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救国: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及其专刊的现代性新闻媒体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01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追求国家的真正独立,继而产生对国家富强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这一过程中,“启蒙”是手段,而“救国”是目的,《晨报副刊》以其版面的现代性、文章的丰富性、观点的多元性以及传播的强效果,做了大量唤醒民众、启蒙国民的工作,以追求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和教育现代性为主线,试图造成一个从内而外都称得上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现代民族国家。

第1章绪论

1.1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1.1.1研究缘起
现代性在近代中国的发生和传播,北京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北京是五四运动的发生地,又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这里的思想潮流、社会结构、知识分子、新闻媒体都是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领导并影响着全国新文化运动的进程。民国初年的“四大副刊”之一《晨报副刊》,就是在这片演绎着新旧交替时代的文化沃土中成长并发展起来,在新闻传播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1916年8月15日,《晨钟报》在北京创刊(1918年12月更名《晨报》出版),是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团——进步党的机关报,日出两大张八版。《晨钟报》甫一创刊,即在第七版刊载小说、诗歌、小品文和学术讲演录等,因此《晨报副刊》最初指《晨钟报》“第七版”,此时它还没有刊名。1919年2月,第七版增设“自由论坛”、“名著新译”、“名人小史”、“革命实话”等栏目,5月又增设“妇女问题”一栏。据李雷波考证,这一连续改革应该归功于时任《晨报》主持人蒲殿俊和编辑陈博生(而非李大钊)。改革后的第七版成为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传播新思想的园地,从而脱离了旧式副刊的窠臼。
1920年7月,第七版由孙伏园主编,1921年10月12日把第七版改出四版单张,并定名为《晨报副镌》,着重宣传新文学,同时按月出版合订本。孙伏园主编时期的《晨报副镌》,一共有三种名称:一是“晨报副镌”,二是印在报眉上的“晨报附刊”,三是在前两种名称中各取一个字,即“晨报副刊”。此后,第三种名称越叫越响亮,“副刊”也成了同类出版物的通称。1924年10月,孙伏园离开《晨报副镌》,刘勉己接编。孙伏园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被认为是《晨报副刊》参与“五四”新文化传播工作的“黄金时期”。
........................

1.2核心概念的厘定和已有研究成果举要
1.2.1核心概念的厘定
(1)徐志摩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
根据本文在“1.1.2研究对象”一条中对于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编辑出版信息的梳理和四种刊物的目录简介,本文认为,徐志摩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是指《晨报》社出版的以《晨报副刊》为主的附刊体系,它包含《晨报副刊》、《社会》周刊、《国际》周刊和《家庭》周刊四种刊物在内,时间大致在1925年10月1日至1928年5月31日。本文的研究样本,不仅来自《晨报副刊》本身,也来自其他三种周刊。
(2)现代性
《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对于“现代性”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含糊用语,用来一般性地指称由启蒙运动建立起的现代(近代)时期所具有的特点。本文认为,现代性指涉现代社会的属性,如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的科学化、人的个体化,等等;有时也指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因素,因而成为前现代社会(即传统社会)的人们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想象与追求。这是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现代性的结果,也即横向层面的现代性。本文认为,现代性还指涉直线向前的历史观,由此产生“古”与“今”之分,“过去”与“现在”之分,“传统”与“现代”之分;以及反叛传统的价值叙事,由此产生“落后”与“进步”的对立,“愚昧”和“理性”的对立,“黑暗”与“光明”的对立。这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审视现代性的结果,也即纵向层面的现代性。在进行文献阅读和文本分析的时候,本文以历史文化角度下的现代性作为认知基础,以社会学角度下的现代性作为操作依据,来考察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现代性。
.......................

第2章现代性与《晨报副刊》

2.1理论依据:现代性
2.1.1现代性意义的阐释
综合本文绪论部分关于现代性的相关文献,本文认为,现代性一般用来指称现代社会(或近代社会)的属性,如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的科学化、人的个体化,等等。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现代性,本文借鉴了李佑新在《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文中对于现代性的阐释和分类,即:
(1)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
李佑新将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概括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技术、独立的个体等几个方面,从而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专制政治、信仰知识、传统共同体形成互相对照的范畴。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而言,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需要破除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取得经济的独立,兴办实业,发展生产;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过渡,不仅需要民主政治理念的传播,而且对内需要铲除军阀等封建势力,对外需要撤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享有的不平等条约及特权,取得政治上的独立,进而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从信仰知识向科学技术过渡,需要首先做启蒙国民的工作,即通过平民教育、普及新知等手段,使国民具有“通中外”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从传统共同体向独立的个体过渡,是对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的辩证否定,意味着个体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参与现代社会织,社会的组成因而得到了消解与重构,其间伴随着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性转型。
.....................

