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在网络传播和全球化背景下,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国家实力,构建国家形象是一个明智而高效的现实途径。已有的对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样本主要集中在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探索通过平面媒体新闻报道如何更好的促进国家形象建构。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盛行,平面媒体在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力已经日渐式微,研究如何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促进国家形象建构成为学者越来越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1 国家形象的定义
根据商务印书馆 1993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以及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活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其含义着重于外在形态、面貌,但随着时发表展,“形象”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充。有学者表述为:形象是事物内在于外显诸要素的总合,通过一定形式的信息中介之作用,在公众心目中引起的感知、看法与评价;它体现公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反映公众对该事物的认知、喜爱和支持的程度。对国家形象的定义,国内学者各自提出不同的见解。管文虎等几位学者在其合著的《国家形象论》中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杨伟芬教授将国家形象定义为“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1.1.2 国家形象的特征
管文虎认为,国家的“国际形象”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复杂性。因为,国家形象是主权国家的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展示。所以,它的内容具有客观性。但是,一个国家或公众对某个国家的认识与评价却往往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利益关系、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又带有主观性。另外,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与行为在国际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多样的,这就使它具有了复杂性。毕笑楠在其论文中将国家形象的特征概括为四点:国家形象是一国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国际社会共同持有的;国家形象的形成与公众的固有观念密不可分;国家形象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评价;一个国家在公众中的形象影响公众对该国的态度。黄斌指出国家形象具有整体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国家形象本身具有整体性,它是诸多要素的综合反映,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即是指国家的整体形象。国家形象从本质上讲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与国家客体本来的面貌有所出入,主体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大众媒体与媒体世界的差异,国家形象也就具有了多样性。然而,国家形象的主观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国家形象是随意反映,任人曲解认识的,相反,它也是客观的,它产生并存在于一定的客观国际环境中。
第二章 理论框架
一、框架理论的背景及定义
框架理论是近来西方兴起的一种传播理论,它的起源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源自认知心理学,另一条线索是溯至社会学家对现实的解释。心理学家 Bateson 认为框架就是一个解释基模(schemata of interpretation)或资料结构(datastructure),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信息组织在一起,并且通过更具体的认知因素得以显现。其二是源于社会学理论。1974 年,Goffman 出版了《框架分析》一书,首次将框架的概念应用于传播情境中,自此,框架概念才受到传播学家的重视。Goffman 在书中对框架理论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在他看来,人们是将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纳入框架之中,以便对社会情境进行理解与反应。人们借助于框架来识别和理解事件,对生活中出现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否则这些行为和事件就没有任何意义。其实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中就指出,“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和组合的环境。”因此“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对它进行重构。”
目录
3.研究对象与方法…………………………………………………………13
3.1 研究对象………………………………………………………………13
3.1.1 新闻事件的选取……………………………………………………13
3.1.2 新闻网站的选取……………………………………………………14
3.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设………………………………………………14
4.数据分析…………………………………………………………………17
4.1 开幕式报道数据分析…………………………………………………17
4.2 中国国家馆日报道数据分析…………………………………………22
4.3《上海宣言》发布数据分析…………………………………………27
4.4 闭幕式报道数据分析…………………………………………………30
4.5 数据对比………………………………………………………………34
5.研究结论…………………………………………………………………39
5.1 世博专题网络报道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正面作用……………………39
5.1.1 报道总量和消息源…………………………………………………39
5.1.2 报道时段……………………………………………………………39
…………………………………………………………………………
结论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成功与否,从大众传播理论上讲是一个关于传播效果的问题,即中国媒体的传播活动能否创造、形成一种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国际舆论氛围的问题。国内媒体如何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发挥着极作用,有学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着力创制传通性文本;力提高中国媒体传播信息的质量;务实实施中国媒体及创制文本“走出去”的战略。传通性文本则是以受众为中心,为实现传播内容在文本再现方式上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而必须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具有提纲挚领的指导作用;而提高中国媒体传播信息质量和实施中国媒体及其创制文本“走出去”战略则是其具体化。不同的是,前者是以“拉”的形式,以增强中国传媒及其创制的吸引力为目标,后者以“推”的形式,力求加大中国传媒及其作品“走出去”的数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都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必需手段。
网络媒体自身形象的塑造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也有着影响,因此需要对网络媒体自身形象进行维护,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淡化重点新闻网站的官方色彩,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构建有弹性的网络媒体传播规范。要想掌握中国在网络虚拟空间上的“形象主权”,占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必须全面提升重点新闻网站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政府明确自身的职责,向“服务型”政府过渡,逐渐加强半独立地位的重点新闻网站的独立性,让重点新闻网站在良性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磨练,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为“走出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重点新闻网站自身也应该坚守“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准确定位中国形象,明确传播内容,不断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细分国际受众市场,反击“中国威胁论”,传播真实、全面、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
网络媒体环境下国家形象在新闻报道中建构的探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网络新闻,上海世博会,国家形象,框架理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