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演唱艺术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90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论文以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为研究对象,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以及演唱分析三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地音乐形态分析与理论研究。希望通过该论文的撰写与研究为今后的演唱者提供实践与理论上的支持。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定义与内涵
1.定义
“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起源于 19 世纪的德国,是由抒情歌曲发展而来。从形式上看,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体,因而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以及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中国艺术歌曲”这个名词是萧友梅先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从德语“Kunstlied”中翻译过来,“Kunst”原意是“艺术”,“lied”原意是“歌曲”,因此在当时被称之为“艺术歌”。从本质上来说,中国艺术歌曲是“洋为中用”的产物。中国艺术歌曲在形成过程中,作曲家们借鉴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同时在内容上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以及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对中国的音乐风格进行民族化的探索与研究。
2.内涵
中国艺术歌曲有别于其他艺术体裁的原因在于它独有的内涵。从内容上看,中国艺术歌曲采用文学性较强的诗词,内容表现多样,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具有意境美。从旋律上看,中国艺术歌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旋律创作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且能够完全融入歌词中,同时写作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民族美。
...........................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19 世纪末,清朝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发展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爱国志士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废科举,兴学堂”,认为诗歌音乐能改变精神教育,改善国民品质。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学堂乐歌开始发展起来。纵观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百年历史,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可将艺术歌曲发展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19 年爆发的历史上有名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国文化界开始有了新思潮,中国音乐文化也迎来了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时期也由此开始。早期留学归来的音乐学者们开始对音乐有了新的探索与发现,他们将中国传统调式音乐元素和西方的作曲技法相结合,以古典诗词以及优秀诗文作为载体,再配以钢琴伴奏作为织体,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由青主先生创作的《大江东去》便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之后,中国艺术歌曲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如赵元任的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听’雨》,萧友梅的《问》等,这些作品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从作品中也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这一时期特征。之后到了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一些反侵略的音乐创作作品诞生,如冼星海的《太行山上》、《热血》等作品,贺绿汀的《恋歌》、《夜思》,这些佳作无不鼓舞着当时被战争迫害的人们的斗志。
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时期,一些歌颂新时代,反映群众生活的音乐创作相继问世,如丁善德《爱人送我向日葵》、《山上的松树青青的哩》,美利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罗宗贤的《岩口滴水》等。这些作品因其题材广泛,运用形式多样,且多反映群众真实生活,因此深受听众们喜爱。
70 年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持续了近十年之久。这一严峻的政治局势,导致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优秀作品被冠以“封建教条”的名号,音乐发展停滞不前,直到后期局势才稍有缓解。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主要作品有《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打起手鼓唱起歌》等。
............................

二、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的创作概况

(一)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歌曲的创作风格不同以往,开始转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趋向于关注人的情感需求的满足,艺术歌曲《那就是我》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歌曲的曲作者谷建芬主张“艺术家始终要为人民歌唱”,她的创作理想就是要走进人民的内心,因此歌曲《那就是我》更加倾向于人民对于亲情、乡情和祖国情的表达。
与以往思乡题材的歌曲的不同表现在于,歌曲不是一种哀怨情绪的表达,而是选取了“小河”、“炊烟”、“水磨”、“牛车”、“青山”、“明月”等一系列具有故乡特色的景物,对记忆中的家乡进行细致的勾画,用深情述说的方式,将对故乡人、事、物的思念之情娓娓道来。正如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对《那就是我》的评价:“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的心上”,表明歌曲是以一种较为自然的旋律与节奏,抒发游子对亲人及对乡土的感念之情。
...........................

(二)作者简介
谷建芬,1935 年生于日本,祖籍为山东省威海市。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谷建芬为了抵御外辱而离开日本,积极投身祖国的怀抱,决定报效自己的祖国。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谷建芬投身于音乐创作中,在她的作品中几乎都充斥着浓烈的爱国情怀。
谷建芬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驱者,创作出了广为大众所熟知无数的经典作品,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就是我》、《妈妈的吻》、《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她的作品多反映社会人民群众生活,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具有通俗性和艺术性特征,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时,谷建芬成立的“谷家班”培养出了当今乐坛上的许多歌手大腕,如毛阿敏、孙楠、刘欢、谢晓东、那英等,为我国歌唱艺术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谱例 1:

.................................

三、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的艺术特征........................................... 6
(一)艺术表现...................................................6
(二)曲式特征..........................................6
(三)节奏节拍................................................8
四、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的演唱分析................................. 13
(一)咬字吐词............................................13
(二)音程跳进...........................................15
(三)演唱重难点解决....................................17
结语....................................26

四、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的演唱分析

(一)咬字吐词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除了要努力学习规范的科学的发声技巧,还要做到字正腔圆,语言清晰。只有清晰的语言,才能够完整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才能使得歌曲更加富有表现力,同时也能够和观众产生彼此的情感交流。民族声乐演唱传统讲究“字正腔圆”,也就是咬清字头、行腔圆润之意,其中“字正”是前提,“腔圆”是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不同的字腔也就不同,而腔不对,咬字也就会含糊不清。因此,我们要做到“字正”与“腔圆”的统一。笔者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感悟,理论知识与演唱实践相结合,对艺术歌曲《那就是我》中的咬字问题有了一点思考。
要想做到“字正”与“腔圆”的统一,最基本的就是要唱好元音“a、e、i、o、u”。以“我思恋故乡的渔火”这几个字为例,“我”、“思”、“故”、“的”和“渔”这几个字读音分别为“wo、si、gu、de、yu”,发音时唇形和方位都不变,且有一个元音,将辅音加元音读出,最后收尾在元音上即可。而像“火”字读音为“huo”,发音时唇形和方位都变了,且由两个元音组成,读出时最后收尾在后面的元音即可。再看“恋”和“乡”字,读音为“lian”和“xiang”,这种由元音和鼻辅音构成,有“n”或者“ng”这类有鼻音尾的字。如果按照汉语普通话来发音,读音时就会落在“n”或者“ng”上,因此在演唱时就会造成字正腔不圆,通俗来说就是“字多腔少”的意思,这种读音演唱出来的效果就会导致音色的不统一以及演唱共鸣位置的不固定。咬清字头是为了“字正”,找准字腹,是为了“腔圆”,最后收清字尾即可。


谱例 15:

............................

结语


声乐学习并不仅仅是歌唱那么简单,它需要演唱者用心去感悟和研究。演唱者只有通过深刻研究歌词内涵、歌曲旋律以及歌曲情感表现,才能在歌唱中融入真实地情感,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是一首旋律优美、情意荡漾的声乐独唱作品。这首作品无论在演唱技术方面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地艺术修养与艺术审美价值。论文以中国艺术歌曲《那就是我》为研究对象,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以及演唱分析三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地音乐形态分析与理论研究。希望通过该论文的撰写与研究为今后的演唱者提供实践与理论上的支持。
通过论文的撰写,笔者深深地感到声乐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歌唱,而是需要成熟地技术与深厚地理论修养共同去诠释一首作品。因为,演唱者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歌词内涵、歌曲旋律以及歌曲情感才能在艺术表演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实现“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歌唱境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