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笔者选取《观察》周刊“专论”栏目进行研究,考虑有二:一是“专论”栏目作为《观察》周刊的灵魂内容,在中国历史剧变的紧要关头,对社会事实针砭时弊,为民众发声,为中国出路献言,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舆论风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是当前学界对于《观察》周刊以及储安平的研究中选取的大量论证资料均来自“专论”栏目,这就表明,如果从《观察》周刊本身出发研究“专论”栏目的话,研究空间还是相当大的,研究的成果也会有一定的新意及价值。
第一章《观察》周刊“专论”栏目与撰稿人
第一节《观察》周刊“专论”栏目
观察》周刊的问世,是中国言论史上的大事件,其雄阔强悍的撰稿人阵容,博大高远的理想抱负,充实优准的言论,将近现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专论”栏目是《观察》周刊的灵魂内容,自始至终居于《观察》周刊的头版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观察》周刊的办刊基调及舆论方向。
一、《观察》周刊的创办
《观察》周刊 1946 年 9 月 1 日创办于上海,1948 年 12 月 24 日被迫停刊,每期约六万字,每周六发行,24 期为一卷,共出版发行 5 卷,114 期。
(一)创刊背景
《观察》创刊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激荡、经济凋敝,内战危险上升的社会崩溃的边缘。
政治局势激荡。抗日战争虽已胜利,但国家大局却愈加混乱,政治局势飘摇不定,国民党不顾人民对于和平稳定的希求,逐渐暴露出极权统治的野心,国内上下爆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危机,国民对于内战危险的不满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战游行。
经济凋敝。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导致与政治独裁相呼应的经济崩溃、通货膨胀逐渐加剧。由于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错误的经济政策,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连年入不敷出,为了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政府在沦为美国经济附庸的同时,大量发行货币,增加税收,恶性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工商百业,俱感窒息。
内战危险逐步上升。抗战胜利以后,迫于国内要求和平建国的呼声,国共两党开始进行和平谈判的议程,试图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社会改革。但国民党与中共一心求和平的愿望相悖,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打着“虚假和谈”的幌子,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和平建国无望,内战随即展开。
................
第二节 储安平及其栏目撰稿人
对于一份杂志而言,强大的撰稿人阵容是其成功的前提条件,“撰稿人”的水准和规模直接决定了刊物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主编的“选稿”的立场与原则也是决定刊物是否独具特色的重要原因。对于“撰稿人”一事,储安平有详细论述:“允任撰稿人的意义是双重的,第一表示愿为本刊撰稿,第二表示至少在道义上支持这个刊物……我们不用‘特约撰稿人’一词,一律称为‘撰稿人’,目的
在使本刊的撰稿人在精神上能和本刊发生更关切的感情。”
一、储安平的背景与办刊原则
(一)储安平的背景
储安平,1928 年进入光华大学,1931 年 10 月编纂《中日问题各家论见》,1936至 1938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他十分赞赏费边主义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倾心于欧美文明的他,毕生的梦想是创办一份英国《泰晤士报》那样的报纸,储安平不仅在精神上信奉自由主义价值标准,在工作效率和为人处世上也带有英国人的作风。储安平历任《中央日报》的主笔,《客观》的主编。1946 年 9月 1 日,在上海创办了《观察》周刊,这也是他生命的峰巅,《观察》的成功创办与他坚持言论自由、理性精神以及精英意识的办刊原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国后,储安平曾担任光明日报社总编,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报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第二章“专论”栏目的议题设置倾向
第一节 议题的类别分析
一、议题的三大类别
笔者对于 331 篇“专论”进行了仔细的归纳整理,在以其主要的阐述内容为标准的分类基础上,将“专论”内容分为“政治”(国际国内)、经济(国际国内)、文化(教育)三类,所占比重具体如下表(详细数据见附录 2):
图表 5:“专论”栏目议题内容归类
如上图所示,“专论”栏目中,政治类文章共计 206 篇,占总比重的 62.2%,文化类文章 72 篇,占总比重的 21.8%,经济类文章 53 篇,占总比重的 16%。
.................
