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和谐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38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
建国 60 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的调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活总体上也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十二五”时期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的争夺会愈发激烈,全球气候异常及各类能源和粮食的安全等全球性难题会日益突出,多种方式的贸易保护逐渐升级,令我国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更加复杂化。从国内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市场化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国民收入水平增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仍然存在,主要是,对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制约了现有的经济增长,国民消费不足,收入差距还比较大,科研创新水平低,,农业和农村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割裂,就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矛盾有增加的趋势,制约科技进步的体制性阻碍仍然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的现实情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社会呈现出了阶段性的新的问题。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还是有较大的发展发展机遇和空间,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提高发展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国有农场集群经济区,经过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11 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 875 亿元,粮食总产量突破 400 亿斤。中央的十二五确定了新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大目标。“三化”的同步发展是符合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新特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武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的统筹发展方针,把主攻方向和基本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引领示范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垦区的现代化建设要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协调的道路,是垦区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准确把握“三化”协调的基本规律和作用机制,是实现垦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把“三化”的协调发展的思想贯彻在整个垦区的现代化建设中,对于实现黑龙江垦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是垦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现黑龙江垦区的“三化”协调同步发展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垦区的产业布局上,一地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二三产业严重失衡,在农业产业内部畜牧业比重偏低。垦区城镇化率已经超过 70%,但城镇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备,建设资金缺乏都制约着垦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垦区的工业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多为农业产的粗加工相关产业,数量多,技术含量低,整体的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多层次的现代工业体系。面对这些现实难题,黑龙江垦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统筹推进垦区“三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从黑龙江垦区的现实状况分析,工业化是垦区“三化”中发展水平最低的,在未来的规划中要给予工业化更多的重视,实现与垦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


1.2 研究的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同步。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城乡统筹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化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构成系统要素的多元性和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系统的复杂特性。子系统间和系统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相互依存。“三化”作为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三化”的发展不能割裂,要融入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就需要使“三化”协调发展。因此对于“三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就十分重要。
(1)本文基于协同理论阐述“三化”协调内涵,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分析“三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发展,完善现阶段“三化”协调研究的不足。
(2)以系统论思想为基础,建立黑龙江垦区“三化”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四个层次指标体系的“三化”指标体系。
(3)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三化”三个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从而避免主观赋值确定权重带来的随意性。
(4)并对垦区的“三化”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总结黑龙江垦区“三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于黑龙江垦区的“三化”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三化”协调度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国际与区域的发展过程中,三者是个统一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间既是相互竞争资源,也有相互推动的成分。“三化”的协调发展就是妥善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共同发展。


2.1.1 协同理论
协同论是著名哈肯学者在 1969 年创立,协同论探讨各种相关系统有无序转为有序的相似性,主要研究的是远离平衡态开放性系统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换情况下,如何通过内部自己协同作用,自发出现功能、时间、空间的有序的结构。协同论解释为,在一个系统里各子系统可通过互相作用产生协同模型,形成新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实现系统由无序状态到有序的变化,系统转向有序机理不依靠系统现状是否平衡,也不在系统距平衡态有多远,关键在系统内部各相关子系统相互关联的程度,它决定着系统的规律和特征,此系统作用的量度也正是协调度。此理论重点包括自组织原理、伺服原理、协同效应三方面[46]。协同效应,或称协作,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的系统里大量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或整体效应。对变化各异的社会系统或自然系统而言,都有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指系统有序的结构形成内驱力。任何复杂的系统,当外来能量作用或物质聚集态接近于某种临界态时,子系统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样协同作用就能使系统到临界点时发生质变并会出现协同效应,这时系统可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态,从而产生稳定的结构[46]。伺服效应。主要思想是指快变量跟随慢变量,子系统受序参量的支配。这是在系统内部不稳定因素和稳定因素相互作用的方面来描述系统自组织过程。其实质是规定临界点系统简化的原则“快速衰竭组态要被迫从于缓慢增长组态”,即系统接近临界点或不稳定点时,突现结构和系统动力学有少数的集体变量的序参量来决定,而系统的其他变量行为有相关序参量规定或支配,就像协同学的开创者哈肯说的,序参量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这整个领域,掌握全局,主宰系统的演化过程[46]。自组织理论。自组织是指系统不受外部的影响下,其各子系统之间通过互相作用形成新结构功能。自组织原阐述在一定外部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输入条件下,系统就会通过子系统间大量协同作用形成新的功能、空间、时间的有序结构[47]。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内涵与发展现状 ......14
3.1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前提.....14
3.2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发展核心........16
3.3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发展动力........17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模型及评价.....20
4.1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评价模型构建 .......20
4.2 黑龙江垦区“三化”子系统发展水平测评 ........27
4.3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度测评 ......36
4.4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发展评价........37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发展对策.........39
5.1 加速农业现代化.....39
5.2 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43
5.3 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 ........44


结论


分析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的内在作用机制,得出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前提,新型城镇化是动力,新型城镇化是核心。参考已有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黑龙江垦区的“三化”系统协调指标体系,并选取 2006-2011 年的黑龙江垦区相关数据,利用此模型对垦区的“三化”协调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垦区的“三化”协调度整体比较高,平均值在 0.782的水平,只有 2008 年的协调度略有下降,其他年份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其中 2006-2010 年份都为中级协调,2011 年份为良好协调。分析得出黑龙江垦区“三化”协调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占比过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缺少内涵式增长,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拖累垦区“三化”整体发展进程。并从“三化”协调发展的角度给出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H.Chenery.发展的格局 1950-197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23-25.
[2]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12-14.
[3] 郑长德,刘晓鹰.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32-33.
[4] 陈力勇.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04(4):7-11.
[5]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24-25.
[6] 段禄峰,张沛.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7-9.
[7] 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6):52-56.
[8] 柯福艳.统筹城乡背景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长效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5):23-29.
[9]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59-62.
[10] Paul R.Krugman,Target Zones and Exchange http://sblunwen.com/nygclw/ Rate Dynamic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1991(2):24-3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