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开发的灌区类型也是多样的。从规模上分为大型灌区、中型滚区和小型漠区;从灌親类型上分为提水潘区和自流灌区,抽取地下水灌就的谨区为井灌区。我国是灌親大国,拥有4000多年的谨概历史。都江堪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时期,至今还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7县1026万余亩农田的谨激。灵渠是中国另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于公元前214年开凿通航,它为促进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灌概农业主要历经3个阶段的发展[1]:
(1)1950-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仅1.132亿吨增加到3.048亿吨。这段时期,我国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解放生产力,加快基础设施改进,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但是本阶段大部分农田谱概依旧采用传统的模式例如漫灌,掩谨等。出现地下水位抬升,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2)1979-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年均粮食产量递增4.9%,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增产最迅速的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统分结合进行双层经营,广大农民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改变了我国粮食短缺的现状。本阶段我国初步进行滴谨技术研究,但由于设备限制,技术未得到快速推广。由于水资源量减少,我国北方港区多实行非充分灌就。
(3)1985年至今。截至2011年时,我国粮食产量年均递增2.5%。增长步伐有所减缓,但是非粮食产品比例增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上升。这个阶段,节水灌概事业急速发展,各地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推广因地制宜的局部灌概措施,提高谱概水有效利用率。
……….
1.2灌区综合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我国灌区综合评价的研究领域,苑智是最早的研究者,他首次提出了一套评价谨区性能状况较全面的指标。郭宗楼[4]等构建了排谨工程项目环境影响3大类指标26个分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许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灌区改造情况进行评价。王顺久等建立了投影寻踪技术模型。英国国际发展部于2003年资助开展了灌区运行体系综合评价研究的项目,该项目同时在中国与墨西哥进行研究,目的就是运用评价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去提高谨区性能。姚杰探讨主成分分析法对灌区改造的评价效果。崔远来等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灌区运转情况进行动态综合评价。杜红伟等采用可拓评价法进行灌区节水改造综合评价。游黎等[9]和乔鹏帅等先后对集对分析法在灌区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灌区综合评价的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在我国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评价体系,但是灌区生态环境方面评价的研究,目前还处在初步发展的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国外学者开展了灌区评价的相关研究。Jeffery. R. Williams等从成本效益进行节水谨概成本的评价研究。Manuel MartinRodriguez等建立数学模型,评价了西班牙旱作区实行节水灌親产生的经济效益。但先期的研究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较单一。随着时间推移,灌区评价逐步从定性向定量转移。Murray-Rust等[13]开展了 15个灌区的比较性评价工作,选取谨区分布于8个国家,同时他们研究了一套评价分析框架。对于指标体系的构建逐步往系统化发展,而在评价方法的研究上也逐渐深入。Kivumbi开发的灌区诊断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实现对原因及影响的分析,使得对漠区评价更加全面。MalanoH等[l5]从灌区运行,粮食产量,生态环境和财务等四个方面对灌区进行综合评价。
……
2生态漼区综合评价理论
2.1生态灌区的内涵
生态灌区实质上是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经济上良性循环的“人-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引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观点:“现代化灌区建设应与体制、制度改革相结合,是改进灌区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善谨微系统的过程。其目标是改善对劳动力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利用。同时改进对农民的配水服务”。而现代化灌区的目标,是可以保持或促使灌区的生态环境朝良性方向进步的生态灌区。通过提高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村农民经济收入,构建优质的生态环境,使得经济和生态建立成科学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生态谨区的基本内涵就是按照生态文明观,利用先进生产力对灌区进行保护、修复和改造,最终构建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节水防污型灌区。
………
2.2生态漠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2.1生态灌区基本特点
生态灌区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
(1)现代性:将现代社会高新的科技技术及成果应用于灌区建设,生态灌区建设目标应代表区域当前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具有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避免洪游渍潮害。以及完好的灌排系统与供水能力,实现供需平衡[37]。
(2)发展性:生态灌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潘区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灌区建设的要求也不断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管理体制和队伍建设方面能够与时俱进,实现科学化,高效化灌区管理。
(3)协调性:生态灌区要求正确处理灌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它们应统一结合,相辅相成。生态灌区应具有较高的水污染防治水平,防止水土流失。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又为实现生态灌区建设和维护其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3生态灌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4
3.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思路........14
3.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15
3.3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框架........16
3.4生态灌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21
3.5评价指标预处理方法........23
3.6本章小结........26
4基于单一方法的生态灌区综合评价研究........27
4.1研究对象概况........27
4.2熵权法........28
4. 3主成分分析法........30
4.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33
4.5灰色关联法........35
4. 6拉开档次法........38
4. 7单一评价方法分析........39
4.8本章小结........41
5动态组合评价摸型研究........42
5.1评价模型建立步骤........42
5. 2事前检验........42
5. 3基于shapely值的动态组合评价模型........43
5. 4事后组合评价性能检验........45
5.5本章小结........46
6基于动态组合评价模型的生态灌区综合评价
6.1事前检验
灌区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为中央投入和地方配套,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工程顺利实施。在灌区巳经下达的投资计划中,地方配套资金额度为3 343.78万元,已落实省级配套资金677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落实并完成县级配套资金1307.64万元。县级配套资金多为以劳代资和群众一事一议完成的土方工程。省、县配套资金不能够足额到位的原因是地方财政困难,县级财政难以足额落实到位。部分工程不能顺利完工和验收。灌区管理局成立当初,其所属三个闹管所为自收自支单位,故灌区也被定性为自收自支单位。几年来,管理局工作人员工资一直靠三个闹管所上交管理费发放。2009年初,三个闹管所在各自县、市全面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皆被地方定性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其费用支出由地方财政供给。目前,三个闹管所仍属县市管理,且改制后的闸管所,不再承担上交管理局管理费的任务,中断了管理局管理经费来源渠道,使得各项工作难以开展。灌区管理局自身仍是自收自支单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在电灌站灌区中,由于建设项目主要在枢纽,潘区配套资金不足,干渠上只是对影响较大的位置进行了改造,渠道工程多未衬吻,崩垮渗漏严重,支渠基本上没有投入,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了整个灌区的效益的发挥。
……….
结论
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调查分析,理论方法以及模型与实证研究,探讨了生态灌区的内涵,构建了生态灌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组合评价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合灌区的自身特点,探讨了生态灌区的概念。生态灌区的基本内涵就是按照生态文明观,利用先进生产力对灌区进行保护、修复和改造,最终构建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节水防污型灌区。
(2)结合生态灌区的内涵、相关原则,初步建立了生态灌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国家、行业等相关标准及大量研究成果,确定了该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该指标体系包含灌区生态环境、工程保障、社会经济指标、灌区管理水平及可持续发展5个准则层,其中生态环境状况包含生态资源和环境质量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工程保障包含防洪工程、灌溉节水工程和技术推广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包含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2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灌区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无二级指标,灌区管理水平包含4个三级指标,可持续发展包含3个三级指标。
(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熵权法、拉开档次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等5种单一的评价方法和shapely值法,构建了动态组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结果不一致的问题,实例证明将这种模型运用到生态灌区综合评价中是切实可行的。shapely值法能够强化一致性程度高、弱化一致性程度低的评价方法,充分避免人为偏好的影响,使权重确定更为精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