.1 产品开发与创新 ............................................................................... 38

4.3.2 经营技术改进 ................................................................................... 39

4.3.3 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 40

结论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险种也较单一。多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为主,对农民缺乏吸引力,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缺点,保险公司应该在明确定位市场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

同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不同需求开发设计不同的险种。在设计保险产品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准确厘定农业保险费率。农作物(或牲畜)都是活的生物,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其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

任何环境微小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农作物(或牲畜)的产量与损失的不同。因此,在制定费率时首先要搜集该地区的气候条件、灾害发生历史、地形土壤状态和农业生产技术等资料。再依据风险种类、发生频率和时间、空间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计算出适合本地区农产品的农业保险费率。同时,随时观察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对费率进行不断地调整。

其次,合理确定保险金额。保险金额过高,保险公司可能会因承受能力有限而发生偿付能力危机。而保险金额过低,则可能在发生灾害损失时农民得到的赔偿太小,从而使农业保险对农民的吸引力减弱。因此,合理确定保险金额应在深入、细致地调整各地区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与保险需求水平的基础上,分区域分别计算。保险金额要确保损失赔偿后,保证农民可以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前言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07年6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提出,烟叶生产要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指出:“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就是要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化,即全面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永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80%,农业人口达436.83万、耕地面积近28万公顷,约占全省的10%和9%,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4位。近年来,全市农业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性改变。作为永州市支柱产业的烤烟产业,通过全市上下的齐心努力,基本实现了连续十年的平稳发展,使永州市烟叶产量及种植规模一直位居湖南省第二位。2005年以来,国家烟草专卖局加大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在永州烤烟产区兴建了烟水配套项目、机耕路项目、密集烤房项目以及近年来的育苗、烘烤工场等项目,烟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为烟叶生产和烟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永州烟区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近两年来,烟草农业机械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专业户、家庭农场、生产合作社3种新型种烟主体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服务队相继成立,烟叶生产从此迈上现代化的征途。目前,永州现代烟草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对永州烟区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现状开展研究,分析永州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探讨永州现代烟草农业绩效及生产组织模式运行状况,有助于永州认清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形势,总结已取得的工作成效,并找出目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几年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努力的方向,更好地为永州烟区全面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目标服务。

2研究背景

2.1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它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的发达农业。

传统农业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定义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农业则大大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和范围,不单是就农业谈农业,而是由多个经济部门组成的关联体。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将其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将其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对现代农业有过官方表述,把现代农业划分为三个领域: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储藏运输、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被赋予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综合国内各种观点,现代农业的内涵可以概括为: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本质为先进的农业生产设施,先进的农业科技文化,先进的农业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化的农民。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1.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起步较早,大体上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态势来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化的工业装备设施大量投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播种机、脱粒机、饲草收割机、水利灌溉设备等现代机械逐步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广泛使用,欧美的发达国家先后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联合化。目前,农业机械与计算机、卫星遥感等技术结合,新型材料、节水设备和自动化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普遍运用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区别传统与现代的显著标志。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看,当前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超过了70%。现代农业在科学技术方面逐步深入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施肥、植物保护等各个领域,充分运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突破农业自身生产局限,延伸农业生产链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章永州现代烟草农业绩效评价……………………………16

1现代烟草农业绩效评价意义……………………………16

2永州现代烟草农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16

2.1确定评价指标、标值、权重……………………………16

2.2设定判断标准……………………………17

2.3求出代表指标标准化分值……………………………17

3永州现代烟草农业评价结论与分析……………………………20

第四章永州现代烟草农业组织模式……………………………21

1永州现代烟草农业烟叶……………………………21

1.1烟叶生产组织模式……………………………21

1.1.1范围与调查方法……………………………21

1.1.2结论与分析……………………………21

第五章永州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对策……………………………30

1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策……………………………30

1.1健全机制,形成合力……………………………30

1.2规划先行,系统配套……………………………31

1,3整合资源,做优项目……………………………31

1.4科学设计,友好生态……………………………31

1.5建管并重,发挥项目持久效益……………………………32

2现代烟草农业软件建设对策……………………………32

2.1深化认识,建立健全机制……………………………32

结论

要积极探索综合型服务合作社的有效运作模式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解决合作社的自主性、综合性和规模性问题。结合基地单元建设模式的要求,积极推进基地单元组建烟农综合型服务合作社,依靠合作社解决单户难以解决的问题,落实行业的普惠政策。进一步引导烟农合作社向多领域、多环节发展,提高合作社自我发展的能力。要积极培育综合型服务社建设,加大引导和扶持,既不能大抱大揽,又不能撒手不管。

