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媒对舆论新闻失真复原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42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人们享受到从未有过的言论自由,越来越多的声音在网络上出现,不管声音的发出者身份及地位如何,他们在网络上享有同等程度的自由。所以我们看到,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话语权力,再小的声音,只要在网络上发布出来,都可能引起广泛的注意。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网络给舆论带了重大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感觉到,网络让很多在传统舆论中被压抑的内容爆发出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在考察网络舆论对舆论信息失真现象的复原作用外,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这都是本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内容。同时,本文企图寻找到一些促进舆论信息失真复原的技术模型,也就是如何加速网络媒体对舆论信息失真的复原过程。
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有利一面的同时,也看到网络舆论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舆论信息的繁琐和杂芜,暴力语言和不负责行为的横亘,人们在网络舆论世界中的狂欢与迷失。一些人尚未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更多的人是把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和发泄的工具,并不了解这一工具的真正价值。本文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试图理清人们对网络舆论的迷茫与疑惑,让人们对网络舆论报以更积极的态度,从更积极的角度来引导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更好的发挥网络舆论的强大作用。作好本文的研究,探寻网络媒体对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探寻网络媒体对舆论信息失真的复原过程,并寻找到加速网络媒体对舆论信息失真修复的技术方法,是本文的根本目的所在。扩大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减小其消极影响,从而使得网络舆论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同时促使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舆论学的研究仅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完备体系,甚至对“舆论”本身的定义仍然存在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舆论是否同时包含社会公众的一致性意见和少数群体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纵观历史,19 世纪以前的中国,关于舆论的研究几乎空白,虽然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然而关于舆论概念的明确研究却几乎为零。中国和西方的学者因处于不同的社会语境,对舆论研究各自有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实际关注。虽然舆论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中早有运用,但真正作为专业化名词在我国出现大约开始于 20 世纪初叶的晚清政府动荡时期。最早将西方“公共”概念与舆论研究相结合大约始于辛亥革命时期,早在 1909 年胡汉民就在《近年中国革命报之发达》一文中提到了舆论的公共性质。几乎与胡汉民同时研究社会舆论问题而影响更大的是梁启超,梁氏在他的《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国风报>序例》等文中对舆论的性质、作用以及制造舆论的方法等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就其论述所涉及的舆论问题范围之广、见解之深、影响之大而言,堪称为中国研究舆论问题的第一位大师。而他的观点与胡汉民在很多地方是不谋而合的。1914 年汪馥炎在《甲寅》杂志发表的《舆论与社会》已经可以见出舆论学萌芽的趋势,五四时期,罗家伦、徐宝璜等新式知识分子在西方学术精英的启蒙推动下,开创了中国专业化的现代舆论学研究传统。徐宝璜先生的著作《舆论之研究》是中国现代舆论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在这篇文章中,徐宝璜先生将舆论研究引入现代学术园地,运用现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比较系统、全面、清晰地论述了现代舆论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2章 舆论的形成与信息失真

“舆”的本义是指车子,《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舆人为车”。意思是舆人制造车子。“舆人”泛指下层民众。可见舆论的本意是公众意见。《汉语大词典》中解释【輿論】条为:公众的言论。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也,并怀伊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雄教授认为,舆论是人们对于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事务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意愿、态度、情绪、期待、评价和想象的公开表达,是持续性与变化性、公共兴趣和个人兴趣的统一;舆论包含着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自发的公众舆论和自为的新闻舆论,是多种主导性社会意见的集合体。保罗·克罗德(Paul Crouser)说,舆论是世上最有力的武器。“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往往是自发形成的,早期的传播形式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等。大众媒体的加入使得舆论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首先,大众媒体扩大了社会事件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速度,迅速吸引人群的注意,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其次大众媒体对新闻的报道是有选择的,对大众舆论的方向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

目录

第 3 章 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特点 ............................18
3.1 网络舆论的概念...................................... 18
3.2 网络舆论形成的初始条件 ............................. 18
3.2.1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 ................................. 19
3.2.2 意见表达的自由化 ................................. 19
3.2.3 信息呈现的直观性 ................................. 21
3.2.4 热点问题的显著化 ................................. 22
3.3 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 23
第 4 章 舆论信息失真的复原途径...........................36
4.1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 36
4.1.1 解构传统媒体的把关作用 ........................... 36
4.1.2 新“沉默的螺旋” ................................. 37
4.1.3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信息的相互渗透 ................. 38
4.2 网络媒体与公众的互动 ............................... 39
.................................................

结论

本文通过对舆论的形成与传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特点、舆论信息失真复原途径等内容所作的研究,得出网络媒体对舆论信息失真复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加快民主进程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具体结论如下:1.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遵循 “源”“极”模式,传播的过程遵循水波纹模式。舆论在形成与传播过程中极易发生信息失真,导致传统舆论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始作俑者的假意、信息技术的落后、公众成见的存在、大众媒体的介入和社会环境的作用等。2.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赋予网络舆论以优越的初始条件,如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意见表达的自由化、信息显示的直观化和热点问题显著化等,也有其不够完善的形成机制,“蝴蝶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冒泡”效应等。舆论信息失真复原的人工工作部分主要是针对其形成机制中的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完美的初始条件+合理的形成机制=良好的结果。为了达到理想的结果,就要对其形成机制作进一步的引导。3.网络媒体通过与舆论主体之间的互动挖掘信息爆料的渠道、增加信息传播的通道和扩大信息交流的范围来达到舆论信息失真部分的复原效果。网络媒体在与舆论主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也影响了舆论客体。这是网络媒体对舆论信息失真复原的根本途径。4.在网络媒体对舆论信息失真复原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强化复原效力的方法。如通过网络舆论的效用等级排序来放大网络舆论;可以通过深度留言排序聚焦网络舆论;可以通过部分恶意信息的限制来净化网络舆论。用到的具体技术为网络文本排序、网络文本分类技术和网络文本过滤技术。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