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艺术家李鸿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04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李鸿印的生平

第一节 家世与背景

1.北京漆艺的历史

1935 年 4 月李鸿印出生于北京东晓市,祖籍在北京城郊的一个小镇——高丽营镇。高丽营镇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西北部,北京六环贯穿该镇。唐朝年间一部分高句丽人迁徙到此,慢慢发展成集镇,所以称之为高丽营。北京漆艺最有名的就是雕漆工艺,北京的雕漆工艺也是中国漆艺里的一个重要门类,据明朝时期黄成所编著的《髹饰录》里记载,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在我国四川、云南一带。宋代时期,随着“剔红”和“剔犀”的出现,雕漆工艺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经典的剔红作品《桂花纹剔红盒》(图 1-1)。到了元代,随着工匠的流动,雕漆工艺传入北京,元代的工匠又把雕漆工艺世代继承,一直传到了明代。到了明代,由于皇室自用和送外宾国礼的需求量大增,当时皇宫里的“御用监”在京城内开设了专门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1]随后请来元代著名的工匠张德刚坐镇。为此全国各个地区优秀的漆工匠都汇聚于京城,他们日夜钻研,把北京雕漆工艺推向了顶峰。到了清代,明代的果园厂衍变为造办处漆作,专门服务于清代封建统治者,专门制作皇室宫廷的用品,其中福建的漆艺师傅沈绍安是清宫漆器艺术的宗师。乾隆之后,随着国立衰退,雕漆工艺产品需求日益萎缩,到了清朝末年雕漆的技艺几乎失传。

2.李鸿印的大伯父与父亲

李鸿印的大伯父李善田在沈绍安的师门下,秉承了南宗漆艺的特点在宫中制作漆器。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覆灭,工艺局中的工艺师散落民间自立作坊,李鸿印的大伯父在京城创立了一家漆艺作坊,承做漆器棺材,人力车等。1913 年李鸿印的父亲李贵田进入京城,跟随李鸿印的大伯父习艺,但由于西方工业技术的冲击,化学漆的产生与应用,中国漆艺日趋衰落,京城的漆艺作坊随之一一倒闭,大量的漆艺工匠流离失所,李鸿印大伯父也难逃厄运,最终因贫困病故,中国漆工艺自此一蹶不振。李鸿印的父亲李贵田(图 1-2)是京城众多漆艺艺人中的姣姣者,尤其擅长南宗漆画,他凭借着娴熟的漆画技艺,独立京师,自成一体,并和王府井东安市场中一家名叫庆林春(图 1-3)的商号联手,独家经销自己的漆器(图 1-5)、漆画,二十多年从未间断。位于北京的庆林春茶庄以前共有三个,其创始人都是一个叫林子训的福建人开设的。前门外廊坊头条劝业场是他们开的第一家,内城东安市场里的是第二家,前门外大街路东那家是最后一家。现在前门的庆林春茶庄依然生意兴旺,而其他两家早已关门歇业。清朝末年时期,北京前门外廊坊头条里设立了中国早期陈列、推销各种商品的处所“京师第一劝业场”,简称“劝业场”,场内销售各种特产和手工艺品,都是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林子训当年从家乡福建北上,来到北京,在劝业场内的颜料店做学徒,此店专卖福建的大漆颜料。出师后,他发现当时福建买卖漆的生意并不好,福建的茶叶反而卖的好,于是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劝业场门前摆了个摊,专门卖茶叶。摆茶叶摊的生意相当辛苦,需要自己进货,自己卖,而且没有店铺,风吹日晒相当辛苦。但是林子训很能吃苦,他做生意不贪心,薄利多销,拉住了一批顾客,生意不错,干了一年半载,攒下了一笔钱。恰逢这时劝业场内有一家店赔本干不下去,要将店铺卖出去,林子训就用攒下的钱把这个小店铺买了下来,并于 1921 年起名为“庆林春茶庄”。[2]四十年代后期,由于战乱,国运不济,使漆器销路不畅,家境也随之艰难。1981 年李鸿印的父亲李贵田病逝。

........

