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人生活需求的多样性
人的需求通常由低到高依次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2]。一般认为当低层次的需求尚未满足之前,探讨高层次的需求往往会超越实际,所以当人的物质需求还没有满足的时候,有可能会暂时放弃某些精神的需要。唯有在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才会出现精神需求,并变得十分迫切。但事实上,人们的生活追求往往会因人而异,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谓“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他已将这种审美的精神需求看得比吃饭、穿衣这类生理需求更为重要。当然这或许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普通人应该还会因循上述五种层次呈金字塔状排列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他们渐渐不满于日常的吃喝、或者拥有某些生活用品,对精神的追求也开始涌现,且日益普遍。如许多居住小区中一些居住在底层的居民开始修建他们的花园、一些居住在楼层居民则将阳台改造成为小型景园,因此帮助他们营建一个舒适的环境已经成为园林设计者的工作之一,而提高这些环境的品位也就成了我们的研究课题。
如果能够对古代的文人园林予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古典园林中呈现的正是一种精神追求。或者说他们是将精神满足与物质享受融合成了一体,从而构建成一种“诗意的生活”。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1.2 诗意栖居的探讨
诗意栖居是由人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生活理想,也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3]。一直以来,人们出于对诗意生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对“诗意栖居”展开讨论与研究,期望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获得身心愉悦的精神享受。
许多人以为德国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荷尔德林的那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开启了人类追求诗意人生的心扉,不久因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闻名。当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论述“山水城市”时,借用“诗意栖居”观念,提出了园林不仅是今天人们的旅游地,将它作为理想的居住场所,就能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有机结合[4]。之后“山水城市”开始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
................................
1.2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1 相关概念
(1)明清园林
从时间上说,明清时期可以指 1368 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并建立了明朝开始,直到 1911 年清王朝的覆亡。因为明清两朝的制度大致延续,所以历史学家常常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然而这一时期的园林发展却可以发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明代前期鉴于元朝奢侈腐败导致亡国的教训,强调节俭,所以全社会造园活动受到抑制,其艺术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到了明代中后期,一方面是经过了百余年的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有了巨大的积累,为园林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明初限制奢侈律令逐渐松弛,统治阶层率先开始追求享受,之后全社会相继效仿,于是造园之风日益昌炽,园林艺术也在此时迅速提高。明清更迭虽然也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带来动荡和破坏,但进入清代之后不久社会渐趋平定、经济迅速恢复,在帝王兴趣爱好的推动下,造园活动不仅得以复苏,而且更为普遍。到了清代中期开始,西洋文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园林的风貌、特征也出现变化。
虽然明清园林可以泛指明清两朝所有的历史遗存,但若希望探讨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特点,则主要就是探讨从明末到清初的造园活动。尽管在此期间经历了朝代的更迭,但园林的发展并未因此而发生突变。所以本文将涉及的“明清园林”主要是从明末到清初的造园活动。
(2)文人园林
如今,人们已习惯于将除了帝王之外的府宅花园称之为“私家园林”。又将其中一部分称之为“文人园林”。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文人园林”并非“文人的园林”,而是指那些富含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山水的理解、体现时代思潮、引领造园潮流、代表着这一时期造园最高水准的园林。
因为在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作为一个阶层,对于社会变动与统治集团关系十分敏感,逐渐形成“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当他们身处动荡乱世之际就会选择栖身山林以避世,所以在诸如魏晋这样的动乱年代,不仅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隐士”、“高人”,而且还带来了人生意义的思考,形成寄情山水、雅好自然的风气。于是,从山水文学开始,继而出现山水绘画,最后产生了山水园林。尽管“文人”也会在之后的社会演变过程中不断发生蜕变,但他们兴建的园林却始终引领这造园的发展,甚至被认为“主人不文易俗”,原因在于“即使榱桷维新,松菊如故,而拥是园者为酒肉伧父,一草一木,一字一句,使见者秽而欲呕,掩鼻蒙面而不能须臾留也。夫有之以为恨,讵若亡之以为快乎”[5]。
..............................
第二章 明清苏州文人与园林
2.1 明清时代
在经历了将近百年的蒙元统治之后,终因政治腐败、权力倾轧、土地兼并等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中为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华夏大地之上重新建立了在群雄争斗中乘势而起朱明皇朝。
2.1.1 明清社会发展概述
有鉴于元朝覆亡的教训,自明太祖洪武开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措施,如鼓励无业的农民垦荒屯田,并实行免税政策;注意兴修水利,提倡经济作物生产等等,使明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成祖夺得帝位后,迁都北京,削除藩王势力后,专制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是为明朝的盛期。
但这一时期开始宦官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权力,逐渐成为之后社会由盛转衰的巨大原因。明英宗即位后,土地兼并加剧,财政危机开始呈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上北方瓦剌、鞑靼部的进犯,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等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穆宗、神宗年间,首辅张居正为缓和当时的财政危机,推行一条鞭法,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但这一举措危及某些当政者的利益,所以推行困难,到张居正去世,一条鞭法基本废止,明王朝的没落亦已无法逆转。
神宗万历中叶以后,无论是朝政还是军事、财政等方面危机都日益严重,由此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溃。熹宗天启七年(1627),以陕北严重灾荒,澄城知县张斗耀“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为导火线,引发陕北农民大起义。之后各地响应,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644 年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陕北农民起义领袖入主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原镇守辽东的明宁远总兵官平西伯吴三桂初降大顺,继而复叛,引当时业已强大的清军进兵中原,并一跃成为继大明之后的新政权——满清王朝。
.............................
