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5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服务和产品供需不平衡、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差、起步晚,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突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老年服务业的发展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浙江省如何做好区分城乡养老服务侧重点,缩小养老服务城乡差距,实现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已迫在眉睫。浙江省 1987 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 13 年进入老龄型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浙江省养老服务率先发展起来的杭州、宁波等地,养老服务起步早,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养老服务支持力度大,而相对来说,农村养老服务稍显不足。本文在对浙江省养老服务水平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浙江省养老服务水平的城乡差异并深入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所得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浙江省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针对养老服务水平的城乡差异比较分析的相关文献相对较少,已有相关研究也主要停留在以个案调研和定性分析为主,研究结论尚待进一步检验。本研究以浙江省养老服务水平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实证分析浙江省养老服务水平的城乡差异,并实证分析影响浙江省养老服务水平城乡差异的因素。与已有研究相比,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对于以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上借鉴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它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 Thomas L. Saaty 于上世纪 70 年代初提出,应用这种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养老服务,大体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根据文献查阅、预调研及专家指导,建立养老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2012年以来,作者和导师一起,参与了李洪心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研究》,在研究中,确定了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在本文中作者将不再详细赘述这一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选取方法和过程,而是结合文献查阅和预调研情况,设计和完善指标体系后,直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经过筛选,本文的指标体系见表 1.1。

..............

2 文献综述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它主要通过提供相应服务和产品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既包含“养老服务事业”,也包含“养老服务产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起于西方,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如美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法国、日本、瑞典的“银发经济”,英国强化社会关怀,智利、新加坡等依靠养老保险[2,3],瑞典设立收入关联养老金项目[4]。 虽然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但是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缓解养老矛盾、养老护理专业化及养老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等方面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2.1 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及养老服务现状研究

老年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胡泊[5]邹光祥[6]分析指出中国养老服务业前景广大,因为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其次,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社区承担起养老责任,因为社区养老能为老年群体,特别是农村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帮助[7,8]。还有,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需求老年服务业的开展。据联合国预测,一直到 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长速度将不断提升[9,10]。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老龄社会的到来,核心家庭将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养老功能逐渐衰弱[11-13]。再加上老年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大幅提升,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给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针对我国养老服务业面临的机遇挑战,罗海平等认为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完善养老服务产业相关政策与法规,提高服务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利于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14]。江海霞等[15]分析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亟需发展老年产业,大力推进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而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界、家庭与个人等多方联动。耿永志分析指出发展养老服务业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单位管理向业务管理的转变,建议政策制订者紧抓社会资源流动这一主线,做好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工作[16]。

.........

2.2 各地养老服务中养老模式研究

关于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很多。陈德君[29]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建立一个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这是未来养老服务保障的主要模式。杜云素等[30]认为可尝试“居住家庭 + 家庭供养 + 养老保险 + 社区照顾 + 支持系统 + 社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孟艳春[31]根据养老的经济资源来源不同,将养老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会养老这三种基本模式。曾祥明等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三三制”多要素(农技教育、优生优育教育、社会养老意识教育、土地流转经营方式创新、商业大病保险与意外保险等)相结合逐步社会养老的国家责任型的制度性养老新模式[32]。针对中国“未富先老”的养老压力,何雨等[33]提出“四三二”立体化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构想。王海霞[34]提出了构建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心理疏导以及应急救助 4 个方面的具体服务项目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并提出资金、制度和人力资源 3 个方面的保障机制来保障该模式建立以便解决农村高龄老人养老问题。都全荣等[35]提出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居家养老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利用卫生资源,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健康需求。杨礼琼[36]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行了路径探讨,并提出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背景和农村生产力状况下,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应该是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的三者有效结合。孙建萍把我国的机构养老模式总结为以下几种:“公办民营”模式、互助养老模式、机构式专业养老模式—老年社区、异地养老模式、社区老年公寓、新型老年公寓、护理学院经营老人公寓、香港的老年照护体系[37]。对比国外养老机构,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需向产业化、专业化、人性化靠拢。 综上所述,中国养老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各地多样的养老模式基本都是这三种养老方式的演变和延伸。

............

3 浙江省养老服务的现状 .......... 13

3.1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 13

3.1.1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 13

3.1.2 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特征 .... 14

3.2 浙江省养老服务现状 ....... 15

3.2.1 临安市养老服务现状 ........ 15

3.2.2 长兴县养老服务现状 ........ 15

3.2.3 浙江省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 16

4 浙江省养老服务城乡差异的比较分析 .......... 18

4.1 养老服务的城乡差异比较 ....... 18

4.1.1 生活保障方面 .... 19

4.2 养老服务权重的计算结果分析 ....... 26

4.3 浙江省城乡养老服务水平的对比分析 ... 27

5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29

5.1 主要结论 ... 29

5.2 浙江省养老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 29

4 浙江省养老服务城乡差异的比较分析

4.1 养老服务的城乡差异比较

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临安、长兴两地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发放老年人生活调查问卷 200 份,共收回有效问卷 192 份,回收率 100%,有效率 96%,其中城市收回问卷 100 份,有效回收率 100%,农村收回 92 份,有效回收率 92%。调查对象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总计 192 人,其中城市 100 人,农村 92 人,男性占46.35%,女性占 53.65%。按年龄分组,60—65 岁组老人、66—70 岁组老人、71—75岁组老人、76—79 岁组老人、80 岁及以上组老人分别占被访老人总数的 33.33%、20.31%、14.06%、16.67%、15.63%;按受教育程度分组,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含中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含大专)文化程度老人分别占被访老人总数的73.96%、16.67%、6.25%、3.13%。调研数据结果表明,被访老人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养老金,61.98%的被访老人主要收入来源是养老金,其次是其他收入(包括租房收入、劳动收入等)19.27%,主要收入来源是子女赡养、过去积蓄、亲属补贴的,分别占被访老人的 9.9%、7.29%和2.6%。 考察被访老人每月个人收入情况分布如表 5.2 所示,临安市老人每月收入在 600元以下的有 26 人,占老人总数的 13.5%;月收入 601—1200 元的老人 6 人,占 3.13%;月收入 1201—1800 元的老人 26 人,占 13.5%;月收入 1801—2400 元的有 16 人,占8.33%;月收入 2400 元以上老人 26 人,占 13.5%。长兴县老人每月收入在 600 元以下的有 23 人,占老人总数的 11.98%;月收入 601—1200 元的老人 7 人,占 3.65%;月收入 1201—1800 元的老人 18 人,占 9.38%;月收入 1801—2400 元的有 19 人,占9.9%;月收入 2400 元以上老人 25 人,占 13.02%。

...........

结论

本研究从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评价为切入点对临安、长兴两地城乡养老服务进行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对比了浙江省城乡养老服务水平。从比较分析的结果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医疗保障方面的城乡养老服务差距最小,这说明浙江省医疗保障制度已基本覆盖到所有老年人,不管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浙江省医保提供的各项服务。

(2)生活照料和权益保障方面的服务水平普遍偏低,且差距也不大。一方面是由于两地城乡对于生活照料和权益保障方面的服务提供较少,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两地城乡老年人对于这两种服务的需求不明显。

(3)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水平城市都高于农村。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养老金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养老金问题是农村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而城市老年人更多地开始追求精神需求。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稻田 CH4排放的研究进展

目前大气中平均CH4浓度为1.72ppm,而且还在以每年约0.8%的增长速度增长[4]。全球每年通过各种途径排放于大气中的 CH4达到 535Tg(1Tg =1012g),而通过人类活动产生的 CH4排放为 375Tg,其中稻田是 CH4主要排放源, 占总排放量的 12%,达到60Tg 左右[4,5,6]。世界范围内美国和欧洲率先开展了稻田 CH4的监测[5,7,8],但这两个地区水稻种植总面积少,不足全球总面积的 2%。从水稻种植的分布上看,全世界超过90%的水稻种植在亚洲,其中中国是重要的水稻生产国,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世界稻田总面积的 1/5,产量约占世界水稻产量的 38%,因此研究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不同灌溉方式的稻田 CH4 的排放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对稻田 CH4排放的研究起于 20世纪 80 年代[5]。自 1987 年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德国夫琅和费大气物理环境研究所合作使用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在我国杭州进行了亚太地区稻田 CH4排放通量的首次观测,接着又在四川、湖南、广州、苏州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的实验观测。至今,我国己经先后在广东清远、广州,浙江杭州、富阳,江苏吴县、无锡和南京,江西鹰潭、进贤,湖南桃源、长沙,四川乐山、成都,重庆,天津,北京,吉林沈阳等地进行了稻田 CH4排放的观测研究,在稻田 CH4排放机理、排放规律、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因素、总量估算、减排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9-18]。

...........

1.2 稻田 CH4排放的机理

稻田 CH4的排放量是土壤 CH4产生、再氧化及排放传输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稻田 CH4主要在土壤耕作层下,由产 CH4细菌在厌氧条件下产生[19,20]。土壤中产生的大多数 CH4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会被氧化。稻田中的 CH4会在水稻根际及土壤和灌溉水交界面两个区域进行有氧或无氧氧化。土壤中的CH4主要通过3种途径排入大气中:(1)大部分被植株根系等吸收,随着养分的输送再经作物的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2)形成含 CH4的气泡,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而喷射到大气中;(3)少量 CH4是由于浓度梯度的形成而沿土壤-水和水-气界面而扩散排出排放到大气中的。稻田土壤中的 CH4大多通过水稻植株体内的通气组织排放的大气中,而冒气泡和液相扩散的作用比较小[5]。 稻田 CH4的排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环境因子、耕作方式、土壤特性及水稻生长状况等因素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灌溉方式会对稻田 CH4的释放特性具有不同的作用[21],当稻田处于淹水状态时,土壤的理化性状发生重大变化,氧化还原电位(EH 值)急剧下降,会产生大量的 CH4气体[22,23]。其产生的作用机理是:淹水状态会使稻田处于一个严格的厌氧状态,在此条件下微生物酶会分解碳水化合物形成单糖,单糖进一步分解形成酸,最后生成 CH4气体[24];谢志煌等(2013)研究了不同的栽培方式对稻田 CH4排放的影响,发现 CH4平均排放由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抛秧<手插<直播<机插,说明栽培方式对稻田 CH4排放是有影响的[25];不同土壤类型由于其物理性质、矿物组成等差异较大,产 CH4率明显不一,有机质和粘土含量高的土壤产CH4率较高,一般泥炭土>潜育土>火山灰土>浅色火山灰土。研究表明土壤中 Fe 和Mn 的含量对稻田 CH4排放量具有显著影响,Fe 和 Mn 的含量越低,稻田中 CH4排放量越低[26]。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甲烷的氧化和排放能力相差 1 倍以上[27,28]。而种植杂交水稻能增加稻田土壤中甲烷细菌数和土壤产生甲烷的量,研究表明杂交水稻天中甲烷细菌数比常规稻田高2 个数量级左右[29]。林匡飞等[30]发现甲烷排放量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这可能是因为增加的甲烷排放量的同时损失了水稻生长可利用的能量。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吉林当地抗旱主栽水稻品种:吉旱 1 号。

.........

