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严”前后新闻媒体在台湾选举政治中的历史变迀
(一)“解严”前的国民党在选举中全面垄断媒体
国民党政权1949年撤台后,在汲取了大陆失败教训、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台湾整体社会情况等要素的基础上,国民党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威权政权,即政府的权力来自武力而非人民的意愿,跨越了从1949年之后到1987年戒严之前的38年之久的时间维度。这一威权体制,也为日后台湾的政治环境以及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空间。
1.选举中媒体多数是“政治侍从”
国民党撤台后,当时担任“台湾省主席”的陈诚为创立“地方自治研究会”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最后,台湾“地方自治研究会”在1949年8月15日成立,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努力,完成了主要的自治方案和法规,分别有《本省调整地方行政区域方案》、《台湾省县市实施地方自治纲要草案》、《台湾省县市议员选举罢免规程草案》等送交台湾省府参考。1950年的正式施行也就成为了台湾地区自治选举开始的标志。
而长久以来,国民党在台湾一直是以“一党独大”自居,甚至形成了“以党领政”、“以党代国”的党国体制,即国家与政党不加以区分,甚至政党的命令、意愿超越于政府之上。在这种威权体制并且“党国不分”的情况下,两个共生的结构便深入到社会的经济、文化、民间团体等各个领域,这些领域无不受到党国体制的渗透。当然,这也意味着文化领域的媒体“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宣传工具,言论受其钳制,此时大多数的新闻媒体即成为了国民党政府的“政治侍从”,尤其是在选举政治中媒体没有话语权,媒体只能扮演政治“侍从者”的角色。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初,为了解决当时台湾岛内的社会生存危机与国际上安全孤立的“外患”,国民党当局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监管机制,即戡乱戒严体制,打算以台湾岛为战备基地为“反共复国”积存力量。蒋介石以为“战力的构成乃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当务之急在收拾人心,鼓舞士气。”②就这样,国民党加强了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使其成为对大陆进行心理上的攻击的舆论工具。从此,我们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中只能看到媒体为国民党政权进行辩护的影子。
(二)“解严”后多元发展的新闻媒体自主性初步显现
随着国际社会独裁统治政权的相继倒台以及台湾日益升温的反对运动的高涨,20世纪80年代的国民党的统治霸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为了维护和巩固其政权地位,蒋经国在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革新”,包括1986年10月通过的“国家”安全法令、解除戒严、取消党禁和实施“新民间社团组织法令”在内的若干项改革决议;1987年7月的新“国安法”取代“戒严法”,而“戒严法”的废除也标志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的失效,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言论自由才真正得以放幵。此时,台湾新设的“新闻局”接替掌管了台湾出版物的工作,原来的“警备总部”从此退出了对新闻工作的管辖,台湾的新闻自由的步伐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作为台湾极具鲜明“台独”特色的政党——民进党,于1986年9月成立。1993年8月,国民党内部的新国民党连线分裂出来组建了新党,在其政治主张是反对李登辉的同时,又带有强烈的“反共”意识,台湾的政党格局由此开始走向了多元道路。在野党在国民党掌控下的媒体集体打压下,饱受新闻“消音”之苦,这使他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掌握新闻媒体即可掌握话语权,进而更可掌握一定的政治权力。特别在选举日益泛滥的台湾社会,抓住新闻媒体等于就是抓住了选票。此外,台湾逐渐幅起的中产阶级亦是不满足于国民党操控下的媒体所传播出来的偏颇狭溢的资讯,迫切希望通过大众传媒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见。于是,在野党也充分抓住了这来自民间的反对声浪,掀起了与国民党争夺和瓜分媒体版图的狂潮,开始了与国民党夺取媒体控制权的争战。
在政治场内,新闻媒体通常在传播与交流政治信息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解严”后,台湾新闻媒体进入到了多元发展的阶段,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并开始与台湾执政当局进行抗衡,而媒体的自主性也幵始得以一一展现,开始针对某些重要政策的决策过程和民众关心的政治议题进行详细的报道,为社会民众传播了政治信息;甚至有的时候其所报道的揭露政治黑暗面的新闻,对当局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而新闻媒体与台湾政府的关系亦由“侍从”转变为“净友”,积极争取自身的存在空间,发挥自身的价值。
二、新世纪以来台湾进入选举政治媒体化时代
