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在那东山顶上》的艺术特色及演唱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93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认为我们要在跟紧时代步伐的环境下,多思考、多学习藏族传统的歌唱技法,更要学会在熟练掌握本民族的歌唱技法的同时,尝试借鉴、融合美声、流行等演唱方法,汲取营养的同时,取长补短。只有如此,藏族民族声乐艺术才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歌唱方法。也只有如此,藏族音乐才能紧随时代,走出藏区,走向世界。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质朴、能够充分表达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品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及“民族”特征,歌曲表现上也对歌者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文化内涵及艺术修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本作品旋律呈现出“高亢、婉转、明亮、宽广”的风格特征,对演唱者声音的运用、气息的控制、音色地把控与歌唱位置的统一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实践”价值。
(2)本作品诗词体现出“细腻、柔美”的内涵特质,塑造出极为生动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感染力。丰富的文本内涵,有助于提升演唱者的“情感表现”及自身的“音乐修养”。
(3)本作品风格体现出鲜明的“藏族音乐”特色,旋律与伴奏声部均具有较为浓烈的民族色彩。掌握藏族音乐伴奏的节奏特点与复调特征,才能起到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达成人声与伴奏声部间的“天人合一”。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艺术特征、造就了灿烂的高原文化。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的地理环境,及藏语“地域化”的语言限制,导致不少优秀的音乐没能真正传播出去。
为了推动藏族风格音乐的传播与推广,不少作曲家开始尝试创作像《青藏高原》《天路》《珠穆朗玛》《天上西藏》等,具有西藏风格的音乐作品。也正因为这些歌曲的传播,才使得祖国各地的人民更加了解藏族、懂得藏族声音、推广藏族风格的歌曲。
歌曲《在那东山顶上》是张千一先生结合仓央嘉措的诗歌,创作而成的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作品。通过青年歌唱家谭晶的演绎,把雪域高原宽广、美丽的自然风景,及细腻、柔美的人文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朗朗上口的词句与优美动听的旋律,带来极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藏族不仅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以及云南地域,还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美国、加拿大等海外的地区。国外学者对西藏的研究,大多以“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为主,较少出现“音乐学”的相关文献,更少见以歌曲《在那东山顶上》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探讨。
目前,中国知网研究藏族音乐的外文文献有:《藏族音乐的文化内涵研究》《印度对藏族音乐的影响》《西藏音乐个案研究》等。还有一些交叉应用性研究,例如:Effects 和 Otoia 在《麻醉研究与实践》杂志上发表的《西藏音乐对等待手术患者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一文,从音乐治疗的方面阐述了藏族音乐对病患神经状态的影响,但此研究未能全面剖析藏族音乐的艺术成分和内涵价值。另外,还有类似论文是针对藏族音乐和西藏文化的诠释,但都未能对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进行单独的分析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查找,笔者找到 7 篇关于《在那东山顶上》的论文,6 篇学术期刊和1 篇硕士学位论文。
(1)陈文秀,2016 年在她的硕士论文中阐述了谭晶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互融合的方式对歌曲《在那东山顶上》演唱的艺术处理[1]。
(2)关于《在那东山顶上》音乐特色的分析,2013 年丁绪山对作品的旋律、歌词、节奏、和声、曲式及伴奏织体进行细致的剖析,并对歌曲的演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演唱者能更好地把握这首歌曲[2]。
(3)在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方面的研究,2019 年刘新玲从音乐特征、演唱风格、以及跨界演唱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3]。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还未有学者以《在那东山顶上》为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审美特色、文本内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的。所以,本人将在分析藏族歌曲演唱风格的基础上,秉承“藏族音乐风格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声乐的多元创新”为理念,对作品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分析。
....................................

