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201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条就指示,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证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上[1]。可见粮食对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国家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与粮食有关的产业发展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粮食产业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安全的挑战。粮食加工是粮食产业链条的中间环节,粮食加工业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粮食产业。根据我国加入 WTO 的协议,外国资本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至 2008 年已经结束,国内粮食市场对其进入的门槛放低。从过去几十年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我国本土的粮食加工企业过于依赖计划经济,习惯遵从计划经济的安排生存和发展;尽管现在我国的国内粮食市场处于开放的经营环境,多数粮食加工企业依然维持以前等、靠、要的经营模式,过多的把企业的发展寄希望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护上,没有更好的利用自身的市场和人才优势,进行创新经营和发展研究。其中,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占据了国内粮食行业大部分的资源,却没有在拥有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对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面对外国资本的快速进入的冲击,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应对能力不够强;私营的粮食加工企业规模上相对比国有的粮食加工企业小,实力相对有限,且私营的粮食加工企业通常依附于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或外资企业,企业本身的生存难度高,发展优势相对欠缺,壮大实力的速度不大可能大幅度提升,与外资粮食加工企业抗衡的可能性很低。我国加入 WTO 之后,食用油市场的迅速沦陷警醒了我们,使我们充分认识外国资本与我国本土企业间的差距;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脆弱的国内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价格,为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加工业提供了契机。
………….
1.2 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粮食加工产业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对粮食加工产业的循环经济、金融支持、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对米糠精深加工技术、粮食加工装备技术、校企联合研发粮食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刘奇洪(2009)提出粮食加工企业的应该改变竞争模式,用价值取代价格,减免不同企业之间发展的重复性,粮食加工企业的经营范畴要逐渐多元化,原料来源和运售渠道不能单一,将产业型经济转向资源经济,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势力量。[2]。姚惠源(2010)通过对主粮和杂粮的种植现状和加工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传统主食基本以手工制作为主,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向工业化生产发展,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未来我国传统主食向工业化生产延伸必将得到快速而有序的发展。粮食加工学科的发展有三大新走向:一是高效利用粮食资源;二是延伸产业链,实现粮食加工业循环经济;三是走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道路[3]。丁华等(2010)指出粮食加工产业以后的发展中,要以实现产值增值为目标,进行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以实现粮食加工现代化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粮食加工业的工业化发展中,研究和推行产、送、销的配套体系,着重开发安全营养的绿色有机食品,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4]。黄汉权、朱晓乐(2012)对我国近年来粮食加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各类型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局势,认为我国粮食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在发展中要明确产业定位,确保质量安全和产业安全,加快优化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装备研制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加工调控能力[5]。黄汉权(2012)认为粮食加工业不应该定性为竞争行业,应该当作基础性行业。建议引导粮食加工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政策上给予粮食加工企业更切实的支持和保护,为本土企业护航;加大粮食加工业科研创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力度[6]。
……….
2 基础理论
2.1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
产业安全是 20 世纪中叶由国家贸易引申出来的,贯穿于国际贸易之中。直到现在,学术界对产业安全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统一的完整的结论。学者们对产业安全的研究通常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开放经济背景下,站在国家经济的立场,研究本国各产业在面对外来资本的冲击,甚至威胁时,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等;另一个是就产业自身而言,研究各产业间的发展相关度、资源分配情况和竞争优势与劣势的分析等,及产业内各企业的发展结构和集聚情况等。根据上述两个研究方向的简述,我们可以发现产业安全是很难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国家经济安全或企业安全密切相连。如果把企业安全定在微观的环节,把国家经济安全定在宏观的角度,那么产业安全就属于衔接两者的中观环节。首先,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产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各产业的安全;其次,企业安全是产业安全的微观体现,也是产业安全的基础,要实现产业安全不能脱离企业安全;再次,产业安全的界定多数是立足在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上,这表明产业安全的最根本目标是维护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这进一步说明了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与企业安全之间存在着阶梯性和紧密的关联性[35]。
………….
2.2 垄断资本的相关理论
垄断资本相较于产业安全来言,出现的时间相对漫长,垄断资本是伴随着垄断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衍生出来的。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问题时,对资本积累的规律和将导致的结果进行了分析,预料到经济活动中的垄断必定会导致垄断资本的产生[36]。马克思只是在客观上提出了垄断资本发生的必然性,并没有提出相应的概念和理论,通过对他的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垄断资本是指由于资本经济的集中发展而使资本积累扩大到极限的资本,具有独占的性质。马克思关于垄断资本的结论出现后,列宁和恩格斯等人对马克思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和详细的延伸和发展。之后,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及垄断资本学派的学者针对垄断资本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尽管关于垄断资本的研究相当充分,而且研究时间也足够长,但当时以美国政治经济学家斯威齐和巴兰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学派和之后的其他代表人物,都没有给垄断资本界出明确的定义。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发展经历相当充分,垄断资本能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产生并存在足够长的时间,甚至对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和掌控力,这说明垄断资本不仅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同时也具备正面作用。从正面作用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垄断资本是资本累积的一种新形式的体现,是经济发展到某一时段的必然产物;垄断资本的产生表明它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要求,它能够顺利发展壮大并一直成长到现在,说明它的适应力相对于其他资本更为强悍,也能够为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
………..
3 外资进入状态下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16
3.1 外资进入状态下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16
3.2 外资进入状态下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19
4 外资进入对我国粮食加工业产业安全的威胁......... 21
4.1 外国资本为我国粮食加工业资本经营市场带来风险......... 21
4.2 跨国粮商全产业链经营带来的风险....... 22
4.3 粮种的垄断对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冲击......... 25
4.4 没有培育出可以抗衡外资企业的本土粮食加工企业.... 27
5 确保外资进入下我国粮食加工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29
5.1 增强粮食加工企业的集约化发展..... 29
5.2 加强对外资粮食加工企业行为的制约....... 30
5.3 健全粮食加工相关的转基因制度......... 31
5.4 提升我国粮食加工业的产业竞争力..... 32
5 确保外资进入下我国粮食加工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5.1 增强粮食加工企业的集约化发展
粮食加工企业的经营模式,要采取科学化管理,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对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的环节采取删减简化、压缩整合等手段,减少成本。简洁明了的经营模式能够缩小各环节之间的距离,提高企业策略实施的速度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2012 年 7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完善了原有食品安全标准中存在的矛盾、交叉和重复等问题,彰显了国家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决心。关于产品质量,粮食加工企业要做到“先重质,后重量”,以企业的内在发展为主。政治学上的“攮外必先安内”有时也可以套用到经济学中,只有企业自身的发展无懈可击,才能在与其他企业竞争时做到后顾无忧。在企业的硬件设施上,要舍弃高耗能、高污染的粮食加工技术和设备,对不达标的粮食加工企业企业要严格监管、严厉处罚。
………
结 论
本论文根据已知的理论基础,从微观上分析了粮食加工业本身的产业安全。对外资进入状态下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根据发展现状和国外粮食企业的发展模式分析了外资进入状态下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从对资本运营市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和专利技术的掌控三方面说明外资进入可能对我国粮食加工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之后对上述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后,提出增强粮食加工企业的集约化发展几点看法;利用反垄断法对外资粮食加工企业的不恰行为进行制约,维护粮食加工业的产业安全;健全粮食加工相关的转基因制度,鼓励我国增加对转基因育种技术的研究;提高粮食加工产业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从食品安全和产业安全角度对企业进行监管,加大金融行业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国粮食加工业的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肯定粮食加工业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的同时,从粮食加工业产业本身为视角,对外资进入状态下我国的粮食加工业的产业安全进行了多种分析和综合研究,思索促进我国粮食加工业新发展的方法。粮食加工业产业安全的相关问题属于比较微观的研究视角,由于时间仓促,以及本人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局限,加上收集的数据、资料等有所缺失,本人本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观点还不够成熟,希望能够以此做为引玉之砖,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借以得到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有机会本人还将继续完善、总结,希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从量化分析的角度来进行针对性研究。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对农村社会管理进行加强与创新,因为农村社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整个的社会管理中处于最基本的位置。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对统筹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综合分析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们对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各地相关实践后,发现有关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十分丰富且卓有成效。但是在深入地研究后发现,这些成果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大多数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缺乏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和论证;二是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对策与建议也没有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相关研究缺乏实用性。近几年来,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呈现出涉及范围广、水平高、成果多的特点,但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联系起来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研究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四个覆盖”模式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的基础上,深层次分析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在联系,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进而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
1.2 研究意义
