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叹调《来不及》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该作品的整体结构为有再现的二段式。建立在 A 大调上,全曲没有转调,多次使用离调。
曲式结构分析
.............................
(二)钢琴伴奏分析
1.前奏意境创设
前奏是指一首歌曲开始之前,预示歌曲的主题思想,描绘意境,渲染气氛,引领演唱者进入情景之中。该作品前奏从伴奏织体来看,左右手使用二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宽松型音性,规整、平缓的音乐材料发展,而基于这种模仿、延续的音乐材料发展为整首作品创设出悲痛的情绪,更能够使歌唱者快速进入作品情感中去。(见谱例 7)
谱例 7:
..........................
二、咏叹调《来不及》演唱技巧分析
(一)咬字吐字的处理
根据《民族唱法探索》这样表述:“歌唱艺术的正确表达,运用韵律优美的语言、情感真挚的表达、浑润的嗓音来诠释。语言恰恰是体现这一特点的重要表现3。因此,重视研究艺术语言的发音规律、掌握在歌唱发声时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是每一位歌唱者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咬字与吐字正确方法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歌唱语言。
咬字与吐字有着不同的概念,“咬字”主要是强调字头。在歌唱时,字头对发音的作用很大,演唱时必须做到字头的清晰与准确。这样才有利于科学的发声。“吐字”主要是强调字腹与字尾,在歌唱时要减少口型的变化、保持气息的支撑,最后收清字尾。
咏叹调《来不及》歌词中的第一句“来不及啊来不及”表达班智瑞对失去他的好同志黄文秀心情的低落,所以唱的时候语气不可太强,轻轻诉说即可。但是咬字必须清楚,例如来:Lai 中的“L”一定要咬清楚且口型不可过大,后面的字腹与字尾“ai”保持深气息的支撑最后归韵。“夜空的星星落满地”这句闭口音较多,当演唱时必须保持腔体的打开。当演唱“落”字时一定要注意下巴与舌头的放松,这样才能轻松的把声音放出来。“那晚我俩还在.....一脚摔在了泥巴里”4这一段都属于回忆,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有丰富的内心活动且不可把声音完全的释放出来。在这句当中“一跤摔在了泥巴里”中“跤与摔”一定要顿开,把重音放在“摔”字上,这样的处理能够充分的表达班智瑞对失去黄文秀内心的伤痛与不舍。唱句“我们的书记你在哪里”时,“里”字做一个渐强是为后面的高潮做好铺垫。一定注意的是“里”字是闭口音,在唱的过程中要保持腔体的统一,避免喉部的用力。
.....................
(二)气息的运用
每当我们谈到声乐必会延伸到气息这个话题,因为气息与声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也是歌唱的源泉以及动力。在我们要求演唱者在诠释一首歌曲时,要具有连贯、流动、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还要具备很好的气息控制与运用。沈湘先生说过“呼吸是巧劲儿,也是功夫”5。该句在声乐当中具有很深的含义,拥有很好的气息却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那在歌唱中也将于事无补。就像优秀运动员的气息很好,但要想唱好歌曲却很难,所以说在声乐的学习中“气息的控制”是我们重要的学习环节。
咏叹调《来不及》的主歌部分音乐旋律悠长、平缓且音域较窄,旋律音型主要以宽松节奏为主,这就需要歌唱者保持均匀的流动感。要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调整气息的强弱对比。在乐曲第 8 个小节出现的惭弱处理,这更需要气息的控制,保持气息的支撑,反之就会出现声音发虚、旋律不流动、影响情感表达的状况。(见谱例 15)
在乐曲 25 小节到 33 小节的副歌部分,连续高音的出现,及其考验男高音的气息支撑、横膈膜的对抗、下巴的放松与扎实的声乐功底。同时,在中音区的基础上要增加气息的压力,从而进行相对松弛的演唱。如此才能表现出班智瑞对同事黄文秀因公殉职的悲痛心情。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情感在作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真正的歌者是运用内心的情感来歌唱,通过这种方式向他人来表达作品本身的音乐内容与音乐内涵。以声传情,以身绘景。只有自身对作品内容理解得深刻透彻,才能与听众产生心灵的碰撞。唱好《来不及》不仅仅需要扎实的声乐技术更需要内心的真挚情感。在演唱作品时,首先了解歌剧的整体内容,通过故事的背景,结合内心的情感融入剧中角色当中。在深刻把握歌曲情感基调的同时,还要细致的体会作品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最后通过作品的曲式分析与词意进行全面的整理并演唱。
.............................
