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侗寨聚落空间设计推广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87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公共艺术论文,通过本次研究,旨在为后期其他类似聚落空间提供设计借鉴,推进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民族地区侗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少数民族乡村建设挖掘更深刻的实践意义。

一、绪论

(一)课题背景
近年来, 我国城乡快速发展,至 2019 年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 60%,且每年以1%~2%的年增幅持续上涨中,而快速城镇化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也给传统乡村带来了很多影响。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本次课题的乡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从进入现代化发展期间,乡土社会也受到影响,侗寨聚落空间结构遇到冲击,少数民族乡村发展逐渐摒弃了历史文化认同感及传统文化传承认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由此引发一系列有利局部而破坏整体的矛盾问题:一是乡村聚落空间向城镇转变,传统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在人口聚集效应背景下,乡村环境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侗寨固有的聚落形态开始瓦解,而重构的形态却包含着与传统的矛盾,体现了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例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资源的浪费、传统文化的消亡、建筑结构混乱等成为侗族村寨的发展障碍;二是乡民逐步向城市迁徙,传统聚落逐渐空心化。村民对耕地的绝对依赖性大大削弱,经济来源除了农业还增添了其他的产业,乡土社会呈现出多元复合的经济状态。侗寨主要位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交界处,发展相对落后,致使侗族村寨城市化人口的流动规律表现出明显的跨级特征,即从村寨直接到城市谋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流失,使得侗族聚落空间中的人口分布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离析现象,侗寨聚落空间出现“空心化”的现象,与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延续产生冲突。三是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改变了家庭组织结构与村民生活方式,由此引发侗寨聚落在建造技术、空间结构与施工材料等方面的改变,逐渐丧失传统的空间景观属性,使得渗透着地域民族精神的侗寨聚落空间难以满足新的乡土需求。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普及,现代混凝土建筑更难满足新时代人民生活的需求,其在进步的同时丢失了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及传统空间文化内涵,新生侗寨聚落空间展现大同的新面貌,却丧失了聚落与自然和谐生长、相互共存的天然之美,对少数民族乡土空间产生巨大威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侗寨由于社会发展、交通闭塞、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乡村风俗移易、人口迁徙、农村空巢等现象频发,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及风貌沿承与结合不够融洽,如果任由其自然发展,会使侗寨文化走向衰微。针对侗寨现状将公共艺术柔性介入少数民族聚落空间,改变村寨旧貌,激发乡村内在潜能,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艺术乡村风貌,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用全域设计的方式,改变侗寨空间和资源价值。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研究侗寨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其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如今乡村正在形成适合公共艺术生长的客观条件,许多限制公共艺术成长的因素被取消,与其他研究不同,虽然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已成为设计行业的热门议题,但是柔性介入侗族聚落空间的研究不多,且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再加之侗族文化底蕴深厚,使本次研究具有独特性,希望可以唤醒侗寨聚落空间村民的情感共鸣,提升侗寨公共空间景观的观赏性,优化村寨环境。通过对公共艺术介入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经验并加以整合来满足乡村需求,使柔性介入侗寨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顺应乡村发展的实际,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侗寨空间的研究,为后期其他类似空间探索提供应用依据。
(2)实践意义
国家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发展,公共艺术又是乡村空间改造的魅力体现。从社会发展来看,乡土社会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进步,有利的同时也有弊,侗寨结构、空间形态、社区营造、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侗寨以此来适应发展成为建设乡村的必然途径;从欣赏价值来看,公共艺术是村民实现其艺术欣赏权和艺术参与权的重要渠道,柔性介入侗寨聚落空间是满足村民精神需要的重要手段,能够给侗民创造公共福利,完善乡村公共建设;从人文素养来看,在塑造艺术乡村风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提高村民思想素质;从时代价值来看,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具有教化功能,创作的前提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时代价值取向,传播正能量;从聚落空间来看,侗族聚落空间的社会机制与历史脉络,有其特殊性,聚落空间的分布及其形态特色,建筑结构可以追溯到建筑语言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去,通过梳理侗寨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得出,公共艺术介入聚落空间的脉络就是对乡村艺术融合与变迁之下的文化认同所造成的空间结构的转变;
.........................

二、公共艺术介入侗寨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空间艺术相关概述
1.界定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共艺术开始出现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中,是指放置在引起公众注意的场所,并且为群众提供教育性、纪念性和娱乐性的空间美学⑥,既是空间中公开的、可视的艺术装置,也包含着社会和精神等文化内容,成为大众沟通与对话的重要平台,主要是指公共空间中设计、创作、建造、实施、传达和产生作用的造型艺术或行为,内容包括:水光置景、植物配植、景观小品、雕塑、壁画、建筑装饰、广告招贴、站亭路牌设计、艺术活动等,但是本文的研究内容集中在公共艺术的空间结构上,通过艺术作为研究媒介,以侗寨空间为载体,来呈现柔性介入的可行性和深入度。
公共空间艺术的介入是由其多元化的性质决定的,包含所有人工行为或其社会化表象的涉美现象、成果、手段、途径或实践,囊括了所在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习尚、公众需求、科技水平和人文信息。公共空间艺术作品有其特定的时代和民族,在公共环境中依存于历史人文和其他的观念、目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变化,公共空间艺术不只是物理空间的艺术品建设,最终目的也不是简单的物质呈现,而是为了满足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而留存的文化意象,更是历史、景观、传统、形象和精神的传承。因此,公共空间艺术要构建的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公共空间,还是一种文化空间,在介入乡村空间之前更要考虑到支撑公共艺术所要具备的条件。
乡村公共艺空间术的建设主要考虑的因素有:第一,乡村具有建设公共空间艺术经济实力,这是最终实现物化成果的基本前提,乡村在保证基本的发展需要之外,还有经济余力进行艺术建设;第二,社会通过政治、民意、舆论、习俗等表明的对公共空间艺术建设的相容性,如果当地政府不允许某类题材、违反当地习俗、不符合民意、得不到舆论的支撑,那么设计的作品就是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第三,乡村具有文化包容性,可以包容不同文化种类的存在,观察当地的开放程度以及决策层对公共艺术作用的认识程度;第四,公众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兴趣与需要,如果公众没有公共需求,也没有艺术兴趣,作品就失去了民意;第五,物质空间中的承载力,是指当地可提供足够的公共艺术空间位置;第七,艺术水平的保证机制,如果设计能力不成熟或设计师缺乏责任感,作品水平低,不仅引起公众的反感,还无法保证工程质量造成安全隐患;第八,虽然公共空间艺术是民意的反放映,但是决策者的明智及决策能力也非常重要,影响着公共空间艺术建设的最终结果;第九,后续支持的可持续力,一个作品在选题方向以及定位上具有前瞻性。
..........................