“四个覆盖”工作模式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四个覆盖”工作模式是通过农村社会管理中四个基本主体的全方位覆盖,四个基本主体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民主组织、农村基层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基层维稳组织,引导原本较为分散的农民重新聚集起来,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使农民成为农村治理的真正主体,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对农业科技的推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研究“四个覆盖”工作模式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对农村社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管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特例“四个覆盖”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研究,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农村社会管理理论。二是对农业科技推广理论的进一步拓展。目前关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认识往往集中于从科技、经济等方面,而从社会管理方面进行研究的不多,通过对农业科技推广现状的剖析,揭示了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源头,有助于在理论方面丰富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认识。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农业推广的核心理论。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的采用者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当中,是创新得以广泛应用的一个过程。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或称社区,比如一个村、一个乡)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少数人的采用扩散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的一个过程。农业创新的扩散呈明显的周期性,其主要原因是农业创新在发展上呈现无限性和在应用上呈现有限性,一项具体的创新成果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大量的研究表明,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成果从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扩散趋势可以用 S 型曲线来表示。S 型曲线是一条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创新采用者累计数量(或累计百分数)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扩散曲线为 S 型扩散曲线。创新扩散理论包含农业创新扩散的阶段性规律、时效性规律以及交替性规律,这些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农业推广工作。阶段性规律揭示了一项农业创新的成果在推广过程中,试验示范期是推广的基础,发展期决定速度,推广期呈现效益,交替期出现更新。时效性规律揭示在创新出台后,推广工作者应当尽快组织试验,快速进行决策,尽早进入示范期,缩短其从早期试验阶段进入成熟期阶段的时间,让其在发展时期充分发挥效益,尽最大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特别要注意要防止出现过早衰退现象。交替性规律揭示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推广工作者要不断推陈出新,在一项创新成果的应用尚未出现衰退的迹象时就应积极地引进新的项目,并尽早进行开发和储备,以此来保证创新的连续和发展。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交替点,既要使前一项创新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又要使后一项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快速接替上一项创新发挥作用。
…………
2.2 社会治理理论
传统的社会治理指的是只有政府参与的治理,而现如今的社会治理有了更新的含义与内涵,现代的社会治理是一种由多方面治理主体构成的新型治理模式,与传统的单方面治理概念不同。社会治理理论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1988 年,世界银行在处理非洲社会治理危机中提出了一个治理危机的模式框架,这是第一次出现“社会治理”的概念。随后“社会治理”就逐渐在学术界流行起来,后又经过大量学者的探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社会治理理论。1995 年,世界治理委员会发表了一篇题目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报告,报告指出:社会治理就是全球范围内不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组织对其组织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社会治理是使组织内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妥协并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这种手段和方式包括组织内的一些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内符合组织成员利益取向的一些非正式的管理规定。我国学者对社会治理理论的研究也很深入和独到,俞可平认为治理是官方或是民间组织在其组织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运用组织所具有的权威来满足人民利益的需要。社会治理的本质是组织权力的转移和重新分配,在地位平等的主体当中本着自愿基础上的一种有效合作,是一种良性的互动。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治理方式的多样性和社会治理客体的广泛性。
……….
3 望都县“四个覆盖”和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8
3.1 望都县的基本情况 ....... 8
3.2 望都县“四个覆盖”模式的基本情况..... 8
3.3 望都县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情况 ...... 11
3.3.1 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 11
3.3.2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必要性 .... 12
4 “四个覆盖”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14
4.1 “党组织全覆盖”引领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14
4.2 “民主组织全覆盖”创造了自主的发展状态....... 15
4.3 “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提供了专业的发展组织 ........ 16
4.3.1 提供平台推广优质品种....... 16
4.3.2 集中力量打造自主品牌....... 16
4.3.3 丰富方式完善推广体系....... 17
4.4 “维稳组织全覆盖”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 ...... 17
5 “四个覆盖”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9
5.1 存在的问题....... 19
5.2 原因分析........... 20
6 完善“四个覆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6.1 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指导农业科技推广方向
党组织要按照中央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当地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制定一个全面科学的农业科技推广规划,纵览大局,确保农业科技推广的各项工作都能有序进行,保证科技兴农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基层农村。在制定规划时,党组织要充分考虑到本村的实际情况,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项目,多深入群众,倾听农民群众的心声,顺应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迫切愿望,了解他们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真正将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一切为了农村的发展。在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将那些能够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好项目推广下去,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做到手把手指导农民,做到和农民心贴心,进一步密切基层党群关系,真正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得以惠民,让广大的基层群众充分享受到科技推广的成果。党组织要通过职能转变逐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坚持把让农民致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要认真研究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动态,确保方向正确。同时党组织带头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服务人员,培养能够顺利完成农业科技推广的人才保障,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学习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为今后农业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
结论
2011 年 7 月,习近平同志对河北省肃宁县农村社会管理“四个覆盖”工作模式(即: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作出重要批示:“肃宁县推进‘四个覆盖’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基层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组织体系,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效果也不错,值得总结推广。”这种创新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对农业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在联系,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提出新的对策。本文以河北省望都县为切入点,以“四个覆盖”现状和农业推广现状为线索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望都县作为保定市学习推广肃宁县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四个覆盖”经验的唯一试点县,在肃宁县“四个覆盖”的经验做法上充分结合本县的特色亮点工作,打造了具有望都特色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在农村社会管理各个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望都县围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中央 1 号文件和省 19 号文件为指导,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高标准地完成了示范性培训任务、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创新农推机制、组织送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活动。“四个覆盖”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推广引领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农村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推广创造了自主的发展状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专业的发展组织、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推广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但总体来说,“四个覆盖”相对不够成熟,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中仍存在问题,即党组织职能转变不及时、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偏低、农业推广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地理位置的制约性、农民传统观念的局限性、农业基层组织未完善和农村管理理念未转变。本研究由此提出: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指导农业科技推广方向;切实明确农民主体地位,提高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增强科技推广服务能力;转变农村管理理念,创造科技推广优良环境等四条对策和建议,促进望都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第 1 章 导 论
1.1 立题依据
观光农业是一个交叉复合型产业,其结合了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具有两者的特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观光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在我国兴起于 20 世纪的 80 年代,近年来,国内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国内很多地区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并且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让旅游者体验旅游生活,重归自然、重归乡野,受到诸多旅游爱好者青睐,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虽然观光农业能够带来诸多收益,但是也存在规划不合理,缺乏创意和新意,导致经济效益不明显,或者生态环境破坏等情况的发生。所以发展观光农业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和发展战略。辽宁省抚顺县具备优越的建设观光农业的条件,其具备旅游业的基础,但由于其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略显单调。本文旨在分析抚顺县发展观光农业所具有的优劣势,并提出一定的建设和规划意见,以便合理利用资源,扬长避短,进而对完善抚顺县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
1.2 研究现状
观光农业在国外的发展较早,大约在 19 世纪中期,欧洲便有了类似于观光农业园的旅游项目的出现。直至 1865 年,意大利成立了“全国农业与旅游协会”正式将农业旅游作为一个旅游项目,观光农业的概念也随之出现。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争论的一个问题便是观光农业和农业旅游概念界定的问题,一部分学者认为观光农业应该属于农业旅游的一个门类,以观光为主,反之则认为可以将观光农业和农业旅游看作同一个概念,目前国外支持将观光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一个分类的多。其研究的主要著作有:《乡村旅游导论》(Richard.Julia Sharpley, 1997),《国家乡村旅游发展战略》(ADT, 1994),《农村旅游与休闲》(Sharpley. R,1996),《农场旅游》(Clarke•J,1996)等。国外对于观光农业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方向入手的,主要基于供给和需求理论来完善和配置观光农业的资源和资金。另一方面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论证发展观光农业经济对周边环境、文化、就业、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农村人口迁出和其他劣势导致农村经济低迷和萧条,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农村问题,并以观光农业作为农村转型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使得农村就业和农村经济都得到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观光农业研究内容涉及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关注点不局限于农业和旅游业的联系,还延伸到了观光农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如观光农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观光农业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等,并研究了观光农业的规划、选址和建设,以及周边居民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各种态度和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甚至涉及旅游人类学、旅游规划等多方面。国外的观光农业研究相对成熟,很注重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研究的问题也更宽。
………..
