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河南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7 日期:2023-06-18 来源:论文网
并基于调查地区回流劳动力的抽样调查问卷,集成统计分析和 Probit 模型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家庭生命周期和劳动者微观行为双重视角下,综合分析了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该家庭生命周期模型涵括了调查地区较多的家庭类型,也更贴合调查地区农村环境。主要研究结论有:(1)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行为决策是个体决策与家庭决策的综合选择性过程也是宏观经济发展与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客观受到农村家庭生活的牵引,尤其是受抚养子女等家庭生活的影响或是家庭迁移决策完成的结果,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家庭劳动力安排。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中国是一个传统家庭观念浓厚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中国是个传统观念浓厚的国家。在中国农村,家长拥有绝对权威,家庭成员的就业行为决策是个体决策与家庭决策的综合过程。家庭为劳动力个体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经济帮助和福利供给(Stark&Taylor,1991),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因此,为了追求家庭福利最大化,家庭将劳动力资源在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而劳动力个体,作为农户家庭的一份子,在综合衡量自身比较优势和家庭现状后,也将作出增进家庭效用的就业选择支持家庭生活安排和内部分工。
(2)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或将成为一种常态,具有“回流效应”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促使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更为频繁,并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格局。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并存(殷江滨,2015)。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退出低生产率的农业就业创业,突破城乡边界进行跨地区、跨产业和跨越所有制的重新配置,以此保障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保持了高储蓄率并延缓了资本报酬递减;并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成为了支撑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蔡昉,2018;向晶,钟甫宁,2018)。但任何一个人口迁移潮流背后,都客观存在和必然存在着一个内含着的“人口逆迁移”潮流(任远,施闻,2017)。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 年末较于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增速较快,约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 2/5,近达1.15 亿万人(农民工监测报告,201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红利消退,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质变(Cai et al. 2017,2019;徐晓华,朱振,苏伟峰,2018),农村劳动力逆迁移或将成为一种常态。农村回流劳动力往往被认为是由于城市高失业率、缺乏社会保障、户籍排斥、无法获得预期收入等而选择“被动回流”,但农村回流劳动力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上的“失败者”。他们的外出务工经历使其有更多接受职业培训和提升技术、能力的机会,积累了经济财富,使得他们有更大的投资能力,表现出更强个人发展的能力,带动了农村中非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创业的增加,为流出地带来积极的“回流效应”(杨忍等,20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家庭生命周期的文献综述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 Glick 于 1947 年提出,并根据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Derrick & Lehfled,1980),用于描述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整个过程(Glick,1947)。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Murphy& Staples,1979):①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初始创立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提出了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展现了一个家庭从产生到消亡全部阶段,且各个阶段循环交替演变(Sorokin etal,1931); ②家庭生命周期的扩展和完善阶段。在初创时期之后,诸多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构建了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Bigelow,1942;Glick ,1947; Duvall &Hill,1948),这些模型基本成熟,在学术中可以应用。其中 Glick 于 1947 年采用初婚、长子女出生、幺子女出生、长子女离家(结婚)、幺子女离家(结婚)、丧偶、残存一方死亡阶段七个事件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 6 个阶段,最被普遍接受。此外,在家庭生命周期扩展阶段,Glick、Duvall 和 Hill 丰富了家庭生命周期的的含义,使其更加完整。③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修正期。后来的学者也对家庭生命周期模型进一步精化和细化。其中 7 阶段模型(Lansing&Morgan,1955)、10 阶段模型(Rogders,1962)、9 阶段模型(Wells &Guber,1966)、8 阶段家庭生命周期模型(Duvall,1971)最为经典和重要。家庭生命周期模型随着离婚率增加、非婚人口增加等现代社会家庭特征的变化,不断被改进,最后将家庭生命周期构建为更复杂的 13 阶段模型,研究扩展到非传统家庭(Murphy&Staples,1979)。但 13 阶段模型计算难度大,对数据要求也很高,并没有普遍应用。后来,学者利用 MS 模型进一步优化了家庭生命周期模型(Gilly& Enis,1982),并成为后来学者优化该模型的关键参照。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劳动力回流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工作地点与工作类型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两层含义:①地域间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乡城之间、省内、省际间、或者国际间的流动;②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在三产或产业内各行业间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指乡城双向迁移,农村劳动力回流是指农村劳动力的逆向流动(刘玉荣,2011),关于农村劳动力回流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但一般认为农村劳动力回流是指农村劳动力回流是指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由于一系列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重新流回到原户籍所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整个流动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身份(户籍)并未发生改变。农村劳动力回流包括中长期回流,也包括短期的、季节性回流;包括主动回流也包括被动回流。中长期回流是指农村劳动力返回户籍所在地不少于 1 年,或者是指农村劳动力自返回户籍所在地之日起,至少 1 年内无再次外出计划;若 1 年内仍然选择再次离开户籍所在地,则称为短期回流(林善浪等,2011)。主动回流是指从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实现了迁移目的以后,考虑家庭生活安排、家庭劳动力安排,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整体效用的主动且理性的选择;被动回流是指农村外出劳动力由于流入地工作预期、户籍、子女上学等的排斥,无法实现迁移目的,从而被迫选择的回流(任远,施闻,2017)。

