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政策科学研究逐渐在政策研究领域中兴起。其创立者拉斯韦尔认为,政策科学是一门解释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过程,搜集数据并提供特定时期政策问题的有关解释的学科1。政策研究初期,政策分析学者专注于经验研究与科学分析,强调对客观规律把握,追求科学、理性。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传统政策分析中“专家暴政”、忽视价值问题等弊端开始引起研究学者们的反思与批判2,在此基础上,强调民主、追求公众参与、事实与价值分析有机结合的政策科学研究逐渐发展起来,政策科学研究的这次转向更加强调社会的多元性与公众实际诉求,
这也是对日益多元化发展的现实社会的需要的一种回应。
从城市发展来看,工业普及使得全球范围内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如此,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逐渐进入高潮时期,随之而来的例如基础设施供应短缺、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愈来愈多,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城市发展问题,城市治理能力开始滞后于城市发展需求。以我国为例,建国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城市治理采用了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即政府全面控制的单一模式,在这种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中,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维护城市运行,在当时生产方式落后、社会活动简单、科技水平不够发达的背景下,“经验决策”成为了主要决策方式。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城市发展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原本的“经验决策”方式在面对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的问题时,显现出其缺乏规划性、准确性和长效性的缺点,容易造成误判,这也迫使政府必须走出传统的治理模式,更加关心社会的多元化诉求,关注公众的实际利益,由封闭式管理走向更加开放的民众参与式治理,由强调经验决策转向强调证据为基础的决策,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不依赖于经验研究和规律分析,面对城市中多元的利益导向,决策该如何衡量事实与价值,又怎么追求广泛的民主参与呢?城市生活中,楼宇道路繁杂,商业、住宅、休闲等区域交织并存,公众各有所需、各有所虑,决策又怎么感知到公众的诉求?理论要求和现实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道鸿沟。而随着时代发展,技术的变革给社会带来了新的跃进,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
二、 研究意义
城市发展给人带来欣喜,而城市治理的种种诟病却又制约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阶段,传统的治理方式和决策模式已然需要改变,大数据发展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契机,城市治理更加民主、专业、有效成为新的希冀。因此,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治理决策方式进行研究,对于优化城市治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发展来看,大数据技术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于政策决策方式的转变是一次重要的契机。城市发展融入着更先进的设备基础、更现代的思维方式以及更复杂的区域与人群,城市化加快带来的人口与物资的涌入,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更可能以为拥挤、紊乱等产生恶性体验。因此,优化城市治理效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重新构建城市治理决策的基础,使治理者能够更好地感知民意,革故鼎新,
也进行内部审视和优化,提高治理水平,也使城市建设能够更加美好。从理论意义来看,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学界关于大数据与城市治理的文献研究还较少,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的研究,但是学者们对于大数据的研究或集中于技术层面,或集中于内涵层面的讨论,对于其在公共治理中,尤其是公共政策上的实践探讨少之又少,从证据基础的角度对大数据从城市公共决策层面的应用进行演绎,探讨实践发展中的不足,可以丰富此领域的研究,并为接下来更深层的政策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一、基本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的聚焦点在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治理决策模式,因此首先对大数据及其公共决策的基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由于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发展,不同学科背景下不同学者对其有着差异化的理解和定义,因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内涵、特征等方面对大数据进行界定。其次,由于公共决策研究在公共管理领域已经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在此方面,本文结合前人研究,对公共决策的概念进行系统阐释。
(一)大数据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信息化,从人际交往到日常出行、购物,信息技术逐渐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现代生活使得数据规模地膨胀式发展,促进了数据化的发展。从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19》来看,至 2018 年底,我国的网民用户规模达到 8.29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从社交领域来看,微博日活跃用户量达 2.03 亿;从电子商务领域来看,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的沃尔玛每小时能够处理的客户交易量超百万笔,同时可为数据库中加入超 2.5PB 的数据2 。面对数据量的膨胀增长,世界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
其实,大数据的一词早在 1980 年在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第三次浪潮》书中就有提出,并被认为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3,近年来,随着物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逐渐成为热词,那“大数据”到底是什么呢?从大数据的产业发展和学界研究来看,针对其不同的特性、应用特征、应用价值等的不同,很难对其定义达成广泛的共识。在前人的研究中,学者李学龙和龚海刚从属性定义、比较定义和体系定义三个方面进行划分(见表 2-1),其中属性定义从解读大数据特征出发,对大数据进行刻画;比较定义以一种主观对比的方式说明大数据中数据集的特征;体系定义则通过将大数据划分为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框架两方面进行阐释。
............................