第 2 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与观光农业本质相同但称谓不同的概念很多,例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赏农业”、“田园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体验农业”、“饭店农业”、“田园农业”等十多种概念,它们的不同称谓只是反映了功能上的差别,但实质都是相同的。从字面上理解也是如此,因为“观光”与“旅游”同义,“乡村”与“农村”同义。因此本文对上述这些概念视为等同,仅阐述观光农业的内涵。在我国,“观光”与“农业”相交叉形成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始于 20 世纪 70年代,与国外的观光农业相比出现得较晚,发展的规模也有限。实践出真知,研究观光农业的理论也不太完善,对“观光农业”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本文选择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概念进行阐述。“在农业景观与农村空间中,凡是能给旅游者以土、尝、购、奇、异、趣等吸引力,并具有观赏、习技、参与、科考、健身、休闲、求知等旅游功能的农业。简言之,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精神享受与物质享受而创造的可吸引游客观(农业观赏)、娱(农业娱乐)、尝(品尝农产品)、劳(劳作体验)、购(购买农副产品)、育(农业教育)的农业。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市场,以旅游者参与为特点,利用农村空间、农业生产活动的特色,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并经过改造提高,以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向第三产业延伸的产业”。
………..
2.2 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指人类在满足现在发展和生存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不能危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此在发展和生存的同时,要好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不能随意浪费和恣意破坏诸如淡水、大气、土壤、森林和石油等自然资源,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可以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以破坏自然环境、滥用宝贵资源为代价,而是对当前的资源要合理有效的分配好,进行永续的生产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很类似,但是又不等同,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强调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环境,毁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为代价。发展必须以发展为主,以保护环境为原则,使资源可以永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能使子孙后代也能够发展并安居乐业的长久的发展。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研究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因为发展观光农业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保护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要对农村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竭泽而渔。
……….
第 3 章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 SWOT 分析.........12
3.1 抚顺县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 12
3.1.1 以观光采摘为主导........ 12
3.1.2 以地区旅游业为依托.... 13
3.1.3 以节庆活动为特色........ 14
3.2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16
第 4 章 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及对抚顺县的启示.........23
4.1 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 ...... 23
4.1.1 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经验...... 23
4.1.2 德国观光农业发展经验...... 23
4.1.3 新加坡观光农业发展经验........ 24
4.2 国内观光农业发展经验 ...... 25
4.2.1 台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经验 .... 25
4.2.2 大陆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经验 .... 26
4.3 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对抚顺县的启示..... 26
第 5 章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28
5.1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28
5.2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的战略制定 ........ 29
5.2.1 发展品牌战略 ......... 29
5.2.2 产品和服务差别化战略...... 30
5.2.3 国际化战略 ....... 31
5.2.4 多阶段发展战略 ..... 31
5.3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32
第 5 章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5.1 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进行踏实稳定的传播积累,也要使用一定的塑造技巧。从宣传品牌乃至品牌知名度的稳步提高,都要保持有步骤有目的性的宣传和品牌传播。在宣传的过程中还不能一味的借势,而是需要结合地区观光农业的发展,逐步改变策略。不能一味的投机取巧和只争取短期利润而造成消费者群体的最终丧失,要不断地创新品牌。抚顺县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有一定的特色,应当以这些为基础争创属于本县自己的观光农业旅游品牌,提出自己的有特色的口号、理念,并积极宣传,为更多人知晓。在建设品牌中要注意:首先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区域内部要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不能各执一词,各有观念,可以各有特点,但中心的品牌理念要清晰;其次,品牌要讲求质量,提出后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农户都要积极以此为目标。品牌的建设不是个别人的力量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靠的是长久的积淀;另外,在品牌宣传途径上除了采用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媒体外,可以积极的与一些旅行社和相关组织合作,在相关线路上加上生态村的旅游线路,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
结论
首先,本文在界定清楚观光农业概念和阐述相关研究与理论的基础上,对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认为抚顺县观光农业的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导,以地区旅游业为依托,以节庆活动为特色,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项目重复、恶性竞争、破化环境与自然景观的负面效应。
其次,本文运用 SWOT 分析方法,对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优势有:独具特色的农村风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旅游产业基础和稳定游客资源、良好的土地资源和种植业资源。劣势有: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有限;规划不合理,项目内容多有重复;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细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不高。发展的机遇有:国家经济形势与相关政策的支持;;抚顺市绿地旅游规划的确立和支持;“假日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东北亚经济圈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建带来的机遇。发展面临的威胁是:抚顺市其他地区相似产业和景区的竞争;附近村民对观光农业建设的不理解;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第三,本文研究了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对抚顺县的启示,认为抚顺县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环绕大城市而产生的旅游休闲的地带,并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条件,还有较为舒适的休闲条件以及娱乐设施,并且应有相关的协会进行管理、认证和合理的规划,要以科技为主要的推动力,并且要兼顾农民的利益。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与需求也由“吃的饱,穿的暖”向“玩的好”的层次提升。加之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农业发展的推动力也日益明显,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出率与农业生产率不断提升,农业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所不同,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必备的生存资料,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服务功能。这种现代观光农业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在游玩、观赏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有极大的扩展。在西方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观光农业对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增加了都市人民旅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在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中,观光农业是以农村为代表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总之,观光农业对于当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和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农村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农村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城市,而且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方面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现阶段国家的各种工作经济重点已经由城市转到农村,国家出台众多相关政策解决“三农”问题。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家旅游局也出台众多法律法规将旅游重点集中在农村领域,围绕“乡村旅游”来发展农村旅游业,进而带动城市发展,最终推到国家和谐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百多年前,在国外,观光农业就已经出现。1830 年左右,观光农业由意大利兴起,在 19 世纪后半叶,意大利成立了致力于推广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协会——农业旅游协会,观光农业作为区别于传统旅游业的新型旅游形式受到大家的追捧。1930 年左右,观光农业在欧洲已经发展成型,并扩展到美洲和亚洲的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观光农业则从二战之后开始,最初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然后在亚洲部分国家地区(日本、以色列和中国台湾)发展。目前,国外学术界在观光农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其概念内涵、推动力、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途径、市场与营销、观光农业的经营与战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中,Inneskept(2008)指出农业旅游(Agriculture tourism)、农庄旅游(Farm tourism)、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等相关概念从本质上讲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应该分开来界定,它们是同一概念。Nolee 认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发展观光农业,在发展观光农业时,将分散的农民统一起来,进行科学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来发家致富。在研究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渔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时,Hssuye(2008)认为,小渔村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要辩证的来看,它虽然产生了积极的结果,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方面,因为观光农业的发展较多的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提供了与以前不同的就业方式,改善了基础设施。依靠观光农业,游客领会到了与城市不一样的海洋与自然风光,政府增加了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农民增加了纯收入,整个农村的经济状况变好了。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当地居民长期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旅游人口的增加超过了当地环境承载力的底线,环境遭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犯罪率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改变了传统村庄的特点。
……….