第二节 李鸿印的求学之路

1.少时的艰苦与机遇

1949 年,李鸿印(图 1-5)勉强读完小学六年级,毕业之际李鸿印面临一次过早的人生选择,由于贫困,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继续升学读书,只能辍学在家继续做漆工活计,有时甚至要离家外出打工,在街边叫卖火柴挣钱。1951 年,李鸿印十五岁那年,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去新华书店打工,从此离开了父母,在新华书店成为一名包装书籍的工人,这也给了他可以在工作之余尽情阅读书籍的机会,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乐趣。

2.初次接触绘画艺术

1954 年前后,前苏联在北京展馆举办了一个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展览会,展会上共展出苏联美术作品 280 件。李鸿印第一次看到西方油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色彩和表现手法技巧,这令他十分激动震惊,惊叹之余使他产生一种感受,一种萌动和想象:中国漆画和西方油画之间的比较。这驱使他从彷徨的人生道路上有了选择,从此迷恋学习西方绘画,他买了油画工具材料,模仿油画的表现手法,同时从基础的写生和素描入手反复练习。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先驱李鸿印

第一节 现代中国漆画的起步

中国现代漆画以独立的身份首次出现在了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逐渐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在这数十年间,李芝卿、沈福文和雷圭元是最有名的三位漆艺家,他们对于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芝卿(图 2-1),1894 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5 岁时,小小年纪的他就在福州工艺传习所学习漆艺,一学就是五年,20 岁时离开了传习所。30 岁时,去了日本长崎美术专科学校,在那里继续深造漆艺。回国后便从事漆艺制作。他将日本传统莳绘变涂等技法与我国传统漆艺技法相结合研究创造了犀皮起皱、彩漆漂变、松皮纹、藓苔丝等漆艺技法。50 年代,李芝卿运用在日本学习来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研究实验,做了数百块漆艺技法板,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套完整的把漆艺各种技法展现在小竹板上的漆艺教材,这对以后的漆艺教学及普及推广有着重大意义。李芝卿随后还出版了书籍《漆器制作技术》,书中对漆器的整个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此外在书中介绍了他在日本学习期间,学习到的日本的本土漆艺技法“莳绘”,同时他还介绍了化学漆与化学溶剂的运用,这为现代漆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支持,最后他还把自己多年研究的独创漆艺技法公开,造福了后辈。李芝卿的国画山水功力深厚,画起漆画山水来也得心应手,《武夷夕照》就是他的代表作品。李芝卿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漆器,但是他的漆画作品已经慢慢从漆器中脱离出来,并且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他不仅继承了传统漆艺技法之精华,同时从中创造出许多新技法,同时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起到一定影响,他为中国漆艺做出了伟大贡献。

..........

第二节 李鸿印的漆画的特点

当我们观赏李鸿印的漆画作品时,我们能从中发现他的漆画创作题材大多是从他身边事物中找到的,在他的许多漆画作品中,盆景、水仙花、静物水果,花丛、树林、热带的房子,螃蟹、盘中的生鱼、甚至还有年画和皮影,当然也有表现码头船舶,山川河流等都出现在他的漆画中。李鸿印喜爱从身边发现美,所以李鸿印的漆画的内容和题材都源于生活。李鸿印的漆画初看以为是简单的写生作品,但在细细品读之后你会发现有些不合常理的处理手段。如漆画《苏州园林》(图 2-5、2-6)中红色的水塘,水本该无色为白,李鸿印却大胆的用红色来表现,出现在画中不仅不显的怪异,反而在其他几色的呼应下显得尤为漂亮,让人叫绝,整幅作品构图得当,树木枝叶冷暖准确,画中的太湖石蛋壳贴的虚实巧妙,是一幅少有的漆画精品。如今很多的漆画停留在制作上,画味淡,匠味浓,李鸿印的漆画虽然也是通过制做来完成的,但是很多人在看了李鸿印的漆画画面中松而有序的线条,让人产生错觉认为是画出来的。好的漆画,既需要作者很熟练的掌握漆艺技法,把大漆的优势发挥到漆画中去,同时又需要有基本的绘画能力,需要准确的把握画面的色彩,造型。还有最重要的审美能力,李鸿印就具备了这三种能力,而且分清三者的主次轻重,对漆画准确的定位,这使他的漆画的艺术价值要远远高于装饰类漆画。大漆这个材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东方性,但是如何把它当做一种特殊媒介在平面上表现一种属于中国的画,这是李鸿印的漆画所具有的特性。他认为大漆在绘画中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它有自己的物理特性,我们需要熟练掌握。但是在创作漆画的时候,他并没有把大漆这种材料神圣化,而是把它当做一种颜料,只不过干燥性质不一样,并且可以堆叠打磨。李鸿印认为漆画还很年轻,只有几十年的发展时间,它需要像其他画种一样经历一个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走向现代化、观念化等等的多样化的方向,他说现代化并不是指一味的模仿西方现代的艺术,我们要保留大漆技艺的传统性,不能抛弃传统。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借鉴其他国家其他画种的发展趋势,加入构成、观念,更多的去做实验性的挑战性的漆画作品。李鸿印一直在实验研究大漆入画的各种可能性,他借鉴油画技法中的写实的表现方法来绘制画面。李鸿印自己曾说过他的漆画都是实验,每一张都费尽心血,他实验大漆的各种表现力的可能,实验其他材料与大漆结合的可能,但是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所有的实验都是为了最后的画面效果,他崇尚画面的绘画性,没有了绘画性的漆画终究还是工艺品。

.......

