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代替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成为一大新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保护优秀传统技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有可能导致仅重视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以此不加以纠正,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历史浩劫。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上的破坏会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品在批量化生产以及产品创新上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开始逐渐被时代的潮流湮没。有鉴于此,笔者有幸参与了自贡市贡井区人民政府发起的贡井区艺术遗产整理项目,从自贡市人民政府对其相关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发,结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展开了研究。
......
1.2 课题研究意义
自贡“龚扇”早年闻名于清朝末年,博得过慈禧太后御赐金牌,多次被朝庭显贵、军政要员、富商巨贾竞相收藏。民国时期蒋介石夫妇、英国女王也曾将自贡“龚扇”作为收藏品,一时身价百倍。因创始人为龚爵伍,且是龚氏家族祖传绝技,世称“龚扇”。“龚扇扇面是以细如发、柔若绢、薄如蝉翼的竹丝按正反面以经纬线方向编制而成,诗词歌赋,仕女人物跃然其上”①,用材考究,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新中国建立后,“龚扇”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其编织技艺和造型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多个份量极高的奖项,2008 年 6 月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龚扇”的制作技艺已经传至龚氏家族第五代传承人,传承人运用编织“龚扇”的技术创新开发了竹编产品,丰富了平面竹编品种,以自己的名字“龚倩”创建了品牌。但是,由于家族嫡传发展模式这种传承的局限性,导致了当下技术人才奇缺,以此方式下去,其可持续性发展令人担忧。并且,当前“龚扇”的编织图案创新性欠缺,是传承人遇到的最大的瓶颈。与此同时,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传承人都采用家庭作坊模式进行生产,直到第五代传承人龚倩在自贡市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改变原有的模式,成立了“龚扇竹编工艺厂”,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专业人才稀少。二是企业经营策略落后,销售渠道狭窄,缺少专业的市场策划。三是工作流程全程为纯手工,作品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产品价格偏高,大众化接受度较低。因此,本课题提出这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适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究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2“龚扇”的源流与历史发展
竹编工艺属于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竹编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陶器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从事着简单的生产劳动,但为了保存收获的食物,发明了编织和制陶。“从出土的文物看,战国的竹器,汉代的彩箧,制作已相当精美。根据唐史记载,当时草席的产地就已非常普遍,而闵广一带的藤器,北方沧州的柳箱,蒲州的麦秆扇等,就已是著名的产品。”①到了明清时期,竹编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细腻和精致,“龚扇”就诞生于这悠久的竹编文化之中。
2.1 取材于自然,源于古老民间
在我国西南地区,竹林遍布竹种丰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人们创造竹编工艺品带来了便利,“龚扇”的发展与当地人文背景息息相关。四川省自贡市是一座拥有两千年盐业历史的城市,以盐都著称,在盐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与“竹”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井盐开采需要竹制器具,如凿井冶井用的蔑、汲卤用的筒、输送卤水和天然气的笕,都是用楠竹制作而成。井盐生产用竹主要采用竹子中部,剩下的竹头和竹梢则用于加工其他竹器”。②众多竹器商铺遍布于自流井兴隆街与大安区的大山街铺,主要出售竹椅、竹桌、竹筷、竹笼之类的各种各样的竹制生活用具。丰富多样的竹器带来了巨大的产业机遇,在满足了自贡盐业生产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并远销省内省外各地。就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中,“龚扇”的诞生也就不是一个偶然了。
..............