第二节 持续关注民生
一、关注民生热度持续不减
“专论”栏目的受众定位是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硬性的高级栏目,但它的关注点并没有选择大而空的宏观论题,而是更多的把目标放在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热点事件上,在摸准时代走向大动脉的同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凸显人文关怀
据笔者统计,“专论”栏目涉及民生问题的篇目共计 50 篇,以下为统计图表:(具体统计数据详见附录 4)
在民生类文章中,批判国民党统治的选题高达 20 篇,占总比重的 40%,吴世昌在《论党的职业化》中将党的职业化归结为国民党腐化的重要原因,论述当下党内腐化的现象同时,抨击党员行为,提出建议,规范治党。
在提高就业薪金方面,郑林庄的《经济正义与社会安全》与伍启元的《公教人员的待遇怎样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较有代表性,前者在阐释经济正义的基础上,提倡提高最低生活程度,保证充分就业。后者在分析公教人员待遇低下原因的基础上,为提高薪金提出建议,倡导制定相关法案。
在人权保障方面,吴世昌在《谁能替人民说话》中通过与欧美国家做对比,阐释国内人民地位的卑贱可怜;潘光旦的《军与民的社会地位》细数历代“军”“民”地位的悬殊,展示当代农民地位的低下,权利得不到保障,以求“正民”之名,“定民”之分。
................第三章“专论”栏目的思想分析 ........... 23
第一节“专论”栏目对国家出路的希冀 ........ 23
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评估 .......... 23
二、对社会制度的探讨 ........ 24
第四章“专论”栏目的文体风格分析 ............... 36
第一节 直言不讳,清晰透彻 .............. 36
一、直言观点,开门见山 ......... 36
二、清晰透彻,言之有理 .............37
第五章“专论”栏目成功的原因分析 ............ 40
第一节 内在本身——满足读者切身需求 ....... 40
一、内容丰实,各有所专 .......... 40
二、兼容并包,进步理性 ............. 41
第四章“专论”栏目的文体风格分析
第一节 直言不讳,清晰透彻
言论直击论点要害,分析透彻而有力度是“专论”文风的重要特色之一。让读者尽早的接触论点,是新闻评论效率性的重要体现,清晰准确的把握主题,极富知识张力的论述功底,是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论”善于用标题表达观点,标题能够准确划定论题范围、中心论点以及论点倾向,同时能够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虽然文字简短,但却是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据笔者统计,在共计 331 篇的“专论”中,以观点拟制标题的比重高达 95.5%,其中仅有 15 篇文章的标题没有直接展示论题要点,如潘光旦的《梦魇的觉醒》,孙克宽的《逆流与歧途》,周绶章的《提得起·放得下》等。在那个信息量爆发,而民众普遍处于蒙昧的时代,“标题立论”的形式无疑产生了良好的眼球效应,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例如谭崇台在《论日本赔偿问题》中就波茨坦宣言中英美三国对战后日本的赔偿处置进行讨论,主题鲜明:“一、处置日本赔偿的机构是否健全。二、经济水准与赔偿的关系。三、美国对日赔偿政策是否在变?”文章标题直言阐释观点,单刀直入讨论核心,层层分析问题要点,
便于读者迅速领会文章主旨,简洁有效地参与热点事件的探讨。
..................
第五章“专论”栏目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内在本身——满足读者切身需求
“专论”栏目所关注的焦点以及讨论的话题基本上直接体现了《观察》周刊的价值观,“专论”是一个以言论见长的栏目,其讨论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时政类题材,宏观上还包括经济、文化等题材。“专论”栏目撰稿人汇集了各界社会精英,各有所专。
前文已经对 331 篇“专论”内容进行了大致分类:政治类 206 篇,文化类 72篇,经济类 53 篇。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仔细研读发现,“专论”栏目对于以下议题内容的关注度较高,具体统计数据如下:内战议题类 62 篇,民主议题类 62 篇,教育议题类 34 篇,自由议题类 24 篇,学潮议题类 15 篇。(由于有些议题比较复杂,牵扯到多个方面,因而无法将其明确归类,上述内容数据归类均有较明确的议题目标指向)
伍启元的《从经济观点论内战问题》以经济学观点的角度出发,认为内战会造成经济损耗、延误经济建设、引起经济破坏与斗争的后果,坚决反对国共内战。朱本源在《论尊孔与民主的矛盾》中从国家政治制度的角度出发,认为民主与君主是两种极端不同的或矛盾的制度,告诫政府若实行真民主就应当废止尊孔。季羡林在《论聘请外国教授》和《论现行的留学政策》中站在中西教育良性借鉴的基础上,为国民教育发展提供建议。吴恩裕《自由乎?平等乎?》在阐释自由意义的同时提倡平等,强调中国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过程中要重视农民的地位。许德珩的《五四二十九周年》以回顾五四运动为主线,列陈学潮运动中呈现的伟大精神,肯定当代学潮运动的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