第 2 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观光农业的定义是观光农业理论的立足点,对于研究观光农业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怎么界定观光农业至今还存在争论,本文选择国际国内较为公认的观光农业含义作为本文的概念界定。首先,从宏观上来说,观光农业就是一种去农村或者乡镇进行观光的一种旅游方式。各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式的活动构成观光农业的基础,土地资源是观光农业的平台,农业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是观光农业的载体,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居民是观光农业的主要消费者,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农业所创造、引申的一种新的农业活动。其次,观光农业不仅为前来旅游的人们提供了农村的生活,而且让城市居民享受区别于城市生活的大自然田野风光,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的享受与心灵的放松。它能够让旅游者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了解一下农业方面的基本常识,也可以让城市人和农村人相互交流,是扩大关系圈的重要平台。旅游者在观赏大自然的同时,积极的从事农业活动,感受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催发新型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观光农业是综合了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双重特点,使之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区别于以往传统产业的新的产业方式。
……….
2.2 理论基础
1943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汉 马斯洛(Abrahtlm H 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所以也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这个理论主要是解决“决定人的行为的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有些什么内容?”的问题。需求层次理论主要有两个基本出发点: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行为。用另一句话来说,人对于已经得到了的东西不再急需。2、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逐渐需要的,只有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对高层次的需求。同时马斯洛提出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等级的需要。在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中,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称为低层次的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是要求从内部这个出发点来让人得到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则是从外部来看让人得到满足。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与需求也由“吃的饱,穿的暖”向“玩的好”的层次发展。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的增加,令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工作上导致的压力需要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来释放。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我国人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等低层次的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人们自然而然的向高层次需求发展,在这种需求的作用下,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观光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更好的满足人们的不同的较高层次的需求。
…………
第 3 章 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 15
3.1 国外观光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 15
3.2 国内观光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 16
第 4 章 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 18
4.1 观光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 19
4.2 观光农业分布初具雏形 ......... 21
4.3 观光农业效益初步显现 ......... 22
4.4 观光农业市场拓展有限 ......... 22
4.5 观光农业规划稳步实施 ......... 23
第 5 章 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5
5.1 产值比重不高 ....... 25
5.2 小农思想盛行 ....... 25
5.3 营销力度不足 ....... 26
5.4 项目内容单一 ....... 26
5.5 管理体制滞后 ....... 26
5.6 基础设施薄弱 ....... 27
第 7 章 促进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是以市场为主要手段来合理调控资源配置,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的作用下发挥作用,而政府仅仅起调控市场经济出现的弊端。政府对于市场的调控主要是在为各个市场的参与者建立合理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为各个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来整治市场上的不良之风,为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制定符合其自身的政策,引导各个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这一大背景下合理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1、培育观光农业市场主体。政府从宏观的角度为长春市观光农业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努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加市场活力,为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资源向企业流动,鼓励差异化发展,防止盲目竞争,促进各种类型的观光农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资金上的支持。目前,制约长春市观光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信息不足、资金短缺。市场变化风云莫测,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与时俱进,长春市观光农业企业规模小,政府应该出面建立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发布国内外的相关经济数据,解决观光农业发展信息不畅通的问题。
………
结 论
通过对长春市休闲观光农业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长春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产值占比低,小农经济盛行,营销力度不足,项目内容单调,缺乏特色,管理体制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强,生态环境恶劣,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产业集群效应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等五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与问题成因,我们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强化对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开发旅游产品,打造长春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开发多种层次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注意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对未来长春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1前言
1.1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国农业技术研究水平正不断的向更深层次和更大的领域发展,农业科研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将会给农业经济带来一个质的飞跃,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技术。为了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境良好的循环,以适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很多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使用和改造自然资源的方式;农业已不再被局限在第一产业,而是在不断的向其他产业渗透。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变革,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等,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基本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全面化,特别是近几年,涉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也加入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技术推广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或是在改革开放后,还是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时期,都为农业生产、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对新技术转化和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能更高效的应用新技术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时需要一个明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我们要将这两个体系联系起来,实现"两个结合”,即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中转站”和“一体化”的现实生产力的成就,也是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农民在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与合作。
……….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走上了较正规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期,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全面普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建设也逐渐有了新的变革;我国许多高校的研究者和专家开始致力于农技推广体系的研究。很多的学者、专家做了艰苦的调研、消化和创作等基础工作,出版了大量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例如:杨世谋在1987年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编写、出版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张仲威、许无惧、陈建超等人于1989年在中国几所高校创立了农业推广专业,并组织全国20多所农业高等学校的教师编写了《农业推广学》的使用教材。之后连续有多本相关的教科书与图书编出成功;具体代表性作品有:汤锦如1993年编著的《农业推广学》;王慧军在1995年编著的《农业推广原理与技能》;高启杰在1997年编著的《现代农业推广学》;郝建平1998年出版的《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等。李伯川1998年的《县农技推广情况调查分析》在对云南部分地区的调查数据中表明,这些地方农民接受的农业推广的比例基本达到90%以上,足以证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一项公益性的基础责任。但他强调,在以前年度全国一些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过程中,个别地区出现了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放任不管的行为,导致个别乡镇级别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对应该承担的推广工作混乱不清,对应该承担负担的责任置之不管。李立秋、张真和2005年在《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指出“中国应该形成一个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他们认为:首先,在基层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就比较困难,要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指导农民逐渐接受并釆用新成果;另外,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应用新成果、新技术的能力较慢,需要农业技术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辅导;同时,农民之间的传递才是新技术的主要传播途径。元新梯、樊军亮2010年在《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多因素分析》中认为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他们认为政府应该作为推广过程中新成果应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就是公益性的工作,要通过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使得推广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农业技术推广
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起源于欧洲,主要是以指挥农业耕种,来提高农业水平,以农业生产服务为核心,釆用传播新技术、指导和示范新成果等主要方法,达成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服务型、行政型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途径,是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以农业生产服务为共同目标,开发新技术、促进产品转让、三下乡、示范园区等为主要方法。它的主要目标是使农民学习农业知识和本领,并应用于生产,提高劳作环境和生活质量。农业技术推广在广义上主要包括进行农业新技术推广,另外还包括农业文化和农民的教育等,以推进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品质。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和农村地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了农民改变原有的种植方式和自愿接受新技术的态度,从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中的农业技术主要是以与农产品种植业有关的各项技术,包括培育种子、种植秧苗、选用肥料、预防病虫害、农作物的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本文研究的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指通过分析、研究、实验、种植、培训、指挥等服务,把农业技术教授给农民,使其运用于农业种植产前到产后全过程中的推广工作,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使用新技术的水平。
……….
