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模糊与更多的拙稚——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93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对于 New Ugly(新丑)来说,当我们不再将其视为一张“丑陋”设计的标签时,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多元的表达方式。当我们不再将 New Ugly(新丑)看作一种设计风格时,它实际上就是一种真真切切地正在发生的设计活动或者说是现象。New Ugly(新丑)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出现仅仅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既有的审美秩序与规则的温柔反抗。它的目的不是推翻现有的美学基准,而是提供一种与我们周围世界平行的想象和可能性,是为了将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的实践。因此它拒绝了经典的标准,探索出了新的行进方向与观念。

1 绪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设计就是设计一种能生产设计的设计。”1 在急剧变化、复杂多义的当下,我们该如何描述现在世界种种的“样貌”呢?从设计学科的立场来看,设计一直在不断地塑造、雕琢我们的世界,可以说现实世界是被设计出来的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直接参与了设计的过程。
按这样思考下去的话,又可以说设计行为的结果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设计的结果无处不在,并“具体”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设计,人们不仅仅得到了物,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获取了多种价值,2而且利用得到的物又再去设计,创造出新的物。这个“物”,它可能是现实的,又或者是虚拟的,反过来补充、构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而使世界的样貌一点点清晰了起来。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设计的历史形成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实际上是人们生活的历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特别是 20 世纪以降,设计的价值日益凸显。在商业逻辑下,设计的作用更被放大,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与我们对生活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打破了精英阶级的文化高墙,艺术与审美也不再是精英阶级的特属品,它通过“设计”开始向“平民文化”与“日常生活”方向转化。日常生活中种种商品和广告经由高度商业化设计的谋划,源源不断地输出为大众的主要审美资源。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的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商业逻辑所夹挟,渐渐地呈现出僵化的、乏味的国际主义样态3。不过,在20 世纪 60 年代,在社会危机和自由思潮的多重影响下,设计界也开始萌生出反思与批判的呼声,兴起了一系列如“反设计”“激进设计”等运动。然而,在 20世纪 80 年代,大部分的浪潮在消费至上、经济全球化等主流叙事当中,也渐渐式微。
.........................

1.2 研究现状
本文以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为起点,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断,搭建桥梁,连接设计学科,复合叠加,沟通反应。望基于此,思辨地去解读当代平面设计中的 New Ugly(新丑),探求其语义与价值,思索 New Ugly 和日常生活的角色关系,力图呈现出当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景观。所以,对于本文来说,过往的研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是关于迈克・费瑟斯通等国内外学者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二是关于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述,三是涉及 New Ugly 的评述。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的论断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在题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后现代语境下的表征现象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并根据“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活动语义,归纳出三个方面的维度,其呈现趋势为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解。同时,艺术作品和实践过程则可以看作“生活事件”1。
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提出了较为重要的论述,发表在其名为《重构美学》(Undoing Aesthetics)的著作中。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动因一方面是人们不计目的寻求刺激的享乐主义,另一方面则是以经济为导向的利益和价值驱动,而营造出被享乐精神所主导的消费者所热衷的审美景观。商品一旦通过广告谋划、经营,与人们的审美趣味产生联系,消费便可能成立。1也就是说,我们的日常现实生活,实际上是为审美原则所支配。审美既表现为物质的外象(商品等),更是其本质所在。与此同时,它也使得日常现实得以构建。
........................

2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2.1 日常生活
诚然,日常生活的相关论述组成了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基础。但它究竟是如何影响、启发迈克・费瑟斯通的呢?有鉴于此,我们在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论断之前,有必要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范畴进行简要的文字梳理,本节将从日常生活的研究源流和日常生活的彰显两个方面进行简述。
2.1.1 日常生活的研究源流
回顾西方的哲学发展轨迹,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 19 世纪以前的哲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世界本源问题的讨论,又或者专注于对神学、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等问题的阐释。在当时,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并没有成为西方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不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彻底地击溃了西方农业经济的基础。启蒙运动的理性大旗,粉碎了神权的束缚。浪漫主义运动呼喊出压抑已久的自由之声。西方哲学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变迁。而这一转向,也导致了西方哲学演化出一个把日常生活作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社会学。
在此之后,日常生活这一重要课题逐渐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相关讨论也多了起来。据文献资料显示,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1可以看作为日常生活相关研究的第一人,他首先从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出发,展开了研究。1900 年,他出版了著作《货币哲学》(Philosophy of Money),从哲学的角度描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将目光投向了人与货币之间存在的可能关系。与此同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2的《释梦》(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以及凡勃伦(Veblen)3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也分别从心理学的视角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了社会的变迁。随后,一些学术大师纷纷参与其中,就日常生活的相关问题发表见解。其中值得注意的如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Husserl)1,他认为,西方社会正在面临一场文化危机,而这场危机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理性与人类生存价值的分裂。在分裂中,一切原有的意义都被扭曲,成为工具和手段,使生活的意义在此过程中被撕裂、丧失。为了摆脱危机,胡塞尔尝试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念。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人们直接的经验所构成的现实世界,具有自然科学未有的意义基础,它是一切理念化的前提。要想摆脱危机,就必须回到日常生活世界。
..............................

