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玉米种植情况及在吉林省的地位
玉米,禾本科(Poaceae)玉蜀黍属(Zea)玉米种。又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等,原产地为墨西哥及中美洲。最早印第安人栽培玉米的时间可以追溯到 4000~5000 年前。哥伦布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并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玉米逐渐被传到了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种植,成为今天仅次于小麦水稻的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中国最早开始传入玉米的种植是在明代,虽然引种的历史较短,但如今的全国种植玉米的面积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紧随其后为巴西等国。吉林黄金玉米带分布于吉林省长春地区的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双阳区,四平地区的公主岭市、梨树县、伊通县、双辽市,松原地区的扶余县、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宁江区,白城地区的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辽源地区的东辽县、东丰县,吉林地区的永吉县、舒兰市、磐石市等 6 市 22 个县(市、区),总幅员面积 6 万多平方公里,占吉林省幅员面积的 30%以上;耕地 299.75 万公顷,占吉林省耕地面积的 75.1%;粮食作物面积 254.1 万公顷,占吉林省播种面积的 75.7%;年总产量 530 亿斤,占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的 82%[1]。在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方面,吉林省列在黑龙江省之后,排在第二位(图1.1)。吉林省的玉米生产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1.2 玉米病害情况及大斑病简介
1.2.1 玉米病害研究历史
随着玉米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种植,各种病害始终威胁着各个玉米产区玉米的生产。据调查, 玉米病害可使其产量损失 5% ~10%[2],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虽然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是研究玉米的病害的历史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报道的具有广泛发生性的玉米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丝黑穗病、瘤黑粉病等,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在 1876 年, 帕塞林(Passerine)在意大利首次报道玉米大斑病。我国在 1899 年就有玉米大斑病相关的记载。玉米病害的研究方面,在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俞大绂先生,在江苏等地对玉米叶斑病(小斑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并在 1933 年发表“玉蜀黍叶斑病之研究”一文,为中国首篇玉米病害研究论文。至今,我国各地科研工作者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发病流行规律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等相关方面进行了大量多方位的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
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病害调查
2.1 调查目的及意义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工业原材料及牲畜的饲料。玉米在吉林省的种植面积更是排在首位,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随着神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是玉米病害直接影响着玉米的最终产量。特别是玉米大斑病,以往,农民不重视对它的防治,而今天,它的发生趋于普遍,并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2012 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地区的玉米产地大规模发生,造成了产量上的损失。大斑病的发生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为贯彻我国植保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我们对吉林省境内不同地点进行了玉米大斑病病害的调查,旨在掌握玉米大斑病在吉林省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发生的规律,积累相关数据,从而能够更好的防治此种病害,做到防治及时,有准备应对病害的发生,同时,将调查所得数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提供给农民科学系统的防治玉米大斑病病害的技术及方法,采用综合防治,使大斑病病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玉米产量的损失,更是减少了农民由于该种病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2.2 调查方法及过程
本次调查重点在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间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的比较,选取地点分布在吉林省主要玉米产区,具有一定代表性。以长春市为中心,分别选取不同方位上不同地点(见图 2.1),分别为:梅河口市、永吉县、梨树县、刘房子镇、九台市、陶家屯、德惠市、松原市、大安市、洮南市和白城市。时间为 7月末到 8 月初,此时,玉米陆续进入乳熟期。实际调查过程中采用两人一组,一人进入玉米地进行调查,并采集相关病叶,病害等级以表 2.1 为规范,最终定义 0-1 级为轻度发病,3-5 级为中度发病,7-9 级为重度发病。另一人在外面完成相应的记录及材料的整理,将采回的病叶装进自封袋,做好标记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保存工作。后续统计工作主要对两个方面进行统计:(1)同一地区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统计;(2)不同地区同一品种间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统计。另一个重要工作为分离纯化病原菌。从图 2.3 中可以看到,品种间对玉米大斑病的感抗性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先玉系列较感病,特别是先玉 335 较感病,此品种植株叶片上病斑较大,且数量较多。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晋丹 73、德丹 129、利民 33 及天农 9 几个品种相对较感病。这些相对感病的品种在吉林省的种植还是比较普遍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应该考虑更换品种。从图 2.4 中可以看出一些品种在一个地方大斑病的发生较轻,但是在另一个地方发病情况较重,可能和不同地点的气候条件及田间管理有关。从图中,先玉系列同样表现出较感病的特点。
……….
第三章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14
3.1 筛选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新药剂....... 14
3.2 玉米抗病高产栽培新模式的比较....... 14
3.2.1 调查方法........ 15
3.2.2 调查结果........ 15
3.3 药剂试验 ...... 16
3.4 最佳防治时期的研究.......... 18
3.5 防治次数研究 ......... 20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23
4.1 同一地区的发病情况分析...... 23
4.2 不同地区同一品种发病情况分析....... 23
4.3 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 23
4.4 发病情况及调查中遇到问题的讨论..... 23
4.5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24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4.1 同一地区的发病情况分析
通过各地区的饼形图可以看到,玉米大斑病 2013 年在吉林省大部分地区的发生仍然比较普遍,并且有些地区的发病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可以看到,有些地区,例如德惠市、陶家屯地区重度发病品种数接近一半。永吉县地区虽然重度发病品种的数目相对较少(5.0%),但是中度发病品种的数目要占该地区调查总品种数的 70%,很可能随着时间的发展,气候的变化,这些中度发病的品种会转变成重度发病品种,对当地的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追究这些地方品种发病情况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各地管理措施不相同,有些地点发病程度轻,如白城市,因为调查地点为白城市农科院,里面管理相对完善,到位,并且有专门的人去管理监测玉米相关病害的实时动态。由于所调查品种较多,而且各个调查地点品种种类存在差异,故无法将全部调查品种排列在一起进行统计。从相关文献报道中可以知道,先玉 335 为目前广泛被农民种植的品种,但是这个品种并不抗玉米大斑病,从相关 2012 年的调查报告也得出同样的结论[30]。所以,选育优质抗病的品种对于防治玉米大斑病的大面积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结论
高光效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我省传统的栽培模式垄向都是随道路而定,有东西垄、南北垄。而高光效模式就是将田地的垄向调整至磁南偏西 18 度至 20 度,以达到最佳光照,使植株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促进结实,提高单产量。 从试验中,不仅这种种植方法可以提高玉米单产量,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减轻作用。分析,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提高了田间的通风,降低了田间的湿度。并且植株叶片接受阳光更多,不利于病菌的侵染。另一方面,由于植株可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长势强劲,增强了自身对玉米大斑病病原菌的抵抗能力。除了这种高光效栽培模式外,还有很多种栽培模式可以既起到增产的作用,也起到了减轻病害发生程度的作用。于舒怡等研究表明,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流行时期和流行程度均有一定影响。免耕模式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而在宽窄行模式下该病发生较轻。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始发期(指数增长期)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各栽培模式下该病的逻辑斯蒂增长期不同;8 月末至玉米大斑病病情趋于稳定,该病进入衰退期。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中的病情严重程度依次为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通过 SPSS 11.5 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研究表明,Logistic 模型能够反映供试品种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随时间增长的动态趋势,与李海春等的研究一致,也证明了Logistic 模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34]。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