2.2农业技术推广基本理论
农业技术推广沟通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应用心理学原理,应用一切方法和途径,向农民传递技术信息,教育农民,同时推荐新的研究结果,与农民沟通,让农民充分了解自己的想法,努力学习相关技能、提高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态度想法,进而扩大依靠推广人员传播农业新技术的效率。农业技术推广的沟通过程其实质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将农业信息传播到整个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各种推广方式的应用效果,而推广工作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具体信息内容传播。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公共媒体传递。其特征是:信息具有散播性,能用很低的成本传递大量的信息,形成了信息的单向传播。二是大众讨论传播。三是个体传递法。促进农业交流,沟通的双方是参与者的延伸。由于农业技术具有用途和效果的不一样,而推广人员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经常是通信方面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推广人员的工作应该从各方面去配合农民,没有让农民去配合工作人员。使推广方式满足农民心理需求和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
3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6
3.1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情况介绍....... 16
3.2以农业科研单位及有关学校为主体的情况介绍....... 21
3.3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作为客体农民的基本情况....... 24
3.4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推广方式.......26
3.5小结 .......28
4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9
4.1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织结构不完善....... 29
4.2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及相关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4.3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团队建设不完善....... 33
4.4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推广项目落后....... 34
4.5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科研单位经费不足....... 36
4.6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38
4.7小结 .......39
5完善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相关建议....... 41
5.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 41
5.2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各方面提高的服务质量....... 44
5.3注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46
5.4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48
5.5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增加资金投入....... 49
5.6加强农民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 .......51
5.7小结 52
5完善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相关建议
5.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
服务大众是政府的基本任务之一,在我国农业地位的重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的性质,作为客体农民的特殊性,使得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是很容易进行和做好,特别需要政府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政府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领导者、决定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要减少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各种阻碍,政府要争取提供更多的支持的帮助,强化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的引导作用。保证农技推广机构推广人员工资收入,起码要与其他农业单位人均工资水平相差不多,突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挥和领导作用。发挥政府对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环境支持作用,配置完善并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标准;将推广机构的被管理权进行准确界定,并保证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内部运行整齐、有序,不在出现人事分离现象,当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遇到问题时,可以找到主管单位进行咨询或者帮助。逐步营造更为丰富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环境保护,使县里农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克山县的情况调查,总结了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快速发展的意见与对策。过去,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全是以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政府为主导的模式,现在可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政府+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这种新体系下,专家们的技术指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得到了有专业性的培训,推广服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推进了高效农业的建立步伐。具体如下:克山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推广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的主导地位,由克山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立法明确规定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将农业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之中;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对在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以重奖,并提高长期在基层农村从事科技推广科技人员的待遇,定期培训推广工作人员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农技推广机构经费投入。基层农技推广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是在建立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公益性推广为主,同时积极探索公益性推广的多种实现形式。克山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应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机构改革、加强基层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建立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群体共同参与,各自分工协作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六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排放增多,工业污染不断加剧,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耕地、水资源和农业生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一味高消耗来追求经济数量增长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早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为了应对以上的威胁和挑战,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它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它以保障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生态农业发展及推广工作为重要基础,是当今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推广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是我国解决生态危机、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途径。近年来,中央每年的 1 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的,2006 年的 1 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 年的 1 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2012年的 1 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2013 年的 1 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都重点强调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 7000 项左右科技成果问世。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非常低,仅为 3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 70%~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除表明我国农业推广水平落后外,也预示着农业推广具有的较大潜力可供挖掘。对黑龙江省而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虽然从上世纪 90 年代的 35%提高到了目前的 44.5%,但要实现全省“十二五”规划中规划的,到 2015 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70%以上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因此,加强黑龙江省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认真剖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各个因素,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对现行农业推广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完善生态农业推广模式,以促进未来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生态农业的推广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消除传统农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黑龙江省对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行之有效的农业推广体系和推广措施,因此本文将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历史、现状、生态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一一展开研究,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科研,轻推广”的局面,这对黑龙江省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全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当前区域农业发展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黑龙江省生态农业推广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和完善。因此,需要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推广理论。据了解,今明两年,全省计划投入资金 63 亿元,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搞好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确保工作力度大于往年,投资增量多于往年,建设速度快于往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黑龙江省的生态农业建设与推广迎来了资金与政策的有利时机。笔者希望通过多年在高校工作的基层经验,在充分调研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与推广的基础上,为研读本论文的专家学者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并且对黑龙江省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2.1 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推广的相关概念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及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使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推广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对于农业系统工程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是保证“人、地、粮”和“水、土、肥”有机平衡的重要方式,能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它是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全新农业。我国生态农业基本内涵的确定是在 1993 年农业部等七个部委,在《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1]它以发展大农业为根本出发点,按照系统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各业互相支持、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2.2 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一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包括三大内容,即“环境承载论、环境价值论和协调发展论”,这与生态农业中的系统协调、良性循环特点完全吻合。所有生态区域的基本建设要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前提。生态经济学诞生于 1968 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正式提出的。上个世纪 90 年代一直到现在,以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为研究焦点,重视内在价值的评估。生态经济研究学者对生态经济进行区划,即“对区域内部的自然条件、资源、社会经济等相似性和差异性按地域进行逐级划分”。[2]基于农业生产环境的复杂性,不同地区文化素质的差异性等原因,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这就要求在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在成果与生产之间必须增加试验、示范、培训。”[3]
…………
第三章 国内外生态农业推广概况及启示......10
3.1 国外生态农业推广简况与经验 .........10
3.1.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10
3.1.2 国外生态农业推广概况及经验 ........11
3.2 国内生态农业推广概况及经验 .........13
3.3 国内外生态农业推广的启示 .......15
第四章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18
4.1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历史 .......18
4.2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18
4.2.1 黑龙江省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条件 ......18
4.2.2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总体情况 ........19
4.2.3 黑龙江省生态绿色食品开发情况 ....19
4.2.4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的法律政策保障情况 ....20
4.3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发展特色 .......21
第五章 黑龙江省的生态农业推广现状以及存在问题....23
5.1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推广的现状 .........23
5.2 黑龙江省生态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26
第六章 加速黑龙江省生态农业推广的对策建议
6.1 改革黑龙江省生态农业推广体系
除在农业推广中政府资金的投入上起到主导作用外,在提升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搭建农业技术市场以及制订相关政策制度的规范和引导等诸多方面,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均发挥着其他推广机构难以比拟的主导作用。为保障该推广体系的正常运转,还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黑龙江省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任务下达、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生态工程建设,做好黑龙江省的商品粮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建设,以确保种植或养殖面积达到本省既定指标。做好满足黑龙江省人民生活基本需要的常规农产品的安全推广,保证全省粮、油、肉、蛋、禽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在此基础上,努力扩大生态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范围,增加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加大省内、省际,甚至国际生态农业推广力度。当然,这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撑及资金的有力保障。二是要加速先进技术推广及技术集成化:已完成试验、示范的技术项目和优良品种要尽快推广普及应用,以增加黑龙江省的经济收入。如大麻、向日葵等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研发与普及推广。三是要加大力度做好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与推广工作。发挥政府投资优势,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思路,结合高新农业技术应用研究、示范推广等农业科技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基地、玉米生产基地、大豆生产基地等。