二、理论基础
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发展问题此起彼伏,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呼声愈来愈高,循证决策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循证亦可称为以证据为基础(Evidence-based),由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发展而来,近年来有学者将其延伸为循证治理(Evidence-based Governance)研究。在国际应用中,循证决策也被看作是理性工具之一在促进公民参与的同时,可以避免消耗过多的昂贵的社会资源以及产生无效的政策,可以针对。1 本文以循证决策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其应用于城市治理的场域进行分析。
(一)理论渊源
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EBPM)也叫作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是政策研究理论中的一种。从政策科学发展来看,传统的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来源于经验,以观察和试验为实施基础,进入 20 世纪后,逻辑实证主义认识到了知识背景、价值观等会影响研究者的解释与判断,会产生误差与偏见,因此强调通过逻辑来进行推理并修正结论,后实证主义又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主张通过获取规律性知识和完整观察到的实施,得到实证知识,这都推进了政策研究中将数据、事实与分析论证结合起来。Pawson 认为循证决策延续了逻辑实证主义,将工具理性作为工具,剖析社会问题,并获得在政策干预中“什么发挥了作用” 的证据。2 探析循证决策的理论渊源,学者们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总得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将循证决策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启蒙时代”;第二,循证决策来源于管理主义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公共部门吸纳了管理主义,在对公共服务进行绩效管理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强调对于循证决策的实践,循证决策与绩效管理有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科学证据及信息的重要性,并利用两者对项目设计、决策执行等进行考察,以期提高政府效率。第三种观点认为循证决策来源于循证医学,由其发展而来,多数学者支持第三种观点。
............................
第三章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治理决策模式的转变 ....................... 20
一、 决策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 20
(一)传统决策模式的发展 .................................... 20
(二)传统决策模式存在的问题 ............................... 21
第四章 上海市城市治理循证决策的实践分析——以违法建筑治理为例 ... 31
一、 违法建筑的定义 ......................... 31
二、 上海市违法建筑治理的政策背景 ............................ 32
三、 大数据背景下上海市违法建筑治理的创新实践 ................ 34
第五章 循证决策理论视域下城市治理决策模式的探索与优化的路径 ..... 46
一、意识变革:促进决策思维方式转变 ............................. 46
(一)从以经验为基础到以证据为基础的思维转变........................ 46
(二)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发现转变的意识转变 ............................... 46
第五章 循证决策理论视域下城市治理决策模式的探索与优化的路径
一、意识变革:促进决策思维方式转变
(一)从以经验为基础到以证据为基础的思维转变
过去在做决策时,由于缺少可靠信息资料,决策者多为依靠经验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在当时的决策环境中,经验作为一种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是降低决策失误的有效方式。因此,决策者往往形成了事实“应该是什么样”的判断和习惯认知,随着以经验为基础的决策模式的发展,决策的话语权逐渐掌握在决策领导、知识精英、专家学者手中,并且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价值判断的不同,容易产生不同的判断结果,最终可能形成领导的“一言堂”。但是,大数据时代拥有了更全面的数据来源和可靠的数据分析,比起经验决策来说,更大程度上减少了犯错的可能性,因此,必须打破原本的经验决策的思维习惯,培养决策者认识到事实“实际是什么样”的思维认知,更加从事实出发,注重实事求是,使决策者树立起用证据说话、用证据判断、用证据决策的思维方式。
(二)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发现转变的意识转变
在循证决策模式中,政策议程的设置通常依赖于“发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由于经验基础对于事物未来发展预估的可能性存在的偏差较大,且经验判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将经验预测产生的问题判断为政策问题,通常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决策者们习惯了被动等待问题发生后进行回应。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相关关系的预测,可通过数据挖掘预见可能的问题,根据信息判断事物的目前情况以及发展的过程及方向,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必须要转变之前发生问题后被动回应的意识习惯,对于决策问题要更具前瞻性和敏感性,及时注意可能发生但未发生的问题,养成主动发现、主动干预的习惯,尽可能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目前政策科学范式的转型,对于城市治理中的决策模式问题提出思考,认为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决策模式不再适应目前城市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结合时代技术的发展,城市治理的决策模式应该转向基于证据的循证决策模式。首先,本文对大数据、城市治理和公共决策的概念进行了明晰,梳理了循证决策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循证决策的理论渊源、理论内涵和要素,并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把握,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治理决策模式的转变,从传统决策模式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来阐析决策模式转变的必要性,之后从大数据的应用出发,从多方参与、思维变革、证据应用和过程可溯四个方面阐述了大数据与循证决策模式可行性的关系。本文重点分析了循证决策模式的要素与框架,从什么是证据以及对证据评判标准的界定入手,认为作为循证基石的证据来源较广,涵盖范围较多,但是对于其是否能构成“好的证据”的标准,还是要看其是否与政策内容有关,并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可靠性。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的治理决策模式已显然不适应,大数据在决策思维、决策方式等方面使得循证公共决策成为了可能。在城市治理的场域下,循证治理决策的构建因素要从证据的“供给”和证据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为证据获取提供了保障,相应的制度完善促进了证据转换,由此完成证据的供给,而从证据需求来看,证据分析的能力建设使得证据能够有效的进入政策决策流程中,使政策证据参与到政策流程的各个阶段,最终使证据融入到政策决策当中。借助于戴维·萨克特提出的循证实践七个环节,分析了循证决策如何运用到实践过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