2.2 实验地概况

实验在吉林九台饮马河试验基地进行。九台位于吉林省中部((44°20′N,126°15′E),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日照 2900 小时,无霜期 140—155 天。年平均气温 4.7℃,年≥10℃活动积温 2,880℃。年平均降水量 577mm,年平均风力 8级以上,大风日 16 天左右,多西南风向,平均风速 3.4m/s。基地土壤属中性黑土,肥力水平处于中高等级别。土壤主要理化性质:PH 为 6.67,全氮 1.93 g/kg,全磷 0.19 g/kg,速效磷 0.0099 g/kg,全钾 0.47 g/kg,有机质 14.73 g/kg,CEC 25.32 cmol/kg。

..........

2.3 实验处理

实验分一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覆膜滴灌处理Ⅰ和覆膜滴灌处理Ⅱ),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覆膜滴灌处理Ⅰ:当水稻正常出苗后,以田面以下深 15cm 处的土壤含水量为 100%作为临界值,低于这个临界值则进行滴灌处理(用水势仪测定 15cm 处的土壤水分,取样方法为 5 点对角取样),要在全生育期间重复进行,若期间发生降雨,应立即进行排水。切记安装水表,以记录用水量。 覆膜滴灌处理Ⅱ:当水稻正常出苗后,以田面以下深 15cm 处的土壤含水量为 50%作物临界值,低于这个临界值则进行滴灌处理(用水势仪测定 15cm 处的土壤水分,取样方法为 5 点对角取样),要在全生育期间重复进行,若期间发生降雨,应立即进行排水。切记安装水表,以记录用水量。 对照处理:按照当地栽培管理措施及习惯(当地基本都是直接漫灌)进行水分管理。

.............

第三章结论与分析 ........ 8

3.1 稻田甲烷的收集及测量 ........ 8

3.2 覆膜滴灌条件下稻田土壤不同含水率对 CH4排放影响 ........... 8

3.3 稻田土壤不同含水率对 CH4排放影响 ..... 10

3.4 覆膜滴灌对稻田 CH4排放通量的稻季变化的影响 ......... 10

3.5 水稻生长发育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 11

第四章结论与讨论 ...... 12

4.1 结论 ...... 12

4.2 讨论 ...... 12

4.2.1 土壤水分影响稻田 CH4的排放 ....... 12

4.2.2 稻田 CH4排放的稻季变化 ....... 13

4.2.3 合理灌溉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13

第三章 结论与分析

3.1 稻田甲烷的收集及测量

我们按照材料方法 2.5 中的描述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甲烷的收集。收集的甲烷在实验室中利用气相色谱对甲烷的浓度进行测定,再根据根据气温、大气压力、采样箱的有效高度、普适气体常数等计算出甲烷的排放通量,三次重复取平均值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各个时间点稻田甲烷的排放通量(表 1)。从水稻出苗后开始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处理稻田的 CH4排放量进行测定。实验组采用两组不同的覆膜滴灌处理,对照组采用当地传统的漫灌方式。从测量的数据可以看出:漫灌条件下稻田 CH4的排放通量显著高于覆膜滴灌条件下的 CH4排放通量,而且在不同的测量时间点均出现了这种现象(表 1,图 3.1 和图 3.2),说明漫灌条件下稻田 CH4的排放通量比覆膜滴灌条件下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同时也说明稻田水位对 CH4排通量具有重要影响。

.........

结论

本实验探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稻田 CH4排放的影响,依据已有的报道及本文的结论我们提出了几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建议:(1)采取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与淹水灌溉相比较而言,节水灌溉可以达到减少水稻全生育期内 CH4的排放量的目的。而漫灌时,稻田 CH4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分蘖的前中期和拔节孕穗期,因此可在分蘖前中期这两个 CH4主要排放期进行适当的控制灌溉,以减少稻田 CH4的排放总量[35];(2)充分利用降雨,以减少灌溉的次数及灌溉量。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可实现雨热同期,一般降雨都会发生在 5-9 月,且这段时间也是水稻生长需水最大的时期,若这时利用稻田蓄水,不仅可以做到节约水资源,减少浇灌的费用,还可以达到减少稻田CH4排放量的目的[36]。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党的十七届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烟草是我国重要并且特殊的产业。首先,烟草能够提高烟农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据统计,1994—2008 年烟业连续 15 年位列全国各产业利税第一大户,烟草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稳定在 7%以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财政增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1。其次,烟草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法律赋予了烟草企业对烟草的生产销售进行垄断经营,国家垄断、专卖专营的形式使烟草产业成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在这种特殊的体制下,活跃在烟区的烟技员在烟叶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时为烟农推广新技术,提供服务;但是烟农在一些具体生产环节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例如育苗、植保、烘烤、分级等。烟叶生产不仅生产环节多,而且劳动强度和技术要求高,随着烟农单户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家庭生产的方式已经逐渐不适合烟业的生产发展。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劳动技能不高的问题成为制约烟业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专业化分工服务的社会需求也日益突显。 为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2007 年烟草行业提出了“一基四化”的发展措施,即打牢烟田基础设施基础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 在当前烟农专业合作社服务供给水准总体偏低的现实背景下,我国政府在 2008 至 2010年的三个“一号文件”中陆续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政策。2014 年国家局更是提出“深入探索实践精益生产”的烟叶生产发展方向,并明确了“服务标准化是解决目前专业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的发展思路。在此背景下,为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供给水准,提高烟叶集约化经营水平,实现专业分工,拟通过本项目研究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相关内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烟草农业是大农业的一个分支,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当前我国烟草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烟草行业的内在需求、是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的烟叶生产方式主要通过投入大量劳动来获得生产效益,烟农劳动力素质不高,烟叶生产积累低。现代烟草业主要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实现专业化分工等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中发展专业化服务不仅能够解放生产力,同时也重新调整了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烟业生产效率提高。 自全面推进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以来,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的覆盖率、服务比率和服务水平都显著提升并为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推进提供了基础性的组织基础和技术支撑。但是,在国家局明确提出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总体水平显然还远不能适应精益生产的要求,国烟办[2014]46 号明确提出“服务的标准化是解决目前专业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必须创新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的提供方式,构建稳定机制以适应精益生产的需要”。因此,本项目关注的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标准化问题具有极强的政策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在国家局推进实施烟叶精益生产的背景下,本项目基于案例的服务标准化问题的研究无疑是精益生产的有益探索,有助于为精益生产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在行业强力推进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的背景下,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合作社专业化服务与烟农之间的对接效率,实现双满意、双赢。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角度的研究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钱德州则于 2007 年指出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农户专业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多元化服务需求特征越发明显,学者们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需要培育多样化的服务供给主体,以满足农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熊鹰,2010)。 传统的烟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技术缺乏、烟农收益低下、烟叶质量参差不齐,对整个行业的原料供给造成影响。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基础在于改善烟叶生产条件,前提是进行规模种植,重点则是不断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逐步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姜成康,2008)。近几年来,国内不少烟区已在育苗、耕地、移栽、采收、编烟、烘烤等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积极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大致来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化服务的供给主体及供给效果;二是关键环节专业化服务开展的研究。代表性的文献如下: 全面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烟叶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李芳芳,2010)。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构建(王道之,2010)。 最初的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队的成立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烟农自发组建,二是以村委会的名义成立,两种组织形式主要面向本村烟农的需求开展服务,这两种组织形式在成立初期确实促进了当地烟业生产,但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推进,发现存在着服务标准不规范、服务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不过关、市场运作水平有限等问题,目前正逐步被服务型合作社取代(张浩然等,2011)。

.........

2.2 烟叶生产服务标准化角度的研究

国外关于服务标准化的研究多集中其供给与需求方面。例如,Normann(1991)认为,服务企业很容易被迫提高服务生产率、实施产业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压力。Schmenmer(1992)指出,服务业领域逐渐增加了对标准化的需求,而需求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的不断降低、消费者互动的逐渐减少和定制服务信息的缩减等趋势。Vries(1999)对服务业分行业的标准化需求进行了专门研究,而 Blind(2002)分析了服务企业引入ISO9000 标准的动因等。2005 年,以《美国国家标准战略》(NNS)为基础,美国制定《美国标准战略》(USSS),美国政府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在全球经济和劳务市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理解服务标准化需求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美国需要更多地了解服务部门的需求,以便建立符合需要的服务标准战略。Jakobs(2009)主要针对电子商务部门探讨了其通信服务技术标准化的供给与需求。 国内关于农业标准化的研究主要在农业标准化的特点、原理、作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及与国外相关工作的对比等方面(杨隆飞,2009)。烟叶标准化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仅有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生产标准化,是从标准化生产的经营模式、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等角度研究标准化,而对于专业化服务的标准化研究文献十分缺乏。 所谓烟叶生产标准化,即以烤烟等烟叶产品标准为着重点,把标准化融入到烟叶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过程中,构建出一套个性化烟叶生产标准体系(范黎等,2008)。 服务标准化在标准化领域中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常乐,2012)。服务标准化是通过对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获得优质服务的过程(郭政,2012)。2007 年,我国在物流、运输、商贸等领域开始试点服务标准化(张书,2013)。从现有文献来看,服务标准化的应用与研究非常少,仅有极少的学者提到相关的一些概念,比如 2009 年,张黎明提出为配合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应改变服务,朝着“标准化服务+个性服务”方向发展。

...........

