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归化城土默特地域农业地理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34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引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首先是“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所辖范围的界定。归化城土默特,是为区别于东土默特,所以在前面加上了归化城,其辖区包括今天呼和浩特市的全部、和林格尔县的全部、托克托县的大部分、清水河县的大部分、萨拉齐县的大部分以及武川县的一部分。其范围各个时期都不尽相同,较今天的土默特地区范围广泛。其次要说的就是“农业” 一词的概念。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农业”。狭义的农业则专指种植业,我国古代所指的农业都是狭义上的农业,本文的农业除特别说明外,一般均取其狭义。


(二)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史念海先生首次正式提出历史农业地理学这一学科概念后,从事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大,其成果可以说是相当的丰硕。学科理论研究的文章主要有王社教《历史农业地理学当议》、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初探》等,前者就什么是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科构成是怎样的,应该如何去研究,其方法如何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作者指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的增减和垦田的盈缩、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后者对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与当前状况、今后趋向等作了一一概述,在研究现状中列出了许多历史地理学专著。指出虽然成果丰硕,但其研究是不平衡的,理论研究滞后、较少,研究的区域、专题与时段上仍待不断加强丰富,对人地关系也应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区域上,论题多集中于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内地,对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涉足较少;专题而言,偏重于种植业及其结构,对大农业部门结构的综合研究不多,“种植业内部也较偏重于粮食作物与主要经济作物的论述,而对蔬菜、瓜果、花齐等的研究尚多缺落” ?,对各地粮食的亩产量的研究也相对薄弱,对传统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调整注意不够;“从时段上看,对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强盛王朝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农业起源、南北朝、中华民国时代的论述相对薄弱。”目前历史农业地理方面断代的区域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韩茂利《辽金农业地理》、《宋代农业地理》,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等,这为之后的农业地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对于写作的结构架构、研究方法的选择等都有借鉴意义。
对于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地理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该地地处于农业发展较慢的边疆地区,研究较为薄弱,而且不全面。涉及到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论著主要有:编辑委员会出版社《内蒙古农业地理》;马汝銜、马大正《清代边疆开发研究》。文章主要有以下数十篇,就其写作的侧重点不同,或说视角的不同进行分类列出:第一类是就内蒙古农业发展总的论述,主要有周清樹《试论清代内蒙古农业的发展》,曲察金、杨亚军《清代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浅探》。前者对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的背景和基本情况作了一个系统的阐述,涉及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内容较少;后一文对清代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的变化作了分析,对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其他方面也作了说明。第二类是偏重于清廷对内蒙古的政策研究,主要有马永山、赵毅《清朝关于内蒙古地区禁垦放垦政策的演变》,赵之恒《清代前期的封禁政策与内蒙古西部的土地资源环境》,呼格吉勒、李晓霞《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垦务政策》,分别探讨了清政府不同阶段对内蒙古所采取的农业政策。第三类主要论述点在移民上,庄虔友《清代内蒙古移民概述》,斯钦布和、谢丽梅《明清时期呼和浩特汉族移民初探》,安介生《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的移民文化特征——兼论山西移民在塞外地区文化建设中的贡献》,珠讽、恪双喜《“走西口”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杨选梯《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汉族移民与“犋牛”村名的产生》等,论述了移民的大概情况,同时从不同角度写了移民对迁入地的一些影响。


