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视角下农民工移动购物接入与使用状况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799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从数字鸿沟这一研究视角探析农民工移动购物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弱势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公平正义。并且,笔者综合应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移动购物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农民工概念界定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农村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逐渐向城镇涌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于是,“农民工”这一专有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一种身份判别符号。
目前,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指在本地城镇从事第二或者第三产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指外出进入城镇从事第二或者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离土又离乡的流动群体。
在后续的研究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农民工进行不同的划分,其中许多学者对农民工群体按年龄进行划分。比如,学者李培林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一文中将流动农民工群体按照年龄划分为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以 1980 年为界,1980 年以前出生的被划分为“老一代农民工”,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被划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学者肖伟在《农民工消费观念的变迁》一文中也按照年龄将农民工群体划分为“80 前”农民工和“80 后”农民工。他认为“80 前”农民工是指在 1980 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群体,是传统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产物;“80 后”农民工是指出生在 1980 年以后的农民工,他们一般没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历,在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来到城市打工,有的甚至一直跟随父母在城市打工中长大。
.....................

二、相关数字鸿沟理论
(一)数字鸿沟的概念内涵
与目前我国庞大的移动购物用户基数相比,中国农民工群体接入和使用移动购物的人数较少,普及率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农民工处于数字鸿沟相对不利的一边。那么什么是数字鸿沟呢?1999 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系列报告中为数字鸿沟(Digital pide)界定了明确概念,认为数字鸿沟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国外学者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指出,数字鸿沟更多地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接入和使用状况的差距。国内学者对数字鸿沟的定义分为两个层面:广义而言,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域间人们对于信息技术接入和使用的差距;狭义而言,数字鸿沟是指群体间对某一种信息技术接入和使用的差距。
(二)数字鸿沟的表现维度
对于数字鸿沟的表现维度,早期国内外学者将数字鸿沟分为接入和使用两个层次。国外学者 Attewen(2001)将数字鸿沟分为第一道数字鸿沟和第二道数字鸿沟。第一道数字鸿沟是指有效地接入信息传播技术的人和不能接入的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又被称为“接入沟”;第二道数字鸿沟是指信息传播技术使用能力的差距,又被称为“使用沟”。随着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国内外学者对数字鸿沟的内涵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韩国学者金文朝将数字鸿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接入新式设备和信息,即信息的可接入性;第二个层次是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即信息利用;第三个层次是接入或欣赏信息价值的能力,即信息意识。国内学者戴紫娟(2013)在《基于互联网接入和使用的城乡数字鸿沟实证研究》一文指出拥有互联网接入的硬件条件是前提,但会不会使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能不能在海量信息海洋中筛选并判断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优势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接入沟”、“使用沟”之后又补充了“使用质量沟”(见表 1)。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及问题
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镇,在与城镇居民的积极互动过程中,对其生活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心和掌控能力,主动利用更多的环境资源和机会,挖掘和激励自身的潜力,融入城镇居民,使自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多权力。因此,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虽然仍然处于社会底层,但是其消费文化发生了代际转型,消费行为向城镇居民靠拢,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但现阶段国内外对农民工移动购物方面的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归纳总结现阶段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自变量具体化为农民工群体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以及人口来源这六大方面的人口统计特征。其中按照学界对年龄的划分方式,将农民工群体划分为“1980 年以前”的老一代农民工和“1980 年及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
同时,将因变量具体化为“接入沟”、“使用沟”及“使用质量沟”这三个方面。其中,“接入沟”主要通过农民工是否接入移动设备和是否接入移动设备上网这两个指标衡量;“使用沟”主要是通过农民工是否使用移动购物这一个指标衡量;“使用质量沟”主要是通过农民工参考移动购物平台上的商品的质量、销量、信誉、订单评价、服务态度、发货速度等信息的能力、农民工通过评价移动购物平台上的商品后提供其他消费者借鉴的分享能力、农民工买到不满意商品后给订单差评、退换货、向客服或消费者保护协会投诉维权的能力进行衡量。由此,本研究具体探讨一下问题:
第一,探讨是否存在第一层次数字鸿沟“接入沟”。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对农民工群体中的使用者和未使用者在移动购物的硬/软件接入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及影响。
第二,探讨是否存在第二层次数字鸿沟“使用沟”。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对农民工群体中移动购物使用者与未使用者之间的差异及影响。
第三,探讨是否存在第三层次数字鸿沟“使用质量沟”。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对农民工群体中移动购物使用质量方面的影响。
第四,探讨农民工群体中移动购物的未使用者不接受这一新型购物形式的态度,以及移动购物使用者对这一新型购物形式的态度。
......................

