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风景题材的再创作——《硫磺沟》系列创作实践报告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06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及目的

“风景属于看风景的人”。作为自然的地理风貌或人文景观,风景本身是物象化的一种客体,审视风景的人才是赋予风景生命和情感的主体。人受其所生所长的环境影响,对所见所闻的事或物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风景的审视也是如此,画家在创作风景油画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和对自然的认知,在风景这种客体本身的特质上进行再加工,赋予风景本体所不拥有的别样韵味。这种对风景的再创作是画家作为独立个体将情感、思维等精神层面的存在进行物象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风景再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找出与风景对话的方式,走进自然,解读自然,寄情于景,通过对风景的再造,挖掘自身意识形态,精神内涵。通过近几年在新疆生活学习的经历,从风景油画的角度对新疆风景进行再创作,一方面是对这段时期的经历进行总结,为自己对新疆的情感塑造一个符号,另一方面,生活需要思考与反省,我希望通过这种实践研究,创作出一些具有感染力的风景油画,借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对自我的关怀,通过这种关怀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上的休憩和反思的空间。在作为绘画作品创作者的同时,如何去基于风景这种客体本身的特质,利用由其而产生的创作思源,在审视客观物象的同时发掘与自身的共鸣点,进而赋予它更深层的含义,是笔者当下所急需研究的。通过对风景再创作的研究,一是对风景油画创作的深层性进行梳理,从审美意识上解决在绘画过程中对创作客体的被动的、照片化的描摹;二是通过作品的对比性研究,分析个体情感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诠释自己对风景这种客体的解读、共鸣和再加工再创作。三是通过系列性的实践创作,不断的对风景的内容进行深化,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及审美意识对风景进行再创作,借此寻找最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

.........

1.2 研究方法

本文从画家用个体意识对自然环境进行再创作并形成作品的过程入手,着重探索绘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论文准备初期通过大量阅读收集文献资料,了解赏析代表性画家创作历程及作品,丰富本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代表性画家作品的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及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自身实践对油画对风景再创作的方式,如素材的提取,精神加工等方面,完善和系统自身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对《硫磺沟》系列风景油画作品的实践,阐述创作过程中的认识和理念,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完善自身的绘画语言,对在疆三年的生活学习进行总结。

........

2 风与情——风景的重构与再塑

每个人对风景都有其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是一种基于风景本身自然之美的重构再塑的过程。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画家在风景油画的创作过程中,先通过风景对情感的诱发,也就是触景生情,再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文反思对风景的深加工和再创造,赋予了风景更深层的含义。

2.1 自然风景之美的发现及重构(触景生情)

风景虽然是一种客体存在,但自身仍有着独特的气质。人们对风景的外在特征有着不同的普遍定义,这首先要求了人对客体属性的认知,这种属性便是自然风景自有的美感。以色彩,地势,环境等方面举例,从大众普遍审美习惯与直接性心理感应来说,通常情况下“绿色光的波长适中,人的视觉对绿色光反应最平静,眼睛最适应绿色光的刺激。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它的表现价值是丰饶、充实、平静与希望。蓝色光波短于绿色光,它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最浅,因此,当红橙色是前进色时,蓝色就是后退色。红色是暖色,蓝色是冷色。蓝色表现于精神领域,让人感到崇高、深远、透明、智慧”1(图 2-1)。广阔的场景常常带来悠远空旷的感受,高大的物体对人会造成或压抑或神圣的直观情感体验(图 2-2)。环境若是脏乱无序便会使人感觉焦躁不安(图 2-3)。这种客体存在所诱发出的种种情感主要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审视风景时需要对它本身的特质进行发掘,因心情境遇的不同,不同的人会在同一场景里提取最契合自身的那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对自然风景之美的发现过程。由于自然风景的客体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客观上它的色彩、性状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情绪而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其中所需求的某种特质,也就是诱发我们情绪共鸣的元素,并对这种元素进行加工重塑。反之,在欣赏客体的时候大环境内一定有我们所不需要的元素,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剔除这部分影响整体情绪的元素,主观上改变或加入一些可以强化作品内涵的元素。

.........

2.2 个体主观情感对风景的再加工(寄情于景)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风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风景的美或丑取决于欣赏风景的人,情绪的高低决定着个体对风景的解读。一方面我们要承认美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强调审美的个体主观性。在画家的眼中,风景未必都要从美好的事物中去挖掘,作为客体,在不同人的审视下,它可以是秀美华丽的,也可以是残破不堪的。美的东西可以是败絮其中,丑的东西也未必不可内蕴金玉。人作为主体对风景外像的再创造才能赋予风景更为深层的含义。风景的客体存在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元素,自然场景包含多种综合元素,它在客观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需要人作为接受者对它进行意识上的加工。个体的人会在审视风景时主动将自己的情绪与风景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风景丰富的内涵,而这种审美的过程就是个再加工的过程。原籍德国的心理学家、文艺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曾说:“既是最简单的视觉过程也不等于机械地摄录外在世界,而是根据简单、规则和平衡等对感觉器官起着支配作用的原则、创造性的组织感官材料。”2由此可见风景在个体意识中的映现并不是它原本的样子,而是由艺术家通过感官在精神上进行过创新再造的结果。例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词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风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身有其物质化的形象,藤、树、鸦、道、风、马等物是客观存在的景象,在作者的主观描绘下这些物便成了个体情感的载体,渲染出了“断肠人”悲凉的生活境遇。风景油画的创作也是如此,寄情于景是风景油画对风景的再加工。

..........

