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现代化发展迅猛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步走向影像时代。人们在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感知世界,对于电影已不再陌生,反而成为填补精神世界的有效工具。随着人们从“无声时代”走向“有声时代”、从“黑白世界”跳进“斑斓时空”的跨越,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环境的亲密程度。因此,毫无可言,电影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并活跃于多个艺术领域。对于独立而行的建筑学科来说,电影莫非是最有可能成为它的“孪生兄弟”,而这样的说法完全可以从电影和建筑具有的相似时空结构中找到答案。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与建筑的艺术形式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我们通过电影能够对建筑时空关系的认知深入了解——建筑空间可以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发展出“第四维空间”,而时间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产生了不同的场所意义、记忆,尤其是对经过时间洗礼的城市历史街区、旧建筑空间片断而言,建筑的意义绝不在于留存的旧砖旧瓦,而在于它所承载的记忆、时间、文化、情感等,唤起的是受众内心封存已久的真实情感和特殊体验。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电影艺术独有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结合,形成多维的时空,人们在其中获得更多立体感受的同时电影带给了我们新的启示,使得一直与音乐、绘画、雕塑等主流艺术保持平行独立发展的建筑学科有了新的交集。对此,法国建筑师罗伯特·马略特·史蒂文斯(Robert Mallet-Stevens)在《电影与艺术:建筑》一书中做了清晰的表达“不可否认,电影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建筑不仅仅只是电影的舞台,还在场面调度上显现其特征,建筑挣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建筑在表演”。虚拟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电影影像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给建筑空间的“表演”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可能性,成为众多建筑师和建筑院校追寻的一种新的微妙的设计思路。
由于有关蒙太奇思维理论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于电影在建筑中的表现研究,于是本课题借此基础上探讨蒙太奇手法应用于历史街区空间中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为改变我国在旧城改造中遇到的“千面一城”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本文试图在搭建出的电影与建筑共有的空间平台上,通过研究、分析出电影蒙太奇手法在建筑空间编辑中的体现,对蒙太奇在历史街区空间中的表现和应用上做出有力总结,说明蒙太奇思维存在的意义并试图开阔人们在这一领域的更多思考。
本课题的意义是希望借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思维以及电影与建筑存在的共同语言,尝试进一步运用到我国历史街区空间改造中。对于目前历史街区出现的雷同现象,需要打破传统街区改造的思维模式,利用这种易于常规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方式,提供给游客真正意义上的视觉体验和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
第 2 章 电影蒙太奇和建筑蒙太奇
2.1 电影艺术中蒙太奇
作为出身于建筑语汇的蒙太奇一词最初的含义为装配、构成,却在之后的电影领域中大放光彩,用来作为对电影镜头的剪辑。同时,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记录性的影像表达方式更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一种观察周围事物的客观方式。
早在电影诞生之日,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就率先发掘了蒙太奇叙事在电影艺术中的表意特质并开启了对电影叙事形式的不断探索,呈现电影镜头中了叙事的多样性。他的早期研究为后来的苏联理论大师库里肖夫创作实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之后,另一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成功地提出了1+1>2的公式,“只要是两个不同的空间系统对列一起,它们就必然会联结成一种从这个对列中新的空间而产生出来的新表象”。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的叠加认为是二者之积,远远大于两者之和的含义,为丰富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发挥了作用,使蒙太奇一度达到了美学理论的高度并从一种单一的影像记录方式走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艺术领域。可以说是蒙太奇的应用给了电影绽放艺术生命的价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的叙述上发挥了极大的自由。例如一个飞机的镜头(或直接的镜头转换)就可以在空间 上从东京跳到伦敦,又或一个镜头的转换从时间上一下子跨度几十年,通过两个不同时间、空间镜头的剪辑重组,满足了导演在电影创作上的艺术表达。可见,影片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扮演着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单一镜头,通过导演的创作 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和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社会生活或是思想感情的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如电影《罗拉快跑》中(图 2-1),导演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影片中,通过不同镜头的剪辑手法,获得三种不一样的结局。导演设定二十分钟内,完成三种假设的结果,罗拉的每次奔跑,情节都有所不同,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导演的意图是为了表达对于生活不确定的一种探索精神。