3 相关概念及理论 ..... 8

3.1 基本概念 ..... 8

3.1.1 标准化 ........ 8

3.1.2 服务标准化 .... 9

3.1.3 专业化服务标准化 .... 10

3.2 受众本位论 ......... 11

4 合作社框架下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设计 .... 12

4.1 服务标准化的分类依据 ...... 12

4.2 烟叶服务标准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13

4.3 烟叶生产服务标准化的规程性设计 .......... 13

4.4 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内容 ...... 15

5 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的应用评价及优化.... 23

5.1 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 ........ 23

5.2 基于受众本位论的评价指标设计 ..... 25

5.3 专业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28

5.4 专业化服务的实证性评价 .... 29

5.5 实证性应用评价小结 ........ 32

5 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的应用评价及优化——以许昌襄城里川烟农专业合作社为例

5.1 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

襄城县,位于中原腹地,东倚伏牛山脉之首,西接黄淮平原东缘,为许昌市属县,辖 9镇 8 乡 441 个行政村(街道、居委会),面积 920 平方公里,耕地 82.5 万亩,总人口 83万。2008 年以来,襄城县坚持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方向,以“一基四化”为目标,积极推进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襄城县里川烟农专业合作社由周洪波、闫奎民、张利刚、李现涛、郭团 5 人发起,于2013 年 1 月 28 日召开设立大会,2013 年 1 月 30 日登记注册,是一家综合服务型合作社。成员现有 88 户,烟农入社率达 100%,成员户均种植面积 113.7 亩;拥有张庄、黄柳、大庙李三个专分散收烘烤工场,密集烤房 555 座,机械 259 台(套),四联体育苗大棚 14 组,总资产 2736 万元;组建了 15 支专业化服务队,专职队员 204 人(含队长),专业化服务覆盖全镇。按照“三室五中心”组织架构模式,合作社成立了理事长室(经理室)、财务室(档案室)、培训室(会议室),作业调度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设施管护中心、物资供应中心、多种经营中心。健全了“三会”制度,聘请了总经理,完善了“三室六队五中心”经营管理机构。同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推行社务公开,完善审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管,规范会计行为,按照章程规定组织编制本社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和财务会计报告。

........

结论

为了全面为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供给水准,本项目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及设计标准探讨了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思路及实施路径。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服务标准化是解决目前专业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烟草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传统的烟叶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并且烟叶生产积累低,主要依靠烟农投入劳动来获得种烟效益。而发展专业化服务是生产力解放、提升的过程,也是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重新调整的过程。当前烟农专业合作社服务供给水准总体偏低,2014 年国家局更是提出“深入探索实践精益生产”的烟叶生产发展方向,并明确了“服务标准化是解决目前专业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的发展思路。在此背景下,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供给水准,提高烟叶集约化经营水平,实现专业分工是当前现状烟草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二,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服务流程、服务雇员和服务组织管理三方面。 本研究按照成本性、可操作性、客观性和系统性等原则,研究了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基本内容。其中,专业化服务流程主要按“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准备—组织开展服务—服务验收确认—服务结算” 的标准进行。服务雇员主要分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两大类,其标准主要包括资格标准和技术培训标准。服务管理标准是针对服务组织的有序发展进行设计的,主要包括管理范畴、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方面。

第三,合作社有助于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推广实施。 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是指由烟叶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使用者组成,为烟叶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烟农专业合作社。 基于受众本位论,本研究通过对许昌襄城里川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考察发现,通过专业化服务,烟农实现了增收减工、节本增效;烟叶质量得到提高;烟叶技术信息有效推广;同时需要进一步细化专业化分工;加强烟叶质量监测和信息化管理;积极培育职业烟农。烟农专业合作社是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的有效实施路径,因此,应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烟农专业合作社类型,大力发展服务性烟农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以基地单元为基础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推进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文献综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全世界陆续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措施禁止或限制畜禽养殖业使用抗生素,无抗生态养殖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1]。益生菌添加剂是一种安全、绿色、活菌发酵的饲料添加剂,能够改善动物肠道菌群、形态结构,从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饲料利用率和动物产品质量、降低动物发病率、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了畜牧业的养殖效益和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益生菌添加剂的开发利用已被各国逐渐重视[2-4]。

1.1 益生菌在畜牧业的应用现状

1.1.1 益生菌的概述

益生菌是对肠道菌群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能够通过改善动物肠道菌群平衡,从而促进动物机体生长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组合而成的活性微生物制剂[5]。2001 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益生菌定义为:人体和动物摄取适当的量,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6]。 畜牧业应用的益生菌种类较多,既可以用单一的纯菌种作为益生菌制剂,也可以用多种混合的菌种作为制剂。大量试验证明,复合益生菌的作用效果要比单一菌种的益生菌效果明显[7]。益生菌分布范围广、种类多,目前依据微生物菌种的类型可将益生菌划分为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类和部分革兰氏阳性球菌类三大类。最常用的益生菌种类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一些链球菌[8]。随着规模化养殖对畜禽产生的应激刺激因素增多,畜禽肠道微生物菌群极易被破坏,人们往往通过添加益生菌,以促进畜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恢复。由于许多益生菌都是从不同环境中分离筛选出来,益生菌进入畜禽体内后,常因益生菌适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大,难以适应畜禽机体内强酸、强碱等环境因素,从而影响了益生菌在肠道的黏附定植和生长繁殖,益生菌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畜禽机体的作用效果[9]。大量研究结果指出,许多细菌具有种属特异性,同源性细菌有利于在相同种属机体内定植,故比较理想的益生菌菌种最好是来自于与原宿主、原生态环境和原微生态系统相适应的同源动物肠道菌[10-11]。

..........

1.2 菊糖在畜牧业的应用现状

菊糖(Inulin)又称菊粉、土木香粉,是由 D-呋喃果糖经 β–(2,1)糖苷键连接多聚果糖,末端连接一个葡萄糖基,聚合度 2~60,分子量为 3000~5000。菊糖在冷水中微溶,在热水中溶解迅速,与碘反应不显蓝色,无还原性,在水中呈左旋性质。菊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存在于海藻、植物、细菌和真菌中;目前菊糖的主要来源在植物,以能量的形式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尤其在菊科植物中含量大,例如菊芋、菊苣[36]。菊糖与寡聚糖一样,对动物肠道内的微生态体系起调节作用,能与病原菌的外源凝集素特异性相结合,使病原菌不能在肠道上粘附,而随排泄物经消化道排出体外;菊糖在大肠中发酵能够产生有机酸、SCFA 和气体能够促进大肠的蠕动,有利于这些物质向大肠后段运动,同时起到加快肠道排泄有害微生物的作用[37]。亦有报道称,菊糖为益生素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核心功能可以选择性地促进益生菌生长或活性的增加从而改善肠道菌群[38]。

............

第 2 章 鸡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越来越多的畜禽养殖生产实践证明,益生菌具有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增强对畜禽保健的作用,益生菌被看作替代抗生素的优势产品被广泛关注[34-36]。但从益生菌菌种的选择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体外分离的益生菌不易存活,进入体内消化道系统经后,往往经受不住消化道强酸强碱的作用,此外益生菌属种的差异性使益生菌不利于在肠道内定植等问题导致了益生菌不能在动物机体内充分发挥功能[31,53]。本试验从太行鸡盲肠内分离筛选出鸡源性乳酸菌,为研发禽用微生物添加剂的菌种筛选提供思路。

2.1 材料与方法

从健康太行鸡的盲肠上刮取黏膜和内容物 1g,稀释于 9ml 无菌生理盐水中,充分震荡摇匀,吸取 1ml 混合液置于装有 9ml 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此稀释度为 10-1。重复以上稀释过程,稀释 7 次,吸取 10-5、10-6、10-7三个梯度的菌液0.5ml,利用平板涂布法分别均匀平铺于加有碳酸钙的 MRS 培养基平板上,待其完全吸收,37℃倒置培养 48h。选取不同形态的菌落进行镜检,将目标菌接种于MRS 培养基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再将纯化的菌种接种于 MRS 斜面培养基中,37℃培养 48h 后,置于 4℃冰箱保存备用。

...........

2.2 结果与分析

从加有碳酸钙的 MRS 培养基中选择产生溶钙圈菌落,分离筛选出 3 株乳酸菌,再根据细菌形态的镜检结果,将菌株分别编号为 B2、C2 和 L13,分离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形态学观察结果见表 2-3。青脚麻鸡等地方鸡是适于养殖环境条件相对恶劣的地方品种,具有耐粗饲、抗病和抗应激能力强等特性,它们长期形成的抗应激能力可以影响其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各方面的机能[34-36]。王进[58]等选用地方青脚麻鸡对肉鸡肠道定殖菌的生活状态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芽孢菌分布在肠道中定植,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定殖较少。王立钧[59]等对东台地方草鸡的生长性能和空肠结构做出研究,结果显示低聚木糖与地衣芽孢杆菌以合生素形式添加到东台地方草鸡日粮中时可产生协同作用。王净[60]进行松针粉对柴鸡生产性能研究,可以很好改善生产性能。本试验试从太行鸡盲肠中分离乳酸菌,筛选出具有适应环境能力强的菌株,作为鸡源性乳酸菌菌种,达到满足鸡宿主特异性要求,为研制禽用的微生物添加剂提供比较理想的菌种来源。

.........

