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但是经众多学者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及自身的信息需求不强,出现了农业信息化即使满足了农民的信息需求,而农民将农业信息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普遍较低的现象。基于上述原因,如何提高将农业信息化提供的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效率也变成了当务之急,然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此转化中可以起到带动、福射的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存在天然血缘关系、利益关系、地缘关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的帮助农民吸收并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最终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先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而带动农民的发展,便可以间接达到农业信息化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其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目的是为了赚取利益,他们有动力从信息里面提取有用信息,来间接提高企业绩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也会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就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农业信息化中提供的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远远高于单个农民。所以将考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从而建设服务更为全面、高效的农业信息化。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企业信息需求相关研究
1993年11月,孟加拉国工商联合组织的“信息网络发展”会议上,专家们根据企业的信息需求把企业的信息需求分为四种类型:传统手工业的信息需求、服装业的信息需求、彩电生产公司的信息需求、中小进出口贸易公司信息需求。Darling,J.R. andPostnikofifJ.f (1998)分析在印度尼西亚1980-1984进行的一项研究,得出中小企业缺少技术诀穷和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购置、档案与库存管理、信贷、市场营销等方面。Sighn,Y.N. (1998)调查发现小企业对于市场规模、构成、批发、发展、销售渠道、风俗习惯、政治法律环境的信息感兴趣。他还证明了拥有客户信息是每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O.Shstberashvili (1996)把企业外部信息分为六个部分:客户、竞争者、技术、规划、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据挪威的相关调查显示,小企业还需要13个领域的外部信息。包括:创业信息、销售信息、买卖和价格协议、顾客联系、制造、运输和交通、产品研发、财政、招募、环境等信息、能力培训、战略工作、政策。T. Doqaba (1997)研究表明企业的信息需求为:生产信息、国内法律、税率、条例、法规、津贴信息市场营销信息、货币信息及汇率信息、技术信息、全球贸易及商业信息、有关不同信息渠道的信息、社会动向、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天气等信息、竞争国的贸易法规、税率、贸易、财政激励措施、工业政策信息、商业。还有部分学者对信息内容的质量评价也进行了研究。Doll (1988)提出了用信息内容、易用性、适时性、标准化和精确性五个维度的评测方法来评价信息内容。
………………
2.理论基础
2.1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化,增加考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息需求,既不会减少农民的福利,并且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辐射,使农民间接或者增加农民直接使用农业信息化服务;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对象之一,其“福利”也会增加。建立基于企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一种帕累托改进。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资源配置是要通过设计、调整信息资源的分布和流向,以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因此,成本效益分析理论为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大足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及质量的提高,其对农业信息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上也越来越需求,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使信息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
2.2信息需求理论
信息需求理论为农业信息化供给信息服务在需与求相互作用下,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效率提供理论基础。涉农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他对于信息的需求随着经济利益的增加,其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需求不仅限于单纯的能够增加自己经济利益的信息,更希望获得有利于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资源。因此,这些新需求并非停留在传统服务的层面上,而是越来越多地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的“三农”信息服务,这为农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信息化服务内容不断推动新型需求的发展,新型需求的不断发展又带动了农业信息服务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在需与求的相互作用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市场前景将无限广阔。农村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是指能够满足农村地区居民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且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它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公共服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的使用用户众多,主要包括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农业经纪人、种植大户等。农村公共产品理论为信息内容为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分类提供理论依据。那么农业信息化中所提供的信息例如政策信息、法律信息、自然环境信息等在性质上都接近于纯公共品的农村准公共产品。而农业技术信息以及某些具体的行业信息在性质上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农村准公共品。因此,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政府的资金和组织上的大力支持。
…………
3.企业信息需求的指标设计..........15
3.1指标选取原则.........15
3. 2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16
3.2. 1政治环境分析和指标选取.........16
3. 2. 2经济环境分析和指标选取.........17
3. 2.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和指标选取.........18
3. 2. 4技术环境分析和指标选取.........19
3. 3指标选取结果.........21
4.企业信息需求实证分析.........23
4.1研究区域概况.........23
4. 2大足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需求现状.........23
4.3大足区农业产业化企业信息需求程度分析.........26
4.4小结.........33
5.大足区农业信息化供给分析.........35
5.1大足县农业信息化服务供给现状.........35
5.2信息的需求与供给差异分析.........36
5. 3信息供需差距的原因分析.........41
5.4小结.........42
5.大足区农业信息化供给分析
5.1大足县农业信息化服务供给现状
大足区在所辖24个镇设立了镇级信息服务站,政策上制定了《农村信息员考核办法》、《农业信息采集管理办法》、建立信息服务台帐,并定期开展信息培训在人员设置上安排专职信息员,并在硬件上配置了计算机和上网设备。农业信息化将农民、农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作为网站主要服务对象。实际操作中,全区从经信委、农委、科委、移动等部门抽调6人专门负责统筹城乡信息化工作,在全区范围内选配了 266名基础信息员、安排150名大学生村官到各镇村指导信息化工作,形成“一站带十镇、一镇带十村、一村带十点、一点带百户”的县镇村户四级相连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镇乡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信息服务网络的健全、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加快了全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指引了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增强了大足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带动作用。
……………
结论
本文通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特殊性建立了企业的信息需求指标体系,并通过此指标体系对企业的信息需求和农业信息化的供给进行分析,并对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行研究,以使农业信息化能够提供企业所需求的信息,并且建设企业所偏好的获取信息渠道,提高企业对农业信息化的使用率及效率,最终达到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间接服务农民的目的。此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总体来讲,选择使用现代媒体(互联网、短信)的总企业数最多;而选择传统媒体(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的企业数较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且规模越大的企业更偏好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