3 风景油画对新疆风景题材再创作的对比分析....5

3.1 我对风景题材再创作的早期实践....5

3.2 对于新疆风景题材再创作的举例对比分析..........6

4《硫磺沟》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8

4.1 创作题材的选择.....8

4.2 再创作形式的探索.........9

5《硫磺沟》系列作品的内涵.........12

5《硫磺沟》系列作品的分析

硫磺沟的地理风貌处处体现着新疆的独有风格,在细细品味了硫磺风景之后,我做了多次尝试。通过对硫磺沟风景的直观呈现和主观体验,运用局部的肌理效果处理,和细节的刻画,光线的加强,前后色彩的微妙变化创造式的进行表现。千万年的地质变化,使得硫磺沟的土地呈现出多层次的表象,因此在绘画过程中我将这种感受直接保留下来,土壤在正午的烈阳下显得有些灰白,这与我在傍晚时的感受有些不同,时空堆叠的历史厚重感不能很好的体现,因此我在创作中将色彩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加强画面的对比(图 5-1)。山石的层次很自然,但由于光线的问题显得不够悠远,因此我在处理时,主动的将构图偏向层次最为巧妙的部分,山水相间,不仅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文人画元素带入其中,也能够凸显硫磺沟历史沉淀的厚重,天空色彩的主观性再造,深绿色和橙红色远山的搭配进一步加强了空间的悠远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内涵。第二次尝试是两幅一起创作的,画面的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素材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但同时创作的好处在于,互相之间的对比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原素材的深刻体验,并在画面处理方式上运用了上一次实践的经验,以期将作品风格的延续性保持住,(图 5-2)中紫灰色的山石有着丰富的纵向层次,与横向的岩层堆叠产生了有趣的互动,流水冲刷出的痕迹将跨越千万年历史的地质痕迹贯穿连接,戏剧化的体现出了新疆在数千年历史中文化交错融合的历程,前面土台的处理较为单一,但却厚重,一方面体现着蕴育出新疆文化的土壤,一方面又在画面构成中拉伸了画面空间的幽深,加强了时空感。而天空黑灰色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厚重,进一步加强了情感深度,另一方面也反衬着新疆历史文化的绚烂多彩。(图 5-3)中,山丘的层层远推,也同样是历史长河的隐喻,土地干涸而荒凉,体现出新疆的地质特征,可一座座山丘却有着各种各样绚烂的色彩,绿色的天空,在画面中有着特殊的润色效果,使得画面不会过于干枯,同时,浓郁油润的绿色是夏天的元素,它代表着生命的热烈和繁盛,暗喻着承载着西域文化的这片沃土,天空下远处的小小金山,与前方的山丘遥遥呼应,显示出历史的承继,也是对遥远历史中新疆作为丝路明珠的追忆。尽管如此,这些前期的尝试并不是很成功,还存在着很明显的摹写意味,在色彩、构图上并没有做出突破,感染力单薄,内涵缺失,个人主观情绪对风景再塑的程度不够。因此在后续的创作中我在构图及画面上做出新的尝试,色彩上基于丹霞地貌的特征,加强对比,提取其中红色的重要特质,与大面积额的深蓝色或绿色搭配,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暗合新疆传统审美中对色彩的极致追求,也可增强画面的情绪感染力,如艾德莱斯绸那样的色彩斑斓,衬托出视觉上的绝对冲突,引人注目。

..........

结语

风景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性格界限,人类通过主观情感的注入赋予了风景不同的内涵。我们常说“触景生情”,于我而言倒不如说是“触情生情”。对于景色,我们已经产生了情感,我们的认知系统会尝试着对这种情感做出解释。这种认知系统指的是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境遇、文化学习所造就的,它使我们在审视风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对风景进行着超越其客体内涵的重构与再塑。在风景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对于风景的客体存在进行单纯的再现,而应该结合创作者的主观认知,使风景画作品成为个体情感的载体,继而将自身意识传达并表现出来,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身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在绘画中正是利用和强化这种认知系统,才创作出内涵丰富,认识深刻的作品,进而来传达自己的审美主张。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研究中,通过对风景不断的体悟解析,结合自身认识进行再造,经过实践和研究并最终物化完成《硫磺沟》这一系列作品。虽然这一系列作品对新疆风景再加工的成熟度仍然不够,但这些稍显稚嫩与笨拙的作品为我的新疆记忆描绘出了一个经典的符号,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经历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我学会了体味题材、认识题材、萃取题材和利用题材,并逐步摆脱被动描摹创作对象的惯性。在未来的学习中,希望自己可以吸收更多的理论知识,对比学习名家作品,不断地完善己身,认真体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一步解决绘画中对风景的被动描摹问题,在作品中物化出自己的精神诉求,力求更深层的再造风景油画的内涵和意蕴。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