第 3 章 乳酸菌复合物的体外抑制试验.......... 13

3.1 材料与方法.......... 13

3.2 结果与分析.......... 15

3.3 讨论...... 17

3.4 小结 ..... 18

第 4 章 乳酸菌复合物对肉鸡肠道菌群...... 19

4.1 材料与方法.......... 19

4.2 结果与分析.......... 21

4.3 讨论...... 27

4.4 小结...... 30

第 4 章 乳酸菌复合物对肉鸡肠道菌群和形态结构、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影响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对畜禽养殖行业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制约畜牧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益生菌作为绿色健康的饲料添加剂正在逐渐替代抗生素已成为发展趋势之一[13,21]。李胜路等表明乳酸菌、菊糖可以改善鸡的肠道菌群和肠道结构及调节酶类的分泌,从而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34-36]。本试验主要研究菊糖和 3 株乳酸菌对肉鸡肠道菌群、肠道结构、血清生化指标和生产性能的联合作用,为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用无菌剪刀剪开盲肠肠壁,刮取肠壁部分的肠道黏膜和内容物 1g,置于盛有 9ml 的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此时即为 10-1稀释度的菌液,重复以上过程,依次制成 10-2、10-3、10-4、10-5、10-6、10-7的菌液,选择 10-5、10-6、10-7三个梯度的菌液。由高稀释度开始,用微量取样器分别吸取 1mL 稀释液接种于 45℃左右的 MRS 培养基(加碳酸钙)和伊红美蓝培养基内,充分混匀,待其凝固,放到 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4-48h,每稀释度做 3 个重复,测量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细菌数量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统计,依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73](GB47892-2010)进行测定,最后用 1g 肠道内容物中细菌个数用(CFU)/g 表示。

...........

结论

本研究从太行鸡肠道分离 3 株乳酸菌(短乳杆菌、粪肠球菌、盲肠肠球菌),观察了其凝集特性,探讨了乳酸菌复合物对 O78大肠杆菌的体外联合抑制作用,检测了其对肉鸡盲肠菌群、十二指肠和空肠形态结构、血清生化指标和生产性能的作用效果。得出如下结论:

(1)分离的短乳杆菌、粪肠球菌、盲肠肠球菌 3 株乳酸菌中,自凝能力强的菌株,其互凝能力也强。

(2)菊糖能促进益生菌对 O78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但此作用并不随菊糖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强。

(3)乳酸菌复合物对肉鸡盲肠菌群生长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4 日龄肉鸡盲肠益生菌数极显著升高;28 日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数显著降低。

(4)向肉鸡饮水中添加 3‰乳酸菌复合物,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绒隐比均有显著变化;肉鸡血清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体重和料重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第一章 绪论

1.1 芳香蔬菜概述及现状

芳香蔬菜一般是指具有芳香气味的,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并且可以食用的植物,在国外,芳香蔬菜亦被称为香草,指具有芳香的植物, 特别是具有药用作用,并且可调味的香草[1,2]。常见的芳香蔬菜包括:百里香、迷迭香、鼠尾草、罗勒、紫苏、牛至、薄荷、芹菜、香菜、生姜等。在欧美,芳香蔬菜的开发和利用源远流长;而在我国,其开发和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3]。芳香蔬菜因为其独特的芳香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通常被作为蔬菜食用,或作为调味料为菜肴增味;同时也因其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常被开发为保健食品,花草茶、草药茶和芳香酒等;当然有些芳香蔬菜因为具有抑菌、抗氧化的作用,也常被作为食品的天然防腐剂、抑菌剂、抗氧化剂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3,4]。同时,很多芳香蔬菜精油含量丰富,我国的薄荷精油、桂油以及茴香油产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水平[4]。芳香蔬菜因其非常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越老越受国人的喜爱,正走向人们的厨房和餐桌。本实验则以三种芳香蔬菜为研究对象,探索紫苏、薄荷和鼠尾草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品质和香气的变化。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食药两用的 60 种资源之一[5]。传统医学认为紫苏叶具有宣肺化痰、解表散寒、行气和中以及解鱼蟹毒之功效,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 安胎, 和血之功效[6]。我国的紫苏品种繁多,栽培区域广,生产的紫苏主要作为精油、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原料[7]。目前,国内对紫苏挥发油的提取加工技术[8],以及紫苏提取物的抗氧化[9]、抑菌[10]、保护肝脏[11]及抗炎、抗敏[12]作用等研究已经较为丰富。陈勉华[13]等研究发现干燥的紫苏叶中不仅富含 β-胡萝卜素,且 Fe2+,Zn2+和 Ca2+含量也较高,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由于紫苏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部分紫苏产品也正在开发中,如:紫苏茶、紫苏饮料、紫苏酒[14]以及紫苏提取物泡腾片[15],紫苏咀嚼片[16]等。在上述大部分用途中,紫苏首先需要进行干燥处理,以延长贮藏期、保持品质、便于后续加工,然而关于紫苏在热风干燥以及贮藏过程中,其品质和香气变化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

........

1.2 芳香蔬菜的脱水加工和贮藏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脱水蔬菜的研究较多,对芳香蔬菜的脱水加工研究较少。脱水蔬菜是指将新鲜的蔬菜进行脱水加工,使其水份含量(5~8 %)降低到可以安全的长期储存的程度的脱水制品,并且使脱水蔬菜较好的保持新鲜蔬菜的色泽、风味和营养成分[24]。这种蔬菜质量轻,方便运输、储存和使用,对新鲜蔬菜不便供应的边防、航海、登山、旅游事业等,具有很大贡献,是国际上畅销的风味菜[25]。芳香蔬菜作为具有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以及保健作用的特殊蔬菜,其储藏期的延长,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脱水加工是比较简单、方便的延长芳香蔬菜贮藏期的产品前处理方式。例如,美国将20%生产量的洋葱都加工成脱水洋葱,80%生产量的大蒜都加工为脱水大蒜[26]。国内生产量较大的脱水芳香蔬菜包括:脱水蒜片、香葱、洋葱、香芹、香菜等。常见的蔬菜脱水方式包括:微波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等。其中真空冷冻干燥蔬菜的品质最好,但其由于其生产成本较高,干燥时间长,操作复杂,生产率低,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等弱点,导致其使用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目前,我国 90%的蔬菜企业采用热风干燥的脱水方式,此方式虽然会造成蔬菜营养成分部分损失或外观变差,但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和适合小规模生产的特点,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生产现状[26]。国内对热风干燥芳香蔬菜已有一部分研究,如:孟岳成[27]等,用热风干燥的方法对姜片进行干燥,发现 Modified Page模型对姜片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扩散拟合较好,并且 60、70 ℃干燥姜片,颜色较好;韩月峰[28]等对热风干燥工艺对脱水蒜片中有机硫化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燥温度 55 ℃,切片厚度 3 cm,是蒜片的最佳热风干燥工艺;郭浪[29]等对大蒜片的热风干燥工艺进行优化,优化后大蒜粉的质量更好,且从经济、节能方面考虑其效果要优于真空冷冻干燥的蒜粉;王丽萍[30]等对热风干燥芹菜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干燥温度为 60 ℃,粉粒直径小于等于 0.125μm 条件下,芹菜粉的颜色和冲调稳定性较好。

..........

第二章 紫苏热风干燥工艺及贮藏条件优化

2.1 引言

紫苏是东亚地区较为常见的芳香蔬菜,在韩国、日本、中国等地均有种植,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食用和药用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本实验则以紫苏为实验对象,选择五种热风干燥温度对其干燥,检测干燥过程中紫苏品质和香气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到紫苏的最佳干燥工艺,以延长其货架期,提高感官和营养价值;为确定紫苏的最佳贮藏条件,实验选择真空塑料、非真空塑料、真空铝箔和非真空铝箔四种包装,低温、室温、高温三个贮藏温度,共 12 种贮藏条件对紫苏进行贮藏,检测贮藏过程中品质和香气变化,从而减少贮藏过程中紫苏品质的劣变和香气的损失。 实验选择叶绿素含量、颜色、菌落总数、褐变度等指标来评价紫苏的品质,选用 GC-MS 和电子鼻来分析紫苏的香气。GC-MS 是传统的香味物质分析技术,可对复杂的混合样品进行分离、定性、定量分析。电子鼻是具有高灵敏度的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准确、快捷地评价和区分不同复合风味。两种技术结合分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反应研究对象香气的客观变化。实验选用这两种技术对紫苏的香气进行描述,从而从感官和本质上解释紫苏香气的变化。

......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紫苏,采收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州农场,挑选无腐烂、无损伤的紫苏叶和嫩茎作为实验材料。采摘后立即放入 4℃冰箱中预冷至实验开始(预冷不超过24h)。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无水乙醇、丙酮、95%乙醇、氯化钠、营养琼脂培养基、2-甲基-3-庚酮、C7-C22 系列正构烷烃(色谱纯),于北京化学试剂公司购买。

........

第三章 薄荷热风干燥工艺及贮藏条件优化 ...... 33

3.1 引言 ...... 33

3.2 材料与方法 ......... 33

3.3 结果与分析 .......... 34

3.3.1 薄荷热风干燥模型的建立 .......... 34

3.3.2 干燥温度对薄荷品质的影响 ...... 37

3.3.3 干燥温度对薄荷香气的影响 ...... 40

3.3.4 贮藏条件对薄荷品质的影响 ....... 45

3.3.5 贮藏条件对薄荷香气的影响 ....... 50

3.4 本章小结 ..... 54

第四章 鼠尾草热风干燥工艺及贮藏条件优化 .......... 56

4.1 引言 ...... 56

4.2 材料与方法 ......... 56

4.2.1 材料与主要试剂 .......... 56

4.2.2 仪器与设备 .......... 56

4.2.3 实验方法 ...... 57

4.2.4 检测方法 ...... 57

4.3 结果与分析 .......... 57

4.4 本章小结 ...... 77

第四章 鼠尾草热风干燥工艺及贮藏条件优化

4.1 引言

鼠尾草的香味浓烈刺鼻,夹杂些许樟脑的味道,可为各种食物增添沁人的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在西方,它因去腥、防腐、杀菌的食用作用和美容养颜,消除体内油脂,帮助循环的药用作用而占据着人们的餐桌。本实验则以鼠尾草为实验对象,选择五种热风干燥温度对其干燥,检测干燥过程中鼠尾草品质和香气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到鼠尾草的最佳干燥工艺,以延长其货架期,提高感官和营养价值;为确定鼠尾草的最佳贮藏条件,实验选择真空塑料、非真空塑料、真空铝箔和非真空铝箔四种包装,低温、室温、高温三个贮藏温度对鼠尾草贮藏过程中品质和香气进行检测,从而减少鼠尾草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和香气的损失。 实验选择叶绿素含量、颜色、菌落总数、褐变度等指标来评价鼠尾草的品质,选用GC-MS和电子鼻来分析鼠尾草的香气。GC-MS是传统的香味物质分析技术,可对确复杂的混合样品进行分离、定性、定量分析。电子鼻是具有高灵敏度的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准确、快捷地评价和区分不同复合风味。两种技术结合分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反应研究对象风味的客观变化。实验选用这两种技术对鼠尾草的香气进行描述,从而从感官和本质上解释鼠尾草香气的变化。

...........

