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元素与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的融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88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本文通过解构主义视角,运用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语言形式变化。并且介绍了在时代背景下,对水墨人物画造型观念、水墨语言及画面布局等方面的解构与解构主义元素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当代中国水墨人物,去发现与传统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挖掘被忽视的形式,重新利用。虽然批评界人士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褒贬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解构思潮极大地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的一部分,在艺术的实践上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解构主义概述

第一节 解构主义的本质
解构主义源于哲学,在混乱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激进的学者们不得不将革命的激情转投到学术思想层面,渴望将资本主义坚不可摧与盘根错节的信仰、制度、语言以至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进行分化与摧残,从而加速了解构主义的问世。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解构主义领袖——德里达提出“解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语言学中的批判,在当时,德里达深受海德格尔现象及尼采质疑传统思想的影响。“解构主义对现代主义一切既有的行为准则进行主观取舍,且利用现代主义词汇,对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重构,以分解为原则,目的是强调破坏、叠加、重组而使创作达到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1]。”其次解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①,”德里达认为由这种思想主导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化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打破原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创造新的更为合理的秩序才是有价值的。德里达为了追寻内在思路,将自己置于正被解构的文本中,把解构作为一种策略,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意味,解构可以帮助他在另一种思想中寻找西方形而上学所留下来的印记,同时可以注入新的书写方式。换言之,解构主义认为“解构”并非完全否定传统、破坏秩序,而是通过更简单的符号或着新的思维逻辑去重新建构,让原本的结构松动,与新的东西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各部分活跃起来,以此产生新的秩序语言。同时“解构”具有多元性,其目的不是简单的颠倒与消灭,而是深入的挖掘内部核心,并且让其内部的活力显露出来,从而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虽然“解构”作为一种策略,灵活多变,但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所以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德里达在解构过程中运用延异与替补理论,反对中心和统一的结构、反对权威及理性,主张多元,接纳差异。
............................

第二节 中西方艺术观念里的解构主义元素
解构主义元素可以理解为在形式解构过程中的打破、分解、再重组的绘画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解构主义元素)将以造型观念、笔墨语言及画面布局三个层面呈现。
解构主义设计是以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渗透到各个艺术领域并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解构风潮。例如(图 1.1)在艺术设计方面,解构主义最早应用于建筑,它质疑以前的传统建筑结构,打破传统的思维规律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而破碎的想法是它的特别之处。因为解构主义是开放的结构,承认世界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在分解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新的结构秩序。抛开思想成分,单从形式角度说问题,解构主义元素实质就是对原有事物的“打破”与“分解”再重组的过程。


艺术论文参考

........................

第二章 解构主义在当代中国水墨艺术中的体现

第一节 表现型水墨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后,西方的艺术观念随之涌入中国,与当时的本土文化背景相碰撞,产生了表现型水墨人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出现了一批艺术家,将西方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水墨人物画相结合。造型的新语境化是表现型水墨人物画形成之后最为突出的特点,艺术家们在尽可能维持笔墨固有的特性基础上,在画面营造过程中使用一些新的艺术符号,以此换种方式表现艺术家内心想透过作品来宣泄的情感。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表现型水墨给传统水墨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也使传统水墨在视觉效果上更具冲击力。
《矿工图》是其代表性作品。文革后,她一反常态的重新构思了《矿工图》(图 2.1),将煤矿的生活体验注入其中。在具体表现上,将《矿工图》进行了非常主观性的画面处理,为了表达出日本侵略者的犯下的滔天罪行,及其灭绝人性的杀戮与压榨的事实,将画中的主体旷工身体进行了大胆的变形、切割、叠加等形式的处理,具有创新性的尝试与实践,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她的思想与为绘画注入的生命。使观者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在后期的创作中,周思聪则使用了综合材料中拓印、拼贴等抽象构成的技法。如《广岛风景》(图 2.2)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此作品为前往广岛参观后创作出的作品,运用解构主义元素与水墨特质相融合的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支离破碎感,加上土纸本身的颜色与质地,红色与黑色给人带来悲痛沉重之感,无不体现着画家对人生苦难的悲悯与思考。
...........................

