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墨法在桂林题材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以《雨后青山铁铸成》创作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89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尝试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蕴含在论文创作中。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思想和技法有所限制,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在笔者的创作中,实际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桂林山水的研究尚浅,对积墨法的掌握存在局限,创作中多以“点积”和“线积”的方式为主,没有结合其它技法丰富画面。

一、桂林山水的审美特征

(一)自然特征
桂林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年湿润多雨,气候温和。特别是在春、夏两个季节,降雨充沛,雨热同期下,植被郁郁葱葱,有“雨桂林”之称。
桂林是国内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之一,全市遍布着经亿万年风化浸蚀的石灰岩,漓江是桂林山水审美的集中表现,沿江而下,形态各异的峰丛、峰林坐落在漓江两岸,形成了风景秀丽的漓江胜景,列如有“南天一柱”美称的独秀峰、充满生机的象鼻山、风景秀丽的相公山等。特别是杨堤码头到兴坪段,是漓江风光的精华,其间龙头山、九马画山、黄布摊等群峰相互围绕,绿竹婆娑,水质清澈,风景如画,如山水长卷。


图 1. 桂林阳朔 (图片来源网络)图 2. 桂林阳朔 (图片来源网络)

桂林漓江起源于越城岭的猫儿山,汇入珠江水系,全长 164 公里,流经桂林市到阳朔县的 83 公里,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地段。沿江河床多为水质卵石,侵蚀土壤少,两岸植被覆盖率高,水草丰茂,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质净化,且布有地下溶洞、暗河,泥沙流经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沉积入溶洞、暗河,所以江水泥沙量小,水质清澈。
漓江两岸山水辉映,峰丛、峰林延绵不断,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因此逐渐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自然景观。
...........................

(二)人文内涵
桂林不仅以清秀奇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秦朝统一岭南后,就设立了桂林郡。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南粤文化相互交融,桂林经济文化欣欣向荣,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南疆重镇。如今主要有汉、壮、瑶、苗、侗等十多个民族聚居在桂林市及周边地区,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
桂林的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名人事迹举不胜举。有新石器时代的甑皮岩遗址、秦朝世界最古老运河灵渠、唐代古城门、宋代静江府古城址、明代靖江王府、清代科举广西贡院。南北朝大学者颜延之,在桂林独秀峰写下诗句“未若独秀峰,峨峨郛邑间”,考证发现,这是最早赞美桂林山水的诗文,开启了赞颂桂林山水的诗风;唐代诗人韩愈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这里的山光水色;南宋文学家王正功在独秀峰,留下摩崖石刻“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成为了代表桂林山水的活名片;明代诗人俞安期游漓江后写下“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的诗句,诗中景象令人心驰神往;1979 年基辛格在游览桂林后称赞:“过去,我认为中国山水画是画家们浪漫主义的写意,看了桂林山水才知道,这是现实主义的写实”1;此外桂林山水还得到过各国政要、艺术家、文学工作者的称赞。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桂林山水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也因此诞生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
有许多画家曾游览过桂林,进行讲学和写生创作,留下了大量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在历史上有米芾、石涛、邹迪光以及近现代画家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白雪石等;广西本土画家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叶侣梅等。
................................

二、积墨法及其在桂林题材山水作品中的表现分析

(一)积墨法
1.积墨法的概念
积墨法是山水画中常用的表现技法之一。积,就是重叠、聚集的意思。积墨就是指通过毛笔的运用,以一种叠加的方式将不同的墨色累积来塑造形体,以达到厚重的画面效果。1积墨法不单单指一种用墨的方式,还指在作画过程中的墨色、用墨的概念。
在山水画中积墨随处可见,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绘画样式,包含广大的物象和浩渺的空间,在表现自然山水和空间层次的处理上,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随时都运用着积墨,只是有时候,描绘对象的真实性,让人忘记了笔墨,这种真实性,往往是通过复杂的积墨方式完成的,宋画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笔墨从最初描绘具体自然景物,慢慢演变成具有独自审美的积墨笔墨语言,对墨色、墨气有意识的追求,如龚贤、黄宾虹、李可染以及近现代山水画画家的作品,以积墨法为主,来达到画面效果。
2.积墨法的演变
积墨法作为一种技法,并不是在特定的时间被定义的,而是人们在绘画过程中慢慢演变而来的,通俗的来讲,每幅山水画作品里都有积墨,只是或多或少,典型不典型的区别。
积墨法是在皴法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董源将披麻皴和点子皴相结合,成功的表现出南方山石湿润的特点,由淡入浓,层层积加,2这种“平淡天真”的表现方式,得到了米芾的推崇,积墨法自此初见端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积墨法的说法最早见于北宋郭熙的《林泉高志》,其中记载“积墨”的方法,“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燥”。3宋元时期,范宽、二米对积墨又有了较大发展,米芾、米友仁父子为代表所创的米氏云山,为表达江南烟雨空蒙的景色,用近似椭圆的大混点,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以点代替传统的皴法,干湿并用,并且加以渲染,这种画法被称为米点皴、落茄皴。
......................................

