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感悟与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75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网络舆论作为传统舆论在互联网上的衍生体,尽管其形成的历史还不是很长,但由于网络具有其他传媒无法比拟的特性及其日显显现的巨大能量,因此,在现阶段研究网络舆论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

(1)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态

20 世纪 90 年代伊始,伴随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网络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信息文明的前进脚步。1994 年 4 月 20 日,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次年 5 月开始向社会开放互联网接入并提供服务。此后,各地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几何倍增长的发展态势。1997 年 11 月,我国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时,内陆上网计算机仅为 29.9 万台,上网用户也不过 62 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 年 1 月 16日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 5 亿,达到 5.13 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 38.3%”。①《报告》显示,无论是网民规模、互联网终端数目,还是互联网基础资源等,都呈现出狂飙式的增长。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互联网应用也日益走向多元化。由于网络用户不断急速扩张,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对社会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从二十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内陆传统新闻媒体积极开拓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异军突起,呈现出“图腾”盛世景象。尽管在今天的世界,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依旧保持着强大生命力。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并没有如乐观者先前预期的那样,彻底颠覆旧有的规则,但也不像悲观者所说,互联网只是提供了“公共领域的幻觉”。②从民意表达的视角来讲,它比任何一种旧传媒都开放、互动、及时,从而也更混乱。无论是在人流如织的门户站点,还是在特定群体的专业讨论组,互联网构筑起的虚拟空间到处“众声喧哗”。正是在这种散漫无序的后现代图景中,互联网既为“新人类”在感官领域中的个体狂欢提供了新手段,也为传统意义的弱势表达群体--“草根民众”搭建了互动参与的新平台。(2)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

现代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就谈不上现代舆论及其信息的流动”。①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舆论阵地,网络舆论迅速演变为一种重要的舆论类型和社会力量。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态,其产生的现实或潜在影响,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范围而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凭借着其信息的多向交互性,传播的多媒介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使得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带来了信息来源和言论表达权利的平等,而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言论的发表变得较为安全。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显得错综复杂。一方面,网络传播使得公众可以在网络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舆论空间和更多的言论自由,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因网络空间的公共理性的缺失及其对传统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等的深刻解构,给现实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诸多隐患。因此,2008 年 6 月 20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3)网络舆论规制价值取向和方式亟待更新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在互联网领域的一种新的衍生体,正日益释放出不容忽视的巨大能量。其在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的同时,也因其叛逆性、排他性、冲击性对现实社会和政治稳定带来诸多隐患,基于此,加强网络舆论规制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然而,纵观现阶段的网络舆论规制现状,我们发现网络舆论规制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人文关怀的偏失;网络舆论规制方式呈现出治理的偏失的特征。1.人文关怀的偏失①缺乏对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关注。公民基本政治权利表现在互联网空间,就是网民充分行使自身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揭露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对政府的具体政策及其实施进行监督、批评等。

我们看到,相关职能部门对诸多社会事件信息披露的遮掩和反应疲软,取而代之的则是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的删帖等,极力阻止网络舆论对相关问题的披露和讨论。②缺乏对公众民意表达的关注。当下社会急剧变革和转型过程中,公众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有着表达利益诉求的强烈愿望,这时尤其需要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然而反观现有的常规的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民意表达渠道,可以发现其时常出现阻塞。由此民意表达被挤压到网络空间,以网络舆论事件的形式释放出来。网络舆论事件的频发显示出政府对民意表达及渠道建设的不够重视。

第二章 网络舆论的理论解读...............7

2.1 网络舆论的内涵及特征 ............ 7

2.2 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及传播渠道 ................ 11

第三章 网络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良好机遇.................15

3.1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 ........... 15

3.2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增强 ............. 16

3.3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 17

第四章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挑战 .................19

4.1 主要表现 ............... 19

4.2 原因分析 .............. 20

结 语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借助网络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观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网络舆论的内涵及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有着不同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网络舆论的内涵做出了新的归纳和演绎,即网络舆论是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影响力的意见。并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即参与性、互动性、丰富性、逆反性、排他性和冲击性。

网络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舆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的离散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冲击、网络舆论的多元性对大学生主导性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构成了威胁、网络舆论的逆反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提出了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即网络舆论秩序的失范、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滞后、网络舆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弱化。新时期,面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必须直面现实,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网络舆论规制和引导,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有效的开展。为此,必须坚持通过高扬主旋律来引领网络舆论,通过制度规范来加强网络舆论规制,通过队伍建设来合力优化网络舆论,通过技术支撑来净化网络舆论。

由于舆论研究属于新兴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关舆论的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涉及网络舆论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鲜见,所以对于网络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深入,对网络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希瑟·萨维尼.公众舆论、政治传播与互联网[J].国外理论动态,2001,32(1):.39.

[2] 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89.

[3] 林恩全.浅议网络舆论及其控制[J].军事记者,2004,(9):60.

[4] 彭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控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3):116.

[5] 李钢.网络舆论的规制与导引刍议[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23-24.

[6] 卜建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倾向的表现及其批判[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13(2):62.

[7] 卞云洲、杨海军.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J].前沿,2007,(7):113.

[8] 徐万胥、刘向永.美国当代信息技术教育思潮评介[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72.

[9] 罗新宇.加强网络新闻宣传的管理途径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09,(10):118.

[10] 李昌兵.我国网络发言人制度的现状及建设模式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9,(11):4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