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戴河村的乡村慢城模式和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305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 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2012 年,党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至 2013 年,党中央下达的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目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等方面入手,提出协调发展的思路;2015 年,提出了第一个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并提出“根据乡村现有的资源,以当地的村民为主体,因地制宜地对乡村进行整体地规划,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突出地域特色”;2016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农业农村的工作做了新的部署,依托乡村的青山绿水、乡村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养老养生等,并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柱性产业。从 2012 年至 2016年,各界对于乡村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关于乡村保护和发展的政策也在进一步地完善,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新型乡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流发展方向。虽然各界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始终保持着高度重视,但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都是延续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一套模式,忽略了乡村中诸多错综复杂的文化脉络,“整齐划一”和“同质化现象”成为现代新农村建设中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到 2014 年为止,中国的城镇化达到了 54.77%,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城镇化的十年,中国共消失了 90 万个自然村,每天平均消失 80 至100 个村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增长过快的反噬,给农村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意识带来了“灭顶”的冲击,忽略了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现在的乡村遭受“拆旧建新”、“标准化”的破坏,乡村文化也正处在边缘的状态,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危险。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反思和发掘,将乡村的发展现状与慢城理念相结合,提出具体可行的设计策略。打破鲁莽的城市化进程,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以乡村环境为载体,追求富有地方特性、生活节奏舒缓的氛围,打造邻里熟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可行的思路。通过环境语言串联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乡村慢文化,形成一套系统的“慢乡村”环境营造模式,增强乡村文化的可识别性,打造属于乡村的“特色名片”。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构建拥有慢生活节奏的桃花源。从“慢城模式”中衍生出健康消费和绿色食品的概念,通过贩售当地原生态农产品、地方美食和传统手工艺等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为“空心村”的回归做好前期铺垫,找回流失的乡村劳动力,以最小的生态破坏实现对传统乡村最大限度的保护,并以此为契机,让城市更了解乡村,让乡村找回自身的优势和文化自豪感。

.........

第 2 章 北戴河村的乡村环境分析

2.1 村的基本概念界定

2.1.1 村的解读

《辞源》中,将乡村定义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口分布较城市分散的地方[20]。以R.D.罗德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指出“乡村是指人口稀少,与外界接触较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与城市生活有不同的地方”[36]。道萨迪亚斯在“人类聚居学”中将人类的聚居分为乡村型和城市型两种类型,他认为乡村型的聚居有以下几个特征:居民的生活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通常从事种植、养殖等行业;聚居规模较小,内向型;一般不经过规划,是自发性生长形成的;一个简单的基本社区。在中国,“村落”是与“城邑”相对应的社会单位概念,也可以称为“聚”、“村”、“屯”等。村最早可以追溯到文明的初期,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有了中心聚落和普通聚落之分,后来也逐渐演变为中心城市与普通聚落。《说文解字》释“聚”曰:“聚,会也。从 (yín)取声,邑落云聚。”段注云:“邑落,谓邑中村落。”[12]《史记.五帝本纪》曰:“一年而所居成聚。”[20]刘向《列女传.楚老来妻》曰:“一年成落,三年成聚。”《广雅》曰:“落,谓村居也。”[12]聚一直是政府不认可的居民单位,正因为如此文献中大多是关于乡里的记载,较少见到关于“聚”的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聚”指具有保聚功能的村落,隋唐时期的“聚”成为基层组织“村”,这也标志着“村”正式成为完整的地域概念,并被沿用至今。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是与城邑相对应的社会基本单元,它拥有自身独立的文化体系。

........

2.2 乡村环境的基本概念界定

乡村环境从字面的意思来说就是乡村区域内的环境,包含自然、人文等多层面的因素,是传统村落的精神所在。乡村是指非城市化的地区,是一个融合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等特点的综合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本文中提到的乡村特指处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具有发展第三产业基础的部分乡村。环境,从宏观意义上来说,几乎涵盖了自然环境、农业环境、人造环境等多种类型。乡村环境主要指的是乡村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的空间系统,根据乡村环境的具体特征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它包括自然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田园等构成乡村聚落的山水格局;人文活动场所,是在公共空间内举行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包括祭祀仪式、庙会集会、体育运动、农事生产等活动场所;人工环境,是指人在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相适应的产物,也是乡村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环境较为稳定,且拥有很高的自然属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主观活动对土地利用和空间格局有多层次的影响,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影响,更多的是关于精神层面的影响。传统的乡村社会,村口、路边桥下、井下、河边、巷口、门前空地等都可以成为社会交往空间,这些空间都是村民在自己生产和生活经验上形成的,属于村落的内生性空间,也是最具乡村精神和文化的体现,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主要从人工环境中的村民自发形成的内生空间进行探讨,结合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场所进行设计。通过景观造景手法和乡村元素的运用,唤醒乡村的“内生空间”,唤醒村民们对乡村环境的热情和最具乡村特色的人情味,如表 2-1 所示。

..........

