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发展与文化价值探究之“春晚”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43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经济与社会整体改革的步伐,电视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8年公布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来看,电视已成为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2004年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29%,2005年至2007年分别为95.81%、%.23%和%.58%,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33%、35%、37%、40%。与此相应地,电视节目渗透到日常社会生活中,成为电视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到2007年,全国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分别为1104万小时、1259万小时、1360万小时、1455万小时。借助电视这个宽泛的平台,春晚已连续播出28年,它精彩的节目、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何时开始,与过年放鞭炮、走家拜年一样,除夕夜收看春晚己经成为大众的习惯。不论节目内容如何,不管舆论评论如何,大年三十晚八点整,人们都会打开电视机,调至中央电视台,全家人一起观看春晚,迎接新年的到来。另一方面,春晚也凭借播出平台、文化底蕴和内涵意义上的优势,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观众收视上,创下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综艺晚会3项世界之最,入选世界收视率最高、播出时间最长、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

1.2研究意义
不可置否,从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开始,到逐步成为国人认可的年文化,整个过程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笔者在进行研究之前,查阅了大量关于春晚的研究成果与相关信息,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春晚的研究大致有三类。第一类,关于春晚的文化研究。这方面研究集中地体现在对春晚文化意义的揭示。潘知常指出,春晚的召唤力源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力量把华夏民族召唤到电视屏幕前,体验全民的大联欢,带入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想象之中,这个结论一语道破春晚成为年度盛事的原因。吴圣刚认为,春晚在人们渴求文化的背景中推出,是媒体再造文化的成功范例。虽然时代在前进,观众在变化,而团圆的心理丛未改变,这个意义上说,春晚是世界电视史上的壮举。吕新雨为春晚溯本求源,将春晚定位为大一统团圆时刻的新民俗。庞慧敏认为,春晚已经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构建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身份认同一。此外,耿文婷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由大众审美文化的层面切入,从大众文化现象方面展开,将春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予以研究。苏宁娜提出,春晚具有传播政治文化、维持政治稳定、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这些功能使得春晚赋予更深的政治含义。时颖对春晚中的少数民族节目进行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分析了春晚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优势,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第二类,关于春晚的整体效果研究。美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人与物,审是对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

1.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逻辑分析法。笔者通过逻辑思辨,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理论,科学准确地把握春晚发展历程和创作流程,深入分析春晚各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第二,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指按照特定的研究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辨,在掌握全面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在前期准备中,查阅和收集了近年来与春晚研究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著作、论文以及数据资料,尤其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内对春晚的研究成果,以期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研究初步定位。本文总结春晚各方面的资料,从研究中获得共性,得出对春晚发展概况以及呈现形态的认识。然后,将春晚与年文化相结合,从文化的角度探索春晚发展的道路。第三,比较研究法。笔者将春晚与国际同等地位跨年晚会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同时以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日本红白歌和战为参照物,找出国人年夜联欢与国际跨年狂欢的共性与特性,通过比较,形象地揭示春晚的呈现形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第2章春晚的发展概况

2.1春晚的概念
春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每逢除夕,中央电视台与各地方电视台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如东方卫视“春满东方”、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华东六省一市春节节目大联播等。此外,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也录制本部委的春节联欢晚会,如公安部春节联欢晚会。由于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高、覆盖面广、群众反馈好等特点,大众习惯将春晚一词特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就是狭义上的春晚。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广播电视辞典》中这样解释春晚:“春节联欢晚会是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晚会之一,创办于1978年,1983年起改为现场直播方式,于每年农历除夕之夜播出。”

2.2春晚的发展历程
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过去28年的除夕之夜,春晚伴随全国数亿观众,迎接新年到来。它的发展应回溯至1983年。中央电视台顺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在年底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届无心插柳的春晚,开创了电视艺术的全新局面。1983年春晚是在中央电视台600平米的演播厅举办的。由于硬件设施有限,舞台与观众席的距离非常贴近。演员都是坐在场下候场,表演完后又回到台下和观众一起观看节目。近距离的接触,传递给观众浓烈的联欢氛围。时至今天,即便有很多露馅的镜头,观众还对播出的《晚会回顾专辑》津津乐道,乐在其中。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由于技术与编排经验的不足,春晚只能投石问路,边摸索边改进。1987年,春晚逐渐步入正轨。传媒技术的进步和硬件设备的升级,体现出演播现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雏形期的原始积累,确定了节目的固定模式,例如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节目形式。

目录

第3章春晚的呈现形态······························11
3.1传递时代主旋律·······························11
3.2融合多元文化观·······························12
3.3荟萃各色艺术品·······························13
第4章春晚的文化解读······························16
4.1“和谐”的理念·······························17
4.2“吉祥”的气氛·······························20
4.3“一统”的诉求·······························22
第5章春晚的传播现状与发展思路·······25
5.1春晚的传播效果·······························25
5.1.1春晚收视率分析······························25
5.1.2春晚满意度分析······························27
·································

结论
迄今,春晚已经伴随中国人民走过了28个年头。2011年在即,新年春晚依旧是大家热点关注与讨论的话题。春晚,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当代最为重要的媒介文化现象之一。通过对春晚的概述、春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春晚传播效果等问题的探析,可以看出,由于春晚的特殊地位,既要满足受众对于春节的喜庆效果,又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在一台晚会中达到各种力量的平衡,实现多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也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春晚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的顶尖制作,它的内涵和生命力都是十分丰富的,展现了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经过28年的历练,春晚已经成为中国电视、甚至当代中国文化不能回避的话题,在国内的影响力应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这个意义上讲,春晚就必须坚持创新和亲民,继续深入民间,拓展多元文化元素汇集的展示平台,同时遵循时代变迁的客观规律,从时代脉搏、人类文化、民族文明、雅俗共赏的高度挖掘艺术,使这一节目形式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