2.2 兴盛于清,与盐文化相生相伴
在清朝同治年间,龚爵五发明了“龚扇”,他出生于农家,家境贫寒,务农时常编织一些竹扇、竹烘笼、竹筲箕等拿到盐厂售卖。一次偶然的机会,龚爵五见到成都产地的竹编手提竹烘笼,一下子就被造型精美并编有“福禄寿喜”字样的装饰纹样所感动。他深受启发,试图在自己的竹扇上编织精美的图案,经过反复专研与尝试,终于将竹丝采用经纬交织的方法,把图案与文字编于竹扇上。后来,工艺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用的竹丝越来越细,直至将竹丝缩减为直径二十厘米,图案也更加精美。扇柄用材也更加讲究,采用了牛骨和玉石,外围用楠竹条固定。精美的竹扇深受盐商和绅士太太们的喜爱,“龚扇”销量日渐增多,声誉渐长。后来在四川省举办的劝业赛宝大会中获得了头奖,作为贡品呈送给慈禧太后,慈禧赞不绝口并赐名“宫扇”。龚爵五去世后,其子龚玉璋作为“龚扇”的第二代传承人,他在原有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并发明了一套专门用于编织的工具用以编扇,在材料的选用上也更加讲究,选用了更适合编扇的位于自贡尖山、农团山区阴山生长的一年竹,这样的竹子能刮制出更加细柔的竹丝,适合用于编织人物、花鸟的精细之处。在制作工艺上,龚玉璋的编织技艺优于他的父亲,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工艺基本成熟,编织的图案更加精美,线条更为生动流畅,宛如丝织,与图稿完全吻合。“工笔花卉、鱼虫、翎毛、人物、山水、乃至行草书法、蝇头小楷,龚玉璋都能将之编于团扇上,与原本毫厘不爽,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①当时的富商巨贾,军政要员都争相购买,军阀唐继尧就曾订购一副竹丝屏风送给英国女王,人们赐予“龚扇”“此扇只应天上有”的美誉。
...........
3“龚扇”的制作工艺............7
3.1 工具...........7
3.2 选材...........8
3.3 刮制...........9
3.4 编织..........11
4“龚扇”的艺术特征...........14
4.1 传统字画为主的题材.....14
4.2 圆润饱满的主要造型.....16
4.3 素净淡雅的色彩基调.....16
5 与国内同类竹编技艺比较 ......18
5.1 青神竹编与东阳竹编概况..........18
5.2 三种竹编的对比陈述.....19
5.2.1 品类不同 .........19
5.2.2 编织技法不同 .....20
5.2.3 艺术形式不同 .....21
5.3 比较结论......24
5 与国内同类竹编技艺比较
5.1 青神竹编与东阳竹编概况
青神竹编源于四川省眉山市,“在青神,竹编是伴随着青神古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从他们走出洞穴,能制造工具获取猎物起,就有了最原始的竹编。”①到了唐代,当地民间广泛将竹篾编织成簸箕、篮筐、竹扇等用于日常生活,竹制品市场也由此形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不再局限于将竹编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勤劳聪颖的青神人民进一步将竹编文化与艺术结合,把一些独创的图案编织在竹扇和竹席上。近年来,借助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东风,青神竹编发展到了一个兴盛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最为出色的是,他们一方面扩大办厂规模,另一方面创新传统技艺,把新的“描图编织法”发挥到了极致,在平面竹编产品基础上开发了立体竹编产品和瓷胎竹编产品,丰富了青神竹编的品种。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传承青神竹编,陈云华先生于 1984 年 7 月在南城乡开设竹编培训班,开启了竹编的正规教学模式,首次将竹编教学引入课堂,在创建了“青神竹编工艺厂”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青神县建立了“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国际竹藤组织也将青神县“中国竹艺城”认定为“国际竹藤组织竹艺培训基地”。青神竹编目前的传承模式具有多样性,从事竹编事业的不止一人,每一个带头人独立创办了竹编工艺厂发展竹编产业并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其中。目前主要有三大传承家族,第一是陈云华大师带领的陈氏家族,创办了“云华竹旅有限公司”;第二是殷超大师带领的殷氏家族,创办了“状元竹艺精品厂”;第三是张德明大师带领的张氏家族。除此之外,青神县其他热爱竹编事业的手工艺人还各自在竹业园区大兴办厂,主要有由残疾人徐建兴创办的“车轮竹艺坊”、卿春创办的“德艺竹编”、李银海创办的“银海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青神县职业中学校办企业“竹福竹艺”等。浙江东阳竹编以其精巧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典雅的色彩闻名于中外。