(二)侗族乡村的空间构成
侗寨聚落空间是由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空间构成。正是由于这些不同尺度空间的不同组合,才构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生态空间为建造载体,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作,生产空间为其它空间提供产品和服务,而空间的改善是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态、生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⑦。侗寨聚落空间的形成不仅体现在侗族乡民顺应自然的自然观,也体现出他们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本节根据实践基地的情况来分析“三生”空间的结构形态,为公共艺术介入侗寨空间指引发展方向,打造一个宜居的旅游乡村(如图 2-1 所示)。


公共艺术论文怎么写

1.生产空间的模式构成生产空间是指给侗寨村民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和非农业生产空间两大类,包括牧业、农业、林业、工业、渔业、旅游业等提供活动场所的空间。例如禾晾等。农业空间占据独拉组团的大部分面积,毗邻山地、水域、建筑,占地约 106 亩,常年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是侗民自给自足的主要来源;林业主要分布在独拉组团的东南方,居民建筑背部,占地约 113 亩,平均海拔 700 米,等高线平缓上升,平时供村民砍树、打猎、喂养牲畜之用,杉木、毛竹、松树尤为常见。
........................

三、 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乡村形态研究.....................................13
(一)解析侗族村寨微更新的基本原则..................................................13
1.公共空间艺术的“公共性”.............................................13
2.侗寨公共艺术的“在地性”..........................................13
3.乡民互动参与的“艺术性”......................................................14
四、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侗寨聚.........................................23
(一)调查地理区位............................................23
1.定位课题场所的地理位置......................................................23
2.调查侗寨现有的植物分布............................................................23
3.探索空间气候的环境特点....................................24
五、 侗寨空间设计研究——以独拉组团为例....................................33
(一)艺术介入的改造规划与定位............................................33
1.以脉为络的场地区域划分............................................33
2.以基为辅的侗寨平面规划........................................34

五、侗寨空间设计研究——以独拉组团为例

(一)艺术介入的改造规划与定位
1.以脉为络的场地区域划分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

独拉组团寨内的寨内面积达到 258 亩,约 178667 平方米,其中山地面积约 113 亩,农田面积约 106 亩,水域面积约 24 亩,建筑面积仅有 15 亩左右(如图 5-1 所示)。本章将根据侗寨聚落环境对进行功能分区,规划交通路线,引导人群流向,将侗寨现有传统文化进行元素提取,演变出公共艺术作品,对村民缺乏的公共需求做增添处理,对丧失功能的空间重新唤醒村民记忆,加以修复,对破败的场域进行修旧如旧的改善。
由于侗寨的特殊性,研究将在不改变空间格局的前提下打造理想的居住环境,就需要以侗寨的现实状况对原有空间进行有别处理,对于留存完整的部分,采取保护加固,对于缺失的部分,增添公共设施来完善公共景观。
..........................

六、结语

(一)不足
如今乡村空间正在形成适合公共艺术生长的客观条件,许多限制公共艺术成长的因素被取消,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使得研究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侗寨聚落空间成为相对较新的课题,其微更新体系的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本文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侗族聚落空间的应用研究,首先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对项目研究的背景做出了分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然后对公共空间艺术的相关概念、侗寨空间结构以及柔性介入的内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的基本原则、艺术类型、语言媒介以及案例分析;接着从建筑、村落到文化区域三个层次展开,考察侗寨聚落空间村寨现状,记录已有的村寨肌理、乡土环境、侗民生活等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乡村公共艺术以及聚居结构演变,建构乡民参与、文化互动、环境融合的微更新体系;最后选取经济发展较慢且相对平缓、富含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且乡土聚落与建筑的变化对应聚居社会的发展表现出良好适应的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甲江寨作为实践基地,根据村民需求划分活动区域,将公共艺术柔性介入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改造中来,推导空间转化思维,规划其平面、引导人流动向,完成寨门、河边栈道、民俗广场、中心鼓楼、稻田艺术、农作物采摘园、山顶观景平台等景观节点的设计。但是由于交通的不便利,使本次设计的考察还有待深入,加之时间的仓促性,未能探究公共艺术柔性介入侗寨的具体反应。侗寨场地的局限性以及其他因素,导致本次研究不够全面,还有进步的空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