要坚持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合作社是烟农自己的组织,不要把合作社办成政府或烟草的下属机构,更不能把合作社办成少数人谋利的工具,防止站村合一、村社合一;要引导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的章程,完善相关制度和服务规范,做到依法组建、按章办事、依规服务;要坚持适度规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防止合作社组织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管理成本增加;要将生产组织形式、专业化服务方式与烟叶合作社建设有机结合、统筹考虑,进一步明确合作社自主性、专业化、非营利性的定位,着力解决烟叶综合性服务社的规模、成员结构、资产及运营管理等关键性问题;要积极探索烟农辅导员应聘合作社技术岗位或者直接承包有关专业服务,以及合作社承担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烟叶预检和烟农辅导员管理职能的具体运行模式和做法,充分发挥综合型合作社的功能;要按照基地单元建设规范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建立综合型服务社16个,每个综合型服务社下设立分社,坚持单元建设与片区管理相结合,片区管理与专业分工相结合,实现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关键环节100%专业化服务。

农业专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首先,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在全国全面铺开,呈现区域规模发展趋势。上世纪 80 年代,为缓解传统农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解决农村温饱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以生态脆弱地区为先导,中国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受到了政府、学界、企业、农户等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因而逐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地推广。三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推动下,中国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广西恭城“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模式、辽宁盘山县全方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江苏姜堰市河横村“一村一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多种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生态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生态农业的区域规模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方向。

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发展,各建设区生态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业聚集效益逐渐显现出来。进入新世纪以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继续快速推进,各项工作逐渐进入规划化阶段。2010 年 5 月,国家环境保护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性文件。对全国生态农业型示范区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宏观的战略指导。

文中指出“加大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做好生态建设示范区监督管理,严格生态建设示范区成效评估标准和程序。”这对全国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逐渐深入的形势下,研究生态农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研究作为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主导力量的政府行为,对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经典公共行政学理论,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力的集中行使者和社会资源的权威分配者。在现行体制与制度下,具有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的政府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建设生态农业型示范区,政府当然也是主导力量。从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兴起、发展、推广与成熟来看,政府确实是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农业型示范区的主导力量。西蒙认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理性下,政府失灵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在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向和投资方向的偏差、对市场和农户干预过度、重大决策失误等等。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战略过程,需要政府力量的长期存在,需要政府的战略指导、政策、财政投入、产业扶植与人才培训和引进等。

第二章 中国县域政府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情况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当今全球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严峻问题,阻碍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发展趋势。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为建设内容,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类型和模式,是政府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

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说中国古代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问题越来越严重,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和产量成为当务之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科技的广泛使用,中国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粮食问题逐渐缓和。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中国农业更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农业现代化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并呈现越来越严重之势,诸如“化肥和农药的过量施用导致各种生态问题、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导致水资源过量开采、过度垦荒和滥砍滥伐及超载过度等导致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①等等,严重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并开始探讨中国农业发展的新思路。1981 年,著名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马世骏院士在全国农业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著名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②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原理。1982 年著名学者叶谦吉教授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发表题为“生态农业—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的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 “生态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术语。这些最新的学术理论成果很快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面向全国的农业政策,“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优点的同时,广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走投资省、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③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资料显示,截止到 2010 年,“我国的生态农业试点已遍布全国 30 个省(区)及 4 个直辖市,共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试点 2000 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102 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300多个,地市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10 多个。”④从有关考核验收的情况看,开展生态农业型示范区的地方不仅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章 实证案例: ..............................25-33

第一节 广西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情况 ..............................25-27

第二节 广西恭城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作为.............................. 27-31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7-28

二、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28-29

三、促进县域生态农业经济较快发展 ..............................29-31

第三节 广西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中的行为不足.............................. 31-33

一、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31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1-32

三、政府生态农业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32-33

第四章 中国县域政府建设行为缺陷分析 ..............................33-37

第一节 示范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少.............................. 33-34

第二节 政府生态科技培训质量低 ..............................34-35

第三节 相关法律法规欠缺..............................35-36

第四节 政府生态管理体制不完善 ..............................36-37

第五章 中国县域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优化对策.............................. 37-43

第一节 协调利益,做好战略规划.............................. 37

第二节 深化政企银合作,解决投融资问题 ..............................37-38

第三节 强化政府生态管理职能..............................38-39

第四节 加大生态文化建设力度..............................39-40

结论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开展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保护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具有政策性较强的经济工程,纵观中国生态农业型示范区 2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验表明,县域政府在我国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起着主导力量,是推动生态农业真正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中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任务还任重道远,中国县域政府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明确政府职能,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于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工作理念,提高政府对示范区建设整体服务水平,法制上和制度上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迈向新台阶。

恭城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功,在于县域政府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作为当地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县域政府在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角色,正确履行在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的职能,在法规和制度上规范县域政府行为,并通过政策支持、大力推广、积极引导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但是,政府仍有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以期把恭城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推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对恭城的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中政府行为的研究,从地域的特殊性揭示了政府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某些规律性,希望可以为其它地区提供推进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借鉴。本人因在研究资料上的不够充分,对恭城生态农业型示范区建设的政府行为的相关情况和数据收集不充分不具体,也因本人能力的有限及文章篇幅上的限制,使得尚有很多问题有待于今后做出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如文章主要从影响政府行为的内部因素,从政府能力和价值取向上分析和优化政府行为,对外部环境如完善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法律保障上研究的较少,对如何完善生态农业保险没有涉及,这是本文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的一个体现,有待于今后去弥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