第 2 章 歌曲《在那东山顶上》的艺术特色

2.1 《在那东山顶上》的创作背景
电影《益西卓玛》是由谢飞导演,讲述了藏族姑娘益西卓玛与三个男人经历近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见图 2-1)。


图 2-1:电影《益西卓玛》封面

影片情节动人,其中的雪域美景和歌曲《在那东山顶上》带给观众美的感受。歌曲《在那东山顶上》是由我国知名作曲家张千一作曲,其中的歌词都来源于仓央嘉措的诗歌,由谭晶首唱而火遍祖国每一个角落。谭晶把曲中的雪域高原和对大自然的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音色柔美、宽广、高亢、细腻,深远的意境结合谭晶演绎,使得每一个聆听者沉醉其中,充满对西藏的遐想。完整谱例见附录。
............................

2.2 《在那东山顶上》的音乐特征
2.2.1 曲式结构


如表 2-2-1:曲式结构分析表

如表 2-2-1 所示,《在那东山顶上》节奏稳定,属于“并列单二部结构”的曲式结构。整体框架由:前奏+A+间奏+B+尾声构成。其中,乐句大多呈现出带扩充的状态,即将原本 4 小节一句的方整性乐句进行结构上的扩充,打破原本乐句规整的方整性结构。
若抛开作者所使用的作曲技法,伴奏织体编配,只看其旋律,我们也可以将其判断为 F 宫六声(加变徵)调式,每句的尾音都落在宫音 F 上。但作者在作曲技法、伴奏织体编配上都是建立在西方的大小调体系基础上的。全曲的旋律发展手法,以二度的上下行级进方式为主,五度以内的小跳进为辅,总的来看,旋律的进行和发展较为平稳,配合 66 速度的缓慢陈述,使得音乐带有更加浓郁的叙事性色彩。
.............................

第 3 章 歌曲《在那东山顶上》的演唱分析.............................. 9
3.1《在那东山顶上》歌词分析................................ 9
3.2《在那东山顶上》的演唱技巧............................... 10
3.3 谭晶版与完玛三智版《在那东山顶上》的演唱比较....................... 12
3.4 演唱与伴奏的融合................................. 15
结论................................ 17

第 3 章 歌曲《在那东山顶上》的演唱分析

3.1《在那东山顶上》歌词分析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编配乐曲的叫歌,未编配乐曲的叫作诗或词。歌词与诗的区别在于诗可以编配乐曲同样也可以不编配乐曲,而歌词却必须要编配乐曲。诗歌可以单独阅读品味,而歌词脱离了音乐却是不行。因此,只有当歌词与音乐融合为一体时,才能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完美呈现出来。
西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公元 1687—1707 年)创作的诗集《仓央嘉措诗歌》,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被配上民歌曲调,到处传唱,一直流传至今,直接影响推动了西藏民歌的发展。《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是作曲家张千一将仓央嘉措的两首诗歌加一整合改编而成。


《在那东山顶上》歌词

以上是《在那东山顶上》主歌部分的藏语大意。中文大意: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不会相知,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如果不会相知,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7]。这首歌是作曲家张千一将仓央嘉措的两首诗歌加整合改编而成。
............................

结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演唱藏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这其中有学习声乐的学生,同时也有广大的声乐爱好者。藏族民间歌曲,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艺术形式。想要真正了解西藏本土文化、演唱好藏族音乐作品、就必须学习藏族的语言文字、音乐特征、多向当地民间艺人、音乐工作者虚心学习雪域最原生态的本土文化。
《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歌曲,不但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潜移默化的艺术力量,对听众在情操、修养方面起到较为有益的作用,且推动了西藏风格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毕竟,只有秉承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态度,藏族民族声乐和审美意识才不会落伍。为此,我们要在跟紧时代步伐的环境下,多思考、多学习藏族传统的歌唱技法,更要学会在熟练掌握本民族的歌唱技法的同时,尝试借鉴、融合美声、流行等演唱方法,汲取营养的同时,取长补短。只有如此,藏族民族声乐艺术才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建立一个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歌唱方法。也只有如此,藏族音乐才能紧随时代,走出藏区,走向世界。
当然,歌唱艺术只有细致分析、深入理解,再加上成熟的演唱技术才有机会将作品完美诠释。笔者能够有机会对本课题进行较为深刻的研究,并把自己的演唱体验呈现出来感到莫大荣幸。同时,希望本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接受同行、专家们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