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纵览有关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研究,多是关于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和图像语言,而对于画面的形式构成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专注于研究一个艺术家的形式构成语言,因此对于水墨人物画形式构成的研究就更少。
同时,水墨画困境的突围与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西方现代艺术理念进入中国,同时留洋回国的艺术家大力推崇形式构成,中国水墨界开始在传统绘画语言和西方绘画观念中寻求平衡。在采用传统绘画材料的同时,加强对画面形式美的探索以及对具象形象做平面化或抽象化的分析,艺术家逐渐摒弃注重传统水墨画的笔墨形式和画面的哲学内涵。二十世纪后,传统的水墨视觉语言已不适合时代的审美需求,水墨画已经度过了黄金时代,需要注入新的血液。此时,西方构成语言和形式给陷入困境的水墨画带来重生。
西方形式构成中的分割构成、特异构成、近似构成、肌理构成等画面构成组织方法渗入中国水墨艺术中,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赋予画面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时代感, 给意图另辟蹊径的画家们提供更多的创作方式。所以,笔者认为研究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有助于拓宽大众的视野、提高大众的艺术素养与绘画创作能力,以期创作更多与时俱进的水墨作品。
刘庆和是当代水墨人物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写意性、平面化的特点和独特的水墨渍染效果。笔者希望通过对刘庆和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应用研究,分析其画面的形式构成关系,拓宽对刘庆和现有研究的范围。
图 3.1 泳池和两个人 布面油画 1972
1.2 有关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研究现状
当代水墨是一个大发展时期,许多艺术家因为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受到关注,刘庆和因为其不断创新的艺术手法、题材图像以及笔墨趣味在当代艺术站稳了脚跟,他的专访、个人画集、网络媒体、文章大多也是论述其绘画语言和笔墨情趣,但是专门研究刘庆和的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的文献资料极少,只有研究水墨人物画的形式构成的硕士论文中有片面提及到,这些论文大致分为以下三个侧重点:
首先,概括性研究分析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的硕士论文较多,如刘春雷:《现代水墨画中形式构成元素的分析研究》,此文从点、线、形与色之间的关系来分析画面的形式,并且总结了现代水墨艺术中的形似构成法则的共性;黄静:《西方绘画造型馆对现代水墨人物的影响》从空间的视觉美感和光影塑造的的形体结构的角度分析;张艳:《浅谈当代水墨构成关系的新特征》从均衡、对比的角度对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王明珍:《构成元素在现代中国画构图中的应用》分析现代工笔画、现代水墨画、色彩绘画、肌理绘画中的构图形式;夏莹莹:《国画创作中的构成运用分析——<鸿雁>创作谈》中分析构成在主题性、抽象性创作绘画题材中的运用;张多:《当代水墨人物画形式构成研究》则选择从肌理、分割、群化、对比构成四个方面分析来分析几位艺术家的作品。
其次,研究刘庆和的绘画内容和笔墨语言的论文,如袁韵雨:《浅谈刘庆和水墨绘画创作中的当代内容》从主题内容和形式语言的角度来分析;2、马元:《浅谈刘庆和水墨人物画的时代性》一文中分析刘庆和艺术创作的节点和其作品中的笔墨趣味。
最后,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较多,但其中涉及到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只是停留在对单个作品的片面分析。如,裴晓莲:《论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的构成意识对我创作的影响》一文并未提及其构成,而是提到刘庆和创作中的时代感;吴伟义:《当代水墨人物画与构成元素结合探究》中分析了刘庆和的作品《绿岛》在“点”、“线”、“面”的构成;梁馨:《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形似构成研究》从形式构成的平面中的空间分割角度分析刘庆和的作品。这仅有的三篇文献,都只是对刘庆和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并且还只是文中的一小部分,并未从中抽出相关规律性的存在。
..............................