……………
结论
为应对现代科技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面临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种种复杂不确定因素,我们在推广中必须时刻关注及适应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结合黑龙江省人文地理等自身发展特点,努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开拓新思路、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推广方式上更加适应当生态农业发展新要求。当前要注重特别要认真分析研究创新性、前瞻性的重大农业课题,在推广中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尤其是对资源节约型生态技术体系的推广、生态高值农业的推广等等新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为我省生态农业推广提供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2012 年 6 月,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在讲话中针对农业科技,提出要“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同年 10 月,农业部在北京成立了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其主要的任务就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应对未来农业巨大挑战、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最重要的创新举措。[1]据此推测,我国必将迎来生态农业发展新高峰。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七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由政府直接领导、自上而下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加速。在农业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大量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未能充分实现其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上的价值,从而客观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型。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推广模式已渐渐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日益多样化的需要。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农业推广模式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一家独大的局面。一些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逐步孕育形成,即高校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涉农企业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在农业推广实践中,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日益呈现出较强的优势。但是,目前涉农企业推广工作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已经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分户生产、分散经营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原来科技面对农村社、队的集体组织,现在转变为科技面对分散的、组织化程度较差的一家一户的农民。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设计和运行的,其机制缺乏活力,机关作风过于浓厚,科研、教学、推广相互脱节,在市场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弊端,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已经不能适应农村产业发展、农民致富对科技的需求。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下的推广体制、推广方式、对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等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低下的主要限制因素。对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正适应了国家的这种需求。当前,农业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要越来越突出,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扮演的角色研究。根据农业成果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可将农业成果分为两种类型:“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融合不同的学科知识,以农业成果是否具有外部性,又将其分为两大类:“私人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认为,具有“公益性”的农业成果应该由政府扶持推广,而那些产权明确,物化程度较高的“私有化”的“非公益性”农业成果应该进行市场化有偿服务,通过农业企业这些推广载体,可以加大农业推广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成果的推广效率(张岳恒和孙良媛 1999;黄季和胡瑞法 2000;李维生 2007;沈贵银和张应禄 2007;温思美和张东梅 2000)。这些学者的研究,为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扮演的角色指明了方向。涉农企业在农业推广中运行模式研究。首先 ,在宏观层面上,国内外研究者,根据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依赖程度、企业性质、企业在农业产业的中位置以及合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对涉农企业的推广运行模式做了分类。国外学者将农业推广模式分为“农户+企业”、“农户+中介+企业”两种模式(Eaton and Shepherd 2001)。国内学者根据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推广模式分为股份制型、企业化型、契约型和合作制型等模式(翟海和唐艺荣 2008;刘宁杰 2009);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丁振京和孙丽敏(2001)将推广模式划分为“农户+农工商企业”、“农户+加工型企业”和“农户+销售型企业”。
……………
第二章 涉农企业农业推广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涉农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生产的立体化。涉农企业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特征及其对外部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多项目的立体化生产,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使涉农企业的生产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从涉农企业的加工层次看,表现为由浅入深,如农产品的生产、初级加工、二次加工和精加工等;从技术层次看,表现为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等的融合;从能量转化看,存在传统利用模式,二次、三次利用模式及多次利用模式,还包括循环利用模式等;从资源利用看,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对副产品、有机废物等等循环利用。经营的综合化。涉农企业和相对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家庭、个体经营单位而言,其生产规模较大、社会化程度高,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其经营的综合化表现在:一是表现为农业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并以经济为纽带,把农业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表现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部门的纵向综合。农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农、林、牧、渔各业,向前扩展到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部门,从而体现出涉农企业经营的综合性。
……………
2.2 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分析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推广发展史,农业推广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其基本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农业推广有着不同的目标,采取的组织方式、推广方法也不同。但追寻其基本规律可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农业推广的含义在由生产技术型向教育与农村发展型转变。狭义的农业推广。狭义的农业推广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期的农业推广也可称为农技推广,是以服务式与行政式农业推广为主要方式,是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的产中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技术传递、技术指导、成果示范等为主要方法的技术推广。其主要目标是使农民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增产、增收,以改善环境和农民生活。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多属此含义。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也属此范畴(任晋阳和齐顾波 1988)。广义的农业推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和发展时期,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农民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单纯提高农业技术已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价格、信贷、运销以及与生活有关的科技知识等已逐步成为农民的迫切需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步向人的因素以及市场、经营、运销等方面转移。此期间的农业推广以教育式农业推广为主要方式,以行为科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目标是使农民获得实用的知识,促进农村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通过组织、教育和沟通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影响、引导农民,增进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改变其态度,增强其自我决策能力,促使农民自愿行为的改变,从而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社会进步。广义的农业推广工作范围包括: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贮藏的指导;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指导;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的指导;家庭生活的指导;乡村领导人的培养与指导;乡村青年的培养与指导;乡村团体工作改善的指导;农村公共关系的指导(汤锦如 2005)。
…………
第三章 国外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发展状况......14
3.1 国外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发展状况....14
3.2 国外经验对我国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发展.......16
第四章 国内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发展.........18
4.1 隆平高科.....19
4.2 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21
4.3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3
4.4 陕西博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6
4.5 我国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发展的障碍因素........28
第五章 完善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对策建议 .......30
5.1 加强科研合作,重视企业自身创新.........30
5.2 增强联结机制,提高咨询服务能力.........30
5.3 坚持科学发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30
5.4 建立风险基金,帮助农户规避风险.........30
5.5 建设企业文化,完善现代企业管理.........31
5.6 突出企业作用,高效配置市场资源.........31
第五章 完善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科研合作,重视企业自身创新
对于我国科研基础薄弱、技术积累少的中小涉农企业,在进行农业推广时需要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一些科研成果进行熟化后,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而进行农业推广。对于如隆平高科、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经营规模较大、具备科研实力并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大型涉农企业,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广活动的创新。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从源头上带动产业升级,帮助农户增产增收,获取更大市场收益。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与其他农业推广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农户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种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了涉农企业的产业链,促进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生产技术的推广,提升了农户的生产水平。涉农企业应在农业推广中完善并增强这种联结机制,同时应提高咨询服务的能力。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为各类农户以及日益增多、增强的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及时服务和市场信息。涉农企业要围绕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要提供产前产中的指导,更要为产后的包装、销售、物流、培训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其中针对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尤为必要。
…………
结论
本研究在借鉴国外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典型涉农企业的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 在推动政府农业推广模式改革创新的同时,重视多元农业推广体系中其它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尤其是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更有活力、更有效率、与市场联系更紧密。
第二, 政府应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推广,为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推广创造条件。同时,对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
第三, 政府农业推广模式应以公益性农业推广为主,有偿农业推广应进一步放开,交给市场,由涉农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第四, 涉农企业应加快人才培养、技术储备,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优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共同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 在发展我国涉农企业农业推广模式时,应充分借鉴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改革经验,尤其是涉农企业农业推广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予以吸收利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八
1导论
1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来,内江市市中区新农村建设步伐速度较快,农业科技推广得到重视,农村经济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内江市市中区新农村建设在注重科技推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必将影响未来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科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内江市市中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基本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对近几年农业科技推广在市中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提出了促进内江市市中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进一步优化发展的相应对策。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推广”为选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在我国,农村经济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我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大,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更是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大局。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学术界内对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有关的概念和和理解还不大统一,而且,关于内江市市中区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推广的专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将科技、经济理论引入农业科技推广设计过程,拓宽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推广的研究领域,对内江市市中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推广的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实证与理论充分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同时对于内江市市中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推广的研究具有理论探索意义。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国外研究现状