第二节 抽象型水墨异军突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赵无极、刘国松的抽象水墨与西方抽象绘画流入国内,年轻的水墨画家则有了新动作,他们尝试超越传统的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在创作中强调偶然间形成的效果、强调画面构成的效果、强调艺术语言单纯化,使水墨画坛拉开了新的帷幕。
1961 年起,画家刘国松也重新踏上水墨画探索之路,他既没有一味的走传统水墨的道路,也没有单纯抄录西方抽象绘画,而是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注入自己的个人理解,并提出系统的艺术理论。如(图2.8)所示,画家刘国松在作品中运用解构主义元素,为观者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水墨面貌。作品画面中的黄色意为地球,书法样式的墨色线条实则在向观者展示东方文化,上半部分的圆形采用拼贴手法,代表西方视觉传达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幅水墨作品将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巧妙运用,又清晰说明了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艺术导向。刘国松的探索给水墨画带来了新的创作空间,很快便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
画家王川在《女人》这一作品中,可以直观感受到画家仍然使用了传统水墨的表现形式,而另一表现手法则是借鉴了解构主义元素,形成新的艺术语言,进而达到了一个新的视觉盛宴。通过精细观察,发现王川与其他艺术家是不具相同的,他并没有全部采用我国的传统绘画材料去描绘西方抽象世界,他作品中的主调仍然是笔墨的意趣,变形的人物是通过墨色的干湿浓淡、线条的此起彼伏来淋漓展现的。
................................

第三章 形式解构与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的融合 …………………9
第一节 造型观念的解构 ………………………9
一、 具象解构 ……………………………9
二、 抽象解构 ……………………………10
第四章 解构主义元素在创作中的运用 …………………14
第一节 对笔者创作实践的启示 ………………………………14
第二节 在创作中的运用与表现 ……………………14
结论 ………………………………16

第四章 解构主义元素在创作中的运用

第一节 对笔者创作实践的启示
本文的特点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与探索解构主义在水墨艺术中的结合与实践。笔者从解构主义哲学的本质开始分析,追述解构主义的源起,然后分析受其影响的几种主流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试图找到水墨人物创作的新视角,最后在新的视角下,将解构主义元素与水墨人物画创作实践相结合。
通过前期大量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分析与研究发现,在现有的水墨艺术作品中很多作品运用了解构主义元素或解构主义形式,但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相比较时发现其中并没有理论联系,而是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解构主义形式的表象特征。但这些没有参照性的实践恰恰表现出实践与理论的内在联系,很巧合的把解构主义理论在水墨等绘画作品创作中的可能性最大化。综上所述,认识到“解构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方法论。换种角度,解构又是一种分析,是形式上的打破与重组,分析的主体又是以结构的形象展现的,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到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最终才能瓦解它,解构它。虽然“解构”作为一种策略,灵活多变,但它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所以意义具有不确定性。
由整理得出,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时代并进,可以将其看成是一个系统结构,既然作为一种结构,那么就可以运用解构主义元素将它分析、解构、再建构。总而言之,就是将中国水墨人物画中水墨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解构,借助解构主义元素,重新组合成紧跟时代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以新的表现形式下的水墨人物也具有不确定性,或清新或震撼,这种神秘的艺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笔者认为对理论进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相互辩证,相互促进。最终目标是通过作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对作品的感知力,同时也是对绘画创造力的提升。
..............................

结论


中国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主要创作形式之一,也是当代中国艺术发展中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绘画形式。本文通过解构主义视角,运用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语言形式变化。并且介绍了在时代背景下,对水墨人物画造型观念、水墨语言及画面布局等方面的解构与解构主义元素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当代中国水墨人物,去发现与传统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挖掘被忽视的形式,重新利用。虽然批评界人士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褒贬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解构思潮极大地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的一部分,在艺术的实践上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最杰出思想理论之一的解构主义理论,与当代水墨发展现况不谋而合。身为新时代的学者,我们有义务将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扬下去,我们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去创新它。就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谈,想要与以往不同的表现方式及观察视角,就要对以往既有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进行转变,只有观念在传统固有思维中得以提升,才能创造更符合时代的艺术形式。
纵观本文,所有的文字叙述与举例论证都可总结为“观念的反思”与“绘画形式的转变”这两个基本点。解构主义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跨领域传播,就是因为它认为应该建立起对传统原有的东西去质疑的意识,进行解构分析,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内容出现,才会在不断突破中求得新的发展。但是反复强调过解构主义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在分析传统的过程中,将内部各个因素活跃起来,重新组合,赋予新的意义。看当代中国水墨人物,抓住契机,将解构主义元素与当代水墨绘画融合,以新的表现形式展现独具魅力的绘画艺术。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