2.2 建筑创作中的蒙太奇
可以说建筑蒙太奇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完整的含义,我们对它的研究是源于蒙太奇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蒙太奇运用到建筑空间中的手法与电影蒙太奇一样,按照总-分-总的过程把一个整体分解,进行个别的处理,最后把它们重新的组接起来,或者在两个并无关系的系统进行并置、交叉,而系统之间的关系却表现为冲突、或者相安无事,呈现出一个新的艺术品。而这个新的艺术品具有的特性是原本任何艺术品所不能表达的。蒙太奇作为一种对时空连续体组织和选择的构成方法,建筑蒙太奇依托这种手法回归于建筑体系,不仅对原本只是建筑材料简单的构建,更是利用蒙太奇方法重新有机拼凑起来,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视觉流线,对空间的重塑提供了创新型的视角。如图2-2 是由比利时建筑师所拍摄的简单的建筑照片,通过使用蒙太奇手法并结合手工制造纸板模型和电脑建模等方法,拼贴出了非同寻常却略显自然的建筑造型。虽不符合建筑构建逻辑,但对开辟未来理想的建筑空间道路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当然,对于建筑空间的表现不仅仅体现在一味的追求空间组合的复杂性,更要进一步考虑到建筑空间中“时间”属性的介入,为电影与建筑在影像化语言的层面上提供了可以无障碍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挖掘出电影与建筑共属的本质特征为更多城市空间的剪辑组合提供可行的理论
例如屈米在早期时通过电影来对建筑的叙事进行研究,在《空间与事件》一文中强调了一种新的对应可能即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的体验对应为空间与事件,并指出“建筑不能离开行为,没有建筑离得开时间,没有建筑离得开谋划”。图2-3中通过对电影镜头中打斗场面的分析,将时间、空间、事件的剪辑模拟形成建筑空间。两名前卫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为时代探寻了新的方向,引起了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第3章 电影蒙太奇手法分类及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 .............................. 10
3.1 蒙太奇手法在电影创作中的表现 .................... 10
3.1.1 平行蒙太奇 .............. 10
4.1 电影蒙太奇与历史街区空间的相似属性 .................. 16
4.1.1 从受众角度出发 .............. 16
4.1.2 从创造者的角度出发 ................... 16
第5章 电影蒙太奇于历史街区空间中的表现和应用 .............................. 18
5.1 电影蒙太奇的结构性在历史街区的表现 ................................. 18
第 5 章 电影蒙太奇手法于历史街区空间中的表现和应用
5.1 电影蒙太奇的结构性在历史街区的表现
5.1.1 强制性的蒙太奇空间结构
电影蒙太奇结构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制作者将组成影片的多个单一镜头按照需要的创造思维有规律地的剪辑在一起,再按照剧情的重点和先后顺序组接在一起会使人感觉到一种强制感和被迫性,情节从头到尾似乎有一根隐形的“线”在牵引着观众的思路。这种强制性的空间结构体现在历史街区中带有很强的必然性,设计者通过精心安排将不同的空间剪辑组合到一起,给游客传达明确的、理性的设计目的。通过提前设置游客参观的路线,以强制性的手段获得最大“意义”。例如游客在参观中国故宫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时,严谨的空间序列和等级制度的建筑空间编排给人呈现出一种皇家贵族的威严气势(图5-1)。
第 6 章 结语
电影自诞生之日就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这与电影迅速发展的创作手法蒙太奇密切相关。众周所知,蒙太奇的法语之意起源于建筑语汇“剪辑、构成”的编辑手法,虽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最大化地发展,但从本质来看它能够揭示一切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基于这种联系,理论大师爱森斯坦通过对雅典卫城的实例分析入手,将时间作为第四维度引入建筑空间中,这便与电影的时间属性不谋而合。二者时空结构的相似性,为开辟更多空间形式提供了发展方向,尤其是对历史街区空间的蒙太奇思维的植入及营造一个“影像化”的空间体验。
文章从第一章绪论部分开始就探讨了蒙太奇作为电影创作的神奇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适用于多个艺术领域。文章第二章通过开始分别介绍电影蒙太奇与建筑蒙太奇,在进行理论对比分析后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带着这样的思维,进一步分析了蒙太奇思维运用到历史街区空间中的可能性,发现蒙太奇作为处理事件和场所的剪辑手法同样适用于创造特殊体验的历史街区空间中。最后一章重点介绍了蒙太奇结构性的历史街区空间的结构特质,并将蒙太奇手法应用到历史街区空间中去。以宽窄巷子为例,通过提炼出街区空间中的建构特点、片段组合特征,对创造不一样的历史街区提供一种创新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略)