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云南少数民族中傣族音乐文化既是我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音乐文化自传入中国后一路摸索,国人也努力探寻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道路。从我国探寻中国钢琴音乐之路开始,经过前期在中西音乐元素相结合以及模仿写作中摸索和初尝试。第一次创作变化的转折发生于 1934 年,齐尔品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①此次比赛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钢琴音乐事业发展,许多优秀作品在这场比赛中涌现。其中由贺绿汀作曲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具有中国风味且运用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性作用。
1978-1996 年是中国钢琴音乐开启全面发展的时期,如专业音乐教育方面迅速发展,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学术化,钢琴音乐教育教材丰富多样化,钢琴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其中,“上海国际钢琴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比赛会,使得世界乐坛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民族音乐钢琴的创作,至此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②。夏良的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在此次比赛中荣获第二名。
1.1.2 选题的意义
该论文的研究对象——夏良《版纳风情》,创作于中国钢琴音乐全面发展时期,这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繁荣,钢琴音乐创作越来越多元化,音乐的创作也越来越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研究该作品的实践意义有:
(1)通过对钢琴作品《版纳风情》中傣族音乐元素的分析,有助于学者们了解傣族音乐文化,从而对少数民族钢琴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对该作品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分析,为学者学习该作品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从而运用到钢琴演奏中去。
.....................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为能够细致地研究此论题,需要阅读大量的民族音乐学、中国钢琴史、演奏法、曲式分析、和声分析等音乐文献,从中提取有学术价值的信息,为论文写作提供较为准确的理论依据,使论文的写作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1.2.2 案例分析法
以《版纳风情》为主要研究案例,从作品的创作分析、音乐分析、演奏技巧分析以及《版纳风情》的启示意义这四个方面去进行研究探讨,为演奏《版纳风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3 归纳法
通过前期的研究与分析,归纳总结出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傣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及其演奏技巧,并从这部作品出发,最后从音乐会演奏的心得体会以及傣族音乐元素对钢琴作品的影响和发展两方面得出启示意义。
......................
第 2 章 《版纳风情》的创作分析
2.1 创作背景
夏良,云南人,代表作品有《幻想协奏曲》、《第一大管协奏曲》、《版纳风情》。该曲《版纳风情》钢琴组曲是作曲家运用钢琴的音色来展示西双版纳地区的风土人情,描绘了美好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以及民族节庆的热闹场面。
文革结束后,中国钢琴音乐从低谷中走出,迎来了音乐创作上更加自由化的解放。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逐渐以“中国风格”为创作主要方向,以“求新”、“多元化”、“体裁多样化”和“现代化”等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创作的新方向。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亮相于 1987 年,处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这时期的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以多方位的全面发展模式走向繁荣。而《版纳风情》在一场影响深远的比赛——“上海国际钢琴音乐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作曲家以现代化的和声语汇描绘了云南西双版纳的怡人风景和人文风情,整部作品隐隐散发印象主义音乐的独特风格。
作曲家们大多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情感,故乡为他们承载了许多,他们以创作来回复故土。《版纳风情》就如夏良先生运用钢琴来描绘其印象中的西双版纳,富有美好的自然美景,活力欢腾的节日场面,不论是从山水中还是人文情怀里,皆具有版纳的独特风情。
(谱例 3-1)
2.2 创作素材
作曲家对西双版纳地区的音乐元素进行提取,采用了傣族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充分体现在整套钢琴作品的第五首《铓与锣》中。这首作品运用复杂的节奏型、大量的叠置和弦,以现代化的和声作曲手法来模仿傣族人民热闹的大型节庆场面,以钢琴的音色演奏出傣族打击乐器铓、钹、鼓等一起合奏的震天般的音响效果。
乐器“铓”在傣族中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一只来自孔雀国的美丽孔雀边跳舞边奏响铓,为原来荒芜、清贫的勐拉坝带来勃勃生机,使这片土地越来越富裕,傣族人民纷纷迁移至此,从此人民安居乐业。傣族人民认为孔雀和铓为他们带来了美好的幸福生活,在重大的节庆日里纷纷跳起了孔雀舞,奏响铓锣,以此庆祝吉祥的到来。在演奏铓锣的时候,一般以一大一小组合,大的为母铓,小的为公铓。大铓声音浑厚,演奏强拍,小铓声音清脆,演奏弱拍,例如《铓与锣》中大量的复杂节奏,6/8 拍、4/8 拍、5/8 拍、4/4 拍等拍号的不断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傣族人民奏响铓锣欢庆地场面。
这样的创作手法常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风格类钢琴音乐作品中,而这类作品多以改编和原创为主。改编作品分为:由民族器乐作品改编、由民歌及创作歌曲、民间小调改编的作品。原创作品根据地方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分别为:对民族民间音调的提取、对和声音程的提取以及对特性节奏的提取这三类①。《版纳风情》属于原创作品,以对特性节奏的提取进行创作,提取了傣族民族常见的打击乐器的附点、长短等复杂节奏。
(谱例 3-2)
...........................
