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e 小调随想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89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门德尔松作为承上启下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钢琴音乐和音乐教育发展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及推动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各类体裁的作品,但无论哪首作品、哪种体裁,无不有着他娴熟的作曲技法、完美的曲式结构、浪漫主义独特的个性以及生动华彩的音乐形象,和对生活与大自然最美好的期许。《e 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 这首作品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即包括有古典主义的对称和精简,也表现了浪漫主义的个性与诗意。

一、门德尔松及作品简介

(一)门德尔松生平
在 19 世纪,浪漫主义发展时期,民族性、民主性、抒情性和幻想性等时代新词语相继出现,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与积淀,此时音乐的发展也从固有模式发展到了个性创作时期,变得更具复杂性和变化性,也更具有作曲家自己的独特个性风格。在浪漫主义的热潮中,自 1797 到 1813 这 16 年间就出现了一大批著名音乐家,如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舒伯特、瓦格纳等等,他们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i,1809-1847)德国犹太人,富足的生活条件使得门德尔松有着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母亲对于古典音乐的偏爱和钢琴演奏的高水平也使得他从小就接触到了贝多芬、莫扎特音乐,也接受了全面而正规的音乐教育,系统的音乐学习。门德尔松从小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较高的天赋,他 4 岁开始随母亲学习接触到了音乐理论知识,9岁登台演出,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11 岁就已经写出了 50 多首作品,16 岁开始闯荡巴黎,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在他 17 岁时写下了成为他代表作之一的《仲夏夜之梦》序曲,这部作品展现了门德尔松高超的写作技巧。20 岁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指挥演出了沉寂了一百多年的巴赫的《马太受难乐》,促使人们对巴赫开始真正的重视和了解。
1829 年开始,门德尔松开始了他积极的不局限于本国的众多音乐活动,除德国外,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也都是他巡回演出的地点。1836 年,他在著名的莱比锡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担任长达十年之久的莱比锡格指挥。1838 年,门德尔松指挥演出了舒伯特的最后一首作品《C 大调第九交响曲》,后与舒曼一起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它是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音乐家,以及发展本民族的音乐。
..................................

(二)《e 小调随想回旋曲》创作背景
《e 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 创作于 1824 年,属于门德尔松一首早期钢琴作品,也被认为是他最具独创性的一首作品。1824 年,当时的他正跟着柏林著名的作曲家策尔特学习作曲,策尔特主要以巴赫、克莱门第和海顿的音乐作品为主要教材,并无意间培养了门德尔松对于各个地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喜爱,且由于母亲喜爱古典音乐,所以这也都对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以至后来他游历了法国和意大利之后写出了如《第三交响曲》(苏格兰)、《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以及《芬格尔山洞》序曲等这样的将大自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将对生活的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作品。正因为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是温柔灿烂、幼稚有趣的,所以通常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可谓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了。
《e 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 是门德尔松在 1824 年所作,1824 年正值门德尔松 15 岁,这时期的他受歌德等大家的影响有了自己成熟独立的思考方式与思想,作曲技法更加熟练,个性也更为成熟,显然是其创作的最佳时期。这首作品最初是以《练习曲》的方式发表出版的,直到在 1830 年才以《随想回旋曲》的名称再次出版,并延续至今。青少年时期的他对于身边一切都充满了幻想,热爱自然,在作品里也将自己的这些美好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用细腻的旋律表现出来,可以说这部作品是完全没有一丝悲伤的,是他对自己身边一切美好憧憬的写照。
............................

二、《e 小调随想回旋曲》音乐语言特征分析

(一)曲式结构
门德尔松的这首作品是具有大型回旋曲式结构的作品,包括随想部分(引子)和回旋部分,总体结构为:引子—A—B—连接—A¹—B¹—C—连接—A²—尾声。引子部分(1~26)是 E 大调,缓慢的行板,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开头以3 小节的导入柱式和弦缓慢进入,然后由 E 大调柱式和弦通过左右手的转换连接而进入以右手旋律为主的部分,开始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4~12 小节是一个转调乐段,4+4 小节的方整形平行两乐句结构,调式也暂时由 E 大调转为其属方向的 B 大调并终止,13~26 小节为单二部的第二部分,整体采用模进的手法,分解和弦的运用使得旋律流畅、节奏紧凑。整个随想部分采用大调式,旋律一气呵成,音乐色彩更加明朗、宽阔,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这也正是门德尔松音乐作品中所独有的优雅和光彩。
回旋部分与引子部分是同主音大小调的关系,e 小调,A 部分(27~66)是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它以 e 小调的主音及主和弦变化音程开始,奠定了柔和的小调音乐色彩,跳音的使用,以及卡农式对位手法的运用也刻画出了一幅精灵在森林里欢腾跳跃的画面。此段主题是由弱起拍开始,整个旋律以轻松、欢快的感觉进入。39 小节的最后一拍开始是单三部的中段,由两个变化模仿的乐句构成,其中第一个乐句左手是保持在三个八度内的小二度变化的单跳音,右手是使乐句稳定的和弦音,也更突出了左手八度跳音,第二个乐句是对第一个乐句的变化再现。48 小节的最后一拍开始是对主题旋律的分解变化,三个乐节在此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乐曲顺利进入到单三部的变化再现部分。
B 部分(67~100)是双乐段构成的,为 e 小调的平行大小调 G 大调,其中第二乐段为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两个乐段均为 4+4+4+4 的方整形乐段,结构为aabc。在 66~82 小节处,左右手均稳定在 G 大调的调式内,左手是 G 大调的一级、五级及属和弦的柱式和弦作为伴奏织体,右手是 G 大调的分解和弦构成的复调旋律背景,明快的音乐色彩营造出了一幅华丽优雅的宫廷舞蹈画面。第二乐段中,伴奏织体转为右手上 G 大调分解和弦构成的流畅琶音,主旋律在左手上,直到 91 小节开始,直到 101 小节,为乐句扩充部分,主旋律又回到了右手,以左右手八度音群交替弹奏,终止在 G 大调的主和弦上。然后以八分休止符的空隙直接进入到连接部分,调性也由 G 大调转回了 e 小调,这时就是对 A 部分的第一次变化再现 A¹(111~139)。
................................