Shi Jun (2011)通过经验论述论证了政府的倡导、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是十分重要的,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农村的发展要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农村人口的活力激发出来,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真正将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推广的有关方计政策落到实处。③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需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在Val Pulpwood (2011)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应有足够的准备、广泛的论证、全面的理论支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不可草率行事,制订好规划,规划要注意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千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哪些先干、哪些后千,分别达到什么要求、什么时候完成等。④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要确保农村生态安全,重视环境。在Michael M. Bell, Giorgio Osti (2011)论述了在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推广的同时,把农村生态安全,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严禁在科技推广过程中对农业环境进行破坏和污染。要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抓好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坚决取缔、关停、迁移污染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企业,有效控制农村污染源,大力推进农村和谐持续发展。
……………
2理论基础
2.1农业推广框架原理
农业推广工作原理可根据汤锦如提出的相关原理来解释,可用图1所示的框架模型来表示。从这一框架模型中可以看出:农业推广过程是一个受多种环境影响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它的主要构成包括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并由这两个系统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了农业推广的工作范围。推广服务系统的核心部件是推广人员以及其所在的推广机构,目标团体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农民为主的农业从业者。两个团体之间通过这种实体非实体媒介相互连接并相互作用。影响农业推广过程的环境因素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于上述两个子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如子系统内人员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第二部分是来自于社会宏观环境,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下,共同组成了农业推广过程中的框架结构。具体的农业推广工作需要尽可能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各种因素产生良性互作用。农业推广框架理论模型中的主要构成包括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推广服务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是推广人员,人员本人性格特点、认知水平、沟通能力、传授能力、对不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显著影响推广人员的工作绩效,决定了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
2.2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给创新的定义是:在现有的生产体系中,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通常将创新理解为客观上创造一种薪新的实体、针对解决某些问题的较新的方法思路。在经济生活中则需要进一步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将新发明投入运用,使采用创新的主体得到创新带来的利润的过程。农业创新则是可以是,为农业发展提供助力并且与推广对象生产生活相关的新产品,新设备,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美传播理论家艾弗.加勒特.罗杰斯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一种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的成员之间蔓延。”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采用创新这种行为并将其扩散,由较少地区采用发展到大面积地区使用或由少数人使用发展到多数人广泛运用的过程就是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罗杰斯对农民釆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的扩散过程进行了研究,按釆用玉米杂交种的先后时问将所调查的农民划分为五种类型: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者、后期多数者、落后者。研究中发现,在本案的创新扩散过程中,创新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从选择试行到全部采用创新的间隔时间最长,远高于其他类型采用者,而起步较晚的后期釆用者从选择试行到全部采用间隔时间则很短。通过这项研究足以表明,先期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推广过程中难度较大,为此鼓励和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让他们较早体会到采用创新的收益,这样可以增强他们进一步创新的信心,同时利用其先导示范作用和巨大的实例影响性,及时将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推广、展示,以迅速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采用创新,缩短创新扩散的时间。
…………………
3内江市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 17
3. 1内江市市中区自然概况.......... 17
3. 2内江市市中区农业基本概况.......... 20
3. 3内江市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20
3. 3. 1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规模.......... 20
3. 3. 2农业科技推广主要做法与成效.......... 21
4内江市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22
4. 1内江市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问题.......... 22
4.2内江市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 26
4. 2. 1农业基地发展规模..........26
4. 2.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6
4. 2. 3乡镇企业数量少、实力差.......... 26
4. 2. 4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低.......... 26
4. 2. 5农业科技推广基本经费无保障 ..........27
5国外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借鉴.......... 27
5. 1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27
5.2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 28
6内江市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
6.1合理设置机构
包括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精简,合并,撤销,增添。精简职能单一的机构,使其工作内容专门化;合并管理内容类似的机构,使机构间的沟通简单化:撤销作用小的机构,将其职能并入相关类似机构;增添与院校、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机构,扩大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效能。此外,还要创建专业性较强的农业技术队伍,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调研,科学定制农业发展改革计划利于把握现实生产中的主要矛盾,稳步幵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倡一主多元的推广机制,以区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为主,鼓励各级民间组织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鼓励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院采取多种途径与其它农业推广组织合作,不断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成果,以指导本地区农村农业的快速持续的发展。充分利用农资企业、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经济实力、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强大的营销网络,为农户提供有效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指导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此外,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效用,利用其与农户关系更为贴近的特点,引导农户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民间组织推广机制的运用既可弥补政府推广机构开展推广服务的局限,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结论
内江市作为四川的农业大市,其下辖的市中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良好,农业耕地面枳充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完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市中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以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不能完全达到服务农民,指导农业,惠及农村的作用。在这种现状下,对农业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需要符合农民利益,符合农村经济状况,符合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明确了适合内江市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的理论,分析了市中区自然概况,并从市中区农业基本概况、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规模、做法和成效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市中区农业推广现状。通过认真调研和分析,反应出了内江市市中区农业推广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影响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制约因素。并通过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为完善市中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提出了思路和对应问题的解决策略。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九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农业观光旅游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萌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步发展,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1]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开发现状的表现为: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模式较简单,仍然停留在观赏田园风光、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以及享农家乐的最简单的层面。2006 年我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2007 年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 年旅游主题为“中国生态旅游年”,2012 年旅游主题为“中国欢乐健康年”,从旅游主题中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一直是比较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也是热点话题。[2]《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中指出,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到 2015年争取达到 7.71 亿人次,收入达到 1145 亿元,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增长 5%,带动就业人数达到 4669 万人。[3]从这份文件中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农业观光旅游是乡村旅游的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小觑。我国众多学者对农业观光旅游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但是农业观光旅游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定性描述占绝大多数,定量研究和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很多宏观的设想和策略也缺乏数据支撑,可信度低;另一方面,在理论的运用上,对于国外的很多研究成果和理论没有完全的掌握和借鉴,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没有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33]寿光市是蔬菜之乡,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好的品牌优势。2011 年,农业观光旅游收入为 1027.9 万元,旅游纪念品的附带销售为 494.2 万元。寿光市具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 处,分别是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林海生态博览园,具有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3 处。[4]让寿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走向国内乃至国际的市场,要求我们找出影响旅游者去寿光市参加蔬菜观光旅游意愿的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借鉴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者、旅游提供者、旅游产品本身、旅游中介者(旅行社、政府、媒体)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对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意愿。通过 SPSS 软件和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来探讨,从这四大类因素中找出与蔬菜观光旅游的发展相关性相对密切的因素。结合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的发展现状,对相关性较强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因素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善这些因素来促进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的发展。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的开展,首先能够促进寿光市蔬菜文化的保护,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完善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积累资本;其次寿光市蔬菜博览会的开展和蔬菜观光旅游的展开,能够促进当地的农业信息和旅游信息与外地交流,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促使寿光市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与此同时,这种文化的交流带动政府对科技的投入;第三,能够给当地的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促使当地农民的文化提高以及观念的改变。因此,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能够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寿光市是蔬菜之乡,应该利用蔬菜之乡的品牌大力发展蔬菜观光旅游,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并通过实际调研结果找出对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意愿的影响明显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改善和发展,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的发展。寿光市蔬菜观光旅游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乡村旅游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形成非常统一的概念[9],其原因是乡村旅游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再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节选以下几个典型的概念:⑴Gilbert and Tung(西班牙,1990)认为乡村旅游的供给者是农户,消费者是旅游者,地点是在农场或者牧场等乡村环境,活动类型是从事休闲活动的这样的一种旅游形式;⑵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开展旅游的地点为乡村所进行的旅游活动。[5]⑶林刚(2006)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地点为乡村,旅游吸引物是以以农村风俗、农事生产和农家生活相关联的涵盖自然和人文层面的景观,旅游的目的是以休闲观光和游览度假为主。新农村建设思想与理论是由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其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只有生产发展,提高产量,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正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样。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生理需求是需求层次中最基本的需求,只有满足了生理需求,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生产发展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另一重要目标,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人们生活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重要的是实现人们精神层面的富裕,这就与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要求相呼应。