结论

1.根据干燥过程中水分比与干燥时间的对应关系,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得到了 7 种常用的干燥模型对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选择最佳的干燥模型来描述紫苏、薄荷和鼠尾草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紫苏、薄荷和鼠尾草最佳的热风干燥模型均为 Modified-Page 模型。

2.通过检测 55、65、75、85 和 95℃,五个温度热风干燥紫苏、薄荷和鼠尾草过程中品质和香气的变化,确定了紫苏、薄荷和鼠尾草最佳干燥工艺。紫苏和薄荷的最佳干燥温度为 55℃,鼠尾草的最佳干燥温度为 65℃。

3.通过检测脱水紫苏、薄荷和鼠尾草以真空塑料、非真空塑料、真空铝箔和非真空铝箔包装,分别于高温、低温和室温贮藏条件下贮藏过程中品质和香气的变化,确定了脱水紫苏、薄荷和鼠尾草的最佳贮藏条件。紫苏的最佳贮藏条件为ZL 包装,低温贮藏,薄荷和鼠尾草的最佳贮藏条件均为 ZL 包装,室温贮藏。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第1章 引 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枝江市全市年平均气温在 16.5℃左右,年降雨量在 12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 1600-2000 小时。长江、玛瑙河、沮漳河与石鲁灌区等水网密布,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市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平均海拔 77.9 米,分为平原、岗地与低丘三种地貌类型,分别占总面积 42.2%、35.3%、23.5%[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枝江市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全市辖 8 个镇、1 个街道办事处,共有 198 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为 49.6 万人[2]。 枝江是湖北省商品粮、优质棉、瘦肉猪基地县(市)和优质水果工程示范县(市)、水果和水产生产大市,九龙仙米、百里洲梨、七星台大蒜等农产品在市域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近几年来,枝江市围绕“一江、两河、三线、四区”规划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农业基地形成了规模,全市已建成优质粮棉油基地 88 万亩、果蔬生产基地 35 万亩、水产品基地 12 万亩。农业品牌形成了规模,培育出了枝江大曲、今贝花生奶、环星食用油、九龙仙米等一批精品名牌。规模效益逐步显现,龙头企业和个体加工户共安置农村劳动力 3 万余人,给农民工提供务工收入近 5 亿元,带动转移农村劳动力近 7 万人。连续六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 8%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枝江市已成为湖北省政府重点建设的 20 个优势县市之一[3] 上述成果的取得与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枝江市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全面推广了农村科技明白人、绿色证书、党员双带工程。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和市场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立了专业人员、农民技术员等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与推广机制老化,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素质不高等。因此全面把握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更好的提高枝江市农业生产效率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选择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为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率先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研究。早期的成果如:美国赠地学院和其推广机构最先提出了“农业推广”这一概念;1922 年美国学者 M.C.Burrit 撰写的《县指导员与农业协会》一书出版,该书标志着农业推广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进行研究[4];而农业技术推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标志则是布鲁奈和杨素宝两位学者合著的《美国农村与农业推广》(1949)一书的出版 [5]。随着学者们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的深入,又陆续出现了 Molho 撰写的《农业推广:社会学评价》、C.F.Benett 的《推广项目项目效果分析》以及 M.E.Adams 编著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5]等一系列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发展的著作[6]。 进入 21 世纪,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迅速发展,成果也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研究不只限于理论方面,逐步开始重视实践问题。 第一,在研究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问题方面,Cary (1993)和 Lerman (2004)认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负有责任,作为公益性职能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有必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政府也应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政府财政支持在弥补社会供给不足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效率低下和单中心化等问题的产生。同时认为,鼓励非政府组织、农民协会及农业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为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7]。 第二,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研究方面,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适应本国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如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形成了政府专门推广机构主导的多元推广体系 [8],而美国则形成了政府推广机构与大学交叉的一体化农技推广体系[9],英国、法国、丹麦、新西兰等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则由政府部门和农民组织联合组成。特别地,众多国外学者对大学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 Hise(1990)提出大学具备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提出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广模式[10]。Mansfield(1996)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大学还可以带动临近企业技术与教育的结合。Donald(2003)等人的研究提出,大学与产业的技术转移是相互促进、彼此联系的[11]。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农业技术推广也称为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991 年,阿农提出,农业推广的实质就是农业推广人员针对自身在农业发展上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沟通的方式,将其传达给广大的农民,在农民获取相关知识后,能够有效地提高耕种方式及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它可以有效的传输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14]。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不断优化,针对各个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目标及特点的不同,农业技术推广的产生原因以及存在的形态也是各不相同的。从总体上来看,农业技术推广主要分为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首先,以狭义的角度看待农业技术推广,其主要产生于欧洲近代的农业推广当中,主要是指对农业的生产进行指导,通过相关的科学机构以及专业的推广人员,将研究出的成果或管理方法推荐给农民,使农民在获得这些技术之后,能够有效的作用在农业的生产过程当中。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比较简单,但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5]。 其次,广义上来讲,农业技术推广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全面,其中主要包含对农民的组织、对农民的培养以及对农民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在培养的过程中,主要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村经济持续化发展为目标,最终实现农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和科技化。我国许多相关书籍普遍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支持,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从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入手[16]。从世界农业的发展水平上看,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效果,这些国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行,组织农民学习专业的农业知识,使得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向着企业化、流程化和现代化发展,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按照合理的流程进行[17]。

..........

2.2 理论基础

创新扩散理论于 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是研究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之一。创新扩散实质是一个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的过程,该过程要求创新具有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并要求创新的研究开发人员具有思维可变性。创新扩散的对象按照接受并采用创新的时间先后可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和滞后者,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5%,13.5%,34%,34%,16%。由此可以绘出创新扩散 S 曲线,如图 2.1 所示。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业技术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项创新,而其推广的过程与创新扩散过程有着一定的相似度。最先运用该项农业技术的人群就是前面所说的创新者,根据创新扩散 S 曲线规律来看,创新者的增加速度较慢,到了某临界时点,推广的接受群体扩张速度加快,这时候运用该项农业技术的人员已达到足够多的数量,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此时,便是滞后者的进入。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渠道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分为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媒体,另一种是分为全球渠道和本地渠道。经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和全球渠道在获知阶段作用明显,并对较早的采用者更为重要,人际传播媒体和本地渠道在说服阶段作用明显,对较晚的采用者更为重要。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过程中,为改善推广成效,应合理运用以上研究发现的规律对推广的各个阶段进行相应的推广方法改进[20]。

.........

第 3 章 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12

3.1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建立........ 12

3.2 以推广重大实用新技术为重点............ 12

3.3 不断引进示范新品种...... 13

3.4 以农业推广项目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13

3.5 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14

第 4 章 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15

4.1 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4.2 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7

第 5 章 促进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对策建议 ...........19

5.1 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机制体制,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 19

5.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来源....... 19

5.3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素质.... 20

5.4 提高全面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21

第 5 章 促进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机制体制,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

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务职能。要按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确立县、乡两级农业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能,构建县级机构的公益型服务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领导,促进部门协调沟通,以利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构建,保障财政上有专项的财政资金,同时争取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予以适当补助,促使重大的公益性的农业服务、农技人员培训有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推进服务机制的创新,增加农业服务的活力,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成熟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推广工作,当前重点推广现代农技咨询平台、农业科技入户包村联户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和村级综合服务站等比较成熟的服务模式[35]。 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和服务机制的创新,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与其履行的依托职能相匹配,通过承担其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满足农民的服务需求,促使农业效率的提高。

.........