(一)时任执政党对台湾媒体的全面“改造”
由于新闻媒体在台湾的政党政治尤其是选举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国民党以及民进党在内的在野党越来越重视对于媒体的运作,首先民进党对其的全面“绿化”,台湾选举政治的独特文化的形成。而独特的政治文化反映到选举政治中就是台湾选举进入到了媒体化时代,对新闻媒体介入选举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更好的理解台湾进入到了“媒体政治”时代。在“媒体政治”下,各种媒体的乱象——自由与责任的冲突表现的淋璃尽致,媒体是否秉承其新闻媒体的责任,影响了台湾选举中的确定性,也影响了台湾选举政治的“秀”化程度。本论文最后对自由与责任的失衡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全面把握台湾选举媒体化的目的。
1.民进党对台湾新闻媒体的全面“绿化”
2000年,台湾政坛第一次实现了政党轮替,民进党第一次摇身一变成了执政党。但民进党上台后并没有坚持上台执政以前的立场,即退出对官股仍有控制权的电视台的运作,却继承了国民党的做法。因此,民进党幵始了对台湾新闻媒体变本加厉地“绿化”改造,以此达到改变此前的国民党在媒体政治领域已经拥有的有利局面的目的。而改造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对公营媒体的改造,二是对私营媒体的改造。
首先是对公营媒体的“绿化”改造。成为执政党的民进党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对公营媒体的控制权与支配权。跟原来的国民党一样,将新闻媒体改造成为了自己的政治附庸,通过人事任命的方式开始了对公营媒体的“绿化”。例如在2000年的台湾地区“总统”选举中,民进党陈水扁为了感谢李登辉的“弃连保扁”拉高了民进党的选情,悼然不顾众方抗议地安排了李登辉的女婿赖国洲担任台视董事长。不仅如此,陈水扁大肆安排亲信担任台视董监事,安排亲民进党人士徐聰担任华视总经理等等,除了台、华视被迅速绿化之外,公营的中央广播电台董监事中的人员名单也是一派“绿色”景象。这一系列的人事案例,使得以政府持股为主的台湾公营新闻媒体开始走上了被“绿化”的道路,其也因此沧为了民进党的喉舌。
其次是对民营媒体的“绿化”改造。为了控制对民营媒体,民进党通过信贷资金和广告经费的控制达到对台湾媒体“绿化”改编。此时的民进党充分利用其执政优势,将大批的民进党公职人员和“亲绿”人士延揽入到了金融领域的董事会,例如黄芳彦、陈秀雄等分别担任台银和华银的董事,随即达成了对金融机构的全面“绿化”。之后,陈水扁指示被改造后的金融机构对与自己对立的媒体收紧银根,而对原本立场接近民进党的媒体进行资金援助和广告经费支持,甚至独厚亲近民进党的媒体。在民进党上台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台湾“新闻局”往“亲”民进党的报纸报刊拨付制作的外包文宣预算款是最多的,例如《台湾日报》、《民众日报》等,其中获得政令宣传节目经费最多的是台视文化的万元新台币其次是民视的150万元新台币,然而被归为统派的《联合报》等则一文未得。台湾新闻媒体的经济来源——广告经费一旦被控制就会让新闻媒体失去独立坚持的支撑。就这样,自身经营的压力和金钱的引诱使得某些新闻媒体不得不改变立场,迎合民进党当局的需要,这样,民进党就拉拢了一大批的媒体,民进党的媒体阵营得到了迅速地扩张,同时为民进党之后大打“媒体牌”而进行的选举宣传造势打下基础。
(二)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体化时代
1.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体化
在《治理新闻: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政治机构》一书中,作者首次正式提出来了“政治媒体化”的概念和理论。他认为,在美国建立一个客观中立的新闻界已经快成为一种远离现实的理想化事情了,“第四权力”远没有落到新闻媒体的头上,新闻媒体根本就不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政治力量,而只是游荡在政府“三权”的一个政治机构。“政治变得越来越受媒体操纵,媒体也越来越演变为政坛高潮迭起的斗秀场”。他就把“政治媒体化”定义为了“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作为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的产物的政治媒体化,在新闻媒体极度发达和政治走向高度民主化的当今社会一方面凸现了当今媒体社会的普遍性、广泛性特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政治传播的全新操作方式。总的来说,就是揭示了现代政治和新闻媒体的紧密相连和不可分割性。在台湾,任何的政治活动又都是围绕着选举而来的,所以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体化”就是政治媒体化的独特一面:
(1)政府议题由新闻媒体主导。一般意义上来说,传统政府议程对媒介议程是主动影响,其理论是指媒介与其受众的对应关系。然而现在作用的逐渐放大,发展到现在的政治媒体化的大政治框架下,政府于无形之中被纳入进来,并己开始颠倒过来新闻媒介对其是主动的影响作用。有时候,新闻媒体对一个事件或一场论战的大肆疯狂报导,会催化其成为政府的最主要的政治议题。“也就是说,媒体在某个时期对一个问题的集体关注而引发民众或社会舆论对此问题的集中呼吁,最后导致媒体议程左右了政府的议程设置,即政府议程产生的模式变为“媒体发动——受众关注——政府瞩目”。