二、研究假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调查数据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职业对群体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存在影响。其中,在年龄结构方面,互联网的使用者呈现低龄化特点;在性别方面,男性网民比女性网民更多,但存在逐渐缩小的趋势;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受教育水平越低其互联网的普及率方面逐渐降低;在月收入水平方面,中高等月收入水平的网民群体占比最高。同时,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6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性别方面,男性农民工占 65.5%,女性农民工占比 34.5%,男性农民工多于女性农民工;在年龄方面,老一代农民工占 50.3%,新生代农民工占 49.7%,老一代农民工多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占 14.3%,初中文化程度占 59.4%,高中文化程度占 17%,大专及以上占 9.4%,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集中于初高中学历;在婚姻状况方面,未婚农民工占 19.8%,已婚农民工占 80.2%,已婚农民工多于未婚农民工,农民工普遍结婚较早;在人口来源方面,外出农民工增速持续回落,跨省流动农民工持续减少;在月收入水平方面,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为 3572 元,本地务工农民工的月收入水平为 2985元。
.......................
第三章 研究发现 ........................... 23
一、样本人口统计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23
二、农民工移动购物中的数字鸿沟表现 .......................24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营销建议 ................ 50
一、研究结论 .....................50
(一)被调查的农民工移动购物的接入沟仍然存在 .........................50
(二)被调查的农民在移动购物的使用沟仍然存在 .........................50

第三章 研究发现

一、样本人口统计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对被调查的 291 名农民工在人口统计特征方面做了统计,数据显示,由于被调查对象的农民工多为体力劳动者,学历较低,且结婚较早。因而,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农民工 173 人,占比 59.5%,,女性农民工 118 人,占比 40.5%,男性农民工多于女性农民工;在年龄分布上,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 139 人,占比 47.8%,1980年以前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 152 人,占比 52.2%,老一代农民工略多于新一代农民工;在婚姻状况分布上,已婚农民工 255 人,占比 87.6%,未婚农民工 36 人,占比 12.4%,农民工多数结婚较早;在受教育程度分布上,小学学历农民工 13 人,占比 4.5%,初中学历农民工 88 人,占比 30.2%,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农民工 133 人,占比 45.7%,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 57 人,占比 19.6%。被调查的农民工学历较低,多数为初高中学历,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占比 80.4%;在人口来源分布上,本地农民工 171 人,占比 58.8%,外地农民工 120 人,占比 41.2%,本地农民工略多于外地农民工;在月收入状况上,月收入为 2000 元以下的农民工 32 人,占比 11%,月收入为 2000~5000 元的农民工 198 人,占比 68%,月收入为 5000~8000 元的农民工 44 人,占比 15.1%,月收入为 8000 元以上的农民工 17 人,占比 5.8%。被调查的农民工的月收入多集中在 2000~5000 元。这些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6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数据非常相符,表明样本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营销建议

一、研究结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各大电商已经普遍重视移动终端消费市场,推动购物平台转向移动化。移动购物因其便利性等优势,迅速突破了人类社会现实消费场域中的距离区隔和时空区隔,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新的虚拟的消费场域,模糊了现实消费市场与虚拟消费市场的界限,也拓展了人类消费形式。并且,移动购物的目标受众不再局限于大众城市居民,而是向中小城镇和农村扩展。其中,农民工作为低收入、低学历的社会中下层阶层的代表,受到新型购物方式的冲击,其消费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尽管如此,由于农民工群体内部个体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差异在是否接入移动互联网硬/软件设备、是否使用移动购物及其使用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及影响。笔者主要通过 SPSS 19.0 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交叉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研究结论如下:
(一)被调查的农民工移动购物的接入沟仍然存在
一方面,被调查的 291 位农民工在移动设备硬件方面的接入沟已经基本消除,但是在移动设备软件方面的接入沟仍然存在。首先,被调查的农民工至少拥有一种移动设备,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对农民工移动设备的接入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移动设备价格便宜,尺寸小巧、功能强大、方便携带,已然成为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掌上个人电脑。其次,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婚姻状况这五大人口统计特征对农民工是否接入移动设备上网存在显著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新一代农民工在移动设备上网方面的接入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更高,女性农民工在移动设备上网方面的接入程度比男性农民工更高,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在移动设备上网的接入程度比初中学历和小学学历的农民工更高,月收入水平在 2000~5000 元和 8000 元及以上的农民工在移动设备上网接入程度更高,以及已婚农民工在移动设备上网接入程度比未婚农民工更高。
另一方面,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这三大人口统计特征共同对农民工是否接入移动设备上网存在显著影响,其回归模型方程为 logit(P) =-2.431+1.807*性别+(-1.606)*年龄+1.374*受教育程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