结 论

论文通过对枝江市农技推广体系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目前枝江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建立,在大力推广重大实用技术的同时,大量引进示范新品种,以农业推广项目带动了枝江市特色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枝江市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枝江市农业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科技管理与推广机制老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人员素质低和基层政府缺乏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等,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落后、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与激励等。

(3)促进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快速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如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资金来源;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素质和提高全面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等。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 1 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茄科辣椒属植物,广泛栽培于我国各地。辣椒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都可以种植,宜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透气性良好的沙性土或良性土壤中种植。辣椒比较喜欢干爽的空气,喜温,最适生长温度为 24℃/28℃,苗期对温度较敏感,要求温度较高,白天 25℃/28℃,夜晚 15℃/18℃最好,幼苗不耐低温,低于 10℃生长发育缓慢,低于 5℃的土温严重影响辣椒生长,甚至可能过导致其死亡[1]。作为我国北方冬春季温室大棚生产的主要蔬菜之一,温度成为影响辣椒产量及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进行温室大棚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温度进行调节,但是在北方春季早熟栽培育苗及定植初期常常会遭受低温冷害侵袭,或者连续的阴雨和潮热天气,会使保护地内的温度偏离正常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影响植物生长,从而导致品质和产量降低。园艺作物生产过程中,环境条件对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光、热、空气、水分等有利于作物生长的因子,但同样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面临来自环境的温度、光强、水分、盐分等逆境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温度决定了园艺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辣椒栽培种植过程中,北方气温偏低且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尤其是随着保护栽培面积的增加,低温冷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低温使辣椒幼苗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影响其内部生理生化反应、产量、品质,甚至导致植株死亡[2]。辣椒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 B、维生素 C、胡萝卜素、辣椒素以及钾、镁和铁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除此之外,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深受人们喜爱。辣椒果皮中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作为辅料能增进食欲;增强体力,改善怕冷、冻伤;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荷尔蒙分泌,保健皮肤;维生素 C 可以降低胆固醇;辣椒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可以减肥。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茉莉酸

1971 年,人们从真菌培养中分离鉴定出游离态的茉莉酸[5],经过 40 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茉莉酸及其甲酯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是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不仅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如萌发、衰老、果实成熟、根的生长、花粉发育和球茎的形成[6]、卷须的缠绕,而且还参与植物对机械伤害、病害、虫害、温度胁迫、盐胁迫等环境胁迫做出防御响应。茉莉酸及其甲酯在代谢和生理功能上具有激素作用的特点,特别类似于脱落酸的功能。

1.2.2 茉莉酸对植物生理的作用

植物幼苗经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后,对幼苗的株高和茎粗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了幼苗的鲜重、干重。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高浓度抑制而低浓度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茉莉酸可以促进乙烯的产生[7],对植物的衰老和器官脱落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茉莉酸还可以促使气孔关闭,叶绿素降解。茉莉酸对作物的生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可以抑制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并对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种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在园艺作物贮存过程中用茉莉酸处理,会使产品保持较高的品质,减少物质损失,延长贮存的时间。

.........

第 2 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本试验选取南韩红干椒、益都红、南韩红金条、PE-1005 四种辣椒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选择籽粒饱满、色泽正常、无虫害、大小一致的种子各 200 粒;对所选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在 55℃温水的水浴锅中浸 15min,取出水浴锅,自然冷却至 30℃左右,然后置于 30℃的恒温箱中浸种 6h;将种子沥干,然后包在消毒的湿纱布里置于培养皿中,最后将培养皿置于30℃的恒温箱中催芽12-24h;当种子培根“露白”时即可播种。将催好芽的种子播种在先前准备的营养钵中,种植深度适中,每个营养钵中一到两粒种子,然后覆土浇水,覆膜。将营养钵置于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数据设置为:白天 22℃,夜间 18℃。

......

2.2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邻取两支试管按下表加入 25℃预热过的缓冲液,然后加入预热过的邻苯三酚(空白管用 10mmol/L HCl 代替邻苯三酚),迅速摇匀,立即倾入 1cm 比色杯中,在 325nm 波长处测定光吸收值,每隔 30s 读数一次,测定 4min 内每分钟光吸收值的变化。要求自氧化速率控制在每分钟的光吸收值为 0.07(可增减邻苯三酚的加入量,以控制光吸收值)。取比色皿 2 只,于一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 3ml,KH2PO41ml,作为校零对照,另一只中加入反应混合液 3ml,上述酶液 1ml(如酶活性过高可适当稀释),立即开启秒表,于分光光度计 470nm 波长下测量 OD 值,每隔 30s 读数一次。以每分钟表示酶活性大小,即以△OD470/min.mg 蛋白质表示,蛋白质含量测定按 Folin法进行。

........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14

3.1 茉莉酸对低温处理辣椒幼苗 SOD 活性的影响 ......14

3.2 茉莉酸对低温处理辣椒幼苗 POD 活性的影响......19

3.3 茉莉酸对低温处理辣椒幼苗 CAT 活性的影响.......24

3.4 茉莉酸对低温处理辣椒幼苗叶片脯氨酸(Pro)影响 ........29

3.5 茉莉酸对低温处理辣椒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影响 .....33

第 4 章 讨 论........38

第 3 章 结果与分析

3.1 茉莉酸对低温处理辣椒幼苗 SOD 活性的影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体内的一种保护性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酶,是一种清除和防御活性氧或其他过氧化物自由基对细胞膜伤害的酶[27]。植物遇到低温胁迫后,组织体内 SOD 酶会产生积极的反应,来缓解逆境产生的过多过氧化物自由基,努力维持体内自由基和活性氧与酶类物质的动态统一平衡。由图 3.1.1 所示:南韩红干椒在对照温度 25℃/15℃和两个低温(20℃/10℃、15℃/5℃)处理下,SOD 的活性大体呈现出一定幅度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20℃/10℃、15℃/5℃温度下未经茉莉酸处理的辣椒幼苗的 SOD 活性明显小于其余三组。25℃/15℃温度下经茉莉酸处理的南韩红干椒幼苗体内 SOD 活性变化幅度最大。由图 3.1.2 所示:益都红 SOD 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大于南韩红干椒。25℃/15℃温度下茉莉酸处理组与 15℃/5℃未经茉莉酸处理组的益都红幼苗体内SOD 活性呈先微幅上涨,后下降的趋势,第 10 天比第 1 天分别下降 16.4%和17.2%。20℃/10℃茉莉酸处理组益都红幼苗 SOD 活性随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强,第 10 天比第 2 天增加 39.38%。15℃/5℃经茉莉酸处理组与 20℃/10℃未经茉莉酸处理组幼苗 SOD 活性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前者在第 6 天达到峰值,比第 1天增加 16.8%,后者在第 8 天达到峰值,比第 1 天增加 19.1%。

........

结 论

1.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辣椒幼苗内防御性酶(SOD、POD、CAT)活性上升,当处理温度低于植物能忍受的范围或者处理时间的延长,辣椒幼苗内的防御性酶活性则会急剧下降。

2.在一定温度范围及一定时间范围内,茉莉酸可以增强辣椒幼苗体内防御性酶的活性,使其表现出更强的抗寒性。

3.茉莉酸处理后,SOD、POD、CAT 对低温胁迫的反应不同步,且在较低温度下茉莉酸对防御性酶影响更大。

4.茉莉酸对四个品种辣椒幼苗的影响因防御酶种类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各品种辣椒幼苗对茉莉酸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南韩红干椒,南韩红金条,益都红,PE-1005。

5.经过 15 ℃/ 5℃,20 ℃ /10℃两个温度梯度处理的辣椒幼苗叶片中脯氨酸、丙二醛均比未处理的辣椒幼苗叶片中的含量高,并且随着低温程度和低温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和丙二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相同温度梯度下,茉莉酸处理的辣椒幼苗脯氨酸含量增长快,丙二醛增长缓慢。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 30 年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主要是指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地区,依托自然景观及农业资源,将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观光旅游融合为一体的农业。换而言之,都市农业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将生活、生态也融合进来,以形成“三生”一体的产业;是依靠城市经济、服务城市居民、迎合城市发展、纳入城市规划的农业。 都市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被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所认可,并广泛地开展实践。21 世纪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和大都市圈的加速形成无疑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存质量问题暴露出来:城市中的居民终日与“霾”相伴,早已忘记了天空的颜色;周末想出门散心,举目远眺是一座高过一座的“地标建筑”;想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青草的芬芳,只能买空气净化机放在家中,想象着绿绿的草,红红的花。这些使人们认识到,城市里同样需要有绿色,需要有新鲜的瓜果蔬菜,需要能够放松身心的净土,这些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一些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中叶就开始发展都市农业,并且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成功。我国都市农业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起步,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发展迅速。高速的发展带来 GDP 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幸福感下降、城乡二元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长春市本身并没有天津、上海那样发达的交通和经贸,这就意味着周边地区的交流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孤掌难鸣,而可以有效促进周边交流的方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壮大经济发展体系,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供就业,打破城乡二元化格局。都市农业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改善长春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促进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交流,普及农业知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加快长春健康、和谐、可持续化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最早关于都市农业的研究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可以追溯到182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其著作《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中对“农业圈”的研究,该理论论述了市场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影响;确立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这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2]。事实上,早在 19 世纪初德国政府就向市民提供小块田地,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于后半叶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确立了“市民农园”发展形式[3]。 在亚洲范围,日本最早提出“都市农业”概念。在 1930 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期刊上,文章使用了“都市农业”和“城市地区农业”等用语[4]。而作为学术名词,“都市农业”最早则是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 1935 年发表的著作《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5]。1969 年,日本东洋大学矶村英一教授提出了“都市第三空间理论”,认为现代都市除了具备第一空间(提供居住场所)及第二空间(开展各项产业活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第三空间,使得市民能够享有阳光和绿地。1974 年,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尾孝岭提出了“环境农业理论”,认为在快速都市化地区,农业应由传统上的以粮食生产为目的,转化为以环境安全及提供休闲为目的[6]。

..........

第 2 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

由于都市农业涉及广泛、牵扯问题复杂多样,故国内外对它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基于文献的阅读和资料的整理,本文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分布在城区及都市间隙,依靠都市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及经营观念的改进,它摆脱了“计划经济”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更多的是受“市场经济”主导,它将更快、更准确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内部调整,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益,它不再只满足于生产农产品,而是更多地将环保意识、服务意识融入进来,使其更加多元化、现代化。为了更准确、更丰富地阐释都市农业的内涵,本文将从都市农业的特征、功能、类型三个方面详细地进行论述。都市农业依附于大城市,可充分凭借大城市提供的信息、市场、交通网络平台,开展打破区域界线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从某方面来说,都市农业已经倾向于朝工业化、市场化发展。通过市场将成百上千的生产经营者与散布在各个地区、不计其数的消费者紧密连接在一起,快速有效地依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以期达到最优,进而通过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基地化。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都市农业的生产经营具备高度针对性,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以期做到有的放矢,为市民及时提供所需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样可以减小市场风险并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

.......