(二)浪漫华丽的旋律
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中没有很强烈的英雄性、革命性和社会性,更多的是对于大自然和生活情景的描写,他主张将器乐作品声乐化,所以在他所有的钢琴作品中都有很强的旋律性和浪漫性。在这首随想回旋曲中,引子以柱式和弦缓慢进入,左右手同时有一条旋律线,整体以左手旋律为主,在这里大三和弦的运用很好的消除了调性上的冲突,使得乐曲的音色明亮而柔和,如在森林里由远及近走来的感觉,持续到第 12 小节,右手开始稍稍有些不安的因素加进来,为大调色彩的乐章部分增添了新的情绪,这种不安的情愫随着乐句的发展越来越强,直到第 18 小节,由右手的八度音程和左手 E 大调的主七和弦来结束这段小高潮,随后直接对 15 小节的旋律进行变化再现,力度由 ff到 p,再到 f 这样的循环下,逐渐渐弱渐慢,最后由 E 大调的主音为支撑,右手以其属七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琶音式向上行,将线条拉长,渐弱渐慢直至结束,营造了一种渐行渐远的氛围。引子随想部分是由弱拍进入的,通过旋律线条的强弱起伏,拉宽了声部,犹如跨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重复变化再现的旋律线条每一次出现都有着不一样的强弱和情绪,以及不同的装饰效果,在弹奏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其横向的旋律线条,使其清楚的贯穿整个乐曲,让观众清晰的听到,并随着它的起伏感受音乐的情绪。


图 1

...........................

三、《e 小调随想回旋曲》演奏诠释..............................17
(一)演奏技术分析...............................17
1.触键方式.........................................17
2.踏板运用......................................22
(二)乐句情感分析............................24
四、《e 小调随想回旋曲》................................26
结语.......................................29


四、《e 小调随想回旋曲》演奏启示
古典主义音乐家要求客观地看待世界,描写客观世界的美,更加注重对人的描写,并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且在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更多的转移到了新的音乐体裁方面,比如对协奏曲、重奏、奏鸣曲等的创作上,曲式结构要求呈方整形,追求音乐简洁、精炼,主题动机的发展,以及对主调音乐的广泛采用也是古典音乐常有的。在浪漫主义时期时,整个欧洲的音乐发展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大量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他们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如勃拉姆斯,同样是浪漫主义时期固守古典主义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他与门德尔松都是莱比锡乐派的成员,都认为诗应该是服从于音乐的,但相较于门德尔松作品中善于使用同主音大小调,勃拉姆斯则是突破了大小调的界限,更多的运用了混合配器法,使得作品中的乐队色彩更为浓重;再如柏辽兹作为魏玛乐派的一员,对比门德尔松主张将器乐作品声乐化,柏辽兹则是力图使音乐作品文学化,主张用音乐语言来表述文学作品,认为音乐是有内容的。所以彰显音乐家们独有的个性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们共有的特点。
门德尔松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音乐家,他热爱古典主义音乐的同时也兼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的各类作品都偏向于大自然和生活情景,比较偏向于表达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自身感情,曲式结构上也不会是古典主义时期那样严格和规整,更偏向于自由化,调性方面也更加偏向于对半音和远关系转调的运用,整体以调性音乐为主,却让人听着有种调性模糊的感觉。在浪漫主义时期对于钢琴技术的要求更高,钢琴家在演奏上也更多的以炫技为主,在门德尔松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旋律的华丽以及和声调性的复杂运用,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的炫技。


图 32

..............................

结语


门德尔松作为承上启下的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钢琴音乐和音乐教育发展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及推动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各类体裁的作品,但无论哪首作品、哪种体裁,无不有着他娴熟的作曲技法、完美的曲式结构、浪漫主义独特的个性以及生动华彩的音乐形象,和对生活与大自然最美好的期许。《e 小调随想回旋曲》op.14 这首作品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完美结合,即包括有古典主义的对称和精简,也表现了浪漫主义的个性与诗意。
我们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既要尊重原谱,也要根据实际演奏情况进行适当的改动,比如在踏板的增减轻重上、以及速度情感处理上等等。弹奏学习任何一首作品时,我们都不能仅仅只停留于谱面上一眼可见的部分,熟练的掌握原谱谱面上的所有标记之后,还需要去了解作者、作者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宗教思想、音乐风格、独特个性,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然后再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对音符、时值、节拍、节奏、速度以及音乐术语等方面的掌握,将其连成乐句、组成乐段并加入感情,然后才能演奏出来。有人说门德尔松的作品没有深度,或者不够有深度,可能他的作品确实不像贝多芬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也不像肖邦的作品中有着对家国民族的忧思与感怀,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对生活最纯粹的希冀,有着对大自然最美好的期待,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听到他的作品都会感受到一种温暖、一种浪漫、一种光明,就是这种情绪与情感的体现让我们通过聆听门德尔松的作品对生活中的一切也都始终怀有着期待与希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