本文中所研究的农村劳动力回流是指农村外出劳动力受个人、家庭、经济等多元因素影响,长期或短期,主动或被动,从流入地返回流出地(原户籍所在农村地区),并参与到当地村镇的经济生产活动之中的人口逆迁移过程。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为返回至户籍所在地并参与到当地的农业、非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农村劳动力。

.......................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回流理论
对于劳动力回流并没有现成的系统的理论解释,多用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
(1)劳动力回流的经济理论:①新古典经济学,以托达罗模型为典型,20 世纪60 年代由托达罗提出,其核心假设是在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现代部门的高失业率共同作用下,城乡人口流动与迁移是迁移者权衡迁移成本与收益,追求预期收入最大化的决策(Bogue,1969);其核心理论是“预期收入”理论。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回流是由于当迁移成本(包括心理成本)高于预期收入时,农村外出劳动力选择滞留流出地或被迫回流(Sjaastad,1962;Todaro,1976)。②新迁移经济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由斯达克提出,核心假设是城乡人口流动与迁移是迁移者与家庭共担风险与收益,追求家庭福利最大化的一种家庭生计策略 (Stark,1991)。其核心理论是“契约安排理论”和“投资组合理论”。理论表明,为了增进家庭福利,一方面,家庭为迁移者提供经济支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外出赚钱,完成家庭的收入目标,并将工资性收入通过汇款转化为家庭储蓄,实现家庭收入多元化并用于家庭生存及发展的资本积累( Piore,1979;Stark&Levhari,1982);另一方面,家庭也会对家庭内部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实现家庭收入多元化和分散风险。由此可见,劳动力回流一方面是家庭基于家庭福利最大化的原则下安排劳动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家庭转移策略完成的结果。

(2)结构主义与社会网络理论:结构主义方法的核心假设是劳动力流动是家乡社会和制度环境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劳动力回流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此外,流出地的制度特征影响了劳动力回流,对于发展和社会进程的作用。社会网络理论核心假设是劳动力流动与流出地亲人朋友间的社会联系密不可分。社会网络是指一种个人的通讯系统,该系统用来维护个人的社会身份、帮助个人获得情感支持、物质上的援助和服务、各种信息和新的社会联系(Walker et al,1977)。这种社会联系基于“亲缘”“地缘”、“业缘”、“趣缘”建立,既包括配偶、子女宗族、亲戚为主的宗族网络,还包括同行业、同区域、志趣相投的朋友圈网络(杨志海,2018;何凌霄等,2016)。

...........................


第三章 调查地区农村回流劳动力基本概况...............................18
3.1 调查地区概况....................................18
3.1.1 河南省概况...............................18
3.1.2 虞城县概况................................18
第四章 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状况.......................24
4.1 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状况概述..........................24
4.1.1 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回流劳动力回流原因调查..................24
4.1.2 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农村回流劳动力回流时长调查..................26
第五章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4
5.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34
5.1.1 变量选取..............................34
5.1.2 变量的的描述性统计及作用预测..................................34

第五章 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根据

5.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1.1 变量选取
(1)因变量
本文回归的因变量是就业行为。本文研究的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行为分为就业选择与就业稳定性。①“农村回流劳动力是否非农转移就业”为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了反映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情况,本文将“回流者是否从事非农职业”作为判断标准;②“农村回流劳动力当前工作是否稳定”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了反映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情况,本文将“回流者是否长期从事当前工作”作为判断标准。
(2)自变量
本文回归的自变量是:第一类:“家庭生命周期”类型。根据调查的家庭结构类型分布,发现起步期家庭和空巢期家庭样本数量太少,故将起步期家庭和空巢期家庭样本剔除。本文以抚养期家庭为基准,构建负担期家庭、稳定期家庭和赡养期家庭等三个虚拟变量。第二类是回流劳动力基本特征相关变量,主要包括:回流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所在村镇特征;第三类是生计资本相关变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第四类是回流变量,主要包括“回流前职业”和“回流时长”两个变量,详见表 5-1。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本文优化了“林善浪五阶段”和“吴海涛六阶段”模型,构建了一个适应河南省虞城县 6 镇 10 村的农村环境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并基于调查地区回流劳动力的抽样调查问卷,集成统计分析和 Probit 模型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家庭生命周期和劳动者微观行为双重视角下,综合分析了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该家庭生命周期模型涵括了调查地区较多的家庭类型,也更贴合调查地区农村环境。主要研究结论有:
(1)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行为决策是个体决策与家庭决策的综合选择性过程也是宏观经济发展与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迁移客观受到农村家庭生活的牵引,尤其是受抚养子女等家庭生活的影响或是家庭迁移决策完成的结果,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家庭劳动力安排。
从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方面看,①劳动力相关特征:年龄越小、家庭未成年子女越少、家庭务工人数越多及已婚的家庭农村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职业的概率越大;②生计资本: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家庭农田经营面积越少、社会网络越窄的农村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职业的概率越高;③回流变量:回流时长对农村回流劳动力非农职业选择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从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方面看,①劳动力相关特征:年龄越大、家庭未成年子女数越少、家庭务工人数越少的已婚家庭的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状态相对稳定;②生计资本:受教育程度水平越高、接受过专业技能、家庭富足、家庭农田经营面积越多、社会网络越窄的农村回流劳动力更倾向稳定性就业;③回流变量:回流时长对农村回流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具有正效应。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