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翻地耕耘
工具词汇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但只有土地还不足以进行农作物种植。因为农作物必须种植在疏松的土地上,而土地的开垦深翻、起土、松土与平整都不是人单凭手工就能够做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据相关考古资料介绍,我国铁器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西瓯骆越地区进入铁器时代的时间是在战国中期。广西考古工作发现战国铁器农业生产工具、锄、锸等一系列的生产工具上百件,说明壮族地区先民使用铁器生产工具时间相当久远。现代壮族同胞也依然使用铁器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劳作,当然某些壮族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客观原因也还在使用部分的传统木器或铁木结合的生产工具。
一、thai
(犁)thai1 指犁,标准壮语是 cae,南部壮语方言叫 thai1,北部壮语方言叫 ai1。它是一种起土、翻土、松土的翻地或整地工具,一般在松软的田地上使用。犁分有两大类,一类犁身是木质的是木犁,南部壮语方言叫 thai1mai3,北部壮语方言叫 ai1fai( 参见附录图 1)。一副完整的木犁犁具构件很多,从上到下分别是犁手叫 khan2thai1,犁弓叫 kap thai1,犁弓的最外边挂着一块小横木,俗名叫牛打脚,犁脚叫 mun3thai1,犁头(铧口)叫 pak thai1,犁头的上方有一块别犁叫 pit thai1。木犁的犁手和犁弓之间用一条班犁 pa n1thai1固定起来,增加木犁的承受力能力。另一类犁身为铁质的是铁犁,南部壮语方言叫 thai1lik ,北部壮语方言叫 ai1ti t (参见附录图 2)。一副完整的铁犁犁具构件也很多,同样具有 khan2thai1 犁手, kap thai1 犁弓, mun3thai1 犁脚, pak thai1 犁头(铧口),pit thai1 别犁, pa n1thai1班犁。但铁犁经过改进班犁利用梨手和犁弓都是铁质的特点,已经改用铁条来制作,比原来的木制班犁更具有受压承受力。铁犁已经不使用木制的牛打脚,而是直接在犁弓的最前端打制一块扁长型的模样,并且打制有 4 个犁孔,从上往下看,最上面的犁孔犁得土地最深,但牛最吃力,消耗体力最大。第二个犁孔犁得土地比第一个犁孔犁得土地较浅一些,但牛仍很费力犁地。第三个犁孔犁得土地较浅一些。最下面的犁孔犁得土地最浅,牛使用的体力也不是很大。农民按照种植农作物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犁孔犁地。
一般情况下,通常选择第三或第四个犁孔犁地,牛使用地体力不是很大,犁地的效果也适合如花生、玉米、甘蔗等一般常见农作物的种植要求。第一和第二个犁孔牛使用的体力最大,犁得的土地也较深,但是有一个缺点是由于牛的牵引力太大,夹犁也最容易被折断。因此,农民们一般都不会轻易使用这两个犁孔。犁必须与牛配合使用,它是利用牛做动力牵引的耕地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壮族地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翻地、整地农具之一。
第二章田间管理工具词汇
农作物从播种到收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种子发芽到开花结果,不能任其自然生长置之不理,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护理过程。比如,野草长了需要除草;农作物长高了,需要施肥;泥土板结发硬了,需要松土。这些农业劳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劳动工具的参与。田间管理工具主要是一些辅助性的工具,如锄、铲、手耙等等,这些工具基本上是木铁结构,小巧玲珑便于使用。壮族地区也使用这些基本的农业生产工具。
二、ka k (小锄头)
ka k 是小锄,标准壮语是 gvak,南部壮语方言叫 ka k ,北部壮语方言叫 kva k 。它是一种类似小型除草、松土或挖小坑的工具,可以分为尖锄、扁锄和双用锄三类。尖锄在壮语里叫 ka k im1,是短木手柄套上小尖锄的锄具,主要是给青菜松土,还可以挖凉薯、红薯(参见附录图 25)。ka k pe n3 指扁锄,样式与尖锄相似,但锄具是扁平的,主要作用是给青菜松土,还可以挖薯类或挖小坑(参见附录图 26)。两头锄,一头 hau3 im1 是尖锄,一头 hau3pe n3 是平扁锄(参见附录图 27)。主要作用也是给蔬菜松土。使用时主要看蔬菜的生长程度而选择尖锄或者扁锄。一般种菜都是按行按畦间种菜苗,如果间距的两棵菜苗叶还没有接触时就可以选择扁锄给其松土。如果两棵菜苗叶已经生长至相互交叉时,就选择尖锄给其松土。如果这时还用扁锄的话就有可能会碰到菜叶,容易把菜叶弄断损害其生长。而用尖锄就可以避免碰到菜叶,从而能更好地给菜苗松土。
第二章 田间管理工具词汇 ................................................16-20
第三章 水利设施及灌溉工具词汇................................................ 20-24
第四章 收获及挑运工具词汇................................................ 24-28
第五章 交通运输工具词汇................................................28-32
第六章 加工工具词汇................................................ 32-41
第一节 粮食加工工具词汇................................................ 32-37
第二节 食品加工工具词汇................................................ 37-41
第七章 储存工具词汇................................................41-45
第八章 渔具工具词汇................................................ 45-48
第九章 其它相关工具词汇................................................ 48-51
一、盛食工具词汇................................................48-49
二、度量衡工具词汇................................................ 49
三、防鼠防蛇工具词汇................................................ 49
四、遮阳挡雨工具词汇................................................49-50
五、纳凉工具词汇................................................50
六、坐具工具词汇................................................50-51
结论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独特认识与理解。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把语言放在特定的文化环境里才能理解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壮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壮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是壮族农耕文化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壮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的研究,必须把它放在壮族稻作农耕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与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壮族农业生产的传统与现状及其农具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语言的特点来看,壮语的农具名称许多是兼类词。如 thai1(犁)、ph 1(耙)、ko n (戽)之类的农具多有名词、动词、量词三种用法;lo2(箩)、 i1(车)、tho 3(桶)之类装盛运输农具多有名词、量词两种用法。语义研究和词典编纂必须充分挖掘这些义项和用法,尤其是那些如 o2(锄头)单音词的古老词目,才能使词典编纂更具精确性与完整性。
从谋生的方式来看,壮族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民族,善于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如车子、手扶拖拉机等的使用,水坝、水渠的修筑。可见壮族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民族,而是一个善于接纳外界先进技术、精良设备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加快促进自身发展的民族。从生存环境来看,壮族还是处在一个欠发达的农耕文明里。这既有壮乡“八山一水一分田”和“九分石头一分土”恶劣的地理环境客观原因,也有壮民族恋土情结主观原因。壮族人们深知自身生存环境恶劣,开垦土地极其困难,因而倍加珍爱来之不易的土地,不愿离开土地另谋生路。故许多农具带有原始性、简易性的特点,可见壮族稻作生产方式的古老与发展滞后。从文化模式来看,壮族的生产门类以稻作农业为主,其他作物为辅,善于多种经营。工具的繁杂性即可看出壮乡生产门路的多样化。从工具的制作方式来看,壮族民众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周边的竹类材料来制作适宜所需的工具。各种竹制农具中,以涉及稻作生产的农具最为重要。
各个生产环节都有特定的工具,炊具亦是如此。可见壮族人们对生产工具的认识非常透彻,能制作各司其职的专用工具。壮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理论知识及其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这远不是一篇几万字的硕士论文就能完全分析明了的。壮语的许多相关研究,还有待在今后做进一步调查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