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主体通过建立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知识和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共享和有效配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深入人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然成为发展的中心主题,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润并且立于不败之地也要依靠技术创新。所以,当今各国和地区纷纷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技术创新步伐,争取抢占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而产学研合作则是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自 1992 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科院联合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作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创新活动,具有整合各项资源、缩短研发周期、加速成果转化和降低研发成本等优势,己经成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通过直接资金资助、税收优惠、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多种方式,鼓励区域内企业和髙校等合作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如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健康上海 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这其中不仅包括了金融支持、建设规划等诸方面的鼓励政策,并要求中央和地方认真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性地位,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1.2 研究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创新已然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的联合创新活动作为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最初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参与的产学研合作组织,发展到现在的产、学、研高度融合,政府、中介机构等外部环境密切联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产学研合作绩效或效率研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如何扮演角色,不仅对提升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至关重要,而且与该地区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此外,通过分析不同环境支持度下的产学研合作行为结果,对政府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产学研合作的宗旨是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合作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产学研合作逐渐成为我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现有基于政府角度的研究,学者们各自基于某方面分析,研究结果不全面,本文综合整理并对产学研合作环境支持度进行清晰界定,对产学研合作环境支持度深入挖掘,创新地将其归纳为 2 类,分别探讨刺激性环境维度和保障性环境维度分别对组织选择进行产学研合作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试图从产学研合作政策以及机制方面分析研究产学研合作行为有着怎样的不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总结政府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第 2 章 合作环境支持度概念开发
2.1 产学研合作下的环境支持度概念开发
每一行为结果都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各主体间互相作用的结果,产学研合作也是如此,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要了解产学研合作,就必须厘清可能会影响合作的环境因素,本文试图从政府角度对其环境因素进行清晰界定。
产学研合作是指为实现各方主体自身的利益目标,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学术界和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进行合作,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合作方式。它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科技与经济联合。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各方主体对共同利益的预期博弈,这会使得他们在权衡利弊下再选择是否进行合作。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如果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就得在技术创新方面大有作为,而进行产学研合作就可以很好地大展身手;相对的,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也应通过一系列政策机制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以优化全体社会资源配置。我们可以认为,产学研合作主体所在的外界环境是合作主体进行合作的外在动力。
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制度创新的主体优势,通过协调、组织、管理和引导等,推动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政策环境,提升产学研合作中的环境支持度,推动政府科技体制和管理结构的调整,制订相关的政策及措施,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沟通渠道,使各方主体的合作目标趋向一致,从而提升合作的实际效能。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积极刺激合作,同时也能用机制保障产学研合作。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结果较为杂乱,并未统一清晰地归纳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
......................
2.2 合作环境支持度文献综述
2.2.1 产学研合作政策相关研究
关于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政策制定是个极具复杂性的政治行为,影响其演变的首要因素在于原政策的质量的好坏。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政策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实现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客观条件被称为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可行性。除了满足客观条件之外,产学研合作政策的建立还需要政府的帮助等一些外部的主观条件,通过这种主客观统一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效力而达成合作。政策必须具有合理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是理性的,政府不能被情感和其他外在因素影响决策,而是要深思熟虑方能制定政策。政策还要有合法性,这就要求实施的政策必须要得到权威的法律机构的承认,产学研合作政策合法化还要有公众的参与和认可。所以,一个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政策要向产学研主体和公众询问建议。为使得政策具有公开性和权威性,在征求建议的过程中要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尽可能消除这些影响,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要想保障合作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各方积极参与合作,政府需完善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实现可持续性合作。唐志[29]把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步探索阶段、综合推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孙福全等[30]则将其划分为以改革推动产学研初步结合阶段、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学研结合新形势阶段、明确提出探索新型产学研协作机制阶段、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阶段。李世超、蔺楠[31]结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导阶段这三个阶段概述了产学研合作政策变迁路径。
.............................
第 3 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20
3.1 组织支持度与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关系............................... 20
3.2 合作环境支持度对组织支持度与产学研合作行为间关系的调节作用......................21
第 4 章 基于 X 园区的实证分析.................................. 24
4.1 实证研究设计过程................................24
4.1.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24
4.1.2 样本特征..............................24
第 5 章 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议............................ 35
5.1 侧重加强保障性机制建设,减少不必要的即时性刺激性政策...................................35
5.2 构建避免欺诈的担保机制,为促成产学研合作营造必要条件...................................35
第 5 章 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议
5.1 侧重加强保障性机制建设,减少不必要的即时性刺激性政策
从前文第四章对第 2 个假设进行检验时,政府的即时性的刺激性政策对产学研合作结果中回归系数为负(-0.0066853),并没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反而在某些情况下会限制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这可解释为短暂的政策刺激这对企业来说,反而可能选择减少自身的投入借助政府外力,而企业又不积极作为,反而降低了产学研效果。如果政府寄希望于借助产业政策的扶持从而推动产业创新,促进经济增长,这有可能结果反而是与初衷相悖的,如果单纯是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政策文件的数量增加是没有益处的,可以减少政府一些不必要的即时性刺激性政策。
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性机制是指以产学研合作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控制下实现长稳发展为目标,通过对各方主体权责明确而使其运行有章可循,在此过程中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在第四章中关于保障性机制的假设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相对来说,保障性机制的建设有利于企业高校在一个积极促进合作、合作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中去寻求彼此合作。
政府应明确主体间权责关系,借助法律手段规范产学研合作行为,维护权益。要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保障性机制的建设,使运行规范合法化,为合作提供利于长期开展合作的环境和氛围,避免合作短期化和形式化。
..........................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科研也在飞速地发展,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是无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创新能力不够,难以实现经济转型,迫切需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因此,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创新的一大动力,需要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且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德鲁克曾把知识资源放在极高的地位,认为其重要性远高于人力、土地等资源。但是,这必须是经过整合、重组且创新的知识才能成为强大的生产力,从而上升为个人或组织的战略资源。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并加以创新,对产学研合作相关主体乃至整个社会非常有利。现有的政府方面的研究结果较杂乱,未能全面把握分析政策机制作用,形成统一全面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本文综合整理并对产学研合作环境支持度进行清晰界定,对产学研合作环境支持度深入挖掘,创新地将其归纳为 2 类,以上海 X 园区为例,实证分析探讨刺激性环境维度和保障性环境维度分别对组织选择进行产学研合作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本文梳理并把环境支持度分为 2 个维度,从刺激性环境维度以及保障性环境维度分析论证组织支持度与产学研合作作为之间关系的作用。这更全面具体地论述了其存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对之后政府在支持上的方向力度都有极大的益处。
2.本文在研究探讨其中的影响作用机制中用数据实证得出,就促进产学研合作而言,政府的直接刺激性政策支持是对其没有促进作用的,结果反而是相悖的,即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如果单纯是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政策文件的数量增加是没有益处的,而提供的保障性机制,其中避免欺诈的担保机制以及信息的安全保障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产学研合作。这与之前的我们理解的政府扶持或促进性政策的有效性被普遍接受相矛盾,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创新之处。因此,为了更好促进产学研合作,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保障性机制的建设,为各方主体合作提供一个保障合作公平安全的环境,而非即时性的直接刺激性政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