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进入 21 世纪之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升高,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而在我国,农业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农业相对于其它产业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为了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把农业和信息化结合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必然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 21 世纪头 20 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温家宝同志及多位农业部领导亦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大力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2]。2007 年甚至在中央一号文件中用一整款来强调农业信息化[3]。到了 2011 年,我国农业部正式发布《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强调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并要求到 2015年我国整体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到 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2013 年 8 月 14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要求我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4]。在这样国家大力发展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如何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为了农业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踏实解决“三农”问题[5],无疑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应用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过程,从而使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等人员都能充分地获得涉农信息,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出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目的[6]。总而言之,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知识扩散和农业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实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从徐闻县实际情况出发,徐闻县作为广东省著名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近 70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 55 万人,占总人口 80%。2013 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 172.8 万亩,总产量 355.9 万吨,总产值 69.95 亿元。农业是徐闻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农作物生产、加工、运输、营销等环节缺乏效率和渠道,这显然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无法解决的事。以徐闻菠萝为例:2012 年,全县菠萝种植面积 21.2 万亩,总产量约 45.5 万吨,当年可收获面积约 15 万亩,约占了总面积的 71.4%,但是因为并不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做成销售渠道狭窄,加之良果率低,企业规模小,造成无法主导菠萝销售价格定价权,经济效率低下。另外,其落后的生产模式也造成了可收获面积占比低,进一步降低经济效率。徐闻最出名的“香蕉”种植业同样出现多次产销脱节的状况,例如在 2007 年,全县种植26 万亩反季节香蕉,产量 50 多万吨,而当时香蕉收购价格仅为 0.06 元,蕉农血本无归,这同样是因为信息闭塞所导致的。所以,通过以上两个典型事例可以看出,为了徐闻农业进一步发展,对徐闻农业信息化建设展开进一步研究很有必要。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徐闻县农业信息化现状来探讨徐闻县在建设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徐闻县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促进徐闻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农业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一词公认的起源于日本。早在 1963 年,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变革,并首次提出了“信息化”。1967 年,日本政府依照“工业化”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下了一个定义:“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在国内,“信息化”一词的广泛使用发生在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目标这一大背景上。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作过较长时间的研讨。1997 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而将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9]。”中国对“信息化”概念较为正式的界定,可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10],其叙述如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
2.2 文献综述
在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其农业相对也较为发达,这与其于农业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不无直接关系。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七十到八十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八十年代之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知识和数据的处理、高科技的应用、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18]。在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标准所划分的三个时期里,世界各国分别介入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时间或早或晚,发展模式也各种各样,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特点[19]。本文将以美国、日本、法国信息化现状与建设为例探讨其发展的成功经验。首先来看美国,在经历了上世纪 50-60 年代年代广播与电话的发展、70-80 年代信息技术及设施的发展和 80 年代以来网络化时代的发展后,目前美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了美国的 46 个州、加拿大的 6 个省以及周边的 7 个国家大量的农业企业。此系统建设以政府为主体,五大信息机构为主线,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同时构建了完整、规范、严密的农业信息体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规范的信息体系制度[20]。不得不提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农业数据库建设高度重视,美国农业部和国家农业图书馆(US-NAL)于 1970 年联合建立的农业文献联机检索数据系统(AGRICOLA)是世界上检索农业科研、生产、教育和推广情况的权威工具[21]。
………….
第三章 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4
3.1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概况..........14
3.1.1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现状.......14
3.1.2 广东省目前及今后的农业信息化总体思路..........14
3.2 徐闻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5
3.3 徐闻县农业信息化现状..........15
第四章 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分析....... 22
4.1 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本建设分析.......22
4.2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农民反应效果分析.......26
4.2.1 涉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26
4.2.2 农民积极性不高.....26
4.2.3 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27
4.3 徐闻农业信息化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分析..........28
第五章 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5.1 注重基层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31
5.2 积极发挥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31
5.3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信息服务体系........33
5.4 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35
5.5 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结合,提高科技转化率.....36
5.6 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民信息需求规模化........36
第五章 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5.1 注重基层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意识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所以赢得群众对建设的支持尤为重要。根据徐闻县农民思想较为封闭,政府提供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解决农民对农业信息化认识偏差甚至是化解抵触情绪。首先,必须加强政府涉农部门宣传人员培训,建立适当奖励制度,清晰其职责,提高其积极性;其次,政府可以与信息化设备企业合作,建立专人区域负责制,且建立一套长期的考核制度,对农民进行谈话式的宣传,宣传中避免使用过多官话套话,以发达地区成功经验为例子,务必让农民清楚信息化能为他们带来的长远利益;第三,特别要重视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坚力量的农资企业高层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为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政府各部门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分工明确的机制,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等要求,按照徐闻县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的核心内容在于宏观调控,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分配,目前目标在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65]。同时要加快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农、林、牧、渔等产业相互脱节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分割在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人员进行政府职能强化。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专门的负责小组,负责协调和监督“金农工程”、“村村通”等专项工程建设,保证资源调配合理,进度顺利完成,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要将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战略高度,确定农业信息化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要将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确立为重要的基本建设工作。为此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树立信息即财富,信息即资源,信息即生产力观念。另外,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并根据徐闻县现实情况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规律发展的独有管理体系,加快体制改革和创新,突破体制性障碍。
………..
结论
本文以徐闻县农业信息化为研究主题,在深入了解农业信息化内涵,了解并总结归纳国内外发展经验及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取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徐闻县政府年鉴及农业局工作报告,对徐闻市农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归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策略与建议,以促进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本论文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理想实现途径。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农业必须和信息化挂钩才能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提升产业之间竞争力,所以徐闻县作为农业大县,为完成产业升级必须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农业信息化又是项复杂、长期的工程,必须由政府主导才能稳步发展。
第二,目前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农业信息资源仍没有真正融入农业生产管理流通,农民仍没有真正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
第三,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府主导作用不足、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利用信息的程度不高、涉农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等,这些因素制约着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
第四,针对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徐闻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与建议:一是注重基层思想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水平;二是积极发挥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三是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四是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五是增强农民利用信息意识,明确信息服务对象;六是加速科技、教育和推广结合,提高科技转化率;七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民信息需求规模化。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