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本主要对“作者式”的新闻摄影图片做详细研究。新闻摄影图片,既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两者的结合,反映出摄影记者和刊载媒体的“框架”判断。画面的表象传递着摄影者和媒体赋予新闻图片的更深层含义。
第一章 新闻摄影图片与框架
一、新闻摄影图片
1.摄影与新闻摄影
从纯技术角度来说,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进行摄影。摄影通常也称为照相,即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诞生于 18 世纪末,法国巴黎的舞台美术师路易·达盖尔发明了最初意义上的摄影技术后,摄影立即风靡世界各地,成为人类历史上除文字、绘画后另一种记录事实的重要手段。摄影技术进入新闻传播事业,几乎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闻摄影象征着新闻传播所追求的更快捷、更真实的终极目标。对新闻摄影的概念分析和定义匡正,大多见于文献资料的有广义新闻摄影与狭义新闻摄影之分。广义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而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国内业界对新闻摄影定义历经了较为复杂的沿革,如著名新闻工作者蒋齐生在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附有文字说明的照片形式传递信息”的定义。而 1989 年的《辞海》中写道,新闻摄影是“一种现场摄制实况形象的新闻图片报道”。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的定义为: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综上所述,本文将新闻摄影定义为对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传递新闻信息,是一种“视觉新闻”。现场纪实性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新闻摄影出现在现场,并记录下现场客观事实重要瞬间。
2.新闻摄影报道与新闻图片
新闻摄影报道实际源自于英文的 photojournalism,出现于 20 世纪 40 年代,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弗兰克·卢瑟·莫特于 1942 年合成并最先采用的一枚传播学用语,用来表示“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2)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机制,它用照片(或系列照片)的形式来呈现新闻事件。
二、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基模”的理论。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后来的社会学家高夫曼对框架论理献巨大,由高夫曼 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把这个概念引入了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进入到大众传播的研究中。他指出框架是元传播层面的资讯,是传者提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对情景的定义,而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现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依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高夫曼借用贝特森的心理情境的说法,认为“框架是在特定的心理情境中,由一群语言符号讯息所发出来的经验,人们借此建立了观察事物的基础架构,用来处理和分析外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另外,高夫曼认为框架的来源是,一方面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框架理论的另一位重要奠基者是当代美国学者甘姆森,他将把框架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人们籍以观察客观现实,凡纳入框架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部分;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
2.框架分析及其应用框架理论
进入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后,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也被用于各种研究。在政治新闻报道,尤其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媒体政治报道上,如Rosengren 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伦敦、斯德哥尔摩、东柏林对欧洲他国的政治选举包的覆盖面大小; Robert.T.Buckman 比较分析了英,美,智利三国的八家新闻周刊对西方六国(包括本国)的政治选举的报道,认为地缘接近度和被报道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本国的关联程度影响了此类报道。
第二章 新闻摄影图片框架的中西比较
一、自然灾难新闻
灾难性事件表现为为自然界、社会、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的恒常性的断裂或破坏,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统称为灾难新闻。灾难性事件包括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其中自然灾难包括如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森林大火、热带风暴、地震海啸等。作为人类与自然制衡关系中的一方,自然界发生的灾难直接关切物种的生存繁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新闻价值显著巨大,一直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对象,也绝对是新闻摄影的高度聚焦点。比如近年内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中国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难,都牵引了无数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们,几乎在第一时间与救灾、医护人员一同奔赴到现场,用他们手中的摄影镜头记录下这些天灾浩劫。以西方媒体对卡特里娜飓风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报道中的新闻摄影图片为例,中国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图片集中在“拯救框架”和重建框架“,而西方新闻摄影图片则凸显出鲜明的“受难框架”和“损毁框架”,并在各自的主框架下衍生出一系列子框架。比较分析所选图片分别来自中国新华社和网站搜集图片链接,包括 西方与美国主流媒体和通讯社。