2 刘庆和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征
2.1 西方形式构成对水墨创作的介入
中国晚清时期,西方绘画艺术已经开始追求抽象化表达世界,将构成的法则作为理论指导,把形式作为永恒的主题。此时,中国的绘画处于大变革时期,由于前人笔墨的艺术高峰形成壁垒而处于停滞状态;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入侵导致支撑笔墨体系的老庄哲学与当时的环境相冲突,并且现代空间的陈列方式已经不适合传统的读画方式,若中国画还是保持单一的视觉表现形式以及种种问题,终会导致注重笔墨表现的中国画出现视觉疲软,不利于中国画的长期发展。敢于突破的艺术家开始主张站在现代生活和状态的角度,将绘画艺术的重点转向于表现当下,即“笔墨当随时代”。
最先把西方构成法则应用到中国绘画中的是大师林风眠,在处理中西方艺术文化差异上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提到:艺术的构成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前者是在自身之外,后者则是在自身之内,在外部形式方面趋于相异;正因为这种差异才各有所长,东西方的艺术交流正是这个原因。……社会转型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异也要求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①并且在如何向西方艺术借力来弥补中国画的不足,林风眠认为因为“构成”的薄弱和不发达导致现在的中国现代艺术是不能畅快发挥情绪的,因此应当极力引进学习西方艺术的长处也就是构成法则。所以林把毕生精力都投身于中国画的变革,探索如何更好的将西方形式法则融入到中国画当中,并且选择与传统画幅展现方式不一样的方形画幅,创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绘画语言。
图 2.1 走过的路 155cm×136cm 纸本水墨 1981
..........................
2.2 刘庆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特点
刘庆和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勤奋的画家,在艺术上有着一颗执着的心,并且非常勤奋和敢于突破传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刘庆和对艺术的思考和骨子里的叛逆,追求自我超越,他曾说过:“艺术的成熟,也意味着衰落。”,这句话充分表明刘庆和在绘画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决心。多年来,刘庆和一直致力于寻找水墨切入当代的可能性,强调将水墨画的转变与现实感相结合,在逐步探索中开辟一条表现自己的路,创作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化语言。刘庆和在《关于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思考》一文中这样写道:“实际上大多数人真正关心的是当下的生活环境和人文背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关注当下,突出“人与生命”的永恒主题。”⑤这段话表明,刘庆和的创作是基于自己的生存经验,并伴随着个体生命与生存现实之间的冲突。
2.2.1 刘庆和水墨创作的过程
1961 年,刘庆和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普通家庭,喜欢用粉笔在工厂的铁门上画满带文字脚本的图画,慢慢地刘庆和的绘画才华被发现。1974 年,刘庆和在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读中学时开始接触传统水墨,由水墨大师史如源教学。在 1978 年考入了天津工艺美术学校,期间他一直在学习和研究水墨。在工作期间,刘庆和对艺术的追求也丝毫不懈怠,创作的作品《走过的路》(图 2.1)获得全国美展二等奖,临摹了大量的水墨名作,这些基本的积累,为其之后水墨技法的新尝试奠定了基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对艺术的求知欲促使着刘庆和将目光转向到首都北京,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系,在读期间由于接触了西方的教学系统,一度将传统绘画一概抛弃,西画的造型观念占据了刘庆和全部的艺术认知。在创作方面,从画面来考虑来创作而不是水墨,偏向于平面化的处理和形式感的追求,如在 1984 年—1985 年创作的组画《四季》、《北京一日》可看出这时的刘庆和已开始介入都市题材的绘画,关注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系。大学毕业后,他成为李少文先生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都市题材的水墨画创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刘庆和躁动不安的内心趋于平和,这对他的性情和绘画风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庆和与王民德谈话中还提到了李少文先生对他的影响,谈话内容是:“冷静下来之后,我对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创作环境和欣赏习惯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幸运的是,我的导师李少文先生没有给我很大的压力,而是给了我足够的思考空间。虽然它们是断断续续的,不成熟的,但是却对我后来的生活和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⑥这时,刘庆和开始真正回归到传统水墨的范畴,重新考虑水墨的问题。
3 刘庆和水墨人物画形式构成的表现 ......................... 10
3.1 分割构成的表现分析 ................................. 10
3.1.1 画面的分割构成 .............................. 10
3.1.2 内容的分割 ..................................... 11
4 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对创作的启示 ............................... 20
4.1 创作的思考 ..................................... 20
4.1.1 创作的题材选取 ................................... 20