………………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农村建设理论
新农村建设思想与理论的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例,我国 13 亿人口中农村人口有 9 亿多,建设好农村,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好农村经济仍是我国重要的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旨在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收入远落后于非农收入,目前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国情的迫切需要。只有农业发展得好,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国富民强,国家安定。目前,我国的农村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生产力低下,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较差,非常不健全,新农村建设之前,农村中很少看到娱乐和休闲场所,农村中民风不够淳朴,偷盗、打架、不孝敬父母等事情时有发生,农民劳动技能有限,素质较低。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紧迫性。
……………
3 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现状与作用...... 14
3.1 寿光市介绍........14
3.2 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现状 .....14
3.3 寿光市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作用 .........15
3.3.1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15
3.3.2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16
4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 17
4.1 问卷调查对象与设计调查问卷 .........17
4.1.1 问卷的调查对象....17
4.1.2 调查问卷的设计....17
4.1.3 开展调查的目的....18
4.2 数据处理方法 .....18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
4.2.2 相关分析 ....19
4.2.3 因子分析 ....19
4.2.4 回归分析 ....19
5 调查数据的处理.... 20
5.1 问卷所列问题及赋值 .....20
5.2 研究假设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23
5.2.1 研究假设....23
5.2.2 人口学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4
5.3 其他度量的描述性分析 .........27
5.3.1 价格讨论....27
5.3.2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信息渠道分析 ........30
5.4 数据检验 .........30
7. 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建议
7.1 加强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的建设
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主要有两类重要的游客,一类是寿光市本地居民或居住在寿光的外地人,另一类是居住在寿光市以外的居民。对于第一类旅游者,以一日游游客为主,基于此,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园之间应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寿光市三个生态农业观光园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应该开设班车,流水发车,方便游客的游览。寿光市农业观光园建设得很好,但是游客却不多,追其根源是交通不够便捷。寿光市发往各乡镇的班车很少,应该增加车辆和车次,让寿光市当地的居民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对于第二类旅游者,居住在寿光市外的居民若来寿光市进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多为两日游或者多日游的游客。构筑旅游圈,让多个旅游景点形成一个旅游集群,是吸引这类游客的重要手段。寿光市内的生态农业景区应该建立联系,实行互利互惠政策,比如参观过蔬菜科技示范园的游客凭科技示范园门票可享受林海生态园门票价格 8 折,吸引旅游者在这个旅游圈中多游览。寿光市科技示范园附近的牡丹园、寿光市购物场所、巨淀湖红色旅游度假区、青州市花卉基地、潍坊的富华游乐园可以建立成一个大旅游圈,让旅游者能够让旅游的行程丰富,也可以实现各旅游景点互惠互利,共赢局面。此外,寿光的农圣文化节举办期间,开展的活动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周期较长,应该加入到青州—寿光—潍坊这个大旅游圈中,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吸引游客的注意,提高旅游者来寿光市进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意愿。
………
结论
从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现状分析、问卷制作与调研到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建模这个过程中,经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⑴旅游者到寿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意愿很高,调查得到的 263 份问卷中,有 230 人愿意来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占到 87.5%。
⑵旅游者人口学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和职业对旅游意愿影响程度明显,在去过类旅游者中这三个因素起到正向作用,在未去过类旅游者中这三个因素起到反向作用。旅游者对蔬菜博览会的好奇度对旅游意愿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建设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旅游者对寿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兴趣。
⑶旅游产品的供给因素中,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旅游意愿都产生显著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能够增强接待能力,能够更好地服务旅游者,让旅游者非常向往来寿光市进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⑷营销宣传因素对意愿的影响没有预想中作用显著,究其根源是寿光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整体营销宣传不到位,旅游者感受不到营销宣传的作用,不能通过营销宣传途径比如说旅行社或者专业网站了解到信息。因此,应该加强营销宣传。
……………
参考文献(略)
优秀农业硕士毕业论文精选篇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国家统计局2013年发布的公报指出,2012年国内出游人数比上年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2706亿元。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在国内欣欣向荣的景象表明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具有成效。同时也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在人口压力、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愿望更加迫切。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第三产业虽然巳在逐步发展,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然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胡锦涛主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我国政策的提出,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具体措施包括在全国建立农业科技园。我国农业科技园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农产品增收,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技术与体制进行创新和推广,最终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部分农业科技园建于城市内部和近郊,属于都市农业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都市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周边城市居民短期游的首选地。由此,都市农业园区将一、三产业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的场所。通过在园内进行农业生产体验,观看园内现代科技和农业设施展示,城市居民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
四川省成都市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天府新区的建设,有利于带动川南城镇群的整体发展,与成都经济圈和重庆经济圈共同形成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稳定的“三角”结构,并且促进成都的"引擎”功能,使之充分发挥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但是,天府新区的建设对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为确保全省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足,必须促进天府新区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以成都市的都市农业和天府新区的产业布局为背景依托,对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都市农业园区(将划分于天府新区内)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首先对农业科技园、都市农业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最终界定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并阐述了都市农业园区的功能、类型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其次,结合案例探讨都市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原则,从功能分区、道路交通、植物景观和生态农业模式四个方面探索了都市农业园区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最后,将规划的方法运用于兴隆都市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中。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目前已有各类规模的农业园区30000多家,其中农业科技园区5000多家。但是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及都市农业起步相对较晚,许多地方在建设过程中,.未合理地分析自身优势及劣势,出现缺乏理论指导、发展定位不够明确、盲目跟风、缺少地域性特色等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对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总结其所应遵循的原则,并将理论应用于兴隆镇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法。
2研究综述
2.1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
2.1.1农业科技园的概念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国内对农业科技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3]。大部分学者对农业科技园的概念的界定有相近之处,农业科技园的定义随着农业发展的需求及市场的改变而改变:1992年,张柏齐指出,农业科技园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以农业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等为依托,运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开发自然、社会资源,科学分配生产要素,促使这一地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推广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把园区建设成为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高产高效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4]。随后,朱建勇于1996年将农业科技园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和文化的劳动者,运用高新技术、物质装备和经验管理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标志工程[5]。2000年,蒋和平提出,农业科技园区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等投资兴建,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种开发方式[6]。之后,杨其长在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园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集中投入资金、企业化管理,建立集精品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试验展示、动植物优良品种繁育、技术人员培训、农业科教和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8]。同时期,许越先也认为,农业科技园区是通过引进农业高新技术、设施进行试验,实现示范展示、带动、推广、精品生产加工、教育和休闲观光等多项功能,并进行企业化管理和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和区域农业发展的集成创新平台[9,1G]。另外,瞿虎渠、魏德功、陈阜、王結等学者对农业科技园区也有相近的定义。
3都市农业园区规划理论基础和原则 ..........18
3.1都市农业园区规划理论基础......... 18
3.1.1可持续性景观理论......... 18
3.1.2园林艺术理论......... 19
3.1.3旅游心理学理论......... 19
3.1.4生态农业理论......... 19
3.2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原则......... 20
4案例分析 .........21
4.1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1
4.2义乌市江东都市生态农业园......... 22
4.3台湾飞牛牧场.........22
4.4案例经验总结......... 23
5成都市兴隆镇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23
5.1园区总体概况与分析......... 24
5.2园区总体定位 .........29
5.3园区规划的依据和目标 .........29
5.4园区功能分区......... 29
5.5道路交通规划.........35
5.6植物景观规划.........38
5.7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39
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都市农业园区在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定位不够明确、盲目跟风、缺少地域性特色等问题,提出园区应以可持续景观理论、园林艺术理论、旅游心理学理论和生态农业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大区域的状况及发展战略分析,确定其发展方向,制定规划原则及方法。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根据理论探讨,分析园区的区域背景、场地现状、SWOT,确定园区的总体定位,制定规划目标,然后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园区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规划、植物景观规划和生态农业模式规划。由此进一步确定依据相关理论及原则进行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经过理论的研究与项目的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⑴都市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前,充分分析国家政策、农业环境、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确定都市农业园区的功能定位、规划理念和规划目标。
(2)都市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根据不同的规划理念,以支撑规划理念的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生态农业模式,科学合理地布局功能区域。
⑶都市农业园区的植物景观规划应根据园区产业布局进行规划设计。以花卉苗木和果园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应注重“面”的规划设计,即对花卉苗木的选择和布局。以蔬菜、粮油、中药材、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则注重“线一点”的规划设计。两种都市农业园区的植物景观规划都应避免植物景观的单一性。
参考文献
[1]高长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以园区为载体探索农业现代化[N].中国科学报,2012,9,1
[2]郝立群.农业科技示范园调奔与规划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3]蒋和平,王有年,孙炜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4]张柏齐.论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从金华市规划建立南郊农业科技园区谈起[J].科学与管理,1992,12(3):26-28
[5]朱建勇.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1996(3):9-10
[6]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特点和类型分析[J].中国农业经济:2000(10):23-30
[7]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对策[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1(01):93-95
[8]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定位、技术背景与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3):15-17
[9]许越先.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A].见:许越先,陈建华,杨文志.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
[10]许越先.试用集成创新理论探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20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