2.2 理论基础

1826 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H.Thuner)发表了《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这一著作,依据其多年的农场经营经验首次提出了农业区位论。为了得出这一结论杜能作出了一系列假设,包括只有一个中央城市、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土地质量都一样、距离城中央 50 公里以外都是荒芜的土地,将其彻底隔离成为独立国等等。以农业生产是为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前提条件,杜能提出了地租收入公式,即:R=PQ-CQ-KtQ=(P-C-Kt)Q 。其中,R 为地租收入,P 为农产品市场价格,C 为农产品生产成本,K 为距离市场(城市)的距离,t 为运费率且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运费率,Q 为生产数量。根据这一公式可以看出,同一种作物即 t 不变时,距离城市越近 K 越小,R 越大,相反 K 越大,R 越小,当 K 达到一定距离致使 R=0 时,则达到了该作物的耕作极限。将作物 K=0(城市中)与 R=0(耕作极限)相连接形成曲线,由于不同作物 t 不同,所以曲线斜率不同,自由农业、林业等较难运输的作物 t 高,斜率大,反之畜牧类 t 小,斜率小。因为农业活动是为追求 R 的最大化,故形成了杜能圈(图 2.1)。

........

第 3 章 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17

3.1 长春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 17

3.1.1 整体规划建设成效显著 ....... 17

3.1.2 特色设施型农业初具规模 .... 19

3.1.3 绿色生态型农业稳步发展 .... 20

3.1.4 休闲观光型农业发展迅速 .... 21

3.1.5 特色会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 22

3.2 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 23

第 4 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 29

4.1 国外都市农业 .......... 29

4.2 国内都市农业 .......... 32

4.3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 35

第 5 章 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38

5.1 合理规划,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38

5.2 改善用地问题 ......... 39

5.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39

5.4 加强投资力度 ......... 40

第 5 章 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长春都市农业发展至今,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土地问题,二是从业人员问题,三是资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的科学性规划和政策性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一大方向上的有效指引可以为后续细节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是用地方面的改善,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并加快土地流转可以为都市农业的规模性发展提供先决条件;第三是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农民科学技能培训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可以快速提高都市农业这一行业的业务素质水平;最后是加强投资力度,保障资金供应的充足,只有做到有地、有人、有资金才能够快速有效的发展都市农业。下面将对这四条对策建议加以具体论述。

5.1 合理规划,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长春的农民大部分仍旧思想保守,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观念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传统农业,再加上都市农业是新兴产业,其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使得他们更加不敢轻易尝试,此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显得尤为关键。解放保守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经营体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协调相互之间的配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等,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长春都市农业作为依附长春发展的一个整体,在开展前应做好详细的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以保障其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由于都市农业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发展牵涉领域较多,故发展规划也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制定,以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同区域在经济、生态、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比如净月经济开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可以充分依附净月潭这一 AAAAA 级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一日游”等体验观光农业;双阳区的设施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可以开展“采摘节”、“精品果蔬团购”等项目。只有有所侧重、有针对性的规划才可以充分利用优势项目,积极带动区域农业快速发展。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一些新问题、新现象势必会出现,这时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自身不断积累的发展经验并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构成,大胆创新,以使都市农业保持较高生产经营效率。

.......

结论

都市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市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更可以改善都市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而且都市农业的发展可以减缓就业压力,降低失业率,同时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极具发展意义的产业。 长春都市农业起步较晚,发展经验欠缺,但从发展至今也初步形成了规模:莲花山、净月的绿色生态型农业,双阳奢岭、净月新湖的设施型农业,关东文化园、双阳御龙温泉的休闲型农业,以及特色会展农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经营规模普遍过小、劳动力素质偏低、用地问题突出等。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及国内外都市农业成功经验的借鉴,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概括起来包括以下 4 个方面:加强政府对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并制定科学规划、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的现象并积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开办院校培训都市农业从业人员并建立健全的具有吸引性的人才引进机制、扩宽都市农业融资方式并建立强有力的都市农业资金支持体系。 今后,长春应当按照市政府“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设想,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加快并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将具有长春特色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会展农业做大、做强,在提高农业产值、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的同时,进一步改善长春市生态坏境,努力将长春打造成为生态、和谐、绿色、宜居城市。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 70 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断地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我国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人口流动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民工,这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纷纷涌入城市,这一直是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流动人口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2010 年我国 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如果离开农民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会取这么大的进步。2009 年年末嘉兴全市户籍人口 339.60 万人,其中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有 64.99万人,占总人口的 19.14%。2008 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 338.07 万人,其中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有 62.39 万人,占总人口的 18.45%,嘉兴已成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随着这几年嘉兴人口的老年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生育率也一直处在低水平,如 2009 年嘉兴市的生育率只有 6.79%,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人口比重的下降,影响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

1.2 研究意义

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 2004 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这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农民工在城市数量庞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融不进城市社会,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权利,政治地位低下,违背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这会造成重大的社会不稳定隐患,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赋予农民工真正的市民身份,保障农民工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会,保证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才能形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三农”问题突出。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农民是关键,要减少农民,推行农业规模经营,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可以使农民走出土地,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与城镇的差距,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

.......

第二章 嘉兴市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现状分析

本章主要讨论嘉兴市农民工的基本状况,主要调查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劳动技能培训、收入情况等方面的情况。为此,笔者上网浏览了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的网站,并借用了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 2009 年对嘉兴全市二区五县 31648 名新居民的调查数据,这个数据能大体上反映出嘉兴市农民工的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嘉兴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如下:

2.1 基本状况

2.1.1 性别

2009 年的调查涉及 31648 名新居民,其中男性 18320 名,占 57.9%,女性 13328名,占 42.1%,可以看出,女性的比例比男性仅低了 15.8%。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嘉兴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农村女性走出家门来到嘉兴,来追求一种新的城市生活。

2.1.2 年龄

参加本次调查的新居民(见图1),年龄在16-19岁的占9.2%,20-24岁的占21.7%,25-29 岁的占 17.6%,30-34 岁的占 16.3%,35-39 岁的占 16.4%,40-49 岁的占 15.9%,50-60 岁的占 2.4%,60 岁及以上的占 0.5%。而 16-49 岁之间的新居民有 30740 人,占 97.1%;50 岁以上的仅占 2.9%。可见,嘉兴的农民工主要以青壮年为主。

.......

2.2 就业状况分析

2.2.1 就业率较高

所调查的新居民,有工作的有 29216 人,占 92.3%,没有工作的仅占 7.7%。这说明嘉兴地区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平稳,绝大多数农民工是能够找到工作的。

2.2.2 农民工就业层次低

所调查的 29216 名新居民就业人员中,从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见表 2),主要是受雇于企业或是单位,就业以体力劳动为主。 其中从事的主要行业有工业 14053人,占 48.1%;商业 3719 人, 占 12.7%;建筑业 2711 人, 占 9.3%。由表 3 和表 4 可以看出,嘉兴市新居民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工人(50.5%),商业服务人员(7.4%)等一线生产的行业,工作单位的类型主要受雇于私营企业(53.3%),外资企业(5.9%)等,因此嘉兴市新居民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

....

第三章 嘉兴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评价.......26

3.1 农民工对市民化的期盼..........26

3.2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市居民的差距.........27

3.2.1 收入水平上的差距.....27

3.2.2 社会保障上的差距.....27

3.3 农民工市民化全国比较..........28

3.4 评价结论.........31

第四章 嘉兴市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建议.....32

4.1 农民工市民化的难点.....32

4.2 完善居住证制度.....33

4.2.1 农民工居住证制度的现状.........33

4.2.2 对居住证制度的评价.........34

4.2.3 完善居住证制度的建议.....35

4.3 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37

4.4 解决农民工居住困难.....38

第四章 嘉兴市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建议

4.1 农民工市民化的难点

通过第三章对嘉兴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嘉兴农民工要想转换为真正的市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仍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还很多,需要解决的难点还很多。社会制度的缺陷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一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这就造成了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的很多不平等。由于很多权益在实践中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与户籍制度挂上了钩,农民工离开了户籍,就无法享受城镇职工的权益保障,因此农民工这种非农非工的尴尬身份导致其与城市人口在劳动保障权益上的差别。而办理临时证的农民工,无法享受我市现行的在居住证制度上的政策优惠。这些都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成本,阻碍了农民工转变成市民。二是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为了维护农村的稳定,现在农村实行承包期限较长的土地承包制度,但这一制度忽视了流动性和经营权转让市场的现实情况,这就造成了一旦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就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困难的重要原因。

........

结论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还需要大力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政府要努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居住困难,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要顺应农民工的住宿要求,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形式,解决农民工的居住困难。每套公租房基本生活设施要齐全,面积大约 20 平方米,可以满足农民工日常生活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公租房,首先要签订合作协议,按双方投资比例确定公租房产权。对于为农民工提供公租房的企业,要在建设和运营中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并提供信贷支持政策。建设中,由政府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由政府进行配套,并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建好的公租房,可以包租给农民工集中的企业,作为农民工的宿舍,租金由企业负担,租金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 30%为宜,企业员工可以免费住宿。对于农民工个人申请公租房,要取消过多的限制,只要是持有嘉兴居住证的农民工,并在嘉兴没有房产,就可以申请公租房,其租金也不能太高,占自己收入的 10%左右。实行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首先,把能够在嘉兴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其次,农民工的住房公积金刚开始可以允许农民工和企业缴存较低的比例,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以减轻双方的经济负担。农民工只要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一定时间,就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商品房,并在契税、印花税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还可以允许农民工因工作变动或其他正当理由一次性提取公积金,并可提取用于支付房租。

............

