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
人物通讯是通讯的一种。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关于人物通讯的论文、专著以及记者们关于人物通讯的个人作品集或“经验谈”。由于通讯是我国的特有体材,所以文献综述中只有中国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对人物通讯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类:第一,人物通讯的新闻性。人物通讯作为新闻题材,它的真实性是前提。焦作通在2008 年 6 月《新闻大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论人物通讯的本质真实》一文。他提出“人物通讯的真实性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笔者按)的新闻报道努力反应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要求。” 此类文章还有《真的力量》(周胜林,《新闻战线》,2001 年第九期)。而在新闻的吸引力方面,《增强系列人物报道的吸引力》(张可洁,《新闻前哨》,2010 年第八期)从核心场景、标题、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办法。《注重发现新闻人物的典型意义》(李传申,《新闻爱好者》,2003 年第 10 期)提出写人物通讯应该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这样能够进一步开发出典型人物的价值,能够更加的吸引人。
而在人物通讯的价值观方面,吴娴在《新闻世界》杂志中发表的论文《人物通讯中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提出人物通讯的典型人物体现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第二,人物通讯的典型人物。其实这一类属于人物通讯的写作范畴,单独拿出来因为学界对于典型人物的探讨比较丰富。周庆在 2000 年 2 月的《新闻战线》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新闻人物的选择》中比较系统的全面论述人物通讯的典型人物的选择依据。任丽芳在 2009 年 6 月的《新闻知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浅谈“负面人物”通讯的写作》中对负面典型人物的总结恰好是上述文章缺陷的补充。文中提出“负面人物”通讯的人物类型:(1)腐败贪婪型;(2)刑事犯罪型;(3)道德层面型。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平民人物”也开始成为人物通讯的报道重点。李大同在《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后记》一书总结了典型人物平民化的优点。《新时期中国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变迁与突破》(麦尚文,《新闻大学》,2006 年第 2 期)提出了中国人物通讯典型人物的变迁与社会变迁保持共振。也有专门针对某一类别的典型人物进行研究的论文:《新时期(1995-2004)中国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史梁,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研究了女性的典型人物形象。《老树上开新花老典型放异彩》(刘保全,《新闻与写作》,2008 年第十期)总结了老典型如何重新进入受众视野。第三,人物通讯的写作。研究者对于人物通讯写作的探讨很细致。
《新时期人物通讯写作研究》(贺岩,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比较全面的探讨了新时期人物通讯的写作。《让人物通讯的开头更生动》(刘冰,《军事记者》,2006 年第 10 期)注重研究了开头对于人物通讯写作的意义。《让人物跃然纸上——谈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多侧面和细节描写方面》(李永丰,《青年记者》,2011 年 7 月中)从场景烘托、人物心理刻画、人物语言三方面论述了细节描写对于人物通讯的意义所在。《“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叙事视角的演变》(田鹏,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 年)运用叙事学的理论探讨了通讯作品的演变。《人物通讯写作中的“三小”与“三大”》(韩强,《采写编业务研究》,2010 年第 1 期)提出了用小故事刻画大生活的观念。《怎样写活平民人物》(苏喜娥,《新闻爱好者》,2007 年 3 月下半月)提出要挖掘小人物身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已达到和读者的共鸣。《细节描写让人物通讯绽放生命之花》(李抚生,《新闻传播》,2010年 3 月)提出对人物通讯细节描写的新观点:细节描写并不一定要浓墨重彩,要有目的的进行选择。
人物通讯的特色在于深入的刻画新闻人物。所以研究者研究表明人物通讯中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方式。很多文学体裁对人物通讯的写作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运用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阎志强在 2008 年 11 月《消费导刊》发表文章《谈谈通讯写作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提出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要写好斗争的关键时刻;二要写好两种思想的斗争;三要写好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为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也有学者提出了运用戏剧中“场景”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王颖在 2009 年 11 月的《记者摇篮》上发表文章《人物通讯的散文化写作》,文中提出进行散文化人物通讯写作的方法:第一:叙述的文学化;第二:行文的轻松化;第三:适当用典;第四:夹叙夹议。除了上述的对人物通讯的研究总结外,有些学者另辟蹊径,开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有的学者把中国的人物通讯和西方相对的特稿进行比较。也有的学者用中国的传统著作《史记》、《世说新语》等和人物类通讯对比,以深入对比人物通讯的特色。熊国荣、程前在 2010 年 9 月的《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史记>与人物通讯写作》的文章,提出了人物通讯应有实录精神、高超的写人艺术和充沛的情感。总的来说,学者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人物通讯的各个细节。但是目前研究的缺陷在于大都是在写作层面上,就具体事例孤立的分析问题,缺少在新闻学、甚至传播学领域的整体概括。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人物通讯定义的扩大,缺少对于人物通讯特点的新的认识。本论文力求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的发现、整理、总结由 2000 年到 2011 中国新闻奖获奖人物通讯的新特点。做这样的研究,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而且通过研究人物通讯的价值了解研究中国新闻业的变化,最后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2-14
第二章、 人物通讯的写作之新 ................14-30
(一) 人物通讯典型人物的选择发生了变化 ................14-20
(二) 人物通讯写作方法的创新 ................20-26
(三) 人物通讯的写作观念发生了变化 ................26-30
第三章、 人物通讯的新闻性之新 ................30-41
(一) 时效性增强 ................30-34
(二) 新颖性增加 ................34-38
(三) 信息量增大 ................38-41
第四章、 人物通讯有了网络“二次传播” ................41-48
(一) 人物通讯网络“二次传播”的特点 ................41-46
(二) 网络媒体参与人物通讯“二次传播”的优势 .............46-48
结 语
人物新闻通讯在时代的大潮下没有停留和退缩,而是与时俱进。然而它也并没有得到非常大的发展,在网络传播中,个媒体如博客等并没有大批的转载人物通讯的内容,这说明人物通讯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在社会变化的大前提下,人物通讯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新的特点。在写作上,在典型人物的选取上,并不拘泥于“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拓宽了对“典型人物”的理解:有真善美的品格或者对社会有小的贡献亦或是有某项特别的才能等等都能称得上是“典型人物”。而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更多的开始运用“镜头感”的描写方式,迎合了当今“数字阅读”的大方向,并且采用了“群像式”的写作方法。在选材角度上,加入了更多的和主人公生活相关的真实内容。使文章有了个人风格和地方特色。
第二,人物通讯在新闻性上也有了突破。以 2002 年到 2011 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人物通讯为例,有更多的人物通讯的选材结合了社会热点,并且开始注重挖掘新颖、少见的题材。也就是说,人物通讯的时效性、新颖性有所提高和信息量增大。
第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报纸有了数字板,各种网络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在网络空间蓬勃发展起来,人物通讯被网络媒体转载成了人物通讯“二次传播”的重要方式。通过网络媒体的转载,人物通讯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内容也被网络媒体重新整合,成为更易网络传播的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武录.人物通讯写作谈.北京:新华出版社[M],1984
[2]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M],1995.
[3]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沈杰.中国社会心理擅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7]戴元光等.20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刘海贵.中国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李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岩.中国社会的心理分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获新闻奖人物通讯的新特色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人物通讯,中国新闻奖,典型人物,新闻性,二次传播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