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2.1 罗马耶稣会讲堂内外部
艺术论文范文一:巴洛克时期小号演奏艺术研究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更加丰富,且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巴洛克时代早期,小号和其他铜管乐器的用途较之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之前单纯的军事和礼仪功能逐步迈向主流的艺术音乐中;在巴洛克音乐的全盛时期,在皇室和宗教对音乐的需求下,使得巴洛克时期音乐家做出了许多的创新。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和步骤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骤
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2.1 巴洛克的概念
2.2 巴洛克时期的历史背景
2.3 巴洛克风格
2.3.1 美学思想
2.3.2 建筑风格
2.3.3 雕刻绘画
2.4 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及审美特点
2.4.1 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
2.4.2 巴洛克音乐审美特点
2.5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2.6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2.6.1 创作理念
2.6.2 创作特征
2.7 巴洛克时期的重奏艺术发展和审美风格
2.7.1 巴洛克时期的弦乐重奏艺术发展
2.7.2 巴洛克时期重奏艺术的审美风格
3 巴洛克时期的小号演奏技巧
3.1 小号的起源与发展
3.2 小号的分类及形制的流变
3.2.1 小号的种类
3.2.2 形制流变
3.3 小号的特点
3.4 巴洛克时期小号的演奏技巧
3.4.1 小号演奏的姿势与气息
3.4.2 小号演奏中连音的练习及应用
3.4.3 小号演奏中对音准的控制技巧
3.4.4 小号演奏中装饰音的奏法
3.4.5 小号演奏中吐音的演奏
3.4.6 小号演奏技巧在日常训练中的有效运用
3.5 管弦乐配器法
3.6 小号在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3.7 各个时期的小号演奏特点
4 巴洛克时期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4.1 巴洛克文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4.1.1 社会文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4.1.2 科学文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4.2 巴洛克时期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4.2.1 歌剧
4.2.2 器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范文二:海岱记忆与仰韶潮流——彩陶艺术的发生与流变
当下考古学研究已经从建立文化谱系转向全面复原古代社会,精神或认知层面的探讨、早期艺术品的风格研究也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应有之意。彩陶作为史前创造活动中不可忽视的艺术形式,作为研究区域文化的审美取向、风格传统的一个面向,极为有益。本文缘起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后段彩陶突然兴盛,庙底沟因素与富有本土特色的两类纹饰并行的现象。
1. 绪论
1.1 时空范围及概念界定
1.2 发现与分布
1.3 研究史回顾
1.4 研究方法
1.4.1 类型学
1.4.2 文化因素分析法
1.4.3 艺术史原理
2. 时间
2.1 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2.1.1 庙底沟文化因素
2.1.2 理解庙底沟
2.1.3 回到几何
2.2 起源
2.2.1 红顶钵
2.2.2 本地刻划纹
2.3 延迟
2.3.1 中断
2.3.2 另一地的发生
2.4 记忆
2.4.1 花瓣纹
2.4.2 八角星纹
2.4.3 太阳纹及其他星纹
2.4.4 特殊几何纹
3. 空间
3.1 平面空间
3.1.1 线描与图绘
3.1.2 阴刻与阳面
3.2 器物空间
3.2.1 内外彩的分歧
3.2.2 分区
3.2.3 复杂轮廓线
3.3 场景
3.3.1 匠人
3.3.2 生活
3.3.3 墓葬
3.4 域外空间
3.4.1 中原文化区
3.4.2 东北地区
3.4.3 江淮地区
3.4.4 环太湖地区
3.4.5 江汉地区
3.4.6 小结
4. 风格
4.1 趣味
4.2 题材
4.3 形式
5. 结语
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范文三:论中阮协奏曲《篝火假面之舞》的艺术特色
图 3.1 站立呼吸练习曲谱
中阮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丰富的表现形式。中阮弹奏的乐曲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能够展现许多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和民族音乐精髓,经过两千年多的磨练,使中阮最终成为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篝火假面之舞》是家父隋利军先生于2012年底创作的一首中阮协奏曲,是他的国家艺术基金——“满族风情”专场协奏曲音乐会中的一首。在这首乐曲中,中阮的音色丰富多彩,他的技法更加多样化,具有高密度和强烈的质感。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篝火假面之舞》作品概述