“台湾媒体经常被特定政党或人士所利用,针对近期发生的重大或敏感议题大肆炒作,很大程度上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气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这一次的选举进程中涉及了两岸的话题,这也依然是两岸媒体关注的话题。为了争取“中间选民”的选票,国民党在一开始主打经济民生牌,没有过多的触及“统独”议题,只是非常注意凸显自己温情脉脉政治形象。但当时在任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其主持的一次记者会上,正式抛出了海峡两岸和平协议的政治议题,旨在维持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推动和平发展。但这一议题的提出却给民进党人士提供了舌战“统独”议题的大好机会,他们开始揪着马英九提出的“统独”议题不放,甚至通过偷换概念、模糊意义的方式来偏移马英九的真实想法。民进党为此还两次指出“和平协议”只会将未来的台湾推进极其危险的政治困境,甚至通过“亲”民进党的新闻媒体大做文章似的借机挑起了“公投”的议题,在之后与“亲”国民党的新闻媒体展开的一系列的舆论战的过程中,“统独”议题持续发酵最终燃起了民众的争论火焰,“统独”议题最终被成功炒热。而这里边最大的赢家就是民进党了,因为这场争议不但成功地化解了前期民进党绿营的媳她政治风波,最重要的是国民党的选情因此遭到了严重受挫,进退两难。
三、台湾选举政治的理性发展............24
(一)台湾选举政治的未来走势预测.........24
1.媒体对台湾选举的影响将会持续加强...........24
2.选举规则越来越趋于理性.............25
三、台湾选举政治的理性发展
(一)台湾选举政治的未来走势预测
2016年,台湾地区将有两次重要的选举,一次是第九届“立法委员”选举,另一次是第十四任“总统”、“副总统”选举。“由于这两次选举将对台湾的政党生态和台湾地区的选举政治发展起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台湾各政党已经秣马厉兵,开始了为选举进行布局”。根据本文对台湾选举与新闻媒体的分析,我们可对台湾未来选举的走势做出大胆的判断预测,阐述台湾当局、新闻媒体、台湾民众自身等的应为之道,在他们的努力下促进台湾选举政治更为理性的发展。
1.媒体对台湾选举的影响将会持续加强
在未来的台湾的选举,尤其是在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中,新闻媒体仍将会在影响选举进程的过程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由于政客们的过多的干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台湾新闻媒体的自由与公正,而台湾民众难以了解到货真价实的政治选举信息,相对应地他们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判断。
诚然,台湾民众对于台湾新闻媒体所报道的选举信息的可信度问题表现出不一样的看法。但有一个问题则是大部分的台湾民众根本不认同的,那就是新闻媒体在选举中故意的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台湾民众对新闻媒体的责难,新闻媒体开始了改进自身的运作方式,以保自身与台湾政界互动融合的地位。
结语
笔者虽然不曾对台湾进行过实地的考察学习,但是通过笔者搜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材料,并查阅了大量台湾当地出版发行的著作,回溯了台湾新闻媒体在“解严”前后的发展历程,运用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分析了台湾新闻媒体与选举政治由“疏离”到“相交”的过程。通过对本文的论述和分析,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解严”后的新闻媒体对选举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新闻媒体中的选举广告、带有“色彩”的电视台以及各种节目样态的传播内容,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台湾选举政治产生影响。其次,台湾选举政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朝野政党都在通过制造“新闻事件”为选民提供“议题设置”,通过新闻媒体这一“喉舌”塑造个人形象、宣导政党政策。与西方新闻媒体相同的是,其在选举过程中出现的商业化的倾向,由其引发的自由与责任的冲突的媒体乱象可能将会继续下去,唯有从内部自我反省和外部的加以引导,方可缓解这一冲突,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第四权”作用。
虽然我们已批判性的揭示了台湾新闻媒体介入政治选举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台湾新闻媒体在与选举政治的互动中,也存在可取之处。例如许多新闻媒体坚持进行的“民调”,从一开始的“不靠谱”,到后来改进民调方式,较全面的反映了新闻受众的在投票方面的所思所想,并且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有效的反馈意见。
总之,新闻媒体在“解严”后与台湾的选举政治的互动融合的过程中,新闻媒体通过相关选举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民的投票倾向与行为,并为朝野政党提供了宣传渠道,成为了台湾政党或者选举候选人、新闻媒体、选民中的信息交换的核心,并将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略)
新闻媒体及台湾选举政治的互动结合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新闻媒体,及,台湾,选举,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