2.2 日常生活审美化
2.2.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逻辑起点
“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是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在其日常生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是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一书的核心表述。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阐述这一重要理论,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当时提出的背景出发,梳理一番。
20 世纪以降,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扩张,工业文明的批量化成果经由设计的参与,成为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大众的日常生活,消费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可以说,当时的西方社会已经迈入了所谓的“丰裕社会”。不过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其 1958 年发表的著作《丰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中不仅没有称赞这一现象,讴歌社会的丰裕,反而对其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他在书中说道,当前的西方社会,整体上已经基本达到了相对富裕的程度,大多数群体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开始对物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盼。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要求是被商业逻辑所夹挟的需求,广告的说教、商品的不断更新、氛围的营造,刺激了这种需求。总之,处在这样的一个“丰裕社会”里,商品自身实际上的含义已经被剥夺,变相为商业逻辑下刺激大众消费的道具,“生产者主权取代了消费者主权”已经达成。


日常生活审美化

...........................

3 设计作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视角 ....................................... 18
3.1 审美物质的提供............................................ 20
3.2 设计行为——日常生活的部分................................ 21
4 平面设计中的新丑物语 ....................................... 26
4.1 崇拜丑陋............................................ 27
4.2 实验与后现代的丑........................................... 28
5 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 ................................ 35
5.1 路上观察与日常设计........................................... 36
5.2 模糊,模糊....................................... 39

5 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到“新丑”

5.1 路上观察与日常设计
“艺术远不是向我们传达真正的生活感受,而是向我们提供在我们日常实际生活中太少、太小、太混杂的静谧生活的样本,对之进行强化和扩大。”
这是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其著作《艺术即经验》(Arts as an Experience)中一段引用弗农・李(Vernon lee)的表述。而对于 New Ugly(新丑)来说,其实,与这句话中也存在某种联系性。事实上,与 New Ugly(新丑)相关的作品中已经显露出其来自日常生活的“痕迹”。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发表了名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报告,报告中他率先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题。迈克・费瑟斯通认为,日常生活的林林总总在消费社会与后现代语境中被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经典美学价值的松动也使得日常生活中开始浮现出审美泛化的种种迹象。进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因此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审美的特征。当然,再近一步说,也正因为基于这样的叙事背景,日常生活中各种庸常的、琐碎的、粗鄙的、低俗的、草根的事物也得以转向,成为具有审美特征的事物,并在某种程度上构建为现代视觉文化图景中的大部分。
在艺术领域中,我们首先看到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作为艺术创作的语言表达。他们把日常生活中最为低廉的平凡商品视为一种值得被审美的视觉形式,并通过加工、改造等实践方式把其谋划为艺术作品,向经典美学与艺术发起“挑衅”。而这无疑是一种先锋举动,它表明艺术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在任何场合,以任何形式出现。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有法国的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以及后来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等。此外,特别值得注意艺术家如白南准(NamJune Paik)。他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就创造性地进行以电视为主导媒介的艺术实践活动。在被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称为“冷酷媒体”的电视装置中,白南准(NamJune Paik)把日常生活中最为庸常的物品电视机改造为艺术作品的实践,实在令人震惊且愉悦,而后使人陷入沉思,并折服于其在艺术与生活之间、艺术与技术之间、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完美呈现。不过,从另一角度说,也正是由于艺术具有多元包容性,才使得艺术作品中因日常生活和经典美学之间的违和而产生的“丑陋”语言得以获得合法性存在。


图 5.1 白南准的 TV Cello

...........................

结语:设计让生活被看见


“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拒绝全盘接受。”
21 世纪以降,消费至上、享乐主义、经济全球化等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叙事背景。而大部分的职业设计者也一直工作在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设计体系中,扮演着消费主义帮凶的角色。因此,从过去到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说,多数的设计师主动放弃了对设计话语权的掌控,并将评判标准交给市场。这符合资本主义关系下的生产逻辑:它产生了赋予权力和剥夺权力的立场,对于强大的个体和组织来说,这绝对是有利的。
然而,如果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极不公平的。尽管如此,可以预想到的是,在未来依然还是会有设计者狭隘地把设计视为商业交易的手段,并贪婪地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忽视对生活真正意义与价值的尊重。当然,这并不是设计的全部,也并非设计本身的信念所在。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设计对于商业价值的创造也是其职能之一。日常生活也正是因为设计所设计的种种事物而得以“审美呈现”。因此,对于当下甚至未来的设计来说,其秉持的道德话语与多元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由于技术的更迭、互联网的发展、消费文化的蔓延、经济全球化的扩张等等的缘故,平面设计领域好像变得更为“热闹”起来。但实际上,总体情况并未有实质性的积极变化。一方面,在消费社会中,激烈的商业竞争,使得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被要求伪装成“多样性”,并以这种“多样性”对种种商品进行“润色”后再向市场输出。然而,所谓的“多样性”也只不过是浮于商品表面的平面技巧。因此,毫无疑问,这种方式最终会导致整个商业语境下品牌视觉表达的相似性,使得其被迫进入价格战争的“泥潭”。而与此同时,商品也不断呈现出一种符号化倾向。换句话说,在此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剥离,并逐渐沦为了空洞的价值符号。人们不再将商品视为物品来消费,而转向为商品背后的价值编码而消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