2.2 苏州概貌
在今天,苏州可以指一座城市,也是一个行政区域。而在古代如明清苏州府其实只是一处治所,周围地界上的一切事务均须先由其属县过问。所以所谓“明清苏州”应该指其行政区域。
2.2.1 苏州的环境与疆域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地处太湖平原。这里地势低平,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人类自远古时期就踏足这片土地,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璀璨的上古文明。商代末年,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北的周族一支迁徙到此,与本地居民结合,建立“勾吴”之国。二十余传至阖闾、夫差之时达到鼎盛,跻身到了春秋大国争霸的之中。但不久吴国为越国所灭、后越囯又被楚囯覆亡。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天下分作三十六郡,之后我国一直延续着国都——郡(州、府等)——县三级行政建制。早期在县之下就是广大的乡村,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初起又在县与乡村之间增设了镇、市一级建制。苏州自吴王阖闾在春秋晚期修筑阖闾城之后,因这一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相对安定,所以不仅城池位置一直未变,而且始终承担着郡或州、府一级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治所。其所辖区域则逐渐缩小,如秦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其范围大体囊括了过去的吴越之地[13]。到明代初年改元平江路为苏州府,领一州、七县(包括今属上海的嘉定、崇明)[14]。入清以后虽设有苏州道台,但府治之名不变,属县范围也基本延续。
苏州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带来了优越的环境、良好的气候。上古时期的良渚文明以及春秋时期吴国的崛起与雄霸,应该都与这里的环境因素有关,也许是自然的突变致使良渚文明中断,或许因政治决策的错误导致吴国瞬间强盛之后迅即消亡,然而在晋室南渡之后包括苏州的江南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快速且稳定的发展。
..................................
第三章 明清苏州文人园居生活的诗意性..........................25
3.1 文人园居生活的成因..............................25
3.1.1 文人的生活需求.................................25
3.1.2 文人的生活态度...............................27
第四章 文人诗意园居的构筑与体验..............................42
4.1 诗意园居的环境基础.................................42
4.1.1 自然环境.........................42
(1)地理气候..............................42
(2)地形地貌....................................43
第五章 明清苏州园林对于当今造园的借鉴意义................................68
5.1 当代造园与古典园林............................................68
5.1.1 当代宅园对古典园林的传承.................................68
5.1.2 城市公园对古典园林的借鉴................................70
第五章 明清苏州园林对于当今造园的借鉴意义
5.1 当代造园与古典园林
有关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成就和价值论述者已多,且有高度肯定,但考察当代的造园却令人感到几乎没有能够真正传承古典园林精髓的。有人以为,这是因为时代变迁令过去的造园基础完全消失,但事实上还是由于对于古代造园艺术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甚至对园林本身的意义缺乏清晰的理解。在造园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借鉴、运用苏州明清文人园的手法应该会对当今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带来帮助。
5.1.1 当代宅园对古典园林的传承
清代中叶之后,苏州的文人园林渐渐式微,到清代晚期外来文化的冲击,开始使园林出现变异[61]。19 世纪末叶到 20 世纪的中叶因为动荡和战乱几乎没有新的花园的出现,而社会稳定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也基本停止了个人造园。
就当人们以为个人造园的时代已经结束之时,不想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代。有人曾在刚刚跨入 21 世纪之际就预言,由于人们具有强烈的亲近自然的要求,在经济条件允许后,就会关注身边的环境,当代宅园也就有可能回归,渴望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62]。时至今天,不仅那些占地较大的高档住宅的主人希望在屋宇周围布置花园,即便是普通居住区的底层也因为可以布置花木、景物而变得抢手,甚至那些居住在楼层的住户,也希望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园景,于是所谓“阳台造景”也就应运而生,小庭园的设计与建造确实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
.............................
6.1 总结与创新点
苏州明清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审美追求的表达。透过这些清雅的园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人开始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把他们极致的闲情逸致都投射其中,并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来访的友人一起对弈、清谈、观赏景致,体会精神世界的极致快感。但长期以来,人们虽然赞叹古典园林的美轮美奂,却也一直忽略了文人自身对于构建诗意园居的重要性。据此,文章通过对明清文人诗意的生活理想与方式、文化心理的解析,及留存至今的苏州明清园林的考察,让我们得以从文人日常生活的角度研究其诗意的园居生活环境,从而了解园林的整体风貌与优美的园林景象。
随着论文一步步的开展深入,笔者在对明清苏州园林与文人诗意生活的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之后,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人诗意的园居活动这一点上加以论述,而是应当将园林置于明清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结合文人思想,对园居空间的诗意性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即如果不了解文人的心态,不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需求,那对苏州园林中诗意景致的分析研究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从而对诗意的园林景象难以形成清晰而独到的认识。而且不探究当时文人园居生活的起因与诗意追求,也难以理解他们诗意园居的物质基础与空间环境。笔者希望通过对明清苏州园林与文人诗意生活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文人园居生活方式的了解,及重识苏州古典园林的美。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与感知诗意园居的景物构成与空间格局,为对诗意栖居也怀有一份憧憬的我们,提供借鉴与参考。
故而文章在分析与归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认知,对文人诗意园居的营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总得来说,研究主要分成了两步:第一,
分析诗意园居所反映的文人的生活理想;明清这一时期,文人出于对城市物质生活的依赖及山水难以解开的情结,在市井之内开展构园活动。文人把他们的生活理想带入园林,将自然山水浓缩在喧嚣城市中的某个角落,使得园居空间具有诗意。毫无疑问,园居成为了文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一种重要方式,实现了他们园居生活中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完美结合。第二,探寻诗意园居在当代的实践;把诗意园居和现存的苏州明清园林结合起来,分析明清文人诗意园居中所涵盖的理念与手法,将他们诗意园居的建构脉络加以梳理与归纳,并结合现代园林的实际情况,选用对今天构建诗意栖居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力求人们仍然可以感受闲适自得的诗意生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