二、环境环保新闻环境
环保新闻是指以环境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用新闻手段(包括新闻摄影图片)传播人们关心的种种新近发生的环境信息和的环境事实。环境环保新闻的话题涉及如:大气生态(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陆地生态(荒漠化、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海洋生态(水污染、冰川退化)、和野生动物、赤潮、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可再生能源等等。在新闻摄影图片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组织机构设立起的新闻摄影奖项一直代表着新闻摄影图片公认的最高水平。而环境生态摄影,是世界范围内新闻摄影奖的一个重要分支。综合历届中西方新闻摄影奖中的获奖环境新闻图片,中国新闻媒体更通用“警戒框架”、“和谐框架”,而西方则倾向“死亡框架”。
1.中国:警戒框架、和谐框架
环境环保新闻摄影图片的警戒框架,指的是新闻图片所选择的主题场景虽表现出环境的冲突性,但冲突的程度并不严重,并暗含警示、告诫、劝导的意味和倾向性。而和谐框架内的环境环保新闻报道,则表达人类与环境虽有矛盾,但强调两者的可调和性和可解决性,并低调、淡化处理矛盾。我国近年来环境环保新闻的发展,也催生环境新闻摄影奖的大热。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从 1997 年起组织的“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下设新闻摄影类奖项,是国内少有的专设环境新闻摄影奖,集中了一系列国内新闻媒体的环境环保摄影图片。第 7 届的获奖作品中,《华商报》的《污水中避暑》描述了酷热的夏天里一名少年在被工业废弃废水严重污染的黑色油污的小河里游泳;《武汉晚报》的《西湖村的悲歌》,真实得记录了武汉西湖村因烧制坛罐和废旧轮胎谋生,而导致当地废气遮天蔽日、湖水严重污染的情景;中国安全生产报的《世界锑都在哭泣》系列图片,报道了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地区的非法采锑猖獗,乱采滥挖造成矿山破坏的一片狼藉的画面。除了将镜头直接记录环境的新闻图片外,中国环境新闻摄影中也不乏表现“人类与自然”这个永恒主题。如同届《烟台日报》的《放飞大天鹅》、《华商报》的《熊猫崽崽降生记》、《京华时报》的《放归》、《宜兴日报》的《牛鹭相伴如一家》、《兰州晨报》的《抢救绿色宝库》,分别叙述了人类为保护环境、爱护和拯救野生动物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以及人类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融洽相处。
2.西方:死亡框架
环境环保新闻在西方新闻事业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十八世纪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机器大工业和工厂制造业迅猛发展,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消耗过度等社会危机。作为社会环境的监督者和全社会航船前行的瞭望者,西方新闻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已表现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引领世界新闻摄影权威水平的世界新闻摄影奖(WPP,1995 年起源荷兰,中国称其为“荷赛”)历届的获奖作品为例,如 1984 年“荷赛”最佳新闻图片《对博帕尔大灾难的控诉》,印度摄影记者 Raghu Rai 目击见证了美国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千万人丧生、无数人致残,在记者现场拍摄的镜头中,一个幼年的孩子正被黄土掩埋起尸体,和他那双微微半睁开的被毒气毒瞎的双眼。这死不瞑目的恐惧瞬间被摄像机的记录延长了时空,造成的视觉效果触目惊心。
第二章 新闻摄影图片框架的中西比较........... 8
一、自然灾难新闻........... 8
二、环境环保新闻..........13
三、医疗健康新闻..........15
第三章 新闻摄影图片框架的建构手法..........24
一、选择性建构手法..........24
二、摄影技术建构手法..........27
三、符号学建构手法..........30
第四章 新闻摄影图片框架的形成因素..........33
一、媒介性质与媒介功能..........33
二、新闻理念..........36
三、文化背景与叙事..........39
结论
通过对中国与西方(主要指英美等发达的西方国家)对同一题材的新闻报道中采用的新闻摄影图片的框架比较,揭示出新闻摄影图片背后所暗藏的中国与西方新闻媒介的新闻常规、新闻理念、媒介代表的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与摄影者的文化背景和人文价值观等因素的截然不同,这些亦都对新闻图片最终表现的“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框架代表着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意识形态等建筑打刻在媒体身上的烙印,也深深影响了新闻媒介最终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安得斯·汉森等. 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 新华出版社 2004
2. 迪克,托伊恩·A.梵. 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
4. 胡曙中. 英汉传媒话语修辞对比[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5. 胡立德:电视新闻与记录片摄影,[M] 中国广播电视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 (美)约翰·费斯克,王晓珏等译. 理解大众文化[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 李良荣等.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 李陪林. 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 李希光. 转型中的新闻学[M]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