一、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归化城土默特左右翼二旗,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土默川平原上,东经109°50'~112°10',北讳39°45’~41°3r。“在杀虎口北二百里,东西距四百零三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东至四子部落界一百三十八里,西至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界二百六十五里,南至山西边城界二百十里,北至瞎尔嗜右翼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镶蓝旗察哈尔界一百一十里,西南至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四子部落界一百十里,西北至茂明安界一百七十里。至京师一千一百六十里。”化城土默特以阴山为屏,南为山西内地之门户,北扼蒙古之咽喉,是各地之间经贸往来的中转站,是连接内地与口外各地及漠南与漠北的纽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耕牧皆宜,《呼和浩特沿革纪要》中就有归化城地区宜人环境的记载:归化城地区“青山似屏,黑河如带;碧野平宪,一望无际,冬有寒而不酷,夏无暑而偏凉。蛇蝎潜踪,蚊虫绝响。禾麦蔽野,杂树排空。环境之佳,冠晃塞北。”②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包括有归化厅、萨拉齐厅、托克托厅、和林格尔厅、清水河厅五厅。《筹蒙当议》中对归化城土默特的位置范围也有记载:“山西边外原设之西五厅,曰归化厅,曰萨拉齐厅,曰托克托城厅,曰和林格尔厅,曰清水河厅,分设于西土默特左右翼八旗。蒙古境内新设之西二厅,曰五原厅,设于乌拉特一部杭锦达拉特两旗境内,曰武川厅,设于四子部、茂明安、略尔P客右翼三旗境内。原设之东二厅,曰宁远厅,曰丰镇厅。新设之东二厅,曰兴和厅,曰陶林厅,是为东四厅,分设于察哈尔右翼四旗境内,是为十一厅皆隶于归缓道,而内辖于山西巡抚,外辖于归化城将军,而东四厅者又兼受辖于察哈尔都统。”


一、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发展........4
(一)自然环境........4
(二)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条件........9
二、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发展状况........12
(一)清廷对蒙政策........12
(二)清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人口的变化........14
(三)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农业土地的开垦........20
三、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主要农作物........32
(一)粮食作物........32
(二)经济作物........35


结论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土默川上,是内蒙古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明代俺答汗时期,该地区的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明末的战争破坏了这份平静,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打击。清入关后,这一地区的农业才慢慢恢复,有了新的发展。清代的内蒙古地区,清政府釆取了封禁政策,但这种封禁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问题,与实际相矛盾。清政府发布了许多禁止关内民人出口的禁令,但是民人迫于生计,还是不得不选择出口谋生,面对人民生活的困苦,更重要是社会的安定,清政府往往就会妥协于这一现实,所以这些政策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效用。出口到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民人,以山西、陕西为最多,他们的生活由初期的“雁行”发展成了后来的定居,或农耕或经商,为土默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随着来该地农耕的民人不断增加,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田幵垦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多种农田占有开发形式,有公主府地、庄头地、錯田地、大粮官地、右卫八旗马厂地、穷苦蒙古地、鳏寡孤独地、代买米地、拨补庄头地等。大量外来人口租种田地,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这一租种过程中,许多蒙丁失去土地,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乾隆年间进行了土地测量再分配,但随着租典关系的不断发展,仍有穷苦的蒙丁破产,最后设置了穷苦蒙古地。而且,由于在种植过程中不注意农田的保护,再加上水害,到清末许多土地不能继续耕种,各厅均有许多报废土地。
归化城土默特地区所种植的作物有许多,由于生长条件的影响,许多需要充足水分、热量、生长期长的作物,该地不宜种植。尤其是山后,气温较低,要求作物耐寒,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种植的作物是非常重要的。该地区普遍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大麦、莜麦、荞麦、高粱、谷子、黍、胡麻、菜子、南瓜等,土豆和玉米的种植范围和面积较今天小,玉米在今天已成为该地最主要的作物之一,但在清代,玉米不充当主要粮食,只种少许煮熟售卖。西瓜和香瓜由于不宜放太久,.而且当时交通不便,所以大都是在城镇附近种植,以便就近销售。今天,种植什么作物,种植作物的哪一个品种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其产量,因地制宜才是发展的正道。


参考文献
[1][清]高赓恩纂,贻谷等修:《归绥道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年版。
[2]《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3][清]钟秀,张曾纂修:《古丰识略》,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2002年版。
[4][清]不著纂修人名氏:《土默特旗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5][清]阿克达春?文秀:《新修清水河厅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6]《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版。
[7][清]高赓恩等纂修:《绥远全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8][清]许秉琦撰:《筹蒙刍议》,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2002年版。
[9][清]托明等纂修:《和林格尔厅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10]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