4.1.2 作品的材料选择 ...................................... 20
5 结论 ............................... 27
4 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对创作的启示
4.1 创作的思考
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绘画的材料、作品的画幅形式、画面的主题和笔墨表现等因素来构成。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庆和作品中的形式构成的分析和研究,让我们看到在进行水墨创作时,是要根据画者自身的感悟和角度捕捉不同的情感和表现方法。画面对形式感的应用是可以多样的,刘庆和除了喜欢用重复和近似的手法来表现人物,还喜欢对画面的背景进行直线化分割,选择“白线”或整体概括的正负形来激活画面的沉闷,并且还注重对事物的肌理表现。种种表现形式促使着笔者在进行构思时,对这几种构成方式非常重视。
4.1.1 创作的题材选取
绘画创作是感性认知、理性归纳和分析的交织和碰撞的结果,无论是对现实风景的描绘,还是对真实生活感受的表达,创作题材的选取应当遵从创作者的内心真实的反应。
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开始真正接触当代水墨画创作,开始尝试很多如表现工业化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等等,逐步把绘画题材聚焦到都市中生活的人,在对当前题材表现的艺术家中,笔者发现非常喜欢刘庆和作品中都市人物的状态的表达。因此以刘庆和的都市水墨人物画为引,大量研究和查阅以当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为绘画对象的刘庆和的作品、文献以及与他同题材的画家的相关资料,在对刘庆和对人的形象的个性化表现之后,也对笔者自身的水墨人物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笔者本身对都市人群生活的精神状态非常感兴趣,喜欢观察各色行走在十字路口的人的情绪表现,喜欢看上下班高峰期乘坐地铁和公交的人的表情,每个人的孤独气质吸引着我,这也是在选材上选择都市人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笔者选择上下班高峰期乘坐公交和地铁上的人为创作的题材,在一个拥挤密闭的空间中,拥挤的人群为了把握平衡感,右手高抬握着扶杆,有的因为把握身体平衡会踮起脚尖,闭着眼睛抬着头或侧头,仿佛在飘着。这种肢体状态是我的创作灵感,重在呈现失重感中的人,将他们为了维持平衡而抬高握杆的手势设计成拳头状,表明“我”虽处于漂浮中而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享受漂浮带来的东西,如:缺乏感觉刺激,和自己独处,这种强烈的感觉和想法促使我将他们诉诸于画面之中。
.....................................
5 结论
“构成是一种创造”。所谓形式构成就是处理整体与局部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去表现事物的视觉效果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并且还可以通过形式构成来创作出属于创作者的形式语言。对当代水墨人物画中形式构成元素的分析和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话题。纵观现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已经越趋向于画面的平面化处理以及追求画面“纯粹”的状态。而这种“纯粹”仅仅体现在当地水墨艺术更加追求画面的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形式意味和审美情趣,更在于对把水墨创作当成是一种更具精神性或形式上的表达。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中的画面构成形式以精神表现为目的的抽象性,与当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小见大的来看,刘庆和也是经历过西方文化对整个中国艺术界的影响,从他对形式构成的多方面探索,可以看出,当代水墨艺术形象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多元化的,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新的艺术境界,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创作出了特色的表现形式,极大丰富了现代水墨艺术的建构和语言,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流派。
刘庆和作品中形式语言,同样的构成形式、不一样的表现手法给观者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和美的感受。画家既有传统国画用笔的功底,也有着敏感的西方现代艺术思维与扎实的写实造型基础,对现代构成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借鉴融合,很多人物画创作中明显体现和渗透着构成的原理与形式法则的运用。他的水墨人物画是当代艺术思维与中国传统水墨碰撞而产生的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新水墨。笔者认为,刘庆和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与形式构成原理的完美结合是创造独特的形式语言的可行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对刘庆和水墨人物画在形式构成研究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的探索和应用,从中吸取到了许多有益的表现形式和元素,为大众了解刘庆和作品提供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这一方向仍有很大的理论研究空间,因为由于能力有限笔者只能选择 2000年—2010 年的部分作品来分析画家作品中的形式构成,不够全面和详细,并且希望对刘庆和形式构成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而不是总把笔墨用于分析画家的绘画语言,同时笔者也希望将来对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中的形式构成规律有着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