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前,国际粮食的价格非常不稳定,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1]。作为 13 亿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必须靠国内基本自给[2],粮食本国供给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基本保持在 90%以上,中国粮食总体自给率长期要保持在 80%以上[3]。虽然在农业工作会议中指出了农业农村经济中取得的成绩,即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都实现了“十一连增”,农业各业稳定发展,农村改革扎实推进[4],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是,中国粮食的进口量却同比不断增长,在 2011 年谷物和谷物粉进口数量 545 万吨,2012 年和 2013 年分别为 1398 和 1458 万吨;在 2011 年、2012 年、2013年中大豆进口数量分别为 5264、5838 和 6338 万吨;2011 年棉花进口数量 336 万吨,2012年 513 万吨,2013 年 415 万吨,2011 年糖进口数量 292 万吨,2012 年 375 万吨,2013年 455 万吨。按照当前国情和发展现状,中国正处于总人口大约 13 亿左右的人口大国,其对粮食的需求量要求相当之大,而中国目前耕地面积只有 18 亿亩,复种面积仅仅有 6亿亩,总共的播种面积只有 24 亿亩。但是按照当前的粮食消费状况来看,为满足其需求需要大约 30 亿亩及其以上的耕地面积,根据以上的计算,还需 6 亿亩耕地面积的粮食需要进口。目前大豆进口量 3 亿亩,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 60%,未来的进口量还会不会增加是一个未知,这对人均资源极为稀缺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难题与挑战。并且近几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波动、生物燃料乙醇技术的发展以及粮食生产风险的冲击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粮食不安全率降低速度放缓且出现反弹趋势,保证粮食安全难度越来越大[5]。规模种植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6],但粮食投入成本提高、粮食价格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规模种植农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从微观上严重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7],粮食安全存在巨大的潜在危机[8]。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规模种植农户已成为现代粮食生产生力军,未来粮食生产的微观主体,但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的“老人农业”、“空心村”以及资源、制度、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种粮不赚钱”的悖论和“规模效益”陷阱等现象,研究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逻辑及经营行为演化提升机理与方法论思路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将系统揭示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的特殊性及外部因素对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效应,阐明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的内在需求,为政府构建切实可行的培育体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微观基础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和指导。
………
第二章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规模种植农户是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家庭承包责任制共同作为大背景的前提下,国家集体、民营单位、个人等对其各种要素(像人、财、物以及信息技术等)投放到农业中去,并且对其进行开发经营,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以市场运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经营实体单元。规模种植农户应具有以下几点条件:首先是家庭经营性质,并以单户为基础;再次是有更专业和更突出的经营项目,且其产值在家庭经济权重中一半以上;最后应具有足够的规模,专业产品应能每年消纳 2 个劳动力以上,户均经济容量至少 2 倍于当地水平。鉴于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是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并把“规模种植农户”限定为有关农业方面的生产经营,具体解释为直接的劳动对象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以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的农业生产者[53]。农村规模种植农户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出现的,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采用机械化作业生产,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形式[54]。依据“规模种植农户”发育和演化进程阶段不同,规模种植农户被分为家族经营制的个体规模种植农户、主经营制农场规模种植农户、合伙(合作)经营制的组织规模种植农户、股份公司经营制的企业规模种植农户等四种类型。
……..
2.2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研究的相关理论
农户行为既具有其他行为的一般属性,也因约束条件不同又具有其特殊性。由此可知,农户行为研究所应用的理论基础既有行为经济学又有农户行为理论。标准经济学理论做出了这样的假设,即人的行为是存在理性的、自私的、没有感情的并且追求效用最大化[68]。然而行为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追求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公平、尊重、社会地位、自身价值等。传统主流经济学对其“经济人”的解释脱离了现实。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对其“经济人”的解释也不够充分。农户行为的选择受约束条件的制约,约束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部分。主观条件主要为农户需求,包括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客观条件主要为自然、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在外部因素一定条件下,农户行为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为实现这个特定的目标农户进行了一系列的行动,而这个特定的目标被称为农户行为的动机,农户行为动机又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这就会形成农户行为循环,即人的行为受动机的驱使,而动机又源于特定需要。换句话说,人的行为受动机的影响,并且通过行为表达来实现预期的目的。新的需要往往是建立在旧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需要不同会使行动或动机产生改变,激发人们新的热情,不断循环反复。在这一循环过程中,人的行为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同时本身的行为也可能对其外部因素进行影响,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需要。
………..
第三章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逻辑与内在动力分析.....19
3.1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家庭禀赋 .... 19
3.2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现实逻辑表现 ........ 21
3.3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的内在动力 ..... 25
3.4 本章小结 ........ 28
第四章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风险分析 ..........29
4.1 数据说明 ........ 29
4.2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生产经营风险分析 ......... 30
4.3 本章小结........ 37
第五章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效率分析....39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39
5.2 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生产要素 .... 40
5.2.1 指标选取..... 40
5.2.2 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 41
5.3 不同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生产效率分析 ......... 41
5.4 本章小结........ 43
第六章 发展规模水稻种植农户规模经营的对策措施
6.1 从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方面
现今局势土地资源严峻,作为农户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生活保障,同时解决土地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与核心[88]。农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而土地流转却不同程度影响土地利用的效率进而影响着中国粮食的安全[89]。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做出了相关的《决定》,明确指出农民在承包土地上享有的各项权利,即占有、使用、流转等。对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为农户的利益提供了更好的保障,推动了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农地产权配置问题的根本是离不开乡村社会阶层结构,还有权利关系格局等因素,与其在土地产权明晰上耗费精力,不如制定有益于协调阶层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已确保弱势阶层在土地产权配置中的收益地位。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的相关配套制度,像补贴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等,使农地流转顺畅。同时,在流转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特别是纯农户的意愿),禁止激进的农地大规模流转行为。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促进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的必要条件,同时进行进一步的土地确权并且增加农民信心是未来的关键方向。报告中也指出,创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土地流转的面积也在加大,在 31 个县(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
结论
本文以农户行为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规模经营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从黑龙江省规模水稻种植农户和相关部门调查获取生产要素投入和自身禀赋、资源禀赋结构指标数据,首先分析了规模水稻种植农户规模经营行为逻辑与内在动力,然后分析了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经营行为风险,再次构建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分解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生产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利于规模水稻种植农户规模经营的对策措施。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规模水稻种植农户规模经营的内在动力来源是多方面的,不仅受经济理性、道德理性的约束,还受价值理性的影响。
(2)黑龙江省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缺乏对规避各类风险的有效选择。
(3)规模水稻种植农户选择生产的规模与其效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成正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效率也相应的有增大的趋势。
(4)规模水稻种植农户的经营行为受制于政府的行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