一、《篝火假面之舞》创作背景
二、《篝火假面之舞》中的满族音乐元素
第三章 《篝火假面之舞》的音乐结构
一、引子
二、慢板
三、快板
四、尾声
第四章 《篝火假面之舞》中的演奏技巧
一、右手技巧
二、左手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范文四:《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时代性艺术研究
本文以《装饰》作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探寻时代对于设计类期刊封面设计的影响。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一章节都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第一章交代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指明创新点;第二章对杂志背景做调研,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宏观上把握封面的形式构成;第三章对60年来的所有封面进行阶段性梳理,并举例分析,归纳其时代特征;第四章分析影响封面设计的内外部因素;第五章对封面设计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思考对于未来设计师的启示。《装饰》杂志封面设计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封面与时俱进,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概况
2.1 《装饰》杂志背景
2.1.1 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1.2 创刊过程 从《万象》到《装饰》
2.1.3 《装饰》历程
2.2 《装饰》杂志封面纵览
2.2.1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色彩
2.2.2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图形
2.2.3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文字
2.2.4 封面设计的形式构成——构图
3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的演变及时代特征
3.1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演变过程
3.1.1 封面设计早期(1958-1987)
3.1.2 封面设计中期(1988-1996)
3.1.3 向现代设计过渡阶段(1997-2007)
3.1.4 现代设计阶段(2008-2018)
3.2 《装饰》杂志封面设计时代特征
3.2.1 衣食住行图像符号的再现
3.2.2 译名的回归
3.2.3 不变与变共存
4 影响封面设计的的因素
4.1 内部因素
4.1.1 个人设计观
4.1.2 办刊理念与编辑思想
4.2 外部因素
4.2.1 社会、经济、文化、市场
4.2.2 成本
5 《装饰》封面设计艺术特征以及对设计师的启示
5.1 艺术特征
5.2 对设计师的启示
结论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范文五:门罗·比尔兹利审美经验理论研究
“审美经验”作为一种与艺术等审美活动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或心理感受,自现代美学诞生之后即被视为它的核心范畴之一,在美学和艺术哲学中被频繁地讨论。二十世纪以来,现象学美学家、实用主义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推崇,在深化这一概念在美学中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时,也强化了审美经验的理论地位。反观同时代的大多数分析美学家们,却认为“审美经验”这一概念过于含混与模糊,而且也无力解决艺术定义和批评等问题,于是纷纷选择搁置或取代“审美经验”,将之视为需要被打破的现代美学的神话。但是,在顺流群聚地批驳审美经验的境况下,门罗·比尔兹利就是其中逆流而上地为之辩护的捍卫者。
绪论
第一节 比尔兹利的美学思想及著作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审美经验的缘起
第一节 作为概念的审美经验
一、语义探源
二、理论探源
第二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语境
一、标新立异的艺术创造
二、审美自律的艺术批评思潮
第二章 审美经验的出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表现形态
一、理论脉络
二、可区分性存在
三、构成及产生条件
四、与杜威“一个经验”的比较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特性
一、三种特性的内容及关系
二、被反驳的统一性
三、理论渊源
第三节 经验的审美特征之标准
一、五种标准的内容及关系
二、与内在特性的异同
第三章 审美经验与艺术的联结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定义
一、被替代的艺术
二、艺术的现身
三、一种艺术的审美定义
第二节 艺术的审美批评
一、批评
二、艺术批评
三、一种艺术的审美批评
第四章 审美经验理论的当代互动
第一节 乔治·迪基的审美之辩
第二节 纳尔逊·古德曼重新界定审美经验
第三节 理查德·舒斯特曼复兴审美经验
结语 捍卫审美的乌托邦
附录
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论文选题、标题、摘要、提纲、开题报告、答辩等方面,本网都有为大家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