三、咏叹调《来不及》舞台表演分析.............................................17
(一)肢体语言的表达..............................................17
(二)“班智瑞”人物形象把握...................................18
四、舞台实践的感悟...............................................19
(一)音色的合理运用................................................19
(二)临场演唱的应变能力...........................................19
(三)对自身演唱的启示....................................20
结语....................................21
四、舞台实践的感悟
(一)音色的合理运用
舞台实践是展示学习成果、培养舞台表现力,同时也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多次的舞台实践经验得知,舞台的演唱与台下练习不同,声音的传递与演唱状态会因场地环境的变化受到影响,因此演唱者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而巧妙地运用音色。不仅如此,舞台实践更能考验演唱者临场的发挥能力。面对同一首作品,在经过台下的不断练习巩固后,搬上舞台难免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压力,出现台下练习时未曾表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具备灵活地应变能力也是演唱者学习声乐不可缺少的必备技能之一。而作为一名优秀地声乐演唱者,要不断地敢于面对舞台给予的不同压力,学会在舞台上找到属于自身的演唱风格,并在舞台实践中总结学习。
声音的音色是由不同的乐器、人声器官以及各种不同的发声材质所决定。声音的音色各有差异,它是由发音体震动时产生的泛音和波音形的不同,所形成的一种声音属性,也叫音品。10一个完美的歌唱不仅仅需要娴熟的声乐技巧更需要情感表达。好的情感需要用音色来传递,当遇心情愉快,说话语气便会加快,音色则会明亮。若有内心伤感,音色会变沉暗,则语速也会变慢。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又离不开生活。当我们演唱一首作品时,要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情感的表达来适当运用音色。
歌者在演唱该作品时,要根据作品内容的发展,巧妙的调整自己的音色,来完成音乐情绪的表达。在歌曲《来不及》中,前半部分主要为班智瑞内心情感表达,在演唱“来不及啊来不及,夜空的星星落满地,那晚我俩还在谈畅想,可眼前天地好空虚...”时应该选择深沉、哀叹的音色来演唱,来表达剧中人物的悲痛、无奈的心情。“来不及啊,滚水香茶等你沏,来不及啊丰收的锣鼓等着你起”表达了剧中人物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所以在演唱时要运用宽厚、柔和的混合共鸣。而演唱到高潮部分时歌者要做好充分的气息准备,运用明亮、结实的音色把情感推向顶峰。
..........................
结语
现代歌剧随着时代的迁移,为了使音乐更具特色,将地方乐器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为了使年轻观众更能接受民族歌剧,还运用流行键盘乐器作为融合。为了使舞台更加绚丽多彩,运用现代科技将常规的歌剧形式打破,美声、民族及地方原生态唱法相结合,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歌剧的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歌剧《扶贫路上》便是现代歌剧作品中优秀的代表之一。
歌剧《扶贫路上》中讲述的是黄文秀两年来在白坭村扶贫的过程及因公殉职的英勇事迹,而选段《来不及》这首作品便是整部剧中的重要唱段之一。其音乐内容发展有条有序,用优美简洁地歌唱旋律描绘出主人公从轻声诉说到悲痛欲绝的心理情绪,用简单规整的二段体结构囊括出村民干部们对黄文秀的哀痛之心。整首作品的音乐内容真挚且动人,以通俗直白方式进行和声语言设计。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歌剧《扶贫路上》中班智瑞的唱段《来不及》为研究主线,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演唱技巧分析、舞台表演分析等进行详细阐述。要想唱好此段,必须走进剧中人物班智瑞的内心世界、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结合中国语言特征、合理的肢体语言设计。但由于该歌剧出版时间较短,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较少,笔者仅能通过自身的演唱体会、歌剧内容的分析以及对黄文秀相关的新闻报道进行结合,这也是笔者研究此文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指正,也希望能够为声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意见,为今后对歌剧《扶贫路上》的深入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