第 3 章《版纳风情》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5
3.1 音乐分析................................................... 5
3.1.1 朴实民族化的旋律.................................... 5
3.1.2 色彩多样性的节奏..................................... 5
第 4 章 《版纳风情》的启示意义....................................... 16
4.1 音乐会演奏心得....................................... 16
4.2 傣族音乐元素对钢琴作品创作的意义................................ 16
结语.................................... 18
第 4 章 《版纳风情》的启示意义
4.1 音乐会演奏心得
作品《版纳风情》是笔者的毕业音乐会曲目之一,经过一个学期的乐谱研读和演奏实践,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集与整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与导师商讨后最终确定该选题。演奏启示:《版纳风情》是一首具有傣族音乐元素的钢琴组曲,作曲家用钢琴的音色来展现出西双版纳的神秘画面。初学时,对作品的了解只停留在浅显的文字印象上,演奏实践后,对其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对如何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有了演奏基础。每一次细致练习都会加深对其不同风格的体会——从第一首《林》中的“风”,到《水之舞》泼水节的“水”,沉静后抒发温柔朴实的《情》,活力俏皮的《彩蝶戏花》,以及最后热闹狂舞的傣族人民的欢庆——《铓与锣》。这些音乐形象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而是通过实践演奏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版纳风情。
理论启示: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去研究这首作品的动力。论文写作前期,笔者通过对《版纳风情》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了解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特征、现代化和声写作手法等等理论知识,了解了云南丰富的人文底蕴,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认识了傣族的铓锣等等。大量的文献积累,不仅掌握了更多专业理论知识,对云南的人文地理及傣族音乐也有了涉猎。
通过这次学习演奏《版纳风情》,对笔者今后的钢琴曲目的选择提供了新方向。在以往的钢琴学习过程中,大量的接触外国作品,而对本民族的乐曲接触较少,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底蕴甚是欠缺。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会加强对这类钢琴作品的演奏,并言传身教积极教授少数民族风格钢琴作品,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
..........................
结语
在“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傣族音乐元素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写作过程中,笔者越写愈发能感受到作品中的音乐魅力:通过把个人实践演奏乐曲的体会和理解,结合相关音乐理论知识,从而对《版纳风情》中的五首作品的音乐分析、演奏技巧分析、傣族音乐元素、《版纳风情》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和阐述。通过学习这首作品,笔者不论从音乐分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理论分析,亦或是演奏技巧中的复杂节奏型和其他的重难点的实践分析,演奏作品时演奏者都需要清楚的把握每一个乐章的主题,且能够将五个乐章的意境完整的串联,特别是这首作品的傣族音乐元素,将复杂且有特色的节奏在演奏时表达出来,展现出一首丰富且完整的钢琴组曲。通过学习和演奏,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学以致用,将所吸收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去充分展现出来。
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作为笔者的音乐会曲目之一,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对象,在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笔者从了解作品本身,演奏实践作品,收集作品以及更多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继承以及弘扬傣族音乐风格钢琴作品中得到的许多启示,这对于笔者今后的学习也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个人水平与论文篇幅有限,文中的一些论述难免有失偏颇,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个人能力。希望此文能为学者学习该作品提供参考的理论依据,从而运用到钢琴演奏中去。同时也希望此文能起到一得之见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云南少数民族钢琴音乐,更好的传播、弘扬中国少数民族钢琴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