“1980 年,东阳歌山镇象塘、下楼、歌山村附近的小山丘发现始于唐代早期、终于南宋的歌山窑址,在窑址的窑床和窑基里发现了大量用于建造歌山窑的东阳竹编产品,并将窑基泥柸用东阳竹编制品在外围固定。”①唐代歌山窑的发掘证明了在唐代东阳竹编以实用性为主大量应用于生产领域。在南宋时期,东阳竹编的工艺水平得到提高并与民俗节日紧密相连,除了用作日常生活器具以外也为当地民俗节日编制竹编灯具。改革发展至今,东阳竹编开始打破传统的民间交流式的编织模式,走向集体合作的道路。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东阳县民间竹器小组,主要为北京工艺美术服务制作竹编礼品,东阳竹编开始从个别工匠制作变为工厂化、商业化生产,标志着东阳竹编从传统迈向现代。在东阳县政府和各位从事竹编事业的工艺人的努力下,1978 年成立了“东阳竹编工艺厂”,并在此基础上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出现了《香炉阁》、《九龙壁》、《渔翁》等国家级艺术精品,展现了东阳竹编艺人高超的编织技艺。由于的历史条件不同和受东阳木雕产业影响,东阳竹编同青神竹编一样也是群体化的从事竹编事业,不局限于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传承。目前东阳竹编主要有三种传承形式,第一种是民间竹编艺人传承,以家庭作坊形式将编织技艺传授给后人。主要有千祥镇凌头村黄效文一系、六石街道后周村卢茂龙一系、六石街道后周村卢禄祖一系、千祥镇鱼庄村金华阳一系、江北街道胡沧村王光南一系。第二种是省级以上工艺大师传承,以父传子和师徒传承为主,主要有中国工艺大师何福礼一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光华一系。第三种传承是各种东阳竹编民营企业以虎鹿镇“东白竹编厂”为代表通过制作仿古竹编品,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东阳竹编传统技艺。
...........
结语
在手工业时代,手工艺品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大机械、大工业带来了大批量的生产,手工艺品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技艺不仅在观念形态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也影响着现代工业的产品生产。按“美的规律造物”,这是对传统技艺不仅在技术层面上巧夺天工的注脚,更是在文化艺术理念上高附加值的阐释。如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几乎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至少有一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们,他们暂时的成功会让许许多多专注于传统手工艺的人产生怀疑,终导致“工匠精神”的丢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龚扇”以精湛的编织技艺、优美的外观造型,让初次见到它的人赞不绝口。可是在光环的背后,更多的人不了解“龚扇”传承人和工人们的辛苦劳作和他们赖以支撑其信仰的“工匠精神”。走进“龚扇竹编工艺厂”,可以看到传承人和工人们认真工作的身影,他们神情专注于传统技艺,一根根细竹丝在他们的巧手上转变为艺术瑰宝,他们以延续传统技艺为信念,以“工匠精神”在努力和坚持。在当下来看“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一祖训,我们更应该寄望于传统手工艺人在小康路上应该活得更加滋润,更有尊严的生活。目前“龚扇竹编工艺厂”迫切需要适当的产业化经营。很明显,适当的产业化,仅依靠传承人的单方面力量已难以办到,要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本文对“龚扇”竹编技艺及其发展现状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学界对此在研究模式、研究方法、研究途径上也趋于多元化,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探索模式,如“产业园区+职业院校”发展模式,“传承人+美院”发展模式。然而究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本文中,笔者也在对“龚扇”竹编技艺与发展现状的全面考察过程中,对保护和发展作了最基本的设想,诸如政府到位、社会关注、学界关怀、传承人培养;树品牌、立形像、强宣传等等,但笔者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具体解决的途径,还希望通对此课题的研究,唤起学术界真切地关注“龚扇”传统技艺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综上所述,笔者对自贡“龚扇”竹编技艺及其发展现状展开了研究,许多论点不甚成熟,有待进一步改进。故本文若有不足之处,有待各位先生、学者、专家的进行批评,错误不少,敬请指正。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