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学术前史
晚清农业思想的研究是晚清经济思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陆续有学者对这一领域投入了研究。建国至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主要在文革之前由李文治、章有义及严中平等先生分别主编了《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辑(三联书店 1957 年版)、《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以及《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 1955 年版)等,他们都对既有的农业史料进行了扎实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其中,李文治先生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中,对 1840 至1911 年间的农业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这本书按照专题的方式,围绕包括土地赋役制度、地租税收、土地关系、农业经营状况、农产品商品化、清政府的改进政策与措施等几个主要问题,对近代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关系状况做了大致的勾勒。这一时期,李时岳先生也发表了名为《清末农村经济的崩溃与农民运动》的文章,对晚清的农业状况进行了关注。随后,八十年代以来,对于晚清农业思想方面开始逐步有更多的学者发表相关的论文进行论述。到 1989 年,共有相关论文 20 余篇,其中关于地区性的农业发展状况的关注比较多,包括内蒙、四川、广东沿海等地以及东北和直隶等区域。此外也有涉及到具体的经济作物(如大豆、丝棉等),具体的农业政策(垦荒、蚕桑等),具体的代表人物(如张謇、张之洞等)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当中,朱英对清末农会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考察,他发表了包括《清末广东农会述略》《清末全国农务联合会述略》以及《辛亥革命前的农会》等文章,比较全面新颖地论证了农会产生的背景、经过,农会的性质及影响。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到了具体地区的具体问题。同时对整个晚清所出现的农业思潮有了初步的关注和了解。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郑庆平、岳琛编写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以及郭文韬、曹隆恭合著的《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 年版),另外还有郭文韬等人合写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年版)。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关于清末农业思想的文章数量增幅很大。论述的内容也涉及到了几十个省份及地区的各个方面。钟祥财的《中国农业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从思想史的角度叙述和分析了中国自古以来知名人士的农学思想,同时就其良莠予以甄别。章有义先生还在此时编著了《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年版),王红谊、王思明、章楷等还共同编著了《中国近代农业改进史略》(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年版)。21 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针对戊戌时期的农业问题也逐渐有学者加以关注,张玉泉的《戊戌维新时期我国农业问题研究初探》对 19 世纪 90 年代及戊戌时期部分士人对农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进行了介绍性的研究,赵泉民的《晚清新政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及王鸿志、汪巧红、苑朋欣等人的一系列关于清末新政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也对戊戌时期的农业思想进行了阶段性的介绍和总结。此外,还有学者如张霞提出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清末农业思想的近代转型理念。这些不同时期的论著都对晚清的农业思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针对晚清农业思想的考察为数不少,但大多将戊戌时期一笔带过,主要专注于新政时期的农业改革,其原因在于新政时期掀起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振兴”的小高潮。戊戌年间进行的农业改革思想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未能得以落实。因此,这一时期的改革往往被当作一个短暂的过程而被学者所忽视。另一方面,在考察晚清特别是戊戌时期时人的农业思想时,学者们常常会选择具体到某一人物,或围绕一系列社会影响力颇为广泛的人物着手进行考察,缺少对某一群体性人群的考察。一方面因为缺少适当的样本素材,另一方面同既有的以点带面的研究方法有关。为了解决这两方面问题,本文选择了以线装书局出版的《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从编》作为样本资料,特别针对戊戌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士大夫群体的农业观念进行一次归纳整理性的考察。力求能够向读者展现该时期的士大夫群体的整体思想风貌,探求这一时期士大夫群体形成的农业观念对清末新政乃至民国以后中国农业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章戊戌前社会精英的农业近代化主张
农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很多社会因素有着关联,晚清以降,特别是在洋务运动之后,在“师夷长计以制夷”观念的倡导下,士大夫阶层开始寻求更多发展的道路和可能。尽管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关于农业的探讨却始终没有停止,每一时期也都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代表性的言论出现。即使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农业不能成为讨论话题的焦点,但关于其他诸如工商业等方面的讨论依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士大夫群体思想的转变,这对于他们之后关于农业近代化主张及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农业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存在着一些一以贯之的相似之处,这是思想发展变化中的惯性,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农业观念想要得以全面的变化必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自 19 世纪 60 年代至甲午战争之前,士大夫群体在农业观念上的变化尚不明显,1895 年甲午战争爆发,特别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一种愤懑和痛苦的心情变笼罩在举国上下,此时“自强求富”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中心语,无论是激进者还是保守者。1895 年前后,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就因“富国强民”之需而对农业投以更多的关注,甲午一役更使这种关注显得急迫,进而涌现出了一批关于农业近代化的主张。
第三章戊戌时期士大夫的农业变法思想(下).... 29
一、签议《均赋税议》中的农业观念.......29
二、签议《裁屯田议》中的农业观念.......36
第四章 戊戌时期士大夫集团农业观.... 40
一、专门农业机构的设立及农业教育的普及.......40
二、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农业经济的发展.....42
三、农业公司的出现.........43
结 论
综观自洋务运动以来晚清最后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农业始终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早期洋务派,如冯桂芬等人已初具近代农业思想的兴农倡导,还是甲午战争以后,举国上下对西学的极力推崇求索,这些思想观念都一步步地促进着农业近代化观念的发展。到戊戌时期,急于改变现状的士大夫群体在求索当中对农业的各个方面都不曾偏废地发表看法,积极参与讨论。产生了诸如倡导运用西法兴修水利、进行垦荒屯田,募集资金建立水利、垦殖公司,对西部地区进行水利建设,进而进行土地开垦并种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多种树木农作物等先进的理念。这些先进的理念虽然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未能得以立刻实践,但在最后的新政改革当中,许多都得以逐一贯彻落实。如果说晚清的农业近代化过程是一部乐章,那么戊戌时期士大夫的农业观念便是高潮前的酝酿。正因有了这段时期对农业的思考和反思,才有了后来农业近代化的勃兴。《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丛编》作为一份较为详实的,反应当时官僚阶层士大夫集团思想状态的史料应该为更多地学人所重视和研究。这份档案不仅仅包括了农业观念方面的内容,还有着对工商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讨论,本文仅从农业观念这一角度对这本档案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廷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从编 [M], 线装书局,2008
[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 二四(光绪二十四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 戊戌变法 第一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4]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一辑[M],三联书店,1957
[5] 李侃 龚书铎. 戊戌变法时期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评论——介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所藏《校邠庐抗议》签注本[J]. 文物. 1978,7
[6] 赵泉民,论晚清重农思潮[J],社会科学研究,2000,11
[7] 陈勇,冯桂芬兴农思想析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6
[8]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 奏稿(50)[M]. 岳麓书社,1987
[9]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 诗文家书[M],岳麓书社,1987
[10]候厚吉、吴其敬,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 第二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