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十五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背叛神学和脱离哲学母体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而独立存在之后,便开始“大踏步地前进”’,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力量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逐渐成长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学者的注意,从而科学研究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追溯科学的出现和科学最初的发展,对科学的研究是围绕着“科学是什么?”这个核心展开的,从这个核心问题出发延伸出科学知识是什么?科学方法是什么?科学对象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也有人不满足于仅仅围绕对静态的科学研究这一个对象进行思考,把视野放大到科学的历史发展这个方面,提出科学是如何产生的?科学是怎样发展的?这一类问题。随着围绕着科学的思考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泛,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科学观的问题是科学学的基本问题和本质问题,对“科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理解将影响人们对科学知识是什么?科学发展是什么?和科学哲学是什么?等一系列科学学相关问题的不同回答和理解。因此,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观问题同属于科学学的研究领域,它们的区别不过是对科学的研究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形式上的差异。
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从逻辑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向,这一时期的转向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科学哲学的转向,同时也是科学观从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向文化历史主义的科学观的转向,以及科学史学的研究从内史论向外史论的一次重要转向。科学哲学学者们对这场多方面转向的热烈讨论往往集中在卡尔纳普、库恩等著名科学哲学家的著名作品(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思想的分析和研究上,却鲜有人关注在标志着这一转向开始的一些不那么出名和不那么完善的工作,但正是这些并不著名和并不完美的工作真正开启了新的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的大门,率先冲破旧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栓桔,为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外史论研究提供了最初的研究案例和研究方法示范。这类工作有苏联物理学家B.赫森提出的赫森命题,美籍奥地利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E.齐尔塞尔的齐尔塞尔命题以及波兰经济学家H.格罗斯曼的格罗斯曼命题。1931年发表的赫森命题在科学史学中被认为是科学外在史论的开山之作,但是在它激起科学哲学家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科学史观和科学哲学观进行反思的同时,也饱受一些学者的嘲讽和攻击,批评家们指责它具有强烈的、盲目的、反资本主义的、苏联式意识形态色彩,并牵强的将它的政治性作为拒斥它的理由,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和没有意义的。甚至一些自我承认受到过赫森命题启发的同时代的学者们,如默顿、贝尔纳等,对它的评价也是褒贬参半的,没有人去从事认真的解读它的整体内容和意义的工作,而将它与波兰学者H.格罗斯曼的格罗斯曼命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的工作更是只能在2009年吉迪恩·弗雷德萨尔(Gideon Freudenthal)和皮特·麦克劳林(Peter McLaughlin)共同编写的《科学革命的社会经济根源》(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oots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exts by Boris Hessen and Henryk Grossmann,2009)一书中找到了。吉迪恩。弗雷德萨尔在此书编写之前四年,即2005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赫森一格罗斯曼命题:一种复原的尝试”( The Hessen-Grossmann Thesis : An Attempt at Rehabilitation 2005)的文章,这是国内外第一篇将赫森命题和格罗斯曼命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的文章,并且也是第一个提出赫森一格罗斯曼命题这个名称的作品。国内对于这一命题的讨论都是集中在赫森命题这一方面,对赫森一格罗斯曼命题的分析只有笔者与蔡仲教授受吉迪恩·弗雷德萨尔启发在2011年发表的
《“赫森一格罗斯曼论点”及其意义》一文。近年来国内以赫森命题为主题的期刊文献主要有北京大学唐文佩博士““赫森论点”文本研究”( 2008 ) ,“默顿早期工作与“赫森论点”的历史渊源”(2009),“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2010).““赫森论点”真实意图考”(2011),“马克思主义科学史的早期尝试—以“赫森论点”为例”( 2011),哈尔滨师范大学张明雯教授的““格森事件”及其影响”(2007)、南通大学讲师李本洲的“如何定位赫森科学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2012),山东大学宋芝业博士和西南大学硕士刘星的“牛顿《原理》是怎样炼成的—对赫森论文主题的探讨”(2010)以及《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分三个部分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译文 (“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一)”(池田译,2005 ),“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二)”(宋芝业译,2008 ) .“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三)”
第二章 赫森-格罗斯曼命题.......... 24-33
第一节 齐尔塞尔命题:孕育科学.......... 25-29
一、文化环境变化与科学..........26-27
二、文化主体的变化与科学.......... 27-29
第二节 齐尔塞尔命题的意义..........29-33
一、社会文化背景与科学.......... 29-30
二、近代科学的出现、近代科学.......... 30-33
第三章 赫森-格罗斯曼..........33-46
第一节 默顿命题:宗教和科学..........33-38
第二节 默顿命题的..........38-41
一、宗教和科学.......... 38-39
二、科学与社会.......... 39-41
第三节 默顿命题、赫森-格罗斯曼.......... 41-46
一、唯物史观下的默顿命题.......... 41-43
二、默顿命题与齐尔塞尔命题.......... 43-46
第四章 三大命题与历史编..........46-55
第一节 内部史和外部.......... 46-51
一、科学史研究从内史到.......... 46-48
二、三大命题与科学史研.......... 48-5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 51-55
结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中,人们对科学的看法也不断演变。对科学观念的思考一直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历史与我们对科学的观念站在思维的两端,一边是历史真实,一边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观念是否是一个真实反映历史真相的观念?我们的科学观是否真实反映了科学和科学发展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一直追寻着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不同的科学哲学观、科学史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观,可以说,科学观的问题是科学学研究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问题,科学观问题是对科学的哲学关照。
科学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古希腊把科学视为对纯粹真理的超然追求;而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又成为服务于各种外在功利效用的工具;19世纪后半期起,一种融合古希腊纯粹理性科学观和发端于文艺复兴的经验科学观,同时强调逻辑思维和经验验证的表象科学观逐渐成型,认为科学是认识主题对客观世界的表象,逻辑实证主义为这种科学观做出了很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