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导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农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农业的发展,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生产水平一直比较落后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直到近代以来我国才开始发展科学的农业,但是在长期处于落后水平。建国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健立了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组建了一支人员众多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涌现出以杂交水稻、地膜覆盖技术等为代表的各个时期的先进农业科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确立,至本世纪初农业发展迎来了重要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多种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广泛确立和应用,农业的面貌为之一新。我国现代化农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农业本身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变化。对科技服务也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提出了综合化的需求。因而,中央连续多年针对农业发布一号文件。2012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把农业科技又摆在了重要位置上。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得到创新和发展,为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繁荣及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今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很高。很重视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研究,也说明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的发展非常依赖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水平。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十八世纪中叶以来的产业革命产生发展了农业技术推广,有完善的体制构建,当地学者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巨大成果。二十世纪中叶,布鲁奈和杨素宝合著了《美国农村与农业推广》一书,标志着美国最早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美国经济学家梅勒提出农业资源互补理论,论证了建立农业生产服务体制的重要性,把对农民的教育看成农业发展的关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中就论证了非营利机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同时他也阐迷了通过各种媒体等渠道发布信息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率先把人力资本投资引入到发展农业的范畴中。对农业长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农业长期发展指明了有效的途径。
…………
第 2 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相关概念界定
农业推广的概念:狭义层面上来讲农业推广所指的就是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人员通过示范及试验等活动,将农业技术(非物化和物化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成果传播给农民。使农民能够学习到新技能、相关的农业技术及新知识,进而扩大生产的规模和面积,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广义的层面上来讲农业推广是农业推广人员所从事的,以干预、沟通为特征的知识系统管理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农业推广人员依据农民的需求和发展目标,通过对农民展开动员、培训、组织、咨询和技术支持等相关的活动与农民进行信息沟通。帮助农民提高自我发展与自我决策的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目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以及指导、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畜牧、林、农、渔产业的实用技术成果和科技应用普及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科技组织、科研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2.2相关基础理论
利用数学方法是研究农业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研究农业发展与其他系统发展的共同特征,定量地描述其农业发展的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农业发展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科学家邓聚龙教授率先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并创立了这门学科,是基于数学理论的一门系统工程学科,现今农业发展系统理论中经常能够被用到,并用来解决农业中特殊领域未知因素的问题。该理论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演化规律、运行行为的有效监控和正确描述。是一种研究部分信息未知部分信息已知,小样本不确定性系统的新方法。“灰”表示部分信息明确,“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黑”表示信息未知。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二十世纪初开始研究创新理论,经过曼斯菲尔德、熊彼特等人的研究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企业创新系统理论、企业文化创新理论、企业家创新理论、管理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六大分支。创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技术创新理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快速发展,技术的革新和科技高速发展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舒尔茨的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珀金斯的技术推广理论;赫希曼提出的农业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存在的涓流效应和极化效应理论等,这些都是农业领域的学者对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所得出的。在众多理论中,以速水-拉坦的诱导技术创新理论和舒尔茨的技术创新理论最为典型。
…………
第 3 章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及启示....... 14
3.1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14
3.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4
3.1.2 荷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5
3.1.3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6
3.4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对呼兰区的启示....... 17
第 4 章 哈尔滨市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0
4.1 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工作职能...... 20
4.2 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20
4.2.1 区直属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情况........20
4.2.2 区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情况....21
4.2.3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21
4.2.4 区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抽样调查分析........21
4.3 呼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4
第 5 章 促进哈尔滨市呼兰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29
5.1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 29
5.2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力量........ 30
5.3建设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30
5.4发挥多种途径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2
第 5 章 促进哈尔滨市呼兰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5.1树立法治观念,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
早在 1993 年,国家就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条例》,之后,各级地方政府以此为总纲,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应制定《实施办法》,这样一来,农业技术推广这项工作的法制管理水平在当时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异深入,伴随着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来来的人们思维观念的日新月异,之前颁布的一些法规、政策在诸多方面都己经不再适应农业推广的现况。因此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对《农业法》进行了修订,经修订后自 2003 年 3月 1 日起颁布施行,其中对涉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部分进行了针对性的补充完善。进而在 2012 年,我国修订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在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既巩固了已经创造的改革创新的成果,更进一步明确了在现在和今后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使执法主体得以明确,违法惩处有的放矢,同时进一步从机制的角度加强了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保障和激励。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目的是规范农业技术市场、鼓励中介服务组织、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各类主体的利益。修订过程,要依照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活动进行合理调控,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整体功能。
……………
结论
扶持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减轻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负重,把县、乡两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不堪重负的现象中解脱出来,鼓励各类合作组织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更好的为农民服务。计划经济环境下的农业推广活动,一般来说只关注如何把研发的成果灌输给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民的真实需要,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距离,也造成了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当时的科研和推广人员,关注的是重心在于科技成果,而非农户和市场的需要。目前,虽然农业推广人员在选择所推广的科技成果时,也会从市场和应用的角度考虑其价值,但仍然不能真正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很大时候,都是想当然和一厢情愿。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的生机,就要转变思想,以农民为核心,以用户为导向。把原来的“向农民推广什么?”思想,转化为“农民需要什么?”的新思维模式。基层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与农户的联系最为紧密,需要多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对农户需求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总结。建立顺畅的信息传播渠道,形成反应迅速的双向反馈机制。增加与农民接触的频次,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建立共同认可的认知基础,以此为基础上开发农民切实需要的技术产品,并以市场为依据制定价格。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