参考文献(略)

硕士农业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脂肪细胞的起源、分化及调控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脂肪组织分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对于驱动脂肪形成的基因网络的描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脂肪细胞的分化及其功能的普遍观点。现在脂肪形成被认为是一个动态的、可塑的、多分子参与的过程,并最终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1]。现在脂肪细胞不仅仅只是能量储存库,而且还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具有多种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它能够分泌多种激素、细胞因子等,参与能量代谢、免疫和炎症反应、发育和生殖等生理、病理活动。科学界普遍认为,脂肪细胞是由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分化而来,而MSCs被认为来源于中胚层[2]。然而,关于脂肪细胞,尤其是MSCs 的确切起源仍存在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等脊椎动物发育期间,中胚层不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唯一来源。例如,头部的面骨、下巴和相关的结缔组织已被证明来源于神经嵴。神经嵴是脊椎动物的细胞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神经管闭合后,神经嵴细胞经历一个上皮─间充质的过渡,然后转移到发育中的胚胎的不同区域,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细胞类型[2]。Billon等[3]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也可以由体外培养的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分化而来。并且由于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在细胞形态、功能及分子表达谱等方面的差异,学者们对这两种脂肪组织是否为同一起源也持不同观点。Patrick Seale等通过体内原基分布图发现白色脂肪细胞和棕色脂肪细胞的来源不同,棕色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都来源于Myf5阳性的脂肪祖细胞。由β-肾上腺素刺激而在白色脂肪组织中产生的棕色脂肪细胞与出生前发育的经典部位(如:肩胛、肾周)的棕色脂肪组织的起源不同,肩胛和肾周的棕色脂肪组织(BAT)及骨骼肌细胞可能来源于Myf5阳性的祖细胞,而肾上腺素刺激诱导在白色脂肪组织(WAT)中产生的棕色脂肪细胞(BAT)来源于Myf5阴性的祖细胞。且体外培养的成肌细胞表达转录因子PRDM16后,转变为棕色脂肪细胞,相反,敲除棕色脂肪细胞中的PRDM16后,会诱导其分化为肌细胞[4, 5]。Tang等[6]的研究认为, 脂肪组织中前体脂肪细胞是由特异性存在于脂肪组织血管表面的由侧板中胚层发育而来的周细胞(Mural cell)分化而来, 但这些细胞分化为前体脂肪细胞的机制仍需探讨。

.......

1.2 脂肪细胞分化的细胞模型及优缺点

由于从脂肪组织中分离高纯度且处于同一时期的脂肪细胞难度较大, 因此人们对于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及调控方面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体外细胞培养模型(图2)。常用的体外培养系统为:前体脂肪细胞系、原代培养的前脂肪细胞和多能干细胞系。多能干细胞系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和肌细胞等[8]。最常用的啮齿类的前脂肪细胞系为3T3-L1和3T3-F442A。这两个细胞系是从小鼠胚胎中分离出来的Swiss 3T3细胞中克隆出来的[9-11]。来源于遗传性肥胖的成年小鼠(ob/ob)附睾的白色脂肪组织的Ob17细胞系也较常用[12]。然而,前脂肪细胞系和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前脂肪细胞系容易获取,能够无限制传代,易于培养和控制分化阶段,但由于其为永生化细胞,所以不能反映真实的脂肪细胞分化表型,且传代较多时容易表现出成纤维细胞表型。前脂肪细胞原代培养的鸡尾酒分化诱导剂中缺乏血清,但包含特定的能够诱导前脂肪细胞选择性培养和分化的成脂因子,如T3,胰岛素,糖皮质激素,IBMX,曲格列酮等[8]。它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脂肪细胞分化情况,但传代次数少,短时间内便会失去分化潜能。虽然这些细胞系能够在体外模拟脂肪细胞分化的过程,但它们不像体内正常情况下那样受各种激素的刺激以及与脂肪组织基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因此,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

........

2.脂肪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脂肪细胞因子

2.1.1 FABP4 结构、分布和功能

脂肪组织不仅仅只是一个惰性的能量储存器官,还是高度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它能够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和蛋白质,这些物质通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包括瘦素(Leptin)、脂肪酶(Adipsin)、脂联素(Adiponectin)、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抵抗素(Resistin)、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这些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影响一系列生物学及生理学进程(如摄食、能量平衡调节、胰岛素敏感、糖脂代谢、血管生成及重构、血压调节和血凝等)在机体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且与肥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紧密联系。FABPs 是一族细胞内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14~16kDa,编码126~134 个氨基酸残基。Ockner 等[42]首先报道了在大鼠细胞内存在 FABP,并证实其对长链脂肪酸有高度的亲和性,对动物体内脂肪酸和它们的 CoA 衍生物的摄取、细胞内转运、氧化脂化或合成均有重要作用。FABP4 基因的全长约 8kb, 4 个外显子中间被 3 个内含子隔开, 由 3 个顺式和 1个反式 FSE1 作用元件、1 个 FSE2 作用元件和 1 个 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组成,编码132 个氨基酸,分子量约 14.6kDa,是长链非酯化脂肪酸的一个脂质结合分子伴侣。结构功能研究表明,FABP4 包含一个由 10 个反向平行的 β 链形成的 β 折叠桶和两个短的α 螺旋。β 折叠桶的一端被蛋白链封闭,另一端 2 个 α 螺旋形成一个螺旋-转角-螺旋结构域,该结构域是 NEFA 结合和分解的通道。FABP4 通过碰撞相互作用将 NEFA 转运到质膜,螺旋帽结构域中的赖氨酸残基对碰撞转运过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FABP4 螺旋结构域上的四个氨基酸(D17,D18,K21 和 R30)与 HSL 相互作用有关。

.......

2.2 ADIPOQ

ADIPOQ是含有与C1q球状结构域同源序列的蛋白质家族的一员。1995年,Scherer和Lodishi通过对比小鼠3T3-L1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前脂肪细胞消减杂交筛选分离出了这一蛋白,其蛋白结构与补体因子C1q结构相似且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分子质量为30kDa,因此被命名为Acrp30[58]。后来,一些独立研究小组相继报道分离出了小鼠和人的Acrp30:AdipoQ[59],apM1[60],adiponectin[61]和明胶结合蛋白28(GBP28)[62]。所有这些名称目前可以互换使用,本研究采用ADIPOQ。ADIPOQ序列包含一个N端信号肽,一个非同源区(各物种间无同源性)、一个胶原结构域(包含22个Gly-X-Pro或Gly-X-Y重复单元所形成的胶原蛋白三螺旋)和C端的一个与C1q具有同源序列的球状结构域。ADIPOQ的这些序列在哺乳动物中是高度保守的[63]。ADPOQ与C1q和其他蛋白(如内耳囊状胶原蛋白、冬眠相关蛋白HP-20,25和27、一种可能在骨骼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CORS26、Ⅷ型胶原蛋白和Ⅹ型胶原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模式[63]。Acrp30及其在其他物种中的同系物在其胶原结构域中有一些保守的脯氨酸和赖氨酸,这些残基大多被羟基化,是形成稳定的胶原三螺旋必须的。Acrp30整体的拓扑结构与C1q的结构非常相似。原始的Acrp30结构的基本单元是一个紧密结合的三聚体(自然生理状态下不存在Acrp30单体)。低聚物是通过Acrp30三聚体的胶原蛋白三螺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进而形成出现在血液循环中的高级复合物。如果没有胶原结构域,Acrp30的球状结构域仍能形成三聚体,但不能形成更高级结构。

.......

试验三 ADIPOQ 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沉积......25

1 材料和方法.... 25

2 结果........ 25

2.1 总 RNA 提取及基因的克隆测序 ....... 25

2.2 ADIPOQ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

2.3 ADIPOQ 基因组织表达谱研究 ......... 28

2.4 ADIPOQ 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检测 ......... 29

3 讨论........ 29

3.1 ADIPOQ 基因的序列分析 .... 30

3.2 ADIPOQ 基因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 ......... 30

4 结论........ 30

试验四 CFD 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沉积与代谢模型.....31

1 材料和方法.... 31

2 结果........ 31

3.讨论......... 35

3.1 CFD 基因的序列分析.... 35

3.2 CFD 基因在阿勒泰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36

4 结论........ 37

3.讨论

3.1 CFD 基因的序列分析

1985年学者Cook等在研究小鼠3T3-F442A脂肪细胞时首次发现了CFD基因及其所编码的28kDa的蛋白,其基因定位于小鼠的第10号染色体43.ocM上。CFD基因大小为1748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外显子大小分别为74bp、157 bp、148bp、258bp和230bp,内含子大小分别为475bp、90bp、141bp和175bp,CFD具有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基因的典型特征,其外显子1包含5'端非翻译区和信号肽[114]。Cook等人还发现在3T3-F442A细胞系中,存在丰度相当的两种不同的CFD mRNA,区别在于其中一个CFD mRNA的第19个外显子中有三个核苷酸(C-A-G)的插入。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成功克隆了阿勒泰羊CFD基因,该基因的编码区(CDS序列)大小为786bp,包含5个外显子,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GA,编码261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8092.2Da,理论等电点(Theoretical pI)为7.15,含有27个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sp+ Glu)和27个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Arg+Lys)。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CFD含有一个能够催化三联体His、Asp和Ser组成的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Tryp_SPc,更加证实了CFD基因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家族。信号肽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是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向分泌通路转移的短肽链(长度5-30个氨基酸)。通过预测蛋白质N端信号肽的有无,可以初步推测该蛋白是否为分泌蛋白。本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羊CFD蛋白含有一个N端信号肽,说明该蛋白属于分泌蛋白。

.....

总结

1、以阿勒泰羊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在夏秋季节脂肪沉积、春冬季节牧草匮乏时尾脂的代谢方式,成功构建了饥饿与非饥饿实验模型。

2、以阿勒泰羊尾脂组织cDNA为模板,通过RT-PCR获得FABP4、ADIPOQ和CFD基因,其序列与山羊的FABP4、ADIPOQ和CFD基因序列高度相似。并对基因结构和蛋白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

3、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FABP4、ADIPOQ和CFD基因均在阿勒泰羊脂肪组织中呈高丰度表达。提示FABP4、ADIPOQ和CFD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表明,阿勒泰羊FABP4基因在非饥饿组尾脂中的表达量略高于饥饿组尾脂,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ADIPOQ、CFD基因则结果相反,阿勒泰羊ADIPOQ和CFD基因在饥饿组尾脂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饥饿组尾脂中的表达(P<0.01)。提示FABP4、ADIPOQ和CFD基因在阿勒泰羊尾脂沉积与代谢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可以作为哺乳动物脂肪组织发育调控过程中重要的候选功能基因。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