2.2现代性与《晨报副刊》
2.2.1《晨报副刊》与政治现代性
政治现代性,通行的说法指向民主政治,从而与传统社会的专制政治形成对照。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先后在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下,虽然有共和之名,但没有民主之实。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军阀和官僚是统治中国的两大势力,平民阶层基本上没有民主权利可言。加上当时战事频繁,平民阶层的生活非常艰难。因此,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民主革命的主题。曾宪林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作过透彻的分析:
北洋军阀的统治,本质上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统治。由于军阀把持政权,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社会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底色上,又浓重地加上了一层军阀独裁的政治色彩。地主阶级和封建生产关系依旧是北洋军阀赖以生存的基础,辛亥革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若干基本民主权利被剥夺殆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间统治相结合,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更为深重的灾难。
以《晨报副刊》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在五四时期打出了追求进步、言论救国的旗帜,通过报刊启蒙民众,唤醒民众;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徐志摩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以插登《家庭》、《社会》和《国际》的方式,开辟了纯文艺之外的讨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园地,体现了报纸副刊专刊的新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它刊载了许多主张政治民主的文章,基本上分为“破除武力迷信,建设民主政治”;“提倡民族主义,构建民族国家”;“撤废治外法权,保护国家主权”;“放眼西方世界,传播民主理念”等几个主要方面。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的主张,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为主要方向,力求把中国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国家,因而体现出时人对于政治现代性的追求。
.......................
第3章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革新.............25
3.1插登三种周刊——《家庭》、《社会》和《国际》........25
3.1.1《晨报副刊》革新的背景.............25
3.1.2《晨报副刊》革新后的结构...........27
第4章《晨报副刊》与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33
4.1《晨报副刊》与政治现代性............33
4.1.1破除武力迷信,建设民主政治..........34
4.1.2提倡民族主义,构建民族国家.............37
第5章《晨报副刊》与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63
5.1《晨报副刊》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63
5.1.1传播现代卫生观念................63
5.1.2提倡现代社会组织...........67

第5章《晨报副刊》与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

5.1《晨报副刊》与生活方式的现代性
5.1.1传播现代卫生观念
民国成立初期,与共和国家相配套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都没有严格到位,而国民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得到大的改观。据《社会》周刊记载,“一般国民不讲清洁,和公众卫生,以致疫猖獗,疾病横行,死亡人数,谅必不少”,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口素质较低以及卫生观念不强等问题。为了改变局面,《晨报副刊》等大众媒介发挥其传播对象广泛、传播效果强的优势,刊载了许多关于健康传播的文章,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树立国人的卫生观念,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其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非政治性的救国策略。表5-1是本文对《晨报副刊》关于健康传播文章的统计,该表体现了《晨报副刊》在传播现代卫生观念方面的主要内容。

.......................

第6章结论
本文在梳理现代性的理论内涵时,主要借鉴了李佑新对于现代性的分类: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于前者,本文主要以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和教育现代性作为指标;对于后者,本文主要以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和价值观念的现代性作为指标,结合文本分析,考察了徐志摩主编时期《晨报副刊》的现代性。本文发现,《晨报副刊》文本中所体现的现代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现代性。《晨报副刊》反对军阀混战和专制遗毒,呼吁撤废帝国主义在华享有的特权如治外法权等,提倡民族主义,这些内容都是基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以救国为目的,传播了民主政治的理念,试图以报刊舆论的力量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提供帮助。这是《晨报副刊》关于政治现代性的基本内容。
第二,经济现代性。《晨报副刊》关注关税会议,呼吁关税自主,即是要求中国经济不受外国的干涉,体现了一种民族意识和国家主权意识。《晨报副刊》还以欧战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为蓝本,借鉴其发展经济的经验,在中国提倡现代生产制度,试图改良本国经济。《晨报副刊》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给予了关注,呼吁破除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兴办实业,发展生产,壮大本国经济。这些内容,体现了《晨报副刊》对于经济现代性的追求。
第三,教育现代性。《晨报副刊》对于教育问题非常关注,发挥其作为大众媒介的优势,以思想的多元性、文字的平实性、传播的强效果,做了大量启蒙国民的工作。《社会》周刊开辟了八期“平民教育特刊”,支持平教运动,呼吁启蒙国民。这种启蒙教育的工作,在当时被赋予了救国、建国的责任担当。《晨报副刊》还把目光投向海外,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提倡兴办现代教育。对于当时社会上政治干预教育的现象,《晨报副刊》加以抨击,并呼吁教育独立,培养健全国民。这是《晨报副刊》关于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