第三章 从李鸿印的漆画中得到的启发.....16

第一节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眼里的中国现代漆画........... 16

1.中国现代漆画年轻又充满活力 .......... 16

2.渐渐走向当代的中国现代漆画 .......... 16

3.漆画创作群体日益庞大 ...... 16

4.现代漆画风格的多样化 ...... 17

第二节 李鸿印的漆画给我们的启示与方向....... 19

1.认识漆画 ...... 19

2.注重漆画的创新 .......... 20

第三章 从李鸿印的漆画中得到的启发

第一节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眼里的中国现代漆画

1.中国现代漆画年轻又充满活力

1984 年,漆画真正以独立画种身份出现在了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中,这对于中国漆画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展览。所以至今中国漆画的年龄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这四十年来,中国漆画的发展及其迅速。1984 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部分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6 年“全国首届漆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993 年“中日现代漆艺展”在福建举办;2005 年“从河姆渡走来”中国现代漆艺展在中华世纪坛展出;2007 年“中国漆画暨厦门国际漆画邀请展”在厦门举办;还有许多省办,个人漆画展等等众多的国内国际性漆画展举办。2002 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成立。纵观众多大大小小的展览,艺术家们的作品越来越成熟,他们尝试和当今各个艺术领域合作,漆画作品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像年轻一代的漆画学者受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作品更加多元化。

2.渐渐走向当代的中国现代漆画

漆画的媒介材料是大漆。大漆有着独有的光泽,朴实含蓄,打磨推光后更是显得温润内秀。大漆又是非常包容的,可以融合各种材料,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是漆画独有的特点。所以大漆在当代艺术环境中可以很好的与新事物结合,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漆画本身就是一种结合各种材料的新画种,而且又是从中国传统中走来,所以漆画相比其他画种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像国油版雕几大门类早早的走出了传统,作品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什么是“当代性”?当代是一个时间词汇,意指艺术作品需要符合当时时代的发展特征,他不是时间概念,而是指当下艺术家对他所处环境的一种价值观的反应,而且往往他们的作品具有表现、批判、困惑等情绪,作品只有在那个时代环境、社会背景下才会有意义,且具有一定指向、批判的意义。12所以当代的艺术,也就是“当代艺术”离不开当时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这是当代艺术生存需要的土壤、空气,是他的灵魂所在。反观漆画,它的媒介大漆有着悠远的传统,而漆画本身又非常年轻。我们需要守护传统技艺的同时,让漆画更多的走向当代,这也许还需要好几代漆画学者们的努力才能实现。

.........

结论

中国漆画从上个世纪诞生到独立,经过了多少代漆画艺术家的努力,他们中有些人功成名就,被历史铭记,而有些就像李鸿印一样默默无闻,深藏功名,后者不应该被历史忘记,他们是现代漆画的拓荒者。李鸿印身为漆艺世家,同时作为中国早期的漆画实践者,被学校寄予厚望派往福州学习漆艺,学成后回校建立漆画工作室,但不幸赶上政治灾难,生性老实倔强的他被迫离开学校,在自己的家中继续自己的漆画事业,直到八十年代才回校,但此时的他为人处事低调,没有过多的参加社会上的学术活动,闭门谢客,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漆画作品并不为人知晓,所以他的漆画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他的理论更值得后人去反思,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漆画事业。作为漆画圈的后辈,在惊叹李鸿印漆画之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习他对艺术执着的精神。在这个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作为漆画学者的我们首先要接受传统,大漆有着古老悠远的历史,从古流传至今的漆艺技术不能被遗弃,那是老一辈们的知识财富。要创作出好的漆画,离不开精湛的漆艺技术,在掌握“漆性”的前提下努力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这是尤为重要的。任何一个画种从诞生到成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积累和努力,相比其他画种,漆画尚还年轻,才刚刚“上路”,漆画还有很多问题和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解决和摸索,我们需要多向国画、油画等成熟的画种学习,利用如今发达的信息渠道接触更多形式的艺术领域,把漆画推向现代,走向当代。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