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 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中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形成了一定的分布格局。由于这一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受到地域、交通的限制以及言语不通、信息闭塞、户籍制度制约等因素的存在,严重限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迁移流动,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的变化。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在民族地区的人、财、物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教育环境和信息渠道明显改善。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到内地求学、联姻、务工等活动的频繁,为少数民族走出封闭的地域限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据国家民委相关调研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所有省、直辖市中55个少数民族成份全齐的只有唯一一个北京市;但到2000年这一数据和十年前相比增加了十倍;到 2010 时有 50 个以上少数民族成份的省、市、自治区已上升到近 30 个。”①据统计,当前在我国城市中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突破 3000 万,这一数据是 1990 年的 10 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地增长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绝大部分从事一些正当的务工、经商等活动。他们的到来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增添了活力,但同时他们中的少部分无序和盲目的流动,也给城市社会管理工作和城市民族工作带来了压力。因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俨然已成为制约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比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三无”人员(无技能证、无暂住证、无用工证明)问题,与城市社区居民的相处问题,自身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等等,他们当中也有极少一部分人,由于一时无法就业,无法保障正常的生活来源,于是做出一些诸如盗窃、吸毒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成为影响城市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影响民族关系的社会治安案件中有近 80%涉及到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此可见,要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好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自觉抑制与消减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缓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社会稳定系统所造成的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进而推进社会治安整体好转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共同繁荣。
2.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新时期,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和国家的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方向。当前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实现“各个民族之间兼容共生的理念”、“保证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平等”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影响整个社会实现全面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维护好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解决阻碍民族关系发展的相关问题,不断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已成为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得知,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共有人口 13.3972 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 1.1379 亿,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到全国总人口比重的 8.49%,但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却占到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比重的 64%,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之广。根据已探明的资源矿产储量数据显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以为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且储量可观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这些都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延续繁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与东部沿海相比较为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原有故乡去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这种人口流动趋势也进一步扩大了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我国的人口流动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而变得更加频繁,尤其是生活在中西部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为了自身提高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获得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纷纷融入到了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而近年来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和城市中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治安案件明显升高,这不仅给城市治安带来了挑战,也对各民族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城市的持续繁荣发展,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实现共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述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念及特点
1.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念
笔者认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具体是指少数民族人口中出于特定目的,在不改变其户籍所在地的情况下,作为本民族民族文化携带者,往来于城市与户籍所在地之间的人口群体。我国是一个由 56 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按照其来源、居住时间的长短以及其生存、生活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市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指新中国成立之前历史形成的、具有城市户籍、在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人口。由于长期与汉族居民杂居相处,而且处于城市的理性化、人际交往频率高的大环境中,所以大都与汉族相处十分融洽,民族融合度高。二是城市新进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和支援一些落后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将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迁移进入城市,这些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都能获得城市户籍和较好的工作。这一部分人的职业多为公务员、科技人员、教师、医务人员、文艺工作者等,他们的显著特点是受过良好的现代教育,各方面素质比较高,在城市中多属于白领阶层。三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部分人主要是指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使他们从相对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流入经济发达的城市,以打工、经商和个人发展为目的,但无城市户籍的少数民族人口。他们当中青壮年人居多,受教育程度通常不高,所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个体商贩和建筑等行业中。在城市中,涉及前两类少数民族人口违法犯罪率很低。因此,本文研究城市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时,针对的主要是第三类人群,也就是没有城市户籍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得知,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共有人口 13.3972 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 1.1379 亿,占总人口数的 8.49%。根据相关统计,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流动人口已突破 1000 万人,约占其总人口数的 10%。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今后会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会选择就业机会较多的沿海发达城市以及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区域,以实现自己对就业岗位的急切需求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寄托。
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16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现状.......... 16
(二)政府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7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原因........ 24
四、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 ........... 28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指导原则...... 28
(二)城市少数民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30
五、结 论 ............. 39
结论
在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前提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保证个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和和谐相处。这就需要政府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具体应做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整合、社区参与、身份认同等五个方面的工作,以上五个方面之间既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也相互交融,互为依存,构成复杂的社会融入体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入从经济融合开始,经过社区融合,最后才能达到民族身份的认同,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组成一个完整的需求体系。五种需求依次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呈现梯级过渡,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基本生存需求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的完整的城市社会融入过程。政府处理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整合、社区参与、身份认同五个方面的关系,才能真正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实现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而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鉴2010[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员会流动人口服务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员会流动人口服务司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
[4]熊光清.中国流动人口中的政治排斥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李若建,闫志刚等.走向有序:地方性外来人口管理法规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侯亚非,张展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个人、家庭、社区透视和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7]陈祥松.当代中国流动人口管理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8]曹荣庆.流动与和谐——流动人口管理的战略转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罗淳,吕昭河等.中国东西部人口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吕红平,陆杰华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