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日记》中的新闻媒介生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00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新闻媒体论文,本文将从媒介生活、社会学、历史记忆等角度出发,以民国时期特定的文人日记作为切入点,以大众传媒与民国时期的文人生活作为大背景去分析民国时期的文人是如何使用媒介的、以及媒介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反作用,重新还原日记主人媒介生活动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技术创造媒介,媒介创造全新的人的环境,由此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是麦克卢汉观点的核心,也是媒介环境学派共同的理论基础。由此出发,波兹曼、梅罗维茨、斯特林等人进而提出媒介即社会、媒介即生活等新的命题,但实质上依然与麦克卢汉一脉相承,即把媒介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环境)发挥作用,从何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作为主体性力量的存在和作用。斯特林在提出“媒介即生活”这一命题的时候,已经发现了媒介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紧密的联系,以及媒介发展史对于社会发展史和人类生活变迁史对位性标记的意义,但是依然将媒介视作环境要素,也忽略了人在媒介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开展媒介生活研究,在肯定媒介已融为日常生活的状态下,对人在媒介生活中的使用与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在我国,媒介的出现与使用始终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及背景相关联。十九世纪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软弱和不作为,导致资本主义的侵略持续深入,中华民族陷入了丧权辱国的危机中,各路仁人志士开始探寻救国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也增加了国人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随即而来的是多元化的媒介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媒介工具出现,其使用对象与适用范围也逐渐变得清晰,譬如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为首的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面对仍处于旧时代的人们腐朽陈旧的思想观念,利用不同的媒介开始发声。这一人群的活动轨迹不仅停留在在报纸、杂志等媒介上,还大量涉及了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民国时代公共性的特征。同时由于他们较为活跃,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也相对齐全,更具有研究价值。
......................

1.2研究目的
媒介不仅是人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外在的环境性要素,还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以《鲁迅日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记的整理和分析,还原鲁迅在日记中所呈现的个人媒介使用轨迹,了解鲁迅使用消费媒介和利用媒介进行内容生产的不同之处,逐步还原民国时期的媒介使用情况、媒介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媒介对鲁迅自身产生的影响以及鲁迅利用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人与媒介相关属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建立媒介和社会发展的新的视角,为媒介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参照,达到进一步完善民国时期媒介生活研究的研究目的。
在喻国明教授所编写的《媒介革命》一书中,主要探讨了新的传播媒介和方式的诞生究竟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改变。书中认为,如果将新的传播媒介简单的看作一种新的传播渠道或平台的出现,那么则大大的低估了媒介技术对于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我们的生活被媒介所改变的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对于外界的感知。过去,我们印象中的世界很大,但现在世界可以被装进各种各样的屏里,甚至可以说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在媒介革命的迭代更新中,逐步的扩大了人们的选择性认知和选择性记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圈。
......................

第二章民国时期媒介环境和《鲁迅日记》概述

2.1民国时期媒介环境概述
自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内社会中的传播活动空前活跃。各种近代化的传播媒体相继问世,如报纸、杂志、广播、电报、电影等。通过言语交流、书面文字、无线电等不同的媒介载体进行传播,使得当时的传播方式有所衍变,传播思潮空前涌动,这也为民国时期的思想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报纸最早出现在我国是在唐代时期,作为官报承担着各地向长安呈进奏章和传递消息的作用。发展到民国时期,报纸完全拥有了“政治家办拫”的政治属性。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1905)的背景下,民主派领导人在很多刊发的文章中都明确地指出办报的目的就是为了革命。报纸作为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被抬到空前的高度。“社会之公器”、“国民之舆论”,可见当时的革命派更注重报刊在政治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在民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有着迅猛和空前的发展。根据《中国报学史》、《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中国新闻传播史》和《中国新闻事业史》所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底,全国各地编辑发行的各类报纸大约不下100000种,能够相对完整地存留下来并进入学术视野的民国报纸约100种。其中,创立时间较长、综合实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民国报纸主要有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等;北京的《晨报》、《京报》;天津的《大公报》等等。
......................

2.2《魯迅日记》概述
1938年12月1日,《文汇报晚刊》在孤岛上海创刊。从创刊号起,就开始在头版专栏的位置以每日连载的形式,首次公开发表《鲁迅日记》。《鲁迅日记》釆用排日记事的形式,寥寥数语,简单精炼。在日记中,既没有对外在社会环境的记载,也很少有个人真实情感的倾露。如果仅想通过日记来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显然是不足够的,也违背了作为阅读者的阅读期待。但《鲁迅日记》从“史料”的角度去看的话,却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献性质。
对《鲁迅日记》1921年至1936年(不包括1922年)的内容进行抓取归类,整理后发现鲁迅产生的媒介活动总共8918次,平均每年进行的媒介活动频率为371.582次。

......................
第三章多重身份下的鲁迅媒介生活..........15
3.1以传播主体为维度的媒介生活探究........15
3.1.1媒介使用、消费者...........15
3.1.2媒介生产者...........16
第四章社会活动中的鲁迅媒介生活——以左翼作家联盟为案例研究..........21
4.1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环境..........22
4.1.1国际环境..............22
4.1.2国内环境...............22
第五章鲁迅作品中的媒介生活研究.............30
5.1体式分析:日记与日记体小说..............31
5.2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与小说中的生活............32

第五章鲁迅作品中的媒介生活研究

5.1体式分析:日记与日记体小说
日记是一种私人语言,是一种个人化的交流方式,对话双方均为自己。个人需要通过与自我进行对话和自我表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来实现情绪的释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记就是孤独者的告白,所写的内容都是由自己内心出发所感知并记录的。每个人的日记都是为了自己而写,鲁迅先生也不例外。除此之外,《鲁迅日记》通篇阅读下来,还略带有备忘录的流水账形式,与市面上能够得以出版、流传的其他文学作品而言不具备任何比较性,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是大大降低。通过对史料的考察,鲁迅先生未曾想在自己生前对日记进行任何的编辑和出版,在他手定的出版目录中并未包含日记。但在他逝世后,作为后人研究鲁迅、纪念鲁迅的窗口,《鲁迅日记》还是被公布于世。尽管普通读者读起来并未有何深刻的感受,毕竟从日记中能够了解的关于鲁迅先生本人的内容甚至比与教科书、作品中所了解的他少之又少,但作为把鲁迅作为一门学科、一项工程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而言,《鲁迅日记》的出版毫无疑问是给研宄鲁迅提供了另一支较为崭新独特的视角,丰富了其生活形象,并塑造了更丰满的人物性格。
....................

第六章结论
早期的鲁迅先生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媒介工具,获得较为新鲜、全面的与西方先进思想有关的知识,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了解西方社会的实时动态和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接触各式各样的媒介,增强了自己对于世界各路思潮、各种思想、多方动态的敏感性和观察力,可以说当时的媒介作为一个平台和窗口,拉近了鲁迅先生和世界的交流距离,为日后形成属于他个人的文学价值观助力。
同时,媒介在帮助鲁迅先生进行拓宽眼界之余,能够让鲁迅先生以较为宏观、例题的视角去看待其他国家在进行革命进步、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历程,这也能够帮助他以大局和长远的眼光去思考中国在革命时期应走怎样的道路。通过阅读大量的读物、报刊、影像等,经过筛选、结合、沉淀,最终形成属于鲁迅先生独有的文学创作道路和通过文学、文艺作品来对国民和社会进行觉醒和改造的责任。以上,便是民国时期所存有的媒介对鲁迅生活产生的影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