(二)桂林题材山水作品中积墨法的运用
桂林山水秀美中也有雄浑、野逸的审美特征。桂林喀斯特地貌下的石灰岩,凸起的部分,在长期的雨水侵蚀作用和石灰岩本身的吸水性作用下,呈现深黑色,如“雨淋墙”。凹陷的部分由于未被雨水侵蚀,晴天多呈现灰白色,每逢雨后,石峰经过雨水冲刷颜色变得浓重,烟雾萦绕在铁一般的山石周围,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冲击。石灰岩表面附着着大量植物和微生物,长年累月生物遗骸的分解堆积下,也呈现红色、黄色等自然现象,因此有“鲤鱼挂壁”、“九马画山”等景观,此外桂林山水还会随着季节、早晚、晴雨的不同,呈现出各种意境不同的景象。
1.多样的表现技法
米芾是有记载以来描绘桂林山水的第一人,他在桂林为官两年,相传画有《阳朔山图》,但早已失传,后世仿米芾画作的作品有许多,从后世摹写的米芾山水画作中分析,不管是山石的轮廓形态,还是山顶茂密的植被,都与桂林山石的形态,植被的特殊分布,有着很高的契合度,虽不能直接说“米点山水”的原型就是桂林山水,但桂林山水应是其重要的灵感来源。
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山石结构变化丰富,纹路错综复杂,历代少有描绘桂林山水的绘画,所以没有形成固定的皴法,虽有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等传统皴法的样貌,但又与传统的皴法毫不相像,不能盲目套用。在以描绘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创作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许多画家在游览桂林后,根据桂林山石独特的结构,依据自己的笔墨经验,呈现出不同的、多样的表现技法,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在此简要描述近现代画家徐悲鸿、白雪石、宗其香、贾又福等画家的表现技法。
................................

三、积墨法在《雨后青山铁铸成》创作中的运用................................... 14
(一)桂林题材山水作品中积墨法对笔者的启示............................... 14
(二)作品《雨后青山铁铸成》的创作理念....................................... 14
(三)作品《雨后青山铁铸成》中积墨法的表现.................................. 15
结语........................ 29

三、积墨法在《雨后青山铁铸成》创作中的运用

(一)桂林题材山水作品中积墨法对笔者的启示
山水画中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技法,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积墨法是山水画中运用广泛的技法之一。山水画应顺应时代语境,创作符合当代主流审美、时代潮流的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前的居住环境是小桥流水,如今是高楼大厦,从清新秀雅的文人画,到赞颂祖国大好河山,雄浑磅礴的山水作品,仅用“逸笔草草”的表现方式,已经不能充分表达当今社会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近现代画家黄宾虹和李可染的作品山川草木与笔墨浑然一体,让中国山水画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其笔墨精神与创作技法,使桂林山水之雄浑之美跃然纸上,带给观赏者极高的艺术体验。
积墨法在创作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依旧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它技法的丰富性,为表现当下时代带来更多可能性,在不断学习和临摹大家作品的过程中,笔者逐渐感受到积墨法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到了积墨法对桂林题材山水创作的重大价值。


图 17. 桂林阳朔 笔者摄 图 18. 桂林阳朔 笔者摄

..............................

结语


在桂林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中生活学习,本文以桂林山水为题材进行毕业创作,笔者尝试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蕴含在论文创作中。虽然想法是好的,但思想和技法有所限制,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在笔者的创作中,实际上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桂林山水的研究尚浅,对积墨法的掌握存在局限,创作中多以“点积”和“线积”的方式为主,没有结合其它技法丰富画面。从构图上来看,为了画面厚重的需要,构图趋于传统保守。在色彩上,画面多是墨色的层层叠加,这种纯水墨的形式,少了对色彩的运用。
知道问题所在才能更加深刻地进行反思,从而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不断促进自己去成长进步。本文旨在能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创作上提供一些新的启发与思考,通过本文对桂林山水题材创作中的理论总结与实践体会,从而使得桂林山水题材的绘画表现手法更加多元丰富,目的是为能在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创作中增添一点实践的启示,与现代化山水画发展趋势更加契合。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