第 3 章 西方“慢城”与东方慢因子在乡村的适应性探讨.......15

3.1 慢城的概念.........15

3.2 国内外的慢城发展模式和总结....17

3.3 慢城与传统文化的适应性探讨....21

3.3.1 传统文化中的慢解读............21

3.3.2 传统慢文化对“慢城理念”的影响......28

3.4 慢城理念对乡村环境设计的影响.........29

3.5 本章小结....34

第 4 章 慢城模式在北戴河村的环境塑造策略.........37

4.1 乡村环境中的“慢”元素提取............37

4.2 北戴河村的环境用地布局策略....40

4.2.1 宏观层面建立乡村空间的有机布局和循环............40

4.2.2 中观层面上的“点线面”有机连接......42

4.2.3 微观层面上的多维度融合....42

4.3 慢行空间的交通组织策略............43

4.5 本章小结....53

第 5 章 慢城模式在北戴河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实践......55

5.1 现状梳理....55

5.2 北戴河村环境的整体营建............56

5.3 设计方案简述.....59

5.4 本章小结....66

第 5 章 慢城模式在北戴河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乡村慢城模式是乡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尊重原有的自然环境、乡村格局和历史文脉,发展本土产业,将慢理念融入生活、鼓励绿色出行,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北戴河村发展的乡村慢城模式和环境设计。根据本文第三、四章节提出的乡村慢城模式和环境营造策略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对北戴河村的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具体的设计实践。

5.1 现状梳理

北戴河村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滨海景区内的西北方位,东与海滨林场相接,西与苏庄、朱庄接壤,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北戴河村受城市文明的影响,乡村空间结构的变革较大,自身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现拥有土地 3600 多亩,全村 1049 户,共 2800 人,土地平整,水源充足,当地村民主要以花卉和蔬菜种植为主。北戴河村距秦皇岛市区 26 公里,距省会石家庄约 484公里,距首都北京 280 公里,距天津 220 公里,如图 5-1 所示。通过对北戴河村优劣势的分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扬长避短,构建理想的慢生活体系:优化戴河村的滨水景观,保护这一灵动的资源,使戴河充满生气;做好道路分级,完善道路体系,实现慢行系统的构建;修复乡村文化系统,在公共空间中融入慢村慢城理念,使乡村更具有人情味。本北戴河村的构建目标在于对乡村传统生活空间的升华,在乡村文化衰落和乡村环境缺乏特色的当下,探索一种更为人性化、高品质的乡村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将乡村慢城模式与北戴河村的现有资源相结合,提取出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慢元素,结合景观的手法进行展现,构建绿色、可持续、以人为本的慢乡村环境,使人在慢节奏的乡村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如图 5-4 所示。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改变现有浮躁的生活态度,回归生活的本质,构建富有乡土文化气息的桃花源。

.........

结 论

在现代生活中,以生产力为名义的快节奏打破了乡村原有的生存状态,威胁着乡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通过挖掘西方慢城理论与传统文化中的慢因子,总结并提取其中适于中国现代乡村体系和生活方式的因素,结合北戴河村的现状,加以消化整理,并应用到具体的环境设计中,探讨适宜我国乡村的绿色、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中国乡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强调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必要性。通过对北戴河村的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北戴河村环境调研问卷》的实际调研数据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从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探索适宜乡村环境发展的方向。其次,对国内外的慢城案例进行总结,深度挖掘西方的慢城理论,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慢因子相结合,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取出适于我国乡村的慢城理论。把“慢城”所倡导的绿色、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用空间的语言进行串联,形成一套完整的环境系统。再次,通过对北戴河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活动和空间场景进行慢元素的提取,把慢元素引入到环境设计当中:对北戴河村的范围用地进行多维度的布局,实现空间的有机循环;串联乡村的慢行交通组织,构建北戴河村的绿色交通体系,营造特色景观廊道,实现乡村环境的多层次发展;通过景观的叙事手法和空间语言表达进行具体的空间营造,使人在空间中不自觉地放慢节奏,细细地品味乡村。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北戴河村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劣势分析。在具体的设计策略上扬长避短,发挥北戴河村的优势,构建理想的慢生活体系。具体的设计主要有:优化戴河区域内的滨水景观,保护这一灵动的资源;根据北戴河村的道路特点,做好道路分级,完善各层级的道路体系,实现慢行系统的构建;在乡村公共空间中融入文化性和趣味性,增添灰空间和街巷邻里空间的营建,给原有的乡村内生公共空间增添活力,注入新的生命力。把乡村传统的内生型生活空间、艺术院落、生态环境、农田肌理和当地的主要业态相结合,通过慢行系统的链接和各空间中的景观设计,营造不同主题的休闲空